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曾經有一段時間,有人吹鼓讀書無用論,一度成為很多人不願意讀書的藉口。馬那啥曾經的演講似乎也說過類似意思的話,大意是學習不好的人就當老闆,而學習好的給學習不好的人打工。其實,對這句話我是深不以為然的。只不過這由已經賺到錢而曾經學習不行的的他說出來,似乎更具說服力。但其實,很多人都被他這句話騙了。
事實證明,也許是因為讀書少了,錢賺了不少,卻還是容易膨脹,在後來栽了跟鬥。成功後來讀一下老莊的書籍,也許會是另一番結局。
閒話不扯,我談談讀《紅與黑》這本書的一些個人體會:
這不作品能成為眾人爭相閱讀的佳作,自然有它本身的精妙之處——文章情節的環環相扣,跌宕起伏,人物性格特質刻畫絲絲入微,沒有華麗的語言,用平凡質樸的語言把主人公於連內心矛盾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
這部作品能獲得十大名著的地位,與作者的這一高超的藝術手法密不可分,但我認為,它的偉大之處不僅如此,更在於它反映出個人性格與社會環境的影響、交融、互不分割又相互衝突的矛盾。
這種矛盾既是個人家庭環境又與社會環境休戚相關。因為只有從社會中汲取養分,才能讓作品有近可親,有根所立。
誠然,主人公於連的命運值得我們深思和同情,但更讓我們去思考的的卻是社會給予這個年輕人的矛盾。一個粗暴、無情、勢利的父親,讓我們看到了家庭的不幸,這形成了於連偏激、堅強的性格。然而,社會階層的固化,貧民與貴族的尖銳矛盾,不得不讓於連去低頭,內心的清高與現實的虛偽讓他備受折磨,既不甘於貧窮、底層卑微的生活,又不得不迎合上層社會的虛偽。厭惡與迎合相伴,掙扎與順應對立,現實與理想碰撞,他該何去何從?而今天的讀者,面對這現實與目標的相遇,貧窮與浪漫相遇,你又作何選擇?我想這是留給每一位讀者的思考。
主人公於連選擇了奮起抗爭,於是,矛盾就像魔鬼一樣纏繞著他。儘管他憑著知識一步步走向他想要的上層社會,他獲得了地位與虛偽,但內心的清高和對虛偽的厭惡就像封建思想那樣深深根植在他心中,根深蒂固,時時與虛偽衝撞,內心極度矛盾折磨著他。這種劇烈的矛盾衝突決定了他無法真正成為貴族,這也成為了他悲劇命運的致命弱點。從這裡,再一次展現了性格決定命運的人生預言。從瑪蒂爾德、德.瑞納夫人各自的性格和命運我們也能窺探一二。
當然,人最終的命運並非是簡單的性格使然,但走的路卻是由性格驅動的。路該如何走?走得多遠?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但最後的結局卻與性格密不可分,這是毋庸置疑的。我想,這是作者留給我們去思考的——關於人性。
正如司湯達說的:「小說是行走在大路上的一面鏡子。它映入您眼帘的,時而是湛藍的天空,時而卻是路上的泥濘。」從鏡子裡看到什麼,乃至得到什麼,取決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