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家掛起一隻可愛的風鈴,叮噹作響的聲音仿佛送來一絲清涼;是穿上浴衣踏上木屐,和喜歡的人一起去看花火大會,美好而浪漫。
可惜今年的夏天,可能少了花火的渲染,那不妨來了解一下日本浴衣?
這美麗的服裝背後,也有悠久而有趣的故事!
(圖:古代日本蒸浴,出處:『慕帰絵詞』*5 p.22 )
浴衣最早出現於日本的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當時的貴族在蒸浴前,為了防止水蒸氣燙傷皮膚,便穿著簡易的服裝入內。這就是浴衣的雛形。
這樣的簡易服裝,當時被稱作「湯帷子(ゆかたびら)"。(日本蒸浴指的是先用燒水產生的蒸汽透過「釜」讓全身得到放鬆和浸溼,身體發熱了出汗之後再用水洗淨全身的一種方式。)
雖然名字如此接地氣,但是當年那可是只有貴族才能穿的高級物件。平安時代的浴衣,料子使用的是麻。
後來,隨著當浴衣的使用範圍,從入浴前擴大到出浴後以及睡覺的時候,木棉材質的浴衣開始登場。當年以白為底色,上有藍染的布料為浴衣之選。
日本的民風雖然自古以來就非常開放,但是浴衣的出現,讓貴族們在一起沐浴汗蒸之時,也起到了遮蓋身體(保護隱私)的附加效果。
(圖:『江戸名所図屏風』局部)
到了室町時代( 1336年-1573年),浴衣又有了個新名字叫「身拭(みぬぐい)」。這個日語詞彙可以通俗地被理解為「手巾」。隨後的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1603年),人們穿著浴衣的主要目的,變成了洗浴後方便擦乾身上水分。待到大名鼎鼎的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伴隨著「町人文化」的蓬勃發展。江戶後期錢湯的大為普及,浴衣(Yukata)這個名字也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註:町人文化指的是,在中世紀結束前,原本只有日本貴族和武士可以享受的特權娛樂活動,比如賞櫻花、旅行、過節等...全面擴散到了市民工商等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裡的一個文化發展階段。(圖:注染工藝。出處:東京和曬)
浴衣從「錢湯」裡普及,慢慢地,也走出了洗浴的範疇,開始出街「見光」。江戶時代開始,穿著浴衣去賞花或者跳盆踴舞,已經不是稀罕事兒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穿著這種簡便的服裝,浴衣文化在此時得到了長足發展。到了明治時期(1868-1912年),「注染」(ちゅうせん)這一新技術的發明,讓布料可以實現一次性大批量染上多種色彩,於是浴衣在色彩表現上,又更上了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