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20年6月24日開展
地點:揚州博物館一樓特展廳
千年爐火鍛制寒光寶劍,匠心雅藝傳承龍泉青瓷。浙江龍泉不僅山清水秀、風光旎麗,更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以寶劍、青瓷聞名於世,是著名的 「中國寶劍之邦」 和「中國青瓷之都」。
因劍得名、憑瓷生輝。2006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龍泉寶劍鍛制技藝雙雙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球陶藝類迄今為止唯一的「人類非遺」。現今,寶劍、青瓷傳統產業在龍泉傳承有序、創新不斷,堪稱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產業復興的良好樣板。
龍泉寶劍鍛制、龍泉青瓷燒制
揚州,自古與龍泉有著不解之緣:在春戰時期,就與吳越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唐代,更是一躍成為全國陶瓷集散中心和國際貿易大港。今天,依託「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我們在此展出具有浙江地方特色的龍泉寶劍、青瓷精品,以進一步增進區域文明對話,推動兩地文化交流。內涵豐富的古代劍瓷精品與匠心獨具的當代大師作品在此交相輝映,相信定能碰撞出不一樣的思想火花,啟迪人們探索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
展品搶先看
宋·龍泉窯青釉刻蓮瓣紋碗
揚州博物館
敞口,弧腹,小圈足。外壁刻蓮瓣紋,瓣中起脊。龍泉青瓷在北宋時期風格特徵與越窯、甌窯、婺州窯三窯相似,受到它們的影響非常大。瓷器胎質較粗,胎體較厚,施淡青釉,釉層稍薄。到了北宋末年,由於受到朝廷重視,這種局面開始改變。北宋中晚期是龍泉窯發展的重要時期,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釉色以石灰色釉為主,胎呈灰或淺灰色,裝飾以刻、劃花為主。
元·龍泉窯青釉直頸瓶
揚州博物館
明·龍泉窯青釉三足爐
揚州博物館
唇口,束頸,肩部長方形立耳,鼓腹,三蹄足,釉面光潔,通體素麵。爐為焚香之用,明代對於爐情有獨鍾,形制多樣,大名鼎鼎的宣德爐就是那個時代的傑作。
清·龍泉池劍
清末民初·龍淵劍
鍛造於清末民初,為老字號劍鋪「龍泉千字號」鍛造。刃面上刻有圓點七星,龍泉劍千的字樣。
現代·聽泉
作者:徐定昌
現代·鐵胎仿官窯無紋花式洗
作者:李成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