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先生
「一年到頭不買房,辛辛苦苦又白忙。」
一句玩笑話,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糾結和無奈的生活真相。在這幾年的深圳樓市裡,這句話也反覆得到印證。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2020年進入倒計時,有人歡喜有人愁。
這一年裡,深圳新房供應井噴,得益於「無房優先」的政策,許多剛需都通過打新,買到了合適的房子。但還有一些人,直到年底依舊沒有買到房。
大先生總結了一下,除了運氣不好屢搖不中之外,到現在還在猶豫的剛需,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其中相當一部分,認為未來一段時間,新盤供應量都會保持目前的井噴態勢,完全不用著急,可以慢慢挑選。
還有一些,習慣性的把剛需/改善/高端檔的普通樓盤,和海岸城/新領域/海德園等網紅盤錨定,全面對比優缺點,陷入到底選哪個的糾結。
此外,715新政後,二手房市場成交量腰斬,關於「深圳樓市入冬」的言論不絕於耳,也讓一些購房者對後市失去信心。
再加上目前限價帶來的一二手價差不斷縮小,如果計算一下未來不虧本必須達到的漲幅,信心更是跌到了谷底。
但實際上,很多購房者還沒認識到,目前的市場格局下,深圳的新房市場到底有多麼嚴峻。
如果繼續觀望,到明年大概率會後悔。
01
我們先從供應量說起。
今年以來,深圳官方確實有意加大新房的供應,早在年初就降低了新房入市的標準。
寶中的海納公館,明明去年宣布賣完,今年還要拎出來搖號銷售。
當紅炸子雞光明,也發出通告表示,今明兩年,光明的新房供應每年不少於80萬平,房價也將會長時間保持穩定。
從這些舉措不難看出官方的用意,一切都是為了追求「穩」。緩解供應量的緊缺,才能安撫剛需焦慮的內心。
但這並不意味著,剛需就能高枕無憂慢慢挑選,甚至認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供應量都會保持現在的趨勢。
事實上,今年下半年新房大爆發的背後,既不是深圳房企良心發現,心疼剛需買房太難,乖乖接受限價,大發慈悲便宜賣房,也不是房企看著供求關係矛盾巨大,特地釋放供應,來配合有關部門尋求維穩基調下的調控需要。
根本原因在於,今年因為疫情,導致很多新盤施工進度被耽誤。
深圳官方為了保量新房供應,出臺了裝配式建築出地面就可以賣的政策,以至於很多可能本該在明年的項目,也被透支到今年提前開賣。
例如即將入市的龍光前海天境,今年5月15日才拍的地,僅僅過了半年時間,才剛出地面,就傳出要上市的消息。
此外,大的房企尤其是上市房企,到年底都有衝營收做財報的需要,這關係著股價和明年的融資成本。
因此,在年底計劃開盤的項目,通常不會刻意為了一點利潤率去捂盤,都會井然有序的開盤。
那麼,明年還會如此嗎?
我們再來看幾組數據。
根據深圳住建局公示,今年四季度將有26909套住宅計劃入市,相當於上半年總供應量的3倍還多。
即便是這麼大的供應量,在此前積累的強大購買需求面前,也只是杯水車薪。
世聯行數據顯示,深圳新建住宅的去化周期仍在持續下行,截至10月份已經降至6.4個月的歷史新低,嚴重供不應求。
為了增加未來的住宅供應,算上前兩天的史詩級土拍,深圳在今年已經出讓宅地28宗,超過此前三年的總和。
但這些出讓的宅地,大部分都會建成人才住房,並不是為普通剛需準備的。
而且,從拍地到入市,還需要漫長的時間。
特別是過完今年,預售制度放寬的政策截止,許多項目因為施工進度慢幾個月,不符合預售資質,而上半年房企也沒特別的業績壓力時,明年的新盤入市速度就會大大減緩,大概率又會回到前幾年的擠牙膏狀態。
到那個時候,購房者想買到一個好點的新盤,很可能又要開始長期抗戰模式了。
02
接下來,我們聊聊現在的市場格局。
到了年底,今年該開盤的項目基本都已浮出水面,準備開盤的也不會有特別大的懸念。
大先生統計了近段時間已開盤或大概率即將開盤,且相對優質的項目:
你會發現,目前的深圳新房市場,看上去樓盤挺多,實際上不管哪個價格段,購房者都非常尷尬。
比如剛需檔,去除掉嘉富寶禧、領航城這種貨量少到可以忽略的項目,基本每個片區就剩一兩個盤。
這個價格段,打新競爭也是最激烈的。
如果不是預算充裕可向上兼容,或者對於樓盤的瑕疵不太介意的購房者,稍微猶豫一下,便基本無從選擇。
改善檔也同理,中泰印邸的貨量可以忽略,購房者除了尖崗山壹號與和頌軒,別無他選。
高端項目上,匯城名苑只有百餘套房源,臻山海的「全款優先」足以勸退大部分購房者,天健天驕和華潤城的中籤難度堪比中彩票,剩下可以選擇的,便只有深鐵懿府和龍光天境了。
乍一看,各個片區入市的新盤一個接一個,一些非常不錯的盤,僅僅因為沒有「日光」,就遭到輿論無情嘲諷。
實際上,在每個片區和每個價位段,購房者的選擇空間都相當有限,還要面臨其他購房者激烈的競爭。
03
即便這樣,每當有新房開盤,只要項目本身有客觀瑕疵存在,往往都會湧現出一群「挑三揀四、各種嫌棄」的糾結購房者。
以光明的新盤為例,中海寰宇距離地鐵口太遠,電建洺悅府小區太小,金融街華府太吵……基本每個新盤,都能被購房者們挑出不少毛病來。
畢竟買房不容易,再三考究當然沒啥問題,對於客觀的評估缺點、相互對比,大先生並不反對。但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在有限的預算下,判斷一個房子能不能買,不應該是主觀感覺價格貴不貴,而是要看同樣的價格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大多數情況下,同樣的價格想獲得更多優勢,要麼加錢,要麼對需求做妥協,終歸需要做出取捨。
等年前這波新房開完,到明年下半年之前,由於供應斷檔,即便不挑毛病,也很難再買到性價比高或者相對優質的房子。
實在等不及的,就只能進入二手房市場淘筍了。
但目前的二手市場,對剛需購房者來說並不友好,反而會讓你的買房節奏更加混亂。
來看兩張來自鏈家的數據圖。
第一張圖是價格走勢,深圳二手房的掛牌價和成交價,在調控後的8-10月,都是上行的。
第二張圖是供需走勢,紅線是新增房源數,藍線是帶看次數。
新增房源數從今年4月一直呈下降趨勢,帶看次數5月開始下降,7月緩步回升,9月份兩個數據交匯,之後帶看次數上行,新增房源下行。
這說明,雖然經歷了715新政的毒打,供應端的有效掛牌房源急劇減少,但從需求端來看,深圳二手房市場不僅沒有過冷,還在緩慢回溫。
帶來的後果就是,買家的選擇變少了,業主心氣卻依舊高漲,掛牌價普遍虛高,對比新房普遍貴10%以上,不僅沒有限價帶來的套利空間,還要背負高額的稅費壓力。
大先生有一位粉絲,一直想在南山和寶安打新。但他不是嫌棄遠洋天著離變電站太近,就是糾結尖崗山壹號位置太偏,接連錯過了好幾個合適的新盤後,只好去買二手房。
但他看完一圈才發現,即便是翻身這樣他之前根本瞧不上的區域,一些樓齡十幾年的老房子,掛牌價都去到了10萬+,還幾乎沒有砍價的空間。
原本800萬的預算,就能買到遠洋天著98㎡的三房,但他在翻身看中的卡羅社區,卻只能買到一套70㎡的兩房。
由於新房和二手房之間的巨大落差,只要不是急著上學、急著住等非買二手不可的理由,大部分購房者還是會選擇加入打新大軍,繼續做一位光榮且卑微的打新人。
04
還有一些購房者,既不是佛系打新的慢性子,也不是嫌棄房子的缺點,他們之所以不參與打新,是在擔心:
現在新房價格也這麼高了,未來還能繼續漲嗎?現在買入,是不是會高位接盤?
前段時間,有一位粉絲,拿著自己算的一筆帳來問我:
某網紅盤的89㎡3房,單價8.8萬/㎡,總價783萬買入,首付3成235萬,貸款548萬,每月還款2.9萬。
按正常持有時間5年來算,等額本息還款,本金+利息一共要還45.49+129=174.5萬。
也就是說,5年後算上成本再賣出,總價得漲到912萬,單價得10.24萬/㎡出售才不虧。
如果再把首付+房貸還款等支出,按5%的年化收益率計算,5年就是122.8萬元的收益。算上這部分機會成本,總價就要達到1034萬,單價11.62萬/㎡才賺錢。
他感慨:「國內外經濟形勢這麼差,政策這麼嚴苛,市場這麼冷清,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要漲這麼多也太難了吧。深圳這麼多人排隊搶房,到底是咋想的,是不是都是開發商僱的託?」
許多購房者都像他一樣,喜歡拿著當前的房價,按漲幅環比評估以後要賣多少,才能有好的收益率。
但在預期的投資周期中,就算設置了相對低的回報率,由於複利乘數效應,計算出來的未來價格往往難以想像,很容易導致信心不足,甚至放棄購買。
事實上,即便不考慮限價的因素,只要選對了片區,未來的實際漲幅也一定超過你的預期。
大先生統計了近幾年深圳的部分新盤,開盤價格和目前二手房掛牌價格的漲幅:
其中漲幅最誇張的華潤城三期,由於一二手價差太大,2年時間均價翻倍。
寶能城、華豐前海灣等差價不太明顯的樓盤,在扣除持有成本之後,也都有非常不錯的收益。
05
大先生此前就說過,近兩年有在深圳置業需求的剛需,一定要記得在今年完成。
現在距離年底只剩1個月,如果真的想買房,別再觀望了,跑步進場吧!
到了明年,你一定會來感謝我這句話。
買房,持有成本有限的高,但是收益可能爆發性的高;不買房,收益有限的高,但是機會成本可能爆發性的高。
此外,不要因為房子一點小的瑕疵,錯過整個樓市大勢。
你買的房子可能有點不盡人意,但是請接受不完美。不管是買房還是人生,學會妥協和放下,你都會快樂很多。
買了之後做個勤勞的打工人,踏實加班還貸,以後再慢慢置換,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