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一、看戲得有點準備
1. 要有一定的文史知識。京劇中有大量的劇目來源於史書和古典文學作品,《京劇劇目初探》一書中記錄的155出「三國戲」中,見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就有118出之多,而且這些戲與小說原著的情節和語言也很相近。其他朝代的有關劇目與相關的文學著作也有類似的對應關係。如果曾閱讀過相關文史著作,再去看戲時自然對戲容易理解,甚至還可以在原著的基礎上展開藝術想像,彌補舞臺形象的不足。反之,若對相關文史著作一無所知,就可能看不懂戲的內容。
2.要有一點京劇表演藝術常識。俗話說,臺下三年功,臺上三秒鐘。有些演員的絕技在臺上的表演常常是一瞬而過的,如不提前有所掌握和特別注意欣賞,就會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情況。京劇之所以能以虛擬化的程式作為自己的藝術語言,正是由於與觀眾建立了一種具有共識的默契關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要欣賞音樂就得有一雙音樂的耳朵」。同樣,欣賞京劇也要有一雙「京劇的眼睛」和一雙「京劇的耳朵」。
3.要有一定的生活閱歷。京劇雖然屬於寫意型的戲劇,不受生活本來面貌的局限,但是京劇的內容卻紮根於實際生活,其中充滿了廣泛而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因而,只有觀眾具備了某些相應的閱歷,才能更好地理解戲情戲理。常有這樣的情況,同一出京劇,十幾歲時坐不住、看不下去,到了三四十歲再看時卻覺得津津有味。
二、看戲要欣賞精、氣、神
看戲主要是看演員對角色形象塑造得好不好。除了演員的容貌、嗓音、體型這些天賦條件,以及唱念和形體的功夫外,觀眾在欣賞中還要注意演員表演時的神氣。神氣,指演員對角色內在的性格、心態、氣質等精神方面的特徵表現。如《盜御馬》中的竇爾敦,既是心地坦蕩的豪傑,又是嘯聚山林的寨主,所以在他身上便應有一種帶草莽的英雄氣,如能把這種神氣傳達出來,即使演員在體型、嗓音條件上有所不足,也會取得演出的成功。再如《審頭刺湯》中的湯勤,他是個壞人,同時又是個文人,所以既要刻畫他的卑劣,又要顯示他的文人氣,才算得其神氣。
對於人物神氣的表現,需要觀眾思考、品鑑。首先,觀眾應從自己的實際審美感受中最受感染的地方來把握。譬如我們看《霸王別姬》,優秀的演員感情投入,能將虞姬與霸王即將訣別之際佯喜實悲的心理狀態表現出來,便很容易打動觀眾。
其次,要冷靜地分析。傳神的表演往往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但是讓觀眾共鳴的表演,未必都傳神。如有的演員演《鬧天宮》中的孫悟空,片面渲染孫悟空的滑稽可笑,有時也能使觀眾捧腹大笑,但冷靜分析就會發現其並沒有把孫悟空作為神猴的氣魄和無所畏懼的神氣真正傳達出來。
三、看戲要有精細的眼光
優秀京劇演員的表演是非常細膩的。他們善於把角色的內心世界和心理過程層次分明、細緻入微地表演出來。所以欣賞京劇時也要善於以細緻的眼光去觀賞,真正把握住表演中的精華與匠心。如名淨裘盛戎飾演《鍘美案》中的包拯,在唱到「西皮散板」的「千萬讀書莫做官」一句時,隨著一個下行的悲腔,他以左手輕撫秦香蓮孩子的後腦勺、用右手輕輕拍兩下孩子的小臉蛋,把包拯愛莫能助和感慨萬端的矛盾心理貼切地刻畫出來。再如他在《盜御馬》中飾竇爾敦,當探子回山稟報「口裡口外墊黃土」時,他墊了一句「墊黃土做什麼呢?」這是一句很普通的臺詞,但他卻把「土」字念得略長,並用「擻音」來念「做」字(就是用一種斷斷續續的音來念),於是把竇爾敦對官府這一做法既不解其意又不以為意的語氣和一種飽經滄桑的神情一下子就念出來了。
四、看戲要多比較
欣賞京劇要善於使用比較的方法,以鑑別演出水平的高低、表演風格的差異和演技的優劣等。如《將相和》一劇,50年代許多著名演員都排演了這個戲,李少春、譚富英、馬連良等都扮演過藺相如,但他們的表演風格卻各有千秋。李少春的表演嚴正而灑脫,譚富英的表演中多了一些剛健與明快,馬連良的表演則顯得流暢而有風度。這三位名演員的表演互有短長、難分高下,觀眾只有把他們的表演進行比較,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他們各自的優劣和特色。
在演技方面,要判明不同演員的水平高下,最好也用對比的方法。如《四郎探母》這齣戲,楊延輝有一句臺詞是「扭回頭來叫小番」,「番」字要用拔高的「嘎調」來唱。有人「番」字唱得過長,有人唱得長短適度;有人在唱「扭回頭來」四字後加鑼鼓點,有人則一氣呵成。更主要的是,有人翻「嘎調」時嗓音完全用假音,聽起來又尖又細,並不悅耳;有人則唱的音高不到位勉強唱過;還有人把這個「番」字唱得既嘹亮、又略帶沙音,從而顯得韻味濃鬱,特別悅耳。這個例子表明只有經過反覆聽,反覆比較,才能發現誰的唱法最好、誰的水平最高。
對於京劇表演中的形體動作,也需要在比較中識別其精粗美醜。如「摔屁股坐子」是戲中常見的程式動作。優秀演員做此身段時,在將摔未摔之際會將戲袍的後衣襟乘勢向後一撩,身子跌坐在地上時,後衣襟呈扇面形平鋪在身後的臺毯上,顯得非常美觀。同樣的程式動作,在演技上卻能有很大差別。只要經常進行比較,就能發現誰優誰劣。
五、適當學唱一點京劇
要懂京劇就要多看戲,除此之外,還可以適當地學唱一點京劇,親身體驗一下京劇的味道,提高對京劇的欣賞能力。
學唱京劇,一是要規範。應跟著教唱的老師或京劇錄音認真學習,嚴格遵守演唱中關於板眼、聲腔、上口字等方面的規範要求,一句一句地學,最後把整段唱段連貫起來演唱。
二是要唱出京劇的韻味。有的歌唱演員偶爾唱一段京劇,即便其識譜能力、節奏感和音準等都很好,但也沒有京劇味兒。所以學唱者應注意學習京劇特有的讀音方法、咬字方法和呼吸方法等。「曲唱千遍,其聲自轉」,所以應多聽、多唱、多練。
三是要從少而精開始。先學好一段唱腔或先學好某一齣戲的幾個唱段來打基礎,然後再由少而多,逐漸掌握更多的唱段。
四是要注意嗓音的保護和鍛鍊。嗓音是演唱京劇的資本。有的人用小聲唱,不但完全合乎規範,而且韻味十足,但一旦跟隨胡琴大聲正式演唱,味兒就全沒了。這就是由於缺乏必要的嗓音條件和不會用氣造成的。所以應注意練嗓,最好能夠堅持喊嗓和用胡琴吊嗓,以使嗓音逐漸適應京劇演唱的需要。
當然,我們強調看戲得有點準備,只能是力爭有所準備。實際欣賞能力還是要在欣賞實踐中不斷提高。只有懂戲才能會看戲;反之,也只有多看戲,才能逐漸懂戲。
文章來源: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