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衛星的小時代-虎嗅網

2020-12-23 虎嗅APP




民營航天的分水嶺


「衛星網際網路」,即通過衛星為全球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它不是生造的噱頭,一直以來,通信功能就與導航、遙感並稱傳統衛星的三大功能


人們建設衛星網際網路的嘗試,始於20世紀90年代。彼時,包括美國銥星、全球星、軌道通信以及比爾·蓋茨所投資的Teledesic在內的多家公司,都曾試圖發射低軌衛星,建立一個天基網絡、銷售獨立的衛星電話或上網終端,與地面電信運營商競爭用戶。


但在幾十年前,有些硬傷無法解決。如單星價格高,需要衛星數量又太多,導致沒有公司能承受成本;早期星座通信掉話率達到15%,體驗極差。


直到近些年,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衛星網際網路才得以進入快速發展期。這表現在:以高頻段、多波束和頻率復用為技術特徵的高通量衛星技術日漸成熟,衛星通信速率提升了百倍以上,服務成本下降到原來成本的百分之一。


這也成了衛星網際網路受到政策和資本關注的主要原因。2020年1月16日,銀河航天發射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6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這是我國通信能力最強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


銀河航天發射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6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圖丨銀河航天


不久後的2020年4月20日,中國官方正式把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範疇。


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其中之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3]


事實上,在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新基建前,全球資本對於民營衛星行業就已經蠢蠢欲動。除了SpaceX外,三星、谷歌、亞馬遜等多家公司都在布局近地軌道網絡,中國的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兩大央企也提出「鴻雁星座」和「虹雲工程」計劃,並均於2018年發射首顆驗證衛星,民營方面銀河航天也曾提出「銀河系」AI星座計劃。


甚至就連吉利汽車都在今年3月突然宣布成立衛星公司,欲於年內發射兩顆自製低軌衛星,用于吉利汽車的自動駕駛和智慧出行業務。


到底還是因為龐大市場的誘惑。未來宇航研究院近期的一份研究表明,未來5年內,在中國,以航空和航海為主要市場的衛星網際網路總規模大至150億美元,帶動上下遊產業市場規模可達500億~800億美元。


如今,衛星網際網路有了「新基建」加持,行業天花板將大大提高,中國民營衛星產業也打開了更多可能。


在九天微星CEO謝濤看來,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將是民營衛星行業的分水嶺,甚至是民營航天行業的「最大變量」。原因不難理解:衛星網際網路是市場最明確,發射計劃最明確、國家明確支持、客戶最明確、場景應用最清晰、以後的市場規模最大的業務。


不過,衛星網際網路也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全球太空經濟基礎建設初期,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因為新基建,目前有不少資本更看好這個行業。」銀河航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鳴向放大燈團隊表示,這需要資本有前瞻性,更需要資本有足夠的耐心,做好在該領域長期深耕的準備。


一人一顆星


全球有多需要衛星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世界統計數據顯示,全球仍然有近30億人無法聯網。即使4G網絡相對普及,5G網絡建設速度領先全球的中國,依然有不少區域無法實現行動網路覆蓋。此外,在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應急救災通信等網絡需求也長期存在。


儘管目前衛星網際網路的應用場景已涉及視頻直播、雲服務、車聯網、船舶、航空等領域,但即便是在該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從業者,也很難說清楚未來還可能出現哪些新型應用。


「其實我們現在很難證明,衛星網際網路未來到底都有哪些應用。」天儀研究院CEO楊峰坦陳,「就像在2000年時,很多人去談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現在看來都是假的一樣,在現階段,去過於細緻地談論衛星網際網路的應用,也是不合適的。」


在楊峰看來,如今的民營衛星正在經歷衛星的摩爾定律的階段。就像從計算機到手機的變革一樣,衛星製造商們正在努力把衛星做的更小、更便宜,也更強大。


「像《三體》之類的科幻小說一樣,可能一個人坐飛船去星球旅行,然後飛船背後就帶著幾個小衛星,通過衛星來完成位置導航、探測以及和母星通訊。」九天微星CEO謝濤對放大燈團隊暢想他未來的願景時,希望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顆自己的衛星,就像如今每個人都有一輛車一樣。


如果這種暢想能成真,似乎資本對於民營衛星市場再狂熱也不過分。然而,這幾年來,資本市場經歷了太多美好的「暢想」,早已進入了冷靜期。


相比PPT裡的故事,資本更冷靜更務實,更關心企業到底能做什麼。


像造車一樣造星


衛星網際網路要求更多衛星聯網,形成「星座」。


大型的人造星座如StarLink的星座設計規模為4.2萬顆小衛星,中國的銀河航天的星座規模為>1000顆,九天微星曾經也規劃了800顆規模的衛星星座。


在國內,衛星的產能瓶頸已是迫在眉睫。這與國內衛星製造業的形態有關。長期以來,全世界衛星都是手工製造,嚴格遵循「設計→裝配→集成→測試」的流程,一年不過幾顆,更精密的甚至要多年才能完成。「精密的高科技藝術品」的形象深入人心。但現在,美國衛星生產的效率,足以改變我們對衛星的刻板印象。


在美國,民營衛星早已實現「工業化造星」。該概念由OneWeb首倡,如今,衛星完全可以像成熟的汽車產業一樣,用自動化設備,通過模塊化流水化地造星。OneWeb的衛星工廠的產能達到每周16顆左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也在天津投資AIT廠房,實現為「鴻雁星座」工業化製造衛星。


「工業化造星」也是中國民營衛星製造商的願景。天儀研究院與九天微星均向放大燈表示,像美國那樣,以工業化模式批量生產衛星的模式,將是國內衛星製造商的發展方向


但知易行難。在中國,目前造星速度最快的是天儀研究院,可以達到年產百顆衛星。「低成本和批量化生產,勢必成為民營衛星企業要面對的核心難點,而能最終突破這些難點的企業必定是少數。」天儀研究院CTO任維佳指出。


事實上,在今年5月14日拿到2.7億元B輪融資後,九天微星自己的衛星工廠也已在唐山開建,預計今年年底建成。


九天微星衛星工廠效果圖。圖丨九天微星


謝濤告訴放大燈團隊,該工廠未來可實現年產幾百顆衛星的批量化生產,就像如今生產數碼產品的流水線那樣:一次性開模開口,然後通過機械臂等工業化生產手段批量化組裝,最後只要通過出廠檢測即可輸入市場。


像九天微星這樣開建衛星工廠的還不止一家。公開資料顯示,銀河航天、國星宇航等多家公司均已在推進衛星工廠的建造計劃。


民營衛星,誰的未來?


熱血燒錢的衛星公司遲早要回歸理性,在資本開始索要回報的時候,那條最古老的商業定律依舊有效:能在一個行業裡真正生存下去的,永遠是少數


一方面,「新基建+衛星網際網路「深刻影響了民營衛星產業的整體走向。


新基建是個大蛋糕,做得好的衛星公司見者有份。楊峰認為,在中國的星鏈計劃中,民營衛星公司有望通過衛星製造商的身份分得杯羹。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謝濤,他告訴放大燈團隊,民營衛星戰場過去更多是在一種「規模偏小、大家各自玩」的狀態。而如今,前有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對於行業的促進和催熟,後有像吉利汽車這樣巨頭公司的布局,加上是資本和投資人的高度關注,「這些變量組合起來,勢必會立刻把行業帶入洗牌期」。


「行業裡企業活得好壞,主要就是看未來3~5年的發展跟衛星網際網路結合程度有多深。」衛星網際網路需要大量通信衛星做基礎。因此,無論此前布局了通信、導航和遙感哪個領域,民營衛星公司未來都不得不將重心傾向通信領域。


另一方面,衛星製造技術也在快速發展,這在軟硬體方面都有體現。


有個行業共識是:民營衛星未來一定越來越小,越來越便宜,而且商業化發展一定是大趨勢。


這背後既有技術原因——低軌小衛星是航天領域的新興賽道,在這條賽道上,國家隊和民營企業都剛剛起步,大家起點相對公平;也有成本原因——相比動輒幾噸的大衛星,百公斤級小衛星乃至立方星的成本更低,通過小衛星切入,便於控制製作成本和快速試錯


「雖然大衛星資源更多,壽命更長,但是更多的小衛星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而民營企業在成本、效率以及技術創新上的優勢,恰好是順應這種趨勢的。」楊峰坦言。


此外,就如同從計算機到手機的變革一樣,從技術上,低軌的小衛星乃至立方星也是衛星發展的未來。


九天微星謝濤總結了中國民營衛星未來的技術趨勢:


生產批量化,用工業化的方式生產衛星;

單機晶片化,全面提升系統集成度;

硬體軟體化,實現在軌功能升級;

整星智能化,實現星座自動化運行;

衛星和武器的融合。


「在衛星網際網路成熟後,星座就會實現通導遙一體化,那時候就要看企業能不能做好準備,迎接通導一體化時代,從而得到爆發。」


但在爆發之前,一輪行業洗牌已然箭在弦上——誰能在這輪洗牌中活下來?


這取決於融錢與賺錢的能力。「現在號稱能供應衛星的公司越來越多,但是真正具備實力,而且已經成功的其實很少。」楊峰認為,這個行業講故事的時代過去了,「早期可以靠講故事來融資,但如果兩三年之後,還拿不出來相應的成果來回應之前的故事,那這家公司就會掛掉。」


國內已經成功發射衛星的公司,信息收集截至2020年8月14日。圖表丨放大燈團隊


楊峰預計,最終能夠跑出來的民營火箭公司最多兩家,能夠跑出來的民營衛星公司,估計最多五六家,其它公司將面臨向上下遊轉型的選擇。」


不過,謝濤的觀點更激進。他認為,巨頭的進入,變現的壓力,已令行業洗牌期已近在眼前。


大洗牌之下,那些專注做產業鏈某一環的、有一些獨有技術的新入局者,將更有安全感。「後浪」們如果還執著於整星乃至一站式解決方案,且融資也沒有超過1億,基本沒有機會。


因此,謝濤認為,衛星網際網路的新商業機會,還要在產業鏈上下遊找,「如果在衛星生態上做一些比較獨特的技術和產品,可能幾百萬起步就可以做得很好。」


圈天運動中的大國博弈


一個客觀現實是:如今有能力搶佔近地衛星軌道實現「圈天」的,可能只有中美兩國


美國依然跑得最快,佔據先發優勢。不僅在航天技術方面領先世界,航天市場化歷史也更長,開放程度、規則和立法的公平程度以及準入退出機制都比較健全。


所有競賽選手中,美方主力是SpaceX,後者能有今天絕非偶然,在十餘年的發展過程中,美國在民營航天領域的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支持也缺一不可。


SpaceX並非個例,整個美國民營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都得益於美國政府在政策、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給予的大力支持。自上任以來,川普已籤署4份航天政策令,對民營商業航天監管改革多管齊下,要求多部門通力合作,實際推動簡政放權。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對民營商業航天給予了大力的資金支持。白宮最新公布的預算案要求,美國國會在2021財年為NASA撥款252億美元,其中包括支持民營商業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的發展。


此外,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也在支持利用商業方法建造衛星星座,並發布「黑傑克」項目,從商業公司處購買可在低軌應用的小型軍事通信衛星。


美國空軍已向「星鏈」計劃資助2870萬美元,將其市場拓展到軍用領域,並在2019財年撥款2.15億美元的專項軍費,向民營商業航天公司購買高速軍用網際網路服務。


今年6月10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已經投票批准一項提案,將通過拍賣程序向缺少寬帶服務的地區提供最多160億美元資金,其中包括近600萬沒有寬帶服務的農村家庭和企業。這項提案將允許近地軌道衛星系統參與拍賣,也是對SpaceX們的重大利好。


中國的優勢是統一且需求強勁的大市場。


但中國民營航天開放時間較晚,與2002年成立的SpaceX相比,國內的民營航天公司大多成立於2015年後,晚了十餘年;技術差距自不待言——在SpaceX和OneWeb面前,中國的民營衛星公司「除了不缺錢,什麼都不如美國」。面對放大燈採訪,很多從業者從不諱言自己目前「只是SpaceX的模仿者和追隨者,商業模式也是模仿美國」。


雖然中國民營衛星的開放時間和技術都與美國有較大差距,但環視世界,真正有潛力追趕美國的,依然只有中國。因此,目前近地軌道8萬~9萬顆衛星的容量中,美國已經規劃到要發5萬顆衛星,留給中國的只能是剩下的3萬到4萬顆的空間。


此外,用於承載低軌衛星的近地軌道資源有限,隨著越來越多的近地衛星上天,軌道和頻譜是稀缺的空天資源,中美在該領域的爭奪將越來越激烈。如果技術進展不夠快,造出衛星不夠多,發射不夠快,則必然落敗。


「我認為第二次太空競賽,很可能就是中美在近地軌道布通訊星座為主的競賽。」謝濤說。


一場圈天競賽已經悄然開始了。


對於近地軌道資源,國際電信同盟目前採用「先到先得」的分配製度,提前申請就可長期使用,優先登記的衛星網絡資料就有優先地位,後登記的要避免對具有優先地位的衛星產生幹擾。如果兩顆衛星距離很近,頻率又有重疊,則有可能產生幹擾。


世界各國星座低軌衛星星座與頻譜分布,整理丨放大燈團隊


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意味著國家對於行業的重視正在提高,但是重視並不能讓中國的民營航天企業一夜之間長大。「中國民營航天業還是個蹣跚學步的孩子。」謝濤比喻道,「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航天技術、商業模式都需要時間探索和積累。」


此外,儘管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新基建,各地也紛紛出臺扶持政策,但是在行業人士看來,民營航天和國家隊顯然還沒有實現「公平競爭」。


一位民營衛星公司高管告訴放大燈團隊,在衛星行業的發展政策上,的確一碗水端平了,但是實際上在操作中,「明顯還是會一些有形或無形的限制。」比如,在中國的國家科研項目中,每年大部分資金還是會投給國企研究所裡,而不是民企。


針對該現象,任維佳建議:「希望未來能針對這我們這種中小民企,定向部署一些科研計劃。」據他介紹,這在美國和歐洲都很常見。比如,俄羅斯就會把很大一部分經費給中小企業,來鼓勵它們創新,「我們國家在這一塊需要加強一些投入」。


被問及期待國家能提供怎樣的政策環境,來促進民營航天的發展時,一位民營衛星創業者的回答,大概代表了整個行業的心聲:「期待國家能多給些任務,能夠多給民營企業一些機會,一些公平競爭的機會。 」



相關焦點

  • 中國民營火箭公司,為什麼成為不了SpaceX?
    在90年代運營衛星,牟其中也是費勁周折。中國長城工業公司是當時中國唯一能發射商用衛星的公司,但它的主要精力是將國內已成熟的長徵系列火箭推銷出去,發射國際衛星訂單。牟其中本來都跟長城公司談好了,後來因為政策限制,只好向俄羅斯求助。
  • 中國第二枚民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創始人:不要急著當馬斯克
    「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商業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通過3發火箭把性價比打出來,再去小批量生產,產能從小批量到中批量,逐步往上走。」做火箭的目的是給衛星提供發射服務,發射服務必須是批量可複製的。」所有火箭公司只有具備穩定批量的入軌發射能力,才能開始談真正的競爭,這也真正到了民營火箭「見分曉」的時刻,「也就兩年時間。」至於「誰誰誰在追趕馬斯克、誰誰誰最像馬斯克、誰誰誰是中國馬斯克」的說法,劉百奇呼籲,「大家不要著急去當馬斯克,重要的還是踏踏實實解決產業上的問題。」
  • 可日均產一顆衛星!超級工廠擬落子南通,衛星量產時代將至?
    這一工廠建成後,將具有日均生產超過一顆衛星的量產能力,這意味著中國的衛星低成本量產時代即將來臨。近年來,衛星通信產業正在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近日,賽迪顧問物聯網產業研究中心等機構發布的《「新基建」之中國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研究白皮書》顯示,全球衛星產業規模正穩步增長,2019年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為2860億美元。
  • SpaceX一飛沖天,衛星網際網路與天地融合通信時代開啟?
    衛星通信:中國衛通:具有國家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和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是我國擁有通信衛星資源的衛星通信運營企業。根據官網,公司運營管理了 15 顆在軌民商用通信廣播衛星,可覆蓋中國、澳大利亞、東南亞、南亞、中東以及歐洲、非洲等地區。
  • 福建省民營企業家熱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
    《意見》首次作出「兩個始終是」的新論斷,旗幟鮮明地突出了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四個重要抓手,「引」的高度更加明確,「統」的作用更加突出,「合」的大勢更加清晰,「愛」的關懷更加全面。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後一段時間我國都要面臨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這個關鍵階段,《意見》為中國民營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力量。
  • 雅昌聯手今日美術館揭秘民營美術館運營之術——《中國民營美術館...
    近日,由今日美術館與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合作的學術出版物《中國民營美術館運營及籌建研究》正式出版。此出版物是迄今為止,在美術館領域的研究中,少有的全面、客觀、專業的研究文獻。遴選了國內10家知名民營美術館,以經典個案的形式詮釋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生存狀態。
  • 這些中國公司正將鞋盒大小的衛星送上太空
    上天之前,每一顆衛星通常需要24小時不間斷地在實驗室運轉小半年的時間,以便抓住瞬間閃現的軟體故障進行修復。之後還要再經過一組模擬火箭發射和太空環境的硬體系統測試,才可能最終完成衛星研製,運送到發射場,裝載在火箭上發射。在到達指定軌道後,這顆衛星每天將有兩次機會飛躍中國國境,這時候還需要通過遍布全國各地的測控站傳回衛星信息,以監測衛星的穩定性,並傳回數據用於科學研究。
  • 國內領先民營火箭公司火了,四大知名創投聯手加持!
    而此次融資主要真的朱雀二號系列液體運載火箭,運用「一種推進劑組合、一個箭體直徑、兩型發動機」的通用化設計理念,通過不同的設計組合,可構成運力從數噸到幾十噸,覆蓋低、中、高等各類軌道發射能力的系列產品,是中國最大在研民營運載火箭,同時也是中國首款液氧甲烷運載火箭。
  • 問天|梅花創投談文舒:火箭格局已定,衛星大有可為
    01 民營商業航天迎來爆發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2020年底,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航天』企業,有2029家,而2016年,這一數字只有1586家。2015年被稱為「中國商業航天元年」。這一年,民營商業航天在中國正式破冰啟航,向資本市場打開了大門。
  • 銀河航天衛星工廠正式落地江蘇南通,最大年產能目標500顆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銀河航天衛星工廠正式落地江蘇南通,最大年產能目標500顆衛星民企銀河航天衛星智能超級工廠正式落地江蘇南通,衛星工廠年產能目標300-500顆衛星。據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銀河航天」)消息,9月28日,銀河航天與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籤署落地協議,銀河航天將在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建設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示範項目,重點建設新一代衛星研發及智能製造基地。銀河航天衛星智能超級工廠已在南通開工建設,將向年產能300-500顆衛星邁進。
  • 「2020世茂海峽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發布會」暨大灣區民營經濟...
    大灣區作為我國民營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港澳參與國內循環的重要切入點,將成為中國經濟提質升級的主場,促進三地融合和民營企業轉型發展,對大灣區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11月25日,世茂海峽攜手胡潤百富在廣東佛山,聯合舉辦「2020世茂海峽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發布會」暨大灣區民營經濟論壇,研討新局勢下中國民營企業的新風向,助力大灣區經濟發展再上臺階。
  • 美國霸主時代將結束?讓美國害怕的中國重器,北鬥衛星到底有多牛
    提起我國自主研製的衛星導航系統,「北鬥」之名可謂是無人不知。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我國關於利用人造衛星進行導航定位的設想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萌生,並付諸實踐。中國的這一設想是與世界同步的。1957年10月,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這顆名為「斯普特尼克1號」的蘇聯人造衛星正式拉開了人類進軍太空的序幕,也開啟了人類依靠衛星進行導航的時代。在觀測這顆衛星的過程中,美國霍普斯應用物理實驗室的科學家發現了衛星運動引起的多普斯頻移效應,並斷言可以用來實現衛星導航。於是美國實施了「子午儀」衛星導航系統,並取得了成功。
  • 中國部署人工智慧衛星「星座」監測
    中國中央電視臺表示,到2021年,中國計劃發射192顆地球觀測衛星進入軌道,形成所謂的「星座」。這些「Leo」衛星將用於環境監測、災害預防和交通管理。十有可能的是,這些衛星將使用中國製造的巨浪-1型火箭發射。巨浪-1是一種專門為商業操作設計的助推火箭。巨浪-1能夠攜帶一顆或多顆重達150公斤的衛星進入軌道(在600公裡高度)。單次發射Julong-1的成本估計約為287萬英鎊(2500萬元人民幣)。
  • 中國「極目」衛星上天 全天候「追捕」引力波
    時隔一年我國再次發射空間科學衛星  中國「極目」衛星上天 全天候「追捕」引力波  本報北京12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 藍光創業史:一個民營企業成長的中國故事
    大國崛起,民營經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進程,就是民營經濟崛起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湧現出成千上萬民營企業成長和崛起的故事。我們想要尋找其中的一個,來講述和印證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進程。2020年3月,《藍光進化論》應運而生,由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鄭重推出。
  • 衛星產業鏈全景解析
    一套完整的 VSAT 系統由通信衛星上的轉發器,地面大口徑主站(中樞站)以及眾多小口徑的小站構成,根據恆州博智(QYResearch)分析,2017 年全球企業 VSAT 衛星通信系統市場總銷售額約 11.53 億美元,中國企業 VSAT 衛星通信系統市場為 7.56 億元,按照年複合增長率 7.71%測算,2025 年中國 VSAT 衛星通信系統市場預計可以達到 13.70 億元。
  • 專訪丨九天微星創始人謝濤:納入新基建是衛星網際網路分水嶺,行業...
    一方面,面臨社會大眾的不理解,很多人對於民營商業航天公司抱有質疑的態度,投資人看好的也不多。在進入行業初期,也很少有實質性項目的進展,更多在做行業教育普及並與投資人進行溝通。但隨著民營商業航天公司數量增多,政策紅利不斷釋放,行業成熟度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眾、產業界專家、投資圈人士對於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認知都產生了轉變。也有很多鼓勵和支持的聲音出現,孤獨感也少了很多。
  • 百世集團榮登202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杭州2020年9月11日 /美通社/ -- 9月10日,202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峰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揭曉了「202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2020中國民營企業製造業500強」和「2020中國民營企業服務業100強」榜單。
  • 衛星網際網路領域風起雲湧 低軌網際網路星座成競爭焦點
    這也是中國首個民營衛星研發製造工廠。隨著今年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範圍,資本及產業迅速跟進。2020年也被業界稱為衛星網際網路「元年」。低軌網際網路星座成競爭焦點因SpaceX進入大眾視野的衛星網際網路其實並不新鮮。航天專家黃志澄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衛星網際網路是繼有線互聯、無線互聯之後的第三代網際網路基礎設施。
  •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發射成功,研發方之一的國星宇航最快明年登陸...
    鈦媒體11月6日消息,今天11時19分,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星時代-12/天雁05)搭載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標誌著,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發射升空,中國航天正式進入6G探索時代。另據央視新聞報導,此次任務中長徵六號運載火箭可謂「一箭十三星」,除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還搭載發射了NewSat9-18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和八一03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