人類探測過的最遠天體正式定名「Arrokoth」 寓意天空

2021-01-10 騰訊網

北京時間11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人類探測器造訪過的最遙遠天體被正式命名為「Arrokoth」,即美洲原住民波瓦坦人的語言中,這個詞寓意「天空」。此前,該天體被稱為「Ultima Thule」,意思是「天涯海角」(或「終極遠境」)。據報導,該名稱因帶有納粹的意味而受到強烈批評。

Arrokoth小行星是太陽系中最古老的遺蹟之一,其形狀不規則,顏色偏紅,溫度極低

2019年1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新視野號」(New Horizons)飛船對這顆小行星進行了探測,完成了人類探測器史上最遙遠的一次「邂逅」。當時,新視野號與該天體的距離僅有3500公裡。圖像顯示,它由一大一小兩個橢圓球體組成,外形酷似葫蘆或雪人。據估計,這個柯伊伯帶天體的直徑大約是45公裡,距離地球大約64億公裡,其軌道周期約為293年。

這顆小行星的MPC編號為2014 MU69,但新視野號團隊給它起了個綽號「Ultima Thule」(讀作「Tool-ey」),取自古典和中世紀歐洲文學中所描述的超越已知世界邊界的北方神秘土地。20世紀初,極右翼的德國神秘主義者將這個名字作為雅利安人的祖籍地,因此引發了強烈的反應。「雅利安」是極右翼者用來描述原始印歐人的詞。

二戰時期,德國的神秘社團「極北之地」(Thule Society)的成員創立了一個政黨,後來演變成阿道夫·希特勒的納粹黨。時至今日,「Ultima Thule」一詞在另類右翼圈子裡仍然很流行。例如,一個瑞典白人搖滾樂隊就以此為名。

新名稱「Arrokoth」由新視野號團隊選定,經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在當地時間11月12日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總部舉行的儀式上正式宣布。不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聲明中沒有提及之前名稱的爭議。

新視野項目首席研究員、美國西南研究所的艾倫·斯特恩(Alan Stern)說:「『Arrokoth』這個名字反映了我們對天空的嚮往,以及對地球之外的星球和世界的好奇。」

菲比·法裡斯(Phoebe Farris)是美國普渡大學的藝術與設計榮譽退休教授,也是波瓦坦-帕蒙基文化遺產的繼承者。她向媒體表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徵求了她與波瓦坦長老的同意,「所有的反饋都是積極的,我們感到這是一種榮譽」。

「我們是如今北美的原住民,我們將這片土地稱為『龜島』(Turtle Island),因此,用原住民名稱來命名我們在天空、陸地和水域中取得的『發現』是很合適的,」菲比·法裡斯補充道。2014年發現該小行星的哈勃太空望遠鏡,以及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的新視野號任務都是在馬裡蘭州進行的,該州的切薩皮克灣地區是波瓦坦人的家園。

在回應媒體的提問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強調「Ultima Thule」只是一個暱稱,並沒有評論納粹的爭議是否在重新命名中起了作用。不過,天體物理學家西蒙·波特(Simon Porter)說:「基本上,我們沒有做足夠盡職的調查。」作為發現該小行星的團隊成員之一,西蒙·伯特也是新視野號目前在太陽系外執行任務的合作研究者。「從歷史上看,這個名字非常正面,但我們後來意識到,在某些情況下,它具有負面意義,」他補充道。

Arrokoth是一個「經典柯伊伯帶天體」,即運行軌道在海王星之外,不與大行星產生軌道共振的柯伊伯帶天體。自45億年前太陽系形成以來,這類天體一直沒有受到太多擾動。

「因此,研究Arrokoth基本上就是在回顧行星形成的歷史,」西蒙·波特說,「我們正在研究這個天體的表面,研究它是由什麼構成的,試圖了解整個太陽系的形成過程。」

新視野號探測器目前位於柯伊伯帶的外邊緣,它將追隨旅行者1號和2號腳步,穿過太陽系的範圍,進入星際空間。2012年8月25日,旅行者1號稱為第一個穿越太陽系並進入星際空間的宇宙飛船,是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旅行者2號於2018年11月5日離開太陽系,成為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

相關焦點

  • 紫金山天文臺等在柯伊伯帶小天體Arrokoth形狀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
    為NASA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的柯伊伯帶小天體(486958)Arrokoth(中文名:天涯海角)扁平形狀的形成提供解釋。2019年1月1日,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在完成冥王星的探測任務後,對柯伊伯帶小天體Arrokoth進行飛越探測。柯伊伯帶是太陽系中位於海王星軌道以外的一個小天體帶,存在較多形狀不一的含冰小天體,被認為是太陽系早期形成過程中遺留的原始星子,也是半人馬天體和木星族彗星的來源地。柯伊伯帶天體的研究對了解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地球上水和生命起源等具有科學意義。
  • 柯伊伯帶天體研究獲新進展
    此前,這個編號為2014 MU69的小天體一直被暱稱為「天涯海角」。 NASA的新視野號宇宙飛船在2019年1月拍攝了Arrokoth的照片。當時,新視野號在3538公裡外飛過Arrokoth。這顆小天體位於冥王星之外寒冷的柯伊伯帶,當時,最早被哈勃望遠鏡發現的Arrokoth距太陽大約65億公裡,比冥王星還遠約16億公裡。這也是迄今為止人們拍攝下的太陽系中最遠的天體。
  • 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的最遠天體是什麼?它就在130億光年外!
    這個天體被命名為PSO J030947.49+271757.31(或PSO J0309+27),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遠的天體,這意味還有更多的天體存在,只是人類暫時沒有發現罷了!據了解,該天體是由超大陣巡天(VLA)和全景巡天望遠鏡快速反應系統(Pan-STARRS)PS1資料庫中的交叉匹配數據選定的。
  • 月球只是開始,人類探測器登陸過的地外天體還有哪些?
    月球是人類探索地外天體的第一站,也是人類探索最多的地外天體,但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並不只停留在月球,人類探測器實際登陸過的地外天體,還有哪些呢?秒的數據後就與地球永遠的失去了聯繫,事實上前蘇聯向火星發起的18次探測任務全部失敗,人類所有發起的火星探測任務有一半以失敗告終,火星探索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 太陽系中發現多顆軌道異常天體,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真的存在?
    自從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正式定義行星概念,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類冥天體)。科學家就想在太陽系找到第九行星。很多人對於太陽系的結構很模糊,太陽系可以分為三層,一部分是內太陽系,主要包含行星和小行星;另一部分是外太陽系,有些天體就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繞太陽公園,它們構成了柯伊伯帶,其他一些天體距離太陽更遠,軌道平面也更為傾斜,它們構成了所謂的離散盤。而在離散盤以外,還存在一大群小天體,構成了奧爾特雲,最遠可以延伸到大約10萬億公裡以外,有將近1光年之遙!
  • 134億光年外最遙遠天體被證實 或觀察到迄今最古老伽馬射線暴
    藝術想像圖-北大學者領銜團隊證實134億光年之外存在的最遙遠星系及其中疑似伽馬射線暴(圖片製作:北京天文館喻京川)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江林華領銜的國際團隊探測到一個134億光年外星系的光譜,證實了該星係為人類發現的最遙遠天體
  • 旅行者號為什麼沒有探訪柯伊伯帶天體?
    2019年1月1日,已經離開冥王星多時的新視野號探測器終於來到了它的下一個目標:柯伊伯帶小天體2014 MU69(暱稱「天涯海角」)——這是人類的探測器首次探訪柯伊伯帶小天體。可是,不對啊…明明是旅行者1號和2號飛在前面啊,怎麼沒有探訪柯伊伯帶天體呢?!
  • 木衛二歐羅巴,最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天體,海豚還是鯨魚?未可知
    人類也是如此,可以追溯至1500萬年前的森林古猿,大約在600萬年前和黑猩猩的祖先分道揚鑣,在二三百萬年前第一次走出非洲,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出不同人種,大約二十多萬年前現代人類的直接祖先智人在東非發展起來,十多萬年前開始第二次走出非洲,到今天為止只剩下我們。自從人類開始仰望星空、探索星空,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尋找地外生命,希望我們自己在宇宙中不那麼孤獨。
  • 距離224億公裡,最遠探測器曾拍攝一張照片,為何讓科學家沉默?
    400多年前伽利略第一次把望遠鏡指向星空,也把人類的目光帶到了地球之外。此後經過不斷的發展,人類開始進行真正的太空探索,來到了新的裡程碑。上個世紀美國和前蘇聯在二戰結束之後就進入了冷戰時期,除了在軍事上產生競爭之外,在很多領域都有「衝突」。
  • 科學家在海王星之外發現了139個新天體!
    最新消息,科學家在海王星之外發現了139個新天體,有人猜測這些新發現的天體可能是通往神秘行星九的線索。隨著科學家進一步的發現,冥王星附近的行星變得越來越多,也就是說這可能會增加科學家們找到這顆被認為是第九大行星的可能性。
  • 從引力波到伽馬暴探測——記在GECAM衛星發射之時
    如果說伽利略為人類觀測宇宙打開了一個窗口,那麼引力波的發現,尤其是2017年8月1日,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並同時"看到其發出的電磁信號,則開啟了一個新的天文學時代:多信使引力波天文學時代。
  • 如果第九大行星不存在,那該如何解釋一系列被探測到的奇異現象呢
    如果太陽系中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人類該如何才能探測到他的身影?你可能認為發現一顆新行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你的望遠鏡指向任何你認為可能存在的地方——或者可能是整個天空——然後把任何看起來離你很近的東西歸類。畢竟,天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兩個天體——1781年由威廉·赫歇爾發現的天王星和1930年由克萊德·湯博發現的冥王星,就是以這種方式被發現的。
  • 探月工程,嫦娥5號,何時再邁出人類一小步?為時不遠
    人類在月球上已經發現月巖中有100多種礦物,僅月球上的氦3最保守估計可供全世界使用1萬年。如何利用,只是時間問題。 任何事實,擁有主動權是最好的維護權益的利器。月球資源有目共睹,但不是別人給予。自已動手,豐衣足食。是對資源擁有和分配的最生動的寫照。
  • 火星比金星遠,為何人類地外探索還要選擇火星?
    無非就是有幾個常規化的原因存在第一、探索地外生命第二、尋找地外資源第三、看看是否適合人類居住,為未來人類前往地外星球做好準備這就是最為基本的原因,而金星確實距離我們地球比較近,但是為什麼全世界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 北大團隊領銜,發現迄今最遙遠的天體
    近日,綜合對天體GN-z11觀測數據的分析,北京大學領銜的團隊證實該星係為人類目前發現的最遙遠天體,同時團隊還捕捉到了來自該星系持續數分鐘的爆發信號,疑似與星系中的伽馬射線暴有關。根據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數據顯示,GN-z11的宇宙學紅移可能為11左右,一般認為,在下一代望遠鏡運行之前,很難對該星系的紅移進行測量。
  • 我國正在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未來還將實施小天體探測
    央廣網北京11月24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朱永)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記者24日從首屆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上獲悉,我國正在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未來還將實施小天體探測,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及行星際穿越探測任務。
  • 桂冠得主: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
    近日,《科學》雜誌公布2019年度十大突破,由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拍攝的第一張黑洞照片被評為最重要的年度突破。讓我們「看到」黑暗本圖模擬了在Messier87中心黑洞周圍旋轉的物質,它們正以不同波長散發輻射。巨大的黑洞無處不在,有些甚至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大,我們卻未曾看見。
  • 小行星探測:讓我國從航天大國走向強國—新聞—科學網
    就在前不久,我國著名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葉培建院士在一次小行星探測學術報告會上也表示,我國正規劃實施小行星探測任務,並預計於2020年後發射小行星探測器。 那麼,各國爭先探測小行星的意義是什麼?迄今我國在小行星探測上取得了哪些階段性進展,還有哪些技術壁壘需要克服?相較於龐大的花銷,小行星探測又是否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