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極度豐裕的今天,平素裡就飫甘饜肥的我們,也許並不總吃糕點。年輕的朋友更是不理解中式糕點的飲食文化內涵,更傾向於西方漢堡和眾多的派。年紀稍長些的人們卻不會忘記那些傳統糕點曾經帶給我們的甜蜜時光。那美妙的味道,在我們的童年記憶中永難忘卻。
在新年這樣喜慶的日子,怎能少了這些。元旦到新年,家中備幾款這樣的傳統點心,其樂融融的氣氛下一起回味那久違的綿香。今天,小編將為大家推薦15款山東的傳統糕點,望在圖文並茂的多彩世界裡,幫你尋回兒時最愛的這口家鄉味。
科普下糕點分類
1)糕食點心類:如芡實糕、桂花糕、綠豆糕、合川桃片等。
2)烤炸點心類:如鳳尾酥、龍眼酥、龍鳳餅、麻餅、桃酥、水晶餃等。
3)油炸盆貨點心類:如米花糖、苕絲糖、白芙蓉酥、薩其瑪等。
4)雜糖類:如花生糖、花生粘、魚皮花生等。
沒吃過大蝦酥的小朋友,別說你的童年在濟南。這表皮酥脆內心軟糯,口味鹹甜的大蝦曾陪伴了好客君整個童年。依稀記得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的美味,那味道至今無法忘懷。如今只有在濟南一大糕點鋪裡尋覓它的蹤跡了。
誰小時候沒吃過這個?江米條,越吃越香,越吃越想吃。屬於逢年過節每家必備糕點了!用糯米麵加豆粉和面後在燜鍋裡蒸出來,放在石臼裡用棒子捶,再擀成圓形,曬乾用油煎,蘸糖、芝麻等製作而成。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許多人兒時記憶中,只要到臘月,就有香甜可口的糖瓜吃,那種甜蜜滋味至今還縈繞在唇齒間。糖瓜,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糖,把它拉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粘,別有風味。
一口薄如蟬翼的鴨尾酥,吃出家的味道,媽媽的味道,老青島的味道……曾經,那些留存於唇齒間的餘香,讓我們有了歸屬感,能留住一個孩童的記憶。想吃傳統工藝的鴨尾酥,那就去青島英記樓吧。
炸麻葉,在山東這可是過年的保留甜點,春節小零食。麻葉是一種油炸面點,口味有鹹、甜兩種,因外形似葉子,上面布滿芝麻,故稱麻葉。有些地方又叫炸反果子、油炸果子,口味類似新疆饊子。
在山東該美味以青州最為有名。青州蜜三刀起源於北宋,當地人稱為「蜜食」,以老字號「隆盛」所制最受歡迎。蜜食具有漿亮不粘,味道香甜綿軟,芝麻香味濃厚的特色,補脾、益氣、潤肺止咳。喜愛吃甜食的小朋友,可以首選它了,味道贊!
當地人稱媳婦餅,果餅。是乳山特有的漢族傳統麵食,如今已蔓延至膠東半島地區。喜餅口感鬆軟、味道香美、面料飽滿。是逢年過節,結婚生子,走親訪友,表達喜慶情緒最直接的「飲食文化大使」。
山東的芝麻酥糖,以濱州最為有名,已有百年歷史。吃過的人無不被其酥脆香甜的口味所折服,酥脆香甜、入口即化是它的最大特點。一小塊酥糖從半米高落到地上,即變成碎末,足可見其脆。
抓果也稱抓吉,是煙臺傳統的喜慶面點,也是新媳婦出嫁的喜慶小點心。由麵粉、糖、雞蛋、花生油為原料製作的發麵食品,形狀為菱形。
「豐糕、豐糕,以表豐收之兆。」沂水豐糕為沂水獨有,是臨沂沂水縣著名漢族傳統糕類名吃。它實際是滿族傳統食品沙琪瑪的改良品種,豐糕寓意年年豐收,步步登高,沂水人每到中秋來臨,製成豐糕以慶豐年。
饊子是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美味,山東境內尤以魯西南最受歡迎。饊子色澤黃亮,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幹吃香脆可口,泡過牛奶後入口即化。好客君記得兒時,吃饊子習慣一根根的數著吃,好有意思!
滿滿的都是童年味道!曾是無數人最喜愛的糖果之一,更是不少人兒時眼中的「奢侈品」。甜,筋道,不粘牙,這是吃過高粱飴的人對它最直觀的三個感受。優質高粱飴選料最關鍵,好料做好糖。
糖酥煎餅,是三十年代初濟南德順齋煎餅鋪所首創。主要原料是小米,因放入的香料不同,味道各異,有花生、慄子、菠蘿、香蕉、薄荷、玫瑰等不同味道。薄而酥脆,色澤金黃,香甜可口,易消化。已成為來濟外地人首選的地方特產,也是濟南人饋贈外地友朋的首選伴手禮。
餑餑,多產於山東膠東半島,又稱大棗餑餑。不僅外觀好看,而且是純天然手工製作,營養美味,是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白面饅頭上捏塑成各種美輪美奐、栩栩如生、色彩豔麗的圖案,為膠東民間老百姓絢爛質樸的鄉土文化。大棗餑餑是膠東人引以為傲的傳統糕點麵食。
雖名為燒餅,但形狀及口感與普通燒餅相差甚遠。周村燒餅外形圓而色黃,正面貼滿芝麻,背面酥孔羅列,薄似楊葉,酥脆味美,香滿口腹,具有「酥、香、薄、脆」四大特點,已成為山東人家中常備的零食小點。
生活中的幸福與溫馨往往就存在於這些讓人垂涎的美食當中。這些我們從小吃到大的傳統美味糕點總是讓人覺得幸福。春節已臨近,開始備年貨的小夥伴不要忘了把這些經典美味帶給爸媽,一口糕點,一口家鄉味……
來源:中國山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