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湯達的《紅與黑》,現實與理想相遇,哪個更重要?

2020-12-16 蝸牛的天空

我記得曾經有一段時間,有人吹鼓讀書無用論,一度成為很多人不願意讀書的藉口。馬那啥曾經的演講似乎也說過類似意思的話,大意是學習不好的人就當老闆,而學習好的給學習不好的人打工。其實,對這句話我是深不以為然的。只不過這由已經賺到錢而曾經學習不行的的他說出來,似乎更具說服力。但其實,很多人都被他這句話騙了。

事實證明,也許是因為讀書少了,錢賺了不少,卻還是容易膨脹,在後來栽了跟鬥。成功後來讀一下老莊的書籍,也許會是另一番結局。

閒話不扯,我談談讀《紅與黑》這本書的一些個人體會:

這不作品能成為眾人爭相閱讀的佳作,自然有它本身的精妙之處——文章情節的環環相扣,跌宕起伏,人物性格特質刻畫絲絲入微,沒有華麗的語言,用平凡質樸的語言把主人公於連內心矛盾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

這部作品能獲得十大名著的地位,與作者的這一高超的藝術手法密不可分,但我認為,它的偉大之處不僅如此,更在於它反映出個人性格與社會環境的影響、交融、互不分割又相互衝突的矛盾。

這種矛盾既是個人家庭環境又與社會環境休戚相關。因為只有從社會中汲取養分,才能讓作品有近可親,有根所立。

誠然,主人公於連的命運值得我們深思和同情,但更讓我們去思考的的卻是社會給予這個年輕人的矛盾。一個粗暴、無情、勢利的父親,讓我們看到了家庭的不幸,這形成了於連偏激、堅強的性格。然而,社會階層的固化,貧民與貴族的尖銳矛盾,不得不讓於連去低頭,內心的清高與現實的虛偽讓他備受折磨,既不甘於貧窮、底層卑微的生活,又不得不迎合上層社會的虛偽。厭惡與迎合相伴,掙扎與順應對立,現實與理想碰撞,他該何去何從?而今天的讀者,面對這現實與目標的相遇,貧窮與浪漫相遇,你又作何選擇?我想這是留給每一位讀者的思考。

主人公於連選擇了奮起抗爭,於是,矛盾就像魔鬼一樣纏繞著他。儘管他憑著知識一步步走向他想要的上層社會,他獲得了地位與虛偽,但內心的清高和對虛偽的厭惡就像封建思想那樣深深根植在他心中,根深蒂固,時時與虛偽衝撞,內心極度矛盾折磨著他。這種劇烈的矛盾衝突決定了他無法真正成為貴族,這也成為了他悲劇命運的致命弱點。從這裡,再一次展現了性格決定命運的人生預言。從瑪蒂爾德、德.瑞納夫人各自的性格和命運我們也能窺探一二。

當然,人最終的命運並非是簡單的性格使然,但走的路卻是由性格驅動的。路該如何走?走得多遠?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但最後的結局卻與性格密不可分,這是毋庸置疑的。我想,這是作者留給我們去思考的——關於人性。

正如司湯達說的:「小說是行走在大路上的一面鏡子。它映入您眼帘的,時而是湛藍的天空,時而卻是路上的泥濘。」從鏡子裡看到什麼,乃至得到什麼,取決於你。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批判現實主義先驅《紅與黑》同時也是一部浪漫主義作品?
    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通過描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批判和諷刺了19世紀代資本主義興起時期暴露出來的弊端。比如,從威立業市長瑞那可以看出,他毫不猶豫地丟掉紳士風度,像愛生命一樣熱愛金錢,為了彰顯自己的尊嚴而毫不含糊地投資,愛慕虛榮心。從索雷爾老爹可以看出錢財高於一切,甚至比家庭關係更重要。
  • 讀完《紅與黑》我才明白: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逃脫敏感與自卑
    在文學史上,若論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其中必有一個就是司湯達的《紅與黑》!司湯達的一生雖然只有2部完整長篇,但把大仲馬和巴爾扎克所有小說加起來,也不及一部《紅與黑》夠意思。有人說,《紅與黑》是西方的紅樓夢。年輕時,看這部小說,關心的是主人公於連的愛情。
  • 《紅與黑》為何會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
    《紅與黑》之所以起初許多國家被列為禁書就在於它的超前性,司湯達對於資產階級革命影響的描寫與書中對於人物心理深度的挖掘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紅與黑》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司湯達也因此被譽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發表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 從批判現實主義的角度淺析小說《紅與黑》的藝術特色
    為表達不滿,一些有識之士通過文字揭露、批判醜惡的社會現實和資產階級的惡劣行徑。於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應運而生。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是批判現實主義的先鋒之作。《紅與黑》講述的是木匠之子於連因精通神學和拉丁文而被維璃葉市長瑞那先生聘為家庭教師。於連由此與瑞那夫人相識、相戀。東窗事發後,於連被迫離開維璃葉,前往貝藏松神學院。
  • 活著默默無聞,死後名聲大作,司湯達經典名言十句,洞察大師人生
    他的書賣的不好,代表作前兩版只印了800冊,就算被巴爾扎克極力推薦的書,也不過賣掉1200冊,他就是司湯達,代表作《紅與黑》。1783年1月23日,司湯達出生在法國,今天是他237周年誕辰,我們就用他作品中的名句來紀念他吧!我們耳熟能詳的司湯達是個筆名,他的原名為馬裡·亨利·貝爾,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 《紅與黑》:「鳳凰男」的個人奮鬥,因何最終釀成一幕人間悲劇?
    典型人物應該置於典型的時代環境中加以考察,這或許是分析一個人時更妥當的做法。《紅與黑》的社會歷史背景《紅與黑》其實有一個副標題,叫「1830年祭祀」。司湯達對此這樣解釋,他說這部小說中所要描寫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帶給法國的社會風氣。
  • 觀賞藝術品的癲狂「司湯達綜合症」
    Marie-Henri Beyle,1783-1842司湯達(Stendhal)原名馬利-亨利·貝爾(法語:Marie-Henri Beyle),為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家,著有名著《紅與黑》(Le Rouge et le
  • 法國作家司湯達20句名言,堪稱人類靈魂的觀察者
    司湯達(1783~1842),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原名馬裡-亨利·貝爾(Marie-Henri Beyle),"司湯達"是他的筆名,他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包括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他以準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被譽為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
  • 《紅與黑》為什麼曾經被列為禁書?
    說起《紅與黑》這部小說,大家可能不陌生,記得我上中學時,就聽說這本書是禁書,當時是看不到的。這部小說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名作,是一部著名的的現實主義作品,它在歐洲文學史上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紅與黑》是意識流小說和心理小說的開創者,作者也被譽為是現代小說之父。
  • 評《女神異聞錄5》——一部反向的《紅與黑》
    這令我不禁想起了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現實主義名著《紅與黑》。《紅與黑》的主人公於連,是一個富有革命精神的男青年,但是,由於時局影響,他無法加入革命軍,卻進入修道院成為了一名僧侶。要知道,《紅與黑》之所以被命名為「紅與黑」,是因為其中的象徵意義——在作品當時的背景下,「紅」代表著拿破崙革命軍的軍服,象徵著革命與反抗,而「黑」代表著基督教修道院的僧侶服,象徵著保守與陳腐。
  • 《紅與黑》:憤世嫉俗美少年與貴婦糾葛,靠兩段愛情上位終歸塵土
    在我國有一門研究名著《紅樓夢》的學問,被稱為「紅學」;而在西方也有這樣一群人,在研究「紅學」,這裡的「紅」就是《紅與黑》。《紅與黑》首版於1830年,又名「一八三零年紀事」。作者司湯達出生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經歷了波旁王朝復闢,死於七月王朝,他堅信《紅與黑》是一本傑作,他曾說,這本書要一個世紀後才會有人讀懂。事實上,這本書的爆火要早於他為自己設下的時間界線,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甚至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
  • 音樂劇《搖滾紅與黑》集齊6大亮點,今年你有什麼理由錯過這部法劇...
    1部經典名著改編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Le rouge et le noir - L』Opéra Rock)改編自 「現代小說之父」司湯達的文學經典《紅與黑》,也是這部百年巨著首度改編音樂劇。音樂劇講述出身低微的「少年野心家」於連與市長夫人路易斯、巴黎侯爵之女瑪蒂爾德之間,交織著愛恨、欲望與罪惡命運的故事。
  • 《紅與黑》(司湯達著),該書曾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講述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
  • 愛情和事業哪個更重要?司湯達將答案寫在《紅與黑》中
    於連在《紅與黑》是的主人公玉蓮住在簡陋的維利耶爾,他父親是一家鋸木廠的老闆,有了他們,有兩個頭腦簡單,發展良好的哥哥,因為生活在法復闢王朝時期,玉蓮的小資產階級受到了不公平的壓迫。在《紅與黑》出版後,也先後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因為當代作家中沒有人能找到深度,司湯達也因《紅與黑》而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自出版100多年以來,《紅與黑》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得到廣泛傳播,並多次被改編成戲劇和電影,他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足以顯示其文學價值,如果你對這本書感興趣,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我相信你讀完這本書一定會有所收穫。
  • 司湯達的《紅與黑》,德瑞那夫人真的愛於連嗎?
    《紅與黑》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寫的一部現實批判小說,至於書中的具體情節和內容,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相信看過的朋友應該還記得。看過小說或電影的朋友都知道,書中的男主角——木匠家庭出身的於連,按我們中國人的講法,於連就是一個典型的「鳳凰男」,他先後跟市長夫人、還有候爵小姐發生了兩段浪漫的愛情故事,最後都是無疾而終。
  • Lily與司湯達綜合症
    電話裡她語氣很沉,跟我聊了聊她最近的日常:看了什麼書,周末又在哪個地方泡了一天,買了哪些新餐具等等。只聊了這些。因為話題尋常,我當時並未察覺到她的異常。直到掛了電話,我回味著這通電話以及她說的一句話,終是覺得哪裡不對勁。
  • 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在滬舉辦見面會 暢談法紅黑前世今生
    包括各界媒體,音樂劇觀眾,法國文化愛好者在內近300人齊聚橙劇場,與《搖滾紅與黑》製作方及主演一同分享與見證了這部中法聯合製作,人氣爆棚音樂劇的「前世今生」。2016年,初版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在巴黎宮殿戲院首演後迅速在法國引起風潮,好評無數。
  • 《紅與黑》:一個汲汲營營的底層青年「逆襲」背後的人生枷鎖
    致敬經典,尊重傳統;聽今古神話,看中外文學 簡介《紅與黑》,出版於1830年,作者司湯達,法國批判現實主義奠基人。作品深刻反映1825—1830年間王政復闢後期法國法國尖銳複雜的政治鬥爭。主要描寫封建貴族資產階級同新興資產階級之間近似白熱化的階級鬥爭。
  • 司湯達綜合症
    恭喜您,這是一種高級矯情美學心理疾病——「司湯達綜合症」。       據說在1817年的一天,年僅34歲身體健康,情緒穩定的司湯達,在佛羅倫斯博物館打卡時,忽然懵逼。       遊記中他是這樣描述的:「身處佛羅倫斯,見到那些偉大傑作,我仿佛陷入了某種幻境。我被那種崇高無上的美吸引,我感到心臟急劇跳動,仿佛生命即將終結,舉步維艱,害怕自己隨時會暈倒。」
  • 看低奢內小麵條urBeats2.0如何演繹紅與黑
    從手感上說,小麵條有著紅色的小蠻腰,輕巧而不輕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