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
這個周末,北京的年輕人,將在三裡屯看到一家獨特有趣的快閃店。
「有間國潮館」,是它的名字,由人民日報新媒體設計、推出。
這家超酷的快閃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原點,將創意展現國貨、國學、國藝、國漫、國樂五大核心內容。
嗯,如果再加上國茶,估計會更加完美。
其實,酷愛「國潮」的這屆年輕人,對國茶的熱愛,可能超出了很多傳統茶人的想像。
4月底,北京舉行的「2019新生代國際茶文化傳播論壇」,他們勇敢站了出來,向來自中、臺、澳、韓、斯裡蘭卡等國家和地區的茶專家們,講述了年輕一代的茶觀點。
北京茶博會裡的國際論壇
4月28日,北京茶博會第二天。
老國展的6號館、7號館、8號館裡,熙熙攘攘,都是來淘茶、淘器的茶客、茶友。
北京茶博會創辦於2011年,已成功舉辦過十屆。
這是一年一度茶行業大咖雲集的頂級盛會,也是一次國際多元茶文化交流的機會。
下午2點,6號館的活動區,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2019新生代國際茶文化傳播論壇」正在舉行。
論壇,由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茶產業委員會、小飲生活、茶傳媒Tea Media聯合主辦。
嘉賓來自澳大利亞、韓國、斯裡蘭卡、中國大陸、臺灣地區,總計15人。
論壇,鎖定了三個議題:
1、怎樣讓全世界的年輕人來愛茶?
2、中國式美好生活的國際化
3、讓茶文化國際傳播帶動產品銷售
本屆論壇,除了國內外的資深茶界領袖,三分之一的嘉賓,是正在崛起的新生代茶人代表。其中,5位都是90後。
國風開局,流水喚醒了穀雨
「新生代國際茶文化傳播論壇」,經過了深思熟慮的策劃,並引入了深受年輕人喜歡的「國風」元素。
總策劃人,是茶傳媒Tea Media的創始人微一女士。
現場主持兼同聲傳譯,是英語超棒的小飲生活總經理陳可先生。
開場,北京紫霞琴院的青年古琴演奏家趙晶女士,獻上了一首《流水》。
這位美麗的小姐姐不簡單。她師承於著名古琴藝術家、中央音樂學院碩士導師趙曉霞老師,同時也是紫霞琴院的講師。
2016年,她曾經受邀參與G20峰會的相關演出。
一襲白色漢服,長發垂肩,神情安然。她,看起來有點兒像劉亦菲版的神仙姐姐。
神仙姐姐輕撫琴弦,「引來」一條潺潺的小溪流,歡唱在茶博會展館的上空。
一會兒,來了一條急促的大瀑布。
密林匝匝,山澗無聲,唯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大氣魄。
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膚色的嘉賓們,聽入了神。
《流水》曲罷,花道表演《穀雨》上演。
中華花道心越宗的創始人王越女士,帶著屬於穀雨節氣的各種花材,開始了表演。
王越,傳承了來自家族的「天奉久」品牌,並獨創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花道藝術。她把更多的國學元素,融進了自己的花道語言。
一隻藤編的竹籃,放在桌上。
幾枝粉色的芍藥,悄然吐香。
在悠揚的音樂中,花道作品《穀雨》正在成型。
一雙巧手下,「萬花之王」的氣勢被喚醒。
幾隻芍藥傲然孑立,美得狂狷,美得雋永。
花道之魅力,在於闢出一個新時空,展現生命稍瞬即逝的絕對之美。
世界茶數據 巴基斯坦人超愛茶
高顏值的雅集結束,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茶產業委員會副主任李桂群女士進行了《世界茶業現狀》的主題演講。
請看,這組世界茶葉大數據(見下圖)
茶是甜的,其實一點都不苦
論壇開始了第一個議題:怎樣讓全世界的年輕人來愛茶?
幾位90後的新生代茶人,大膽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2019中國茶日曆》的主編汪劉峰先生認為,讓年輕人喜歡喝茶,首先要研究、懂得、並掌握年輕人的「用戶心理」。
很多年輕人,都認為茶是苦的,很難喝。也有人認為,喝茶很麻煩,喝一次太費事。
汪劉峰說,「茶是苦的』這一認知的形成,有三個原因。第一是沒喝到好茶,第二是品飲的方式不正確,第三是泡茶的方式不對。真正的好茶是甜的,一點都不苦。這個基本的常識,恰恰需要茶行業去大力傳播。」
他提出,喝茶的氛圍也是很重要的。
像他身邊的很多喝茶年輕人,都是先被茶文化吸引,後續才愛上茶的。
小茶館連鎖的創始人李卓澄,同時也是清華大學傳播學的博士。
論壇中,他介紹了自己創業的經歷。
原來,這名高知的愛茶青年,曾經在高薪的金融和網際網路行業工作。因為愛茶,他現在全身心投入到了茶文化的傳播中。
他說,小茶館在京目前有多家連鎖茶館,很多客群都是像他一樣年紀的年輕人。
清華大學108年校慶的茶藝秀
清華大學在讀博士夏虞南,是一位熱愛茶文化的90後,同時也是清華大學學生茶文化協會的理事長。
清華大學學生茶文化協會,是清華大學校內很活躍的一個學生社團。2010年創辦以來,一直面向大學生弘揚茶文化。
夏虞南,是協會的第四任會長。她,是一個離了茶就不知如何生活的新生代茶人。
她說,清華大學裡有很多愛茶的年輕人。
學生茶文化協會,有自己固定的茶室,每周也都在組織活動。最近的清華大學108年校慶,還有他們組織的茶藝表演。
夏虞南認為,面向年輕人傳播茶文化,要簡單易行。除了傳播茶的知識,還要有時尚好看的包裝。
「此外,要從多維度傳播茶文化。第一個維度,茶是飲料嗎?第二個維度,茶是茶藝嗎?第三個維度,茶和地球、自然是什麼關係?」
夏虞南全程用英文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這位年輕茶人的見解,得到了國內外茶專家的讚許。
臺灣茶協會的常務理事邱國雄先生,介紹了臺灣年輕人的茶生活。
他說,臺灣有很多簡單化、方便化的飲茶方式,還有各種各樣時尚的茶會,比如日月潭茶會、梅花茶會等等。還有面向兒童、青少年的各種奉茶活動。
這些,都是為了讓茶走進年輕人的生活。
澳洲的咖啡群體,愛上了茶
韓國紅茶協會的主任柳良錫先生,認可「讓年輕人愛茶,是個世界性難題」。
他說,韓國的年輕人喝咖啡的越來愈多,喝茶的越來越少。他建議,把中國的六大茶類分開,針對不同群體去推廣。
「就好像是6款不一樣的汽車車型,每一款車都有不同的消費人群。他們的喜好、特點都不一樣。」
澳大利亞茶葉協會主席莎琳·約翰斯頓女士,對此有不一樣的看法。
「澳洲的茶人,一直在針對咖啡消費群體,用咖啡的工具去傳播茶。」莎琳女士,分享了澳洲茶人的一些成功經驗。
「他們(澳洲茶人)用紅酒杯去品飲茶,把茶和酒放一起調製雞尾酒(雞尾茶);他們還把茶和咖啡進行對比品飲,放一排咖啡、一排茶,組織人們來比較、品嘗。」
她表示,調飲茶、水果茶、風味茶,在澳洲的市場很大。
中國式美好生活如何國際化
論壇的第二個議題,是「中國式美好生活的國際化」。
5月4日,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文章稱,「古老的傳統再次吸引了年輕的中國人。當前中國青年人,正在尋求超越西方身份象徵的世界。」
「中國的青年人,現在開始喜歡用小瓷碗飲茶。這導致了中國的瓷都景德鎮再現繁榮。」
現在,一種新的觀點越來越得到國內外諸多專家的認同。
那就是:中國青年的「本土化意識」正在崛起,他們越來越痴迷植根於傳統文化的「中國式美好生活」。
中華花道心越宗的創始人王越發言說,茶的生活化,是吸引年輕人最大的利器。
「讓美的、雅致的生活,走進年輕人的生活,給他們帶來快樂,這就是中國式美好生活的意義。」
香道,也是中國式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論壇中,中國非遺香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劉亞東老師認為,歷史上每個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都是香文化的頂點。
「香,一直是國際化的,是全球藝享的一種美好文化。在中國,表現為香席、薰香方法、盤香、線香等;在西方,則表現為SPA、香水、香薰等。」
中國茶走出去 需要「教科書」
論壇的最後一個議題,是「讓茶文化國際傳播帶動產品銷售」。
來自東籬國際紅茶的張祺總經理,拿出了自己企業製作的一套國際紅茶知識普及「教科書」。
他們公司,主要業務是把國外的紅茶引進中國市場。
為了幫助消費者建立不同國家、地區紅茶的口感,他們甄選了10多種不同的紅茶茶樣,進行宣傳普及。
相比國際紅茶的品種,中國茶的品種更是多如繁星。這麼多的茶葉品種,想讓外國人搞清楚,簡直是難如登天。
(光是普洱山頭茶和武夷巖茶,現在很多國內的茶友都搞不懂啊)
斯裡蘭卡茶葉局副主任馬諾伊·薩馬拉辛哈先生,和蘭卡印象商貿有限公司海藍總經理,分別講述了錫蘭紅茶進入中國市場推廣的經驗。
馬諾伊·薩馬拉辛哈先認為,一定要從消費者角度去推廣中國茶,要更加方便地傳播更多中國茶的知識。
結語
短短2個小時的論壇,很快就進入了尾聲。
大家的話匣子剛剛打開,都不願意退場。來自國外的幾位專家,也都興致盎然聊個不停,把客串同聲傳譯的陳可先生,可是忙壞了。
在茶博會閉館喇叭的不斷催促下,各位論壇嘉賓才依依不捨離開了活動區。
中國茶文化+新生代茶人+國際傳播。
這三個關鍵詞,在這樣一個熱烈的論壇中,首次相遇、交織、碰撞,就產生了如此耀眼的一朵朵火花。
論壇總策劃茶傳媒創始人微一女士表示,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以後,還會有更多類似的活動,將出現在國際茶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