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臺等在柯伊伯帶小天體Arrokoth形狀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

2020-12-21 瀟湘晨報

10月6日,《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副研究員趙玉暉等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利用活動性氣體揮發導致太陽系小天體形狀變化的理論和數值模型(MONET模型),為NASA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的柯伊伯帶小天體(486958)Arrokoth(中文名:天涯海角)扁平形狀的形成提供解釋。

2019年1月1日,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在完成冥王星的探測任務後,對柯伊伯帶小天體Arrokoth進行飛越探測。柯伊伯帶是太陽系中位於海王星軌道以外的一個小天體帶,存在較多形狀不一的含冰小天體,被認為是太陽系早期形成過程中遺留的原始星子,也是半人馬天體和木星族彗星的來源地。柯伊伯帶天體的研究對了解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地球上水和生命起源等具有科學意義。因此,新視野號對Arrokoth的探測為了解太陽系和太陽系天體的形成過程提供信息。

Arrokoth雙瓣結構和扁平形狀是新視野號的探測結果之一(圖1)。雙瓣結構的小天體在太陽系中較為普遍,也有多個較為成熟的模型對此結構的形成提供解釋。扁平結構的天體在太陽系中則較為罕見,目前暫無相關的理論和模型給出合理的解釋。作為較穩定的一類柯伊伯帶小天體,Arrokoth通過高速碰撞等過程形成目前結構的可能性較低,因此,研究人員初步認為,太陽系早期的星雲坍塌過程形成Arrokoth的雙瓣扁平形狀。

在柯伊伯帶小天體形狀演化研究方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人員與合作者此前建立氣體揮發導致天體形狀變化的模型(MONET模型)。結合Arrokoth較小的軌道偏心率和較大的自轉軸傾斜角(自轉軸與軌道面法向量的交角),MONET模型可預測太陽系初期形成的(橢)圓形的星子在該軌道和自轉狀態下由於活動性物質的揮發而不斷扁平化的過程,在理論和數值模擬上為Arrokoth扁平結構的形成機制提供解釋。研究指出,由於該扁平結構的形成是太陽輻射作用下氣體揮發導致,Arrokoth的自轉軸與軌道面較近,軌道偏心率較小,在一個軌道周期內極區受到的太陽輻射大於赤道區域(圖2),因而損失更多的揮發性氣體成分從而不斷趨近扁平。計算結果表明,該形狀演化過程在小天體形成且其周圍的星際氣體和塵埃被驅散後的100萬至1億年的時間內完成,該時間尺度受到Arrokoth的原始尺寸、物質組成、主要揮發性氣體的活動性,以及表面塵埃層的特性等因素的影響。研究人員對該時間尺度內物質揮發產生的力矩對Arrokoth自轉狀態的影響展開研究,理論分析和數值計算的結果均顯示,該過程對Arrokoth的自轉狀態改變較小;此外還探討了該小天體的內部結構以及重力場在演化過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研究表明,活動性氣體的揮發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對柯伊伯帶小天體(以及太陽系其他區域存在活動性氣體的小天體)形狀的改變可能普遍存在,某些小天體在其後續演化過程如果到達距離太陽更近的區域(半人馬天體或者木星族彗星),將可能由於更強的太陽輻射導致不同氣體成分的揮發再次經歷類似的形狀演化過程(圖3)。該研究對太陽系早期星子形成理論、太陽系小天體的形成演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新視野號的副項目科學家、成像團隊首席科學家、Arrokoth拓展任務規劃首席科學家、美國西南研究院的John Spencer博士認為,該研究為該小天體形狀的形成提供解釋。《自然-天文學》的審稿人認為,該研究的模型解釋了Arrokoth扁平結構的形成過程,適用於太陽系早期星子形成過程的模擬,研究工作將引起對該領域的興趣,為相關研究增加有價值的論述。

趙玉暉為論文第一作者,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博士Ladislav Rezac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合作者包括德國布倫瑞克工業大學博士Yuri Skorov,紫金山天文臺博士胡壽村,以及美國行星科學研究所博士Nalin Samarasinha、李薦揚。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空間科學預先研究項目、中科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和紫金山天文臺小行星基金會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新視野號探測器成像設備獲得的Arrokoth形狀模型(Spencer et al.,2020, science)

圖2.Arrokoth表面太陽輻射強度和溫度分布(Grundyet al.,2020, science)

圖3.MONET模型得到的Arrokoth類似柯伊伯帶小天體的扁平形狀形成結果(Zhaoet al.,2020, Nature Astronomy)

【來源:紫金山天文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柯伊伯帶天體研究獲新進展
    此前,這個編號為2014 MU69的小天體一直被暱稱為「天涯海角」。 NASA的新視野號宇宙飛船在2019年1月拍攝了Arrokoth的照片。當時,新視野號在3538公裡外飛過Arrokoth。這顆小天體位於冥王星之外寒冷的柯伊伯帶,當時,最早被哈勃望遠鏡發現的Arrokoth距太陽大約65億公裡,比冥王星還遠約16億公裡。這也是迄今為止人們拍攝下的太陽系中最遠的天體。
  • 人類探測過的最遠天體正式定名「Arrokoth」 寓意天空
    北京時間11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人類探測器造訪過的最遙遠天體被正式命名為「Arrokoth」,即美洲原住民波瓦坦人的語言中,這個詞寓意「天空」。此前,該天體被稱為「Ultima Thule」,意思是「天涯海角」(或「終極遠境」)。據報導,該名稱因帶有納粹的意味而受到強烈批評。
  • 神秘的柯伊伯帶!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九大行星或許就藏在裡面!
    相信許多朋友對於柯伊伯帶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大家一定都知道冥王星。其實,冥王星就在柯伊伯帶當中。柯伊伯帶簡單點說,其實就是我們太陽系邊緣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帶的結構和起源至今仍不清楚的。或許柯伊伯帶天體,是太陽系形成時遺留下來的一些團塊。
  • 「專題-太陽系」你所不知道的太陽系-柯伊伯帶
    這一期我們繼續向外進發,來看看海王星外天體區域-柯伊伯帶(Kuiper belt)圖片版權(Wiki CC BY-SA 3.0)柯伊伯帶(Kuiper belt)類似於主小行星帶,柯伊伯帶是太陽系早期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它坐落在海王星軌道的外側,並延伸至離太陽50個天文單位的地方(一個天文單位(AU)代表的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
  •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國科大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
    6.申請者的學位必須符合下述條件之一:  ①應屆碩士畢業生須在博士入學前取得理工類碩士學位;  ②已獲得理工類碩士或博士學位;  ③在境外獲得學位的考生,須憑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認證書報名;  7.具有較強的語言能力,外語(限專業目錄中公布的語種)水平較高。
  • 科學家在柯伊伯帶發現100多個大型天體!
    眾所周知,在尋找遙遠的星系和超新星時,暗能量巡天望遠鏡強大的570萬像素數位相機在其視野中發現了一些其他移動的「點」。結果,DES發現了100多個以前不為人知的外海王星天體(TNOs),它們是位於太陽系柯伊伯帶的小行星。
  • 2020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人才招聘公告(第1期)
    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其公布如下:   2020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人才招聘公告(第1期,江蘇)   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位於江蘇南京,於1950年5月建成,前身是1928年2月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 這9位天文機構現任重要領導人,竟來自同一所雙一流大學
    學院除了擁有天體物理和天體測量與天體力學兩個國家重點學科、一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之外,還是國家第一個天文學基礎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第一個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南大天文突出的學科實力,造就了一大批天文領域的人才。除了此次任職紫金山天文臺臺長的南大校友趙長印,中國天文機構的多位重要領導人也都是畢業於南京大學。
  • 柯伊伯帶的空間區域如何劃分,為何總有人將其和奧爾特雲混淆?
    柯伊伯帶是我們剛剛開始探索的地方,我們對於它的理解仍在不斷完善,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前沿,它為我們太陽系的起源提供了許多重要的線索。現在的柯伊伯帶正在逐漸消失,研究人員認為其現有材料數量可能只是原先的小部分,並且,總質量估計不超過地球質量的10%左右。相當多的柯伊伯帶天體都擁有自己的衛星,也就是圍繞它們運行的那些小得多的物體,又或是二元物體。
  • 冥王星位於柯伊伯帶,被科學家踢出九大行星行列,這是為什麼呢?
    在太陽系最神秘的區域之一,曾經被誤認為太陽系邊界的柯伊伯帶,這裡是太陽系在海王星軌道之外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在無數小行星中太陽系的五大矮行星之一冥王星位於柯伊伯帶,它曾被人們稱之為太陽系中最可怕的星球。
  • 「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紫金山天文臺迎來新臺長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官網消息,11月23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來紫金山天文臺組織召開主要領導調整宣布會議,分院分黨組書記朱懷誠同志宣讀了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有關任免通知,趙長印同志任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官方簡歷顯示,目前,紫金山天文臺臺長、黨委書記已由趙長印「一肩挑」。
  • 旅行者號為什麼沒有探訪柯伊伯帶天體?
    2019年1月1日,已經離開冥王星多時的新視野號探測器終於來到了它的下一個目標:柯伊伯帶小天體2014 MU69(暱稱「天涯海角」)——這是人類的探測器首次探訪柯伊伯帶小天體。可是,不對啊…明明是旅行者1號和2號飛在前面啊,怎麼沒有探訪柯伊伯帶天體呢?!
  • 紫金山天文臺專家對此揭秘
    對此,新京報記者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斌進行了採訪。 「2020DM4」小行星是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盱眙天文觀測站的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也正在接近地球。預計將於北京時間2020年5月1日18時05分左右飛掠地球,屆時離地球最近距離約為705萬公裡。
  • 太陽系外圍的柯伊伯帶,充滿神秘色彩,隱藏著許多未知星球
    柯伊伯帶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技術發展與提升,人類慢慢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未知天體,這些天體個頭也越來越大,其中甚至找到一些球形星體的存在,這個天體層終於逐漸被天文學家們接受,命名為柯伊伯帶說起來,它更像一個巨型的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已有12萬餘顆小行星被統計,按照估計總數量可能達到了50萬餘顆,其中著名的矮行星有穀神星直徑約950公裡大小)。目前推測這些小型天體都是由原始的星雲形成,由於它們不足以形成一顆巨大的行星,無法產生相應磁場及清空自身軌道,所以就變成了今天的局面。
  • 太陽系「柯伊伯帶」究竟是什麼?天文學家發現相互「糾纏的星球」
    2001年8月,太空人用最先進的望遠鏡在柯伊伯帶搜尋行星形成過程中留下的碎片,柯伊伯帶是太陽系遙遠邊緣的廣闊空間,科學家們在太空中觀察這些天體,試圖描繪出行星系統的演化,他們跟蹤了一個被稱為2001QW322的小物體,將它的坐標輸入望遠鏡控制系統,望遠鏡旋轉指向天空的那一部分,他們得到了一個圖像
  • 地球居然是太陽系密度最大的天體
    第一感覺,會覺得是大質量大體積的天體,憑藉對萬有引力和天體演化的理解,木星、太陽的密度會勝出?但實際上它們的密度不足地球的四分之一。換一個角度,你可能會認為重元素較多的天體密度會更大,這樣水星就是密度最大的,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目前,已知的足夠大的天體中地球是密度之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 太陽系中發現多顆軌道異常天體,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真的存在?
    自從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正式定義行星概念,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類冥天體)。科學家就想在太陽系找到第九行星。很多人對於太陽系的結構很模糊,太陽系可以分為三層,一部分是內太陽系,主要包含行星和小行星;另一部分是外太陽系,有些天體就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繞太陽公園,它們構成了柯伊伯帶,其他一些天體距離太陽更遠,軌道平面也更為傾斜,它們構成了所謂的離散盤。而在離散盤以外,還存在一大群小天體,構成了奧爾特雲,最遠可以延伸到大約10萬億公裡以外,有將近1光年之遙!
  • 195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神秘來賓
    次日,解放軍部隊進駐紫金山這一南京地區的制高點,並將紫臺作為重點單位保護起來。 由於全體員工的堅決抵制,國民黨政府擬將紫臺遷往臺灣的陰謀沒能得逞。所以,南京解放後沒幾天,紫臺員工就向南京市軍管會請示,希望能儘快恢復工作。 獲得批准後,大家將貴重的天文儀器擦洗一新,積極投入到建設新紫臺的工作中去。
  • 2019年天文領域大事件回顧
    6、NASA的「新視野」太空船飛掠冥王星外天體「海角天涯」 2019年1月1日,新視野號按照此前預定的時間準時飛掠柯伊伯帶小天體KBO 2014 MU69,這個小天體的暱稱是「海角天涯」,長的像雪人,但也像人參果,比冥王星更遠一些,每295年繞太陽一周。今年冬天,這個天體被正式命名為Arrokoth,意為「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