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獨,始終如一

2020-12-11 宜興紫砂之家
石濤山水作品

願意且常常自省的人,

往往在獨處的時候,

會與心語,

相互問答。

而慎獨,

它是人事規矩之外,

對自己說實話的一種方式,

它是一種提升境界的好方法,

也是一種有難度的約束。

石濤 松山茅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所謂慎獨,即能在他人看不見的時候,可慎重行事;在他人聽不到的時候,能不言妄語。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簡單來說,君子慎獨,言行如一也。

石濤 作

慎獨是一種情操、一種修養,是比自律更高級的境界。

如果自律是歷經克服而成習慣,可以約束一個人的言行,那慎獨就是始終如一,讓自己可坦然自問,心口如一。

《後漢書》記載這麼一個故事,昌邑官員王密帶十斤黃金,深夜去拜訪楊震,楊震拒禮,王密言:"暮夜無人知。",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人知?"王密慚愧而歸。

慎獨之人,有敬畏之心,故可心口如一。

石濤 山水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外人可見或不可見無礙,於己,慎獨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淨化的過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慎獨,是不放縱慾望,是一種可坦然臨對的磊落,是心中有方圓,可無人時、細微處不越軌、不逾矩。

若如一,則始終如一。

石濤(款) 深山秋水圖

沒有旁觀的眼睛,

人就不會端著,

故獨處之時,釋放出來的即是最本真的東西。

內在自省時,面對需糾正克己的問題,

就需要內在的定力,

保持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終如一。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追求純粹,可於靈魂深處「正心直內」,

不自欺,極盡恪守。

慎獨,是最高級的獨處。

石濤 看松露滴身 1702年作

- end -

相關焦點

  • 君子慎獨
    「慎獨」二字,語出《中庸》:「莫見於隱,莫顯於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即使沒有人監督,也能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道德準則,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擔當,更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試金石。一個人在公共場合不做壞事比較容易,而在獨處時也能一樣不做違反道德準則的事,則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
  • 君子慎獨 不欺暗室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於微處隱處嚴謹自律,所謂君子「慎獨」。宋代大臣查道,不因四處無人,順手牽羊;清代巡撫葉存仁,月明風清夜半時,巧拒僚屬贈禮,不畏人知畏己知。典吏曹鼎,英宗宰輔,執獲女犯,四寂無人,唯其內心,堅守德操。他們氣宇軒昂在這天地間獨行,固守內心從未動搖的信念,何為慎獨?此為慎獨。
  • 慎獨
    ,故君子慎其獨也。」而慎獨說到底其實就貴在三個如一。「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就要做到三點:1、言行合一為情操《論語•為政》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君子。子曰: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子貢問老師孔子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把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君子了。
  • 君子慎獨,卑以自牧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中庸》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一個人或許只是一滴水珠,激不起千層浪,但時間卻將這一滴滴水珠,匯聚成了一條綿延不絕的歷史長河。
  • 君子慎獨:真正能做到的人一定都是非常優秀的人,無一例外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君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也能夠堅守自我,不做違反道德準則的行為,亦不做虧心事。"君子慎獨",語出《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威,故君子慎其獨也。"最近聽到一個身邊人的經歷,準確來說是身邊的一個孩子媽媽的複述。
  • 【信·心】這些話,裝進信封寄給自己③:誠於中,形於外,君子慎獨
    【信·心】這些話,裝進信封寄給自己③:誠於中,形於外,君子慎獨 2020-03-21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曾國藩強大內心的方法之一:慎獨
    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獨處的時候保持謹慎的態度。《中庸》中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小心的,即使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身處隱蔽之地越不能放鬆自我要求,越是在細微的小事上,越要用心盡力。
  • 君子慎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古人說「君子慎獨「,君子擁有更優質的獨處能力。能在獨處時安然自得,必能在熱鬧中淡然自若。 中國功夫有一種獨特的修煉方式,叫做「閉關」,在一段時間內獨居一處,潛心修行,不與任何人往來。而中國功夫的頂級武學,都是在獨處時創造出來的。
  • 慎獨.(經典!)
    慎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慎獨,是面對美色的坐懷不亂,是面對金錢以不貪為寶,是面對不義之財以不佔為本。如果能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到最後還像開始的時候那麼嚴格要求自己,那麼他的一生就很平安,沒有敗事可言。
  • 慎獨,自律的最高境界,最高級的「 獨處 」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中庸》一個人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自發自願保持個人高尚的道德品質,在能做各種壞事的情況下,不做壞事,這就是——慎獨。
  • 慎獨(深度好文)
    慎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誘惑無處不在,慎獨,是面對美色的坐懷不亂,是面對金錢以不貪為寶,是面對不義之財以不佔為本。慎欲古人云:「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意思就是:「行百裡者半九十」,如果能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到最後還像開始的時候那麼嚴格要求自己,那麼他的一生就很平安,沒有敗事可言....⊙主播:荔枝電臺主播,熱愛書法、繪畫、文學、音樂和誦讀。用聲音為靈魂著色,詮釋情感。荔枝電臺:FM1929565   雅智靜情--半夢。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曾說過: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能夠讓人心神安寧,而我們平時的修行就在於養心,養心的關鍵,則在慎獨。能夠做到慎獨,時常反省而不內疚,便是無愧於天地鬼神。人心坦蕩,沒有一件有愧之事,則是處世泰然,內心是快樂、滿足、寬慰、安然的,這是人生自強的第一途徑,也是尋求快樂的良方,是守住身心的任務。
  • 曾國藩:慎獨、主敬、求仁、習勞,人生自修之道
    今天讀《曾國藩家書》,其中一篇為《諭紀澤紀鴻·慎獨主敬求仁習勞》,這是曾國藩過完自己六十大壽後,回顧自己的一生,總結出的四條修身經驗,希望子侄能夠以此互勉。這四條分別是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對於我們來說,同樣具有借鑑意義。
  • ​劉長利散文:慎獨自省 坦蕩人生
    一個人真正能做到在慎獨自省的時候,就一定要傾心管理自己的心境,不斷通過自我意識來自我檢查,修正自己的行為,能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點並及時改正,就會最大限度減少不足和缺點出現的概率,萬萬不可將慎獨自省流於一種形式,真正做到知錯就改則是慎獨自省的目的。
  • 禾禾醬酒 喝喝健康 |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慎獨
    《禮記·中庸》中寫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真正的君子即使在他人看不到、聽不見的地方,自發自願保持個人高尚的道德品質,在能做各種壞事的情況下,不做壞事,也能做到謹言慎行,時刻保持清醒。慎獨,是一種更高級的自律,是中國人幾千年以來最高境界的修身法則。用思維來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知行合一。
  • 塔木德說即使你自律,不懂慎獨,也難以變得聰明睿智
    這裡講的關於「慎獨」的重要性。「慎獨」指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看字面上還有一種解釋叫「疼痛對感官的認知和反應」,這一點兒關於「慎獨」的理解我真的是不解,有會解釋的「大俠」們可以指點迷津一二嗎?
  • 古之君子到底怎樣為人處世?這4句話概括精當,讓人豁然開朗
    君子到底是什麼模樣的呢?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君子」這個詞很虛,很模糊,有點高高在上、虛無縹緲的味道。幸好,古人這4句話把君子的言談舉止解說得通俗易懂,具體實在。讀後忽然覺得:原來只要通過努力,許多人都可以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啊!
  • 「君子」與「紳士」的對比,碰撞出中西文化精神中的「理想人格」
    中西方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是中國儒家文化中最典型的理想人格。它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在歷代被不斷豐富,最後才終於綻光放彩,被稱為古代士大夫和讀書人的"道德典範"。所以,"君子"這一理想人格,對中國的民族性格形成,有巨大影響。
  • 【黨課】守身必先慎獨
    【黨課】守身必先慎獨 2020-05-01 0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慎獨,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境界
    其實一個人是否擁有好心境,真的要意識到「慎獨」這一品質。在人前表現得進退有度、克制有禮其實並不難,難的是在私下我們在獨處時還能有人前這番修養。慎獨就是要我們在獨處時,依然克制、有分寸、不放縱自己。1、慎獨,是無論何時都能堅守本分有個現象很普遍,就如上課開小差一樣,有挺多人上班也喜歡偷懶,蹭領導不在的時候就逛某寶,一察覺到領導走近就假裝很努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