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對蝦冬棚養殖畝產突破1500斤,畝利潤最高可達35000元!2017-11-11 20:0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養殖網 瀏覽量: 16754 次 我要評論 南美白對蝦冬棚養殖在珠三角地區非常普遍,由於反季節上市的優勢,利潤空間較大,但是近年來養殖成功率卻不是那麼可觀,主要是因為天氣多變、病害增多等問題,以前老一套的養殖管理模式如果不隨之作調整的話,養殖效益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甚至虧本,還有一小部分剛興起的冬棚蝦養殖者,對於冬棚的養殖管理與白水塘養殖差不多,缺乏針對性的養殖管理方案,導致成功率低下,為此小編專門採訪了珠海俊成生態公司的技術總工程師黃族成。前期我們中國水產養殖網也專門報導過,這位經驗十足的養蝦人之前被安徽長豐縣當地養殖戶聘請為技術指導員,在安徽這樣的內陸地區土塘純淡水養殖畝產都能達到1000斤,贏得了當地養殖戶的讚賞和肯定。隨著安徽地區氣溫逐漸降低,大大小小的養殖戶都已經結束養殖,開始曬塘準備來年養殖了。黃族成也回到自己的家鄉廣東,開始這一年末的冬棚養殖。小編之前聽過江蘇如東地區小棚養殖非常厲害,不知道這廣東地區的冬棚模式究竟如何?和如東地區有哪些區別呢?讓我們帶著疑問去採訪一下。
以下是小編採訪的幾個問題:
 
鄭露:冬棚養殖之前的準備工作,比如:選址、清塘、搭棚、肥水,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黃族成:選址:最好在南方沿海地區,因為南方整個冬季棚裡的水溫最低的時候都有17--18度,平均水溫在24--25度,這樣的水溫細菌繁殖比較慢,水體的溶氧比高溫時要高很多,很利於冬棚的高成功率和高產量,所以南方沿海地區蓋冬棚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條件。
 
清塘:把原來養殖留下來的發黑、發臭的淤泥清洗掉,提前把塘底曬到龜裂。在低洼有水的地方,潑灑漂白粉、生石灰將雜魚、泥鰍殺死,最後進水。
 
搭棚:我們這邊都是請專業人士搭棚,他們對於薄膜的材質、棚的大小、走向,比較有經驗。廣東地區大棚和江蘇如東那邊不一樣,我們這邊有4畝、6畝、8畝、10畝、甚至有12畝、13畝的規格,如東那邊一個大棚一般幾百個平方,或者一畝這樣。我們這邊冬季棚外平均氣溫都能達到17-18度,越冬蝦的養殖不用人工加溫,我們把膜沾接在一起一次蓋上去,就能起到很好的保溫效果,這也是珠三角地區能大面積推廣的重要原因之一。
肥水:這個非常重要,因為在中後期溫度越來越低,冬棚光線變弱,藻類不容易培起來。特別是過年的時候水溫比較低,水溫低的話如果沒有好的方案去肥水,很容易倒藻。俊成公司就採用自己的發酵料配合發酵三四天補一次,去平衡水體藻相,再採用公司培菌方案培育出菌類。達到水體的菌藻平衡,使水體更加穩定,養殖成功率更高。
 
如果說需要注意哪些地方,由於前期ph容易高,一定要注意水質變化,把水質穩定下來,冬棚和夏天養殖不一樣,早晚溫差比較大,ph波動比較明顯。還要注意氧分,特別是水體和底部的溶氧。水不穩定的話,就會導致溶解氧不穩定,波動劇烈,會引起蝦子的應激。
 
鄭露:選址具體要求呢?比如地理位置、土壤、水質。
 
黃族成:在交通便利的地點選擇日曬充足、平整、清新無汙染的池子,以泥和泥沙質為好。土質最好偏鹼性,偏酸的土質不好養殖。偏鹼性的土質,ph一般在8.2-8.6比較正常,冬天氣溫低,ph比夏天稍微低一點。偏酸性的土質,ph一般在7.0以下,這樣在後期養殖過程中,需要不斷去調節。ph最好在8.0-8.5,這是養殖中最理想的狀態。
鄭露:受光照強度和時間及水體透明度的影響,冬棚內藻種單一,數量偏少。受棚內環境影響,藻類生命周期短,即經常倒藻。怎麼有效緩解呢?
 
黃族成:首先提高ph和總鹼度,包括鈣鎂離子,定期補充菌藻可以有效緩解倒藻。水裡面鈣鎂足量的話,藻類生長起來就比較密集和旺盛一點。倒藻一般在中後期比較容易出現,所以一定要定期穩菌穩藻。
在珠三角地區有很多這樣的大棚,面積在10畝,水深一般1.5米
 
鄭露:冬棚內的分層由幾個方面造成,一是棚溫高,地溫低,水溫倒分層,通俗講即水上面熱,下面涼;二是上層藻類多,中下面少,即增氧機開動後,氧機周圍濁,池塘邊上清爽;三是有毒有害氣體通過曝氣,離開水體,上升到棚頂,凝結成水珠,再回落至池塘,造成表層水體理化指標與底層相差無幾甚至更差;四是棚內空氣不流通,含氧量低,同等時間內增氧機的增氧效率降低;五是溶解氧分布不均勻,底層缺氧更嚴重。有這一說法嗎?
 
黃族成:第一條很難說,比如我們養殖基地的幾個大棚,配有水車加上葉輪增氧機外加底氧一起使用,上中下層水體溫度差不多。但是有些人只是用葉輪增氧機,沒有底部增氧也沒有水車曝氣增氧,這樣就會導致水體上下溫差大。
 
第二條主要原因,白天溫度高,水上層藻類豐富,晚上或者早上藻類沒那麼旺盛,都可以看得出來。濁水是因為養殖的密度大,蝦的活力高,在中間增氧機攪動起來容易變濁,但是池裡其它地方不渾濁,這樣的水質相對來說比較穩定,養蝦比較好。我的經驗是凡是中間水體有點渾濁,周邊水質比較肥沃的池塘,通常成功率比較高,比如今年我們在安徽養的蝦,第一茬蝦很多塘口都出現這樣的情況,恰恰這樣的塘口,藻類比較穩定,產量比較高。
 
第三條確實也有這個說法。但是也要注意外界天氣的波動,造成藻類的死亡和底部殘餌糞便氧化,產生的毒氣又不能完全排出,所以我們要定期改底解毒。
 
第四點說的沒錯,確實是這樣,我們早晚的溶氧檢測波動比較大,棚內空氣不流通,導致增氧機效率降低,我們白天有陽光的時候把棚口打開,讓外面空氣流進來,晚上氣溫低再把薄膜蓋起來。
 
第五點也是有這種情況,溶氧一般來源於藻類的光合作用、增氧機將空氣中氧氣帶入水中以及增氧藥物直接釋放氧氣,而水中氧氣通常是被有機質,如藻類、微生物、浮遊動物,養殖動物所消耗,其餘70%的氧分都被底部有機質消耗掉,因此底層缺氧更嚴重,這就要加強注意底層增氧措施了。
 養蝦達人黃族成,2008年最高畝產達到2100斤!這是他養出來的「黃金蝦」,據說很少的塘口能養出這樣的蝦。
鄭露:通常養殖池塘裡存在很多「毒」。在水體中含有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餘氯、藻毒素等;在塘底中,含有殘餌糞便的代謝廢物(有機毒素)、死亡藻類、微生物厭氧發酵的代謝廢物、重金屬等;在對蝦肝臟上也存在毒素,因為它作為解毒器官,是蝦體內主要的毒素富集部位,裡面有含有新陳代謝的廢物、飼料中的毒素、誤食環境中的變質食物產生的毒素,藥物殘留等等。這些說法對嗎?需要怎麼解決呢?
 
黃族成:有這種說法,首先要控制好飼料,不能浪費太多在塘底,最好弄個三角網颳起底泥看看飼料是否過量投喂,過量浪費都會導致氨氮亞鹽、硫化氫過高。我們首要措施就是控料,穩定水質,平時我們拌料都會用我們自配的中草藥來保肝護肝。一般情況蝦的病害70%-80%都和肝臟脫離不了關係,比如說紅體、白斑、白便、腸炎、偷死、EMS等,這些病害發生都會使蝦的肝臟表現出以下症狀:紅、腫、大、萎縮、壞死等,所以在養殖過程中保肝護肝是非常重要的。
 
鄭露:水產養殖中還有個爭議,關於「肥水放苗好還是瘦水放苗好」?
 
黃族成:不同的地域外源水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地區外源水的氨氮量很高,比如說如東;有些地區外源水的富營養化比較嚴重,而很多時候基本測不出來,外源水在池塘內用不了兩天水就會肥的不得了。因為這時菌相還沒有形成,單純的藻相光合作用佔主導優勢,使得pH值相當高,這時養殖戶們可能就會努力的培菌和微生物降解的方式來把濃度降下來,達到水體之中的菌藻平衡。
 
肥水放苗和瘦水放苗各有各的好處,肥水放苗藻類豐富,天然餌料多,微生物也比較多,但是在藻類旺盛的情況下,菌類又沒有大量繁殖起來,導致水體極不穩定,比如ph過高等。瘦水放苗,ph相對穩定點,但是由於水瘦清澈見底,藻菌皆少,水體之中的天然營養不平衡,蝦子生長體系不健全,抵抗力差,蝦會出現斑點比較多,應激比較大的現象。水體菌藻不足,不穩定,會致使蝦的免疫力、抵抗力比較薄弱。
 
其實肥水也好,瘦水也罷只說明了藻相,這些都是表面上的東西。無論是肥水放苗的受益者還是瘦水放苗的受益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菌相構建的好;而肥水放苗和瘦水放苗的受害者也都有一個共同點,只注意了表面上的東西而忽略了菌相。沒有構建起穩定的菌相,藻相就不穩定,有了穩定的菌相,水體中營養鹽多些水色就肥一點,少一些就瘦一點,我們再根據當時的養殖不同階段,具體情況做一下調整就好了。
 
鄭露:珠三角地區一般什麼時候放苗?產量如何?養到什麼時候上市?
 
黃族成:珠三角地區一般在十月底到十一月中旬投苗,這樣就可以在春節前後上市。春節前後上市的蝦價比較高,一般規格在60-65條/斤的蝦都能賣到40元/斤。現在冬棚畝產在1000斤左右,有的時候畝產也能突破1500斤。冬棚的優勢就是氣溫不算很高,有害菌類繁殖不會那麼快,產量相對高。
由價格走勢圖可以看出,春節期間蝦價看漲,利潤可觀!
鄭露:珠三角地區近幾年南美白對蝦養殖發展怎麼樣?成功率如何?有沒有其它養殖模式?
 
黃族成:近幾年發展還可以,比如廣西這邊以前是沒多少人蓋大棚養殖的,在養殖效益的驅使下,現在這邊蓋冬棚的比以前多了,包括汕尾、粵東、粵西、陽江、湛江這邊都有增加蓋大棚的。以前主要是珠三角,但是現在都推廣開了。養殖模式更是五花八門,純養混養,都根據當地環境來選擇,而我們十幾年都是選擇純養模式,也摸索出我們公司自己的養殖方案。冬棚養殖養好了是沿海地區養殖戶的印鈔機,而近年很多地方看到這邊的巨大利潤,也開始摸索養殖冬棚,所以在冬棚養殖中一定要選好自己的養殖模式和一套完整的養殖方案。
鄭露:據說這邊養殖受氣候影響特別大,為什麼呢?
 
黃族成:我們這邊大棚和如東那邊不一樣,我們這邊如果下雨,雨水是會流到塘裡面去的,如東那邊雨水是流到外面。如果長期下雨,水溫下降很快,比如今天水溫是25度,明天冷空氣過來,伴隨著下雨,水溫就會下降3度以上,蝦的應激很大。如果雨水不是直接流到塘裡去,水溫不會降到那麼快,但是十幾畝的大棚,密封性沒法做到那麼好。
鄭露:馬上就到投苗階段了,在選苗和投苗方面對養殖戶有什麼建議?
 
黃族成:這個確實很重要,尤其是選苗,苗選的不好的話,後期就不好管理了。如果拿到的苗含有病毒或者細菌更甚者含有孢子蟲,不論後面養殖技術再高,管理再強,也是失敗的。我們公司有專業的PCR檢測團隊,能夠檢測EMS,EHP ,WSSV ,IHHNV ,TSV,弧菌等,從源頭上杜絕病原的發生,這樣才能讓養殖技術和管理有發揮的餘地。如果沒有這些檢測,就等於盲人摸象,全憑運氣了。在苗的選擇上,第一要選擇信得過的苗企或有實力的苗種,第二就是選擇一個抗疫性比較強的苗。如果沒有條件,那就直接在苗場裡通過觀察腸道的飽滿,蝦的均勻度,活力等多個表象指標來選擇,再把苗拿回來直接放到純淡水裡做淡水應激試驗。正常的蝦苗放到純淡水裡,一般30-40分鐘全部死亡,如果能夠熬到一個小時還沒死完,就說明抗疫性比較強。放苗的話,就建議一定要先把水調好,然後試水,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鄭露:今天的採訪就到這裡,謝謝黃工的精彩分享!
 
黃族成所在的技術團隊,服務範圍遍布四川、雲南、安徽、貴州、湖南等省份
在20世紀80年代,對蝦養殖業發展曾給我國的水產養殖業寫下了輝煌的一筆,極大地帶動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並帶動了沿海地區育苗、餌料生產、冷藏加工等相關產業鏈的同步發展。可是,進入90年代,特別是1992年起,由於對蝦病毒病在全國各地蔓延,水產工作者一時又找不出合適的對策,導致對蝦養殖業大傷元氣,經濟效益一落千丈。後來南美白對蝦的規模化健康養殖,將我國的對蝦養殖產業由蕭條期推向了繁盛期。但是,南美白對蝦這條養殖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在2008年前後白斑紅體病是很常見的,一度導致這個產業低成功率、低收益,很多養殖戶也瀕臨破產,往後幾年這些病害似乎又緩解了很多,在2014-2015年又開始出現,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如今,南美白對蝦的養殖從沿海地區發展到內陸地區,養殖模式也呈現多樣化,沿海地區冬棚養殖、內陸純淡水土塘養殖、北方工廠化養殖,幾乎掀起全國性的對蝦養殖熱潮。前期很多讀者向我們水產養殖網諮詢是否適合投資南美白對蝦的養殖,養殖前景怎麼樣,這個應該沒人可以準確預料的,但是養殖戶需要認識到這幾點:養殖環境多變、養殖病害時好時壞、苗種市場亂象並無完善,但是綠色健康的養殖模式也在不斷興起,未來究竟是怎樣,終究是個謎。
資訊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