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田遍布
變得企業雲集
從蘆葦搖曳
變得高樓林立……
這不是人們腦海中的幻象,而是一片土地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在發展上實現的突圍。
這片土地,名叫浦東。
如今,站在浦東至高點——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拍照的人們難以想像,實現腳下這片土地從無到有、從貧到富,所需的精神力量。
十年、十年又十年,精神力量,仿佛指南針,指引著這片土地前行……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自11月10日起,東方網推出大型系列片——《突圍:浦東突圍30周年記》,邀您一起回看浦東開發開放之路!
今天,我們推出第二集——《突圍:浦東30周年記之對標國際、全球視野》。
相關連結:走進30年前浦東突圍路的起點!尋找浦東開發開放的精神指南針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30年前,在浦東大道141號的食堂裡,醒目地懸掛著這樣的標語:
「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
這樣的地球儀,當年的141辦公桌上擺放著許多,人們手指輕輕一撥球面,整個世界就在眼前轉動起來。
作為這條標語的提出者,時任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的趙啟正解釋道:
「浦東開發是面對世界的。我們應站在地球儀旁觀察浦東,而不是站在上海觀察浦東。」
這在招商引資上有極大的體現:
1995年9月28日,日本富士銀行上海分行在浦東開張營業。管委會贈送給對方一匹紅木雕刻的奔馬,祝願首家進入浦東的外資銀行「一馬當先」。
1996年7月1日,日本八佰伴國際集團總部從香港移師上海,管委會贈送了對方一幅企鵝圖。
因為,八佰伴總裁和田一夫曾在多個場合說,自己是一隻先下水的企鵝,水溫合適,後面會有成群的企鵝跟來。
事實證明,這隻勇敢的「企鵝」,選中了一片合適它的海域:八佰伴開業當天就有107萬人次的客流量,創下吉尼斯世界記錄。
1996年8月泰華國際銀行將總部遷址浦東,成為第一家外資銀行總部。管委會贈送了一群大象的紅木雕塑,寓意「萬象更新 」。
這些禮物,如今被罩上玻璃罩,安靜地擺放在141辦公室裡,每一件,都是浦東與世界對話的象徵。
現在,一批著名跨國公司落戶浦東。其中,2018年落戶浦東的美國特斯拉超級工廠更是體現了浦東的國際化速度:
今年10月,特斯拉工廠啟動整車出口業務,出口國家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士等歐洲各國。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製造及運營總監宋鋼表示:
「我們希望以全球工廠服務全球消費者,中國製造特斯拉的出口,是特斯拉全球布局的重要一步。」
除了招商引資,城市規劃上,浦東也站立在國際高度:
白玉蘭花狀的東方藝術中心出自保羅·安德魯之手;
寶塔外形的金茂大廈是美國SOM公司的設計師,參考了中國26座寶塔所創作的;
環球金融中心由美國設計師設計、日本投資;
因為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浦東被許多世界知名城市規劃專家和建築師視為20世紀大都市中最後一片「極品之地」。
而在科創方面,一開始資金短缺的張江高科技園區,目前已引入很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項目:羅氏生物醫藥、美國聯信、日本松下……
時任上海市外經貿黨委副書記的吳承璘如是說:
「希望張江在世界科創巔峰佔據一席之地。」
在教育方面,浦東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與國際上十幾家著名的商學院建立了合作關係,例如英國倫敦商學院、西班牙IESE商學院、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美國沃頓商學院等,都是世界一流名校……
諸如此類的事例還有很多。
美國前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參觀完浦東也說道:
「如果我再年輕一點,我一定來浦東投資。」
38歲的浦東人蘇淵則說道:
「我住在浦東花木龍陽地區,過去,周圍很少見到世界品牌的店,如今,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品牌首店選在了這裡,沒事我就去逛逛,又近又方便。我愛吃,現在在家周圍,西餐、日料、韓料,處處可見,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更令人驚喜的是,現在家的附近有了新國際會展中心,我每年都參觀。我感覺,浦東現在已經把全世界,留在了浦東人身邊。」
是的,就是這樣對標國際、全球視野的精神,讓浦東與世界對話、互動;這八個字,構成了浦東第二枚精神指南針。
現在,上海已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改革開放的前沿。從近代通商口岸,到遠東第一大國際商埠;從浦東開發開放,到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這一切既見證了近代以後中國開放合作的歷史進程,也書寫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生動篇章。
如今的浦東,正繼續進行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開放。新時代浦東改革開放再出發,不只是浦東自身的發展,更是要把浦東打造成新時代彰顯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道路的實踐範例。
是的,而立之年的浦東,現在依舊在路上。
憶往昔崢嶸歲月
睹今朝百舸爭流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
浦東的新生
不僅是城市天際線的嶄新崛起
更是上海超越自我
擁抱世界的體現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創新發展的先行者
上海因開放而生
因開放而興
浦東的開發開放
反映了這座城市居安思危
銳意進取的開拓意識
以及海納百川、
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
同時也是中國改革開放
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一個縮影
來源:東方網
文案編輯:喬一萌、孫潮
設計:劉晶、崔曉
視頻拍攝:周治
後期製作:王怡鑫、孔文龍
配音:馬鑫洋
統籌:李宏洋、顧文博、喬一萌
監製:張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