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慎獨、主敬、求仁、習勞,人生自修之道

2020-12-21 亦然花開

今天讀《曾國藩家書》,其中一篇為《諭紀澤紀鴻·慎獨主敬求仁習勞》,這是曾國藩過完自己六十大壽後,回顧自己的一生,總結出的四條修身經驗,希望子侄能夠以此互勉。

這四條分別是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對於我們來說,同樣具有借鑑意義。

01 慎獨則心安

「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

所謂「君子慎獨」,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在獨處時也會小心謹慎,反省自己平時做得不好的地方;而小人在獨自一人時,則會由於沒有了約束,而做出一些越軌之事。

因此,在獨處時仍然能夠小心謹慎、嚴格律己的人,就可以稱得上是君子。

「慎獨」是古代賢者十分看重的品德,在《大學》《中庸》等書中都有提及。「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慾,以存天理,則《大學》之所謂自謙,《中庸》之所謂戒慎恐懼,皆能切實行之。」

曾子、孟子也十分推崇慎獨。「曾子之所謂自反而縮,孟子之所謂仰不傀、俯不怍,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皆不外乎是。」

那麼,慎獨對於一個人來說有什麼好處呢?

「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

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慎獨,就可以無愧於天地,無懼鬼神,心胸自然寬廣,處事也十分坦然。

能夠做到心安,無私心雜念,心情也會十分暢快。

這實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02 主敬則身強

「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

「主敬」的敬,是恭敬、認真、重視的意思。對於敬,不管是孔子,還是春秋時的士大夫,直到後來的程朱理學大儒,都非常地推崇。

那麼敬又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

「主敬」首先體現在待人接物時要恭敬有禮;其次,在辦事時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與現在我們所說的「敬業」是一個意思。

「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不論事情大小,都一一認真對待,不敢懈怠,那麼身體強健又有什麼問題呢?

可見,上敬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恭敬、認真、重視,不管在何時何地都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這既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事的一種態度。

03 求仁則人悅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求仁」就是說對萬事萬物都要抱著一顆真誠的仁愛之心,要有寬廣的心胸。

「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者自立不懼,如富人百物有餘,不假外求;達者四達不悖,如貴人登高一呼,群山四應。」

一個人如果心胸狹窄,只想著自己的事,說著自己的話,在與人相處時就很容易產生矛盾。

一個人如果心胸寬廣,就能夠與其他人和諧相處,營造一種友好的氛圍,從而使自己和他人都得到益處。

所以求仁的人,既能讓人快樂,自己也會很快樂。既能與人友好,自己也能從中得到很多好處。

這就是求仁的益處。

04 習勞則神欽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於逸而憚於勞,古今之所同也。」

人都有好逸惡勞的本性,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不管是尊貴的人還是普通平凡的人,不管是聰明的人還是愚笨的人,都是如此。從古至今都是這樣。

「習勞」就是曾國藩經常強調的「勤」。曾國藩認為,勤勞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勤勞才可以使人健康長壽,只有勤勞才可以使家業興旺不衰。

「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鍊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飢己溺,一夫不獲,引為餘辜。」

做人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天下人,都應該勤奮,勤練技藝,磨鍊意志,強壯筋骨,增長智慧和見識。

「故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能而見棄。」所以勤奮可以使人長壽,安逸會使人早亡。勤奮會讓人因為有材而被重用,安逸會讓人因為沒有能力而被拋棄。可見,勤奮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曾國藩一直反對享樂,認為過多的福分反而會招致禍患。所以他在闡述了勤奮和安逸的不同結局之後說:「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於習勞也」。

05 八字真言的啟示

在寫完這封信後的第二年,曾國藩病逝於南京任上。因為發病突然,曾國藩沒有留下正式的遺囑,這四條勸誡就被認為是給子孫們的遺囑,更值得子孫後代時刻以此進行自勉。

「慎獨、主敬、求仁、習勞」,是曾國藩一生經驗的總結,也是他堅持了一輩子的人生信條,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著很大的啟發意義。

不管是在為人處世,或是幹事創業,或是從政為官,或是求學上進,都離不開人生修養。而人生修養當以「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八字為標準。

這是古人經驗和智慧的總結,更是我們今後行事的規範。只有做到這些,才會讓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人生才會更加精彩,更加輝煌。

相關焦點

  • 曾國藩:修身養性有四大法則
    曾國藩在給曾紀澤、曾紀鴻的書信中曾談到修身養性的四大法則:一 曰 慎 獨 則 心 安 曾國藩認為「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曾說過: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短短幾句話,句句不離慎獨。
  • 曾國藩的修身之術:慎獨心安,在獨處時加強管理
    本文我的原創書籍《曾國藩智慧全集之曾國藩的修身之術》之文章:慎獨心安,在獨處時加強自我管理慎獨心安,在獨處時加強自我管理曾氏名言:譯文: 慎獨,就是說遏止私慾,連非常微小的方面都不放過,循理而行,時時刻刻都如此。內心而無愧,所以心裡坦然。曾國藩認為「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他說,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 讀曾國藩的《誡子書》,品百味人生
    近日讀曾國藩的《誡子書》,細細品味令人嘖嘖讚嘆。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筆者領悟其意是:一個人只有心懷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在行為上有所約束與克制,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知方圓、守規矩,做事踏實、做人老實。
  • 曾國藩強大內心的方法之一:慎獨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如同厭惡汙穢的氣味那樣不要欺騙自己,就如同喜愛美麗的女子那樣不要欺騙自己,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獨處的時候保持謹慎的態度。《中庸》中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 為什麼說諸葛亮是大聖人,曾國藩只是半個聖人?看看兩人的臨終書
    有這麼兩份臨終書,都為《誡子書》,一份出自諸葛亮之手,一份出自曾國藩之手。從這兩份《誡子書》入手,便可窺見兩位歷史人物的人生格局。不得不說,諸葛亮的人生格局,確實非曾國藩所能有。怪不得歷史上關於三個半聖人的說法,諸葛亮居於聖人地位,而曾國藩只能算半個聖人。不過,曾國藩這半個聖人,如今看來,也很了不起了。
  • 「品悟曾國藩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曾國藩的「五勤」之道雖是為官之道,同時也是為人處世之道:一曰身勤,曾國藩所說的「身勤」就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曾國藩曾說「餘謂天子或可不親細事,為大臣者則斷不可不親」。曾國藩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曾國藩一族,他的子孫個個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家延續百年的秘密,得益於曾國藩所留下的這四句人生精華。
  • 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完人」曾國藩一生的智惠
    *梁啓超與九個子女合影任正非在創建華為之初,曾氏書信就是他的經商戰略指導。這些人都是幸運的,在他們人生最好的年紀,及時讀到了曾國藩。所以有人說曾國藩家書家訓,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這套《家書》集結了曾國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後,寫給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諸弟、妻子及兒輩的家信。《家書》所涉內容極為廣泛,大到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小到家庭生計、人際瑣事,可謂事無巨細。看罷,多有裨益。
  • 讀懂「天下第一完人」曾國藩,成就自己的人生路!
    修身心法:日課十二條 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慎。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如日之升。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時,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時即起,醒後不沾戀。
  • 曾國藩:優秀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徵,值得深交!學渣:知道太晚
    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曾國藩前一篇,我們聊了曾國藩是怎樣鑑別小人的,他認為,小人往往有以下三個特徵:特徵1:人前畢恭畢敬,人後左顧右盼;特徵2:人前溫和謹慎,人後藉機下套;特徵3:人前祈求恩惠,人後忘恩負義
  • ​劉長利散文:慎獨自省 坦蕩人生
    做到慎獨自省並不難,難的是每天都能夠做到慎獨自省,並在慎獨自省中讓自己的人生最大限度的減少遺憾並使人生最大價值化。能做到一生中都在慎獨自省的人本已世間少有,能時刻對自己的言行做出客觀、深刻剖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 曾國藩慎獨自處的格局智慧,21世紀年輕人值得細細思考
    「慎獨」最早出自《禮記·中庸》,要求人們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嚴格自律,不能因為沒人監督而做出違背原則的事。古人慎獨典例。縱觀中華歷史五千年,以「慎獨自處」為修身之道者不乏其人,最有名的當屬東漢時期的楊震。
  • 曾國藩的「修身十二條款」,句句經典,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最終,曾國藩在良師益友的督促下,給自己專門制定了一個「修身十二條款」,此時的他剛剛滿30歲。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他的「修身十二款」,句句經典,非常值得學習借鑑。①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慎。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如日之升。
  • 修煉孤獨,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越優秀,越孤獨晚清名臣曾國藩說:「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曾國藩自幼勤奮好學,無奈資質平庸,參加科舉考試6次都未能高中。就這樣頹廢了幾年,曾國藩驚醒悔悟,立下志向,恪守「日課十二條」。這其中便有「靜坐」和「夜不出門」。曾國藩每日一定要靜坐半時,反省自己天性中隱現的仁義之心。這也是最能接近自己內心的方式。為了避免不必要的交際,又礙於官僚才子們的顏面,他訂下「夜不出門」的規矩,知曉的人也就不再去叨擾。
  • 曾國藩交朋友的5條原則,值得今人學習借鑑
    所以說,曾國藩的交友之道——真誠,非常值得今人學習借鑑。很多人覺得真誠待人是吃虧,但是吃虧是福,有舍才能得,不舍永遠得不到。第二:恭敬,曾國藩早年的時候也很浮躁,待人不夠恭敬,甚至因為自己的怠慢和自以為是,和朋友之間發生了幾次大的爭吵。
  • 【飛翔經驗:淺談曾國藩的戒色絕學】第106季(下)
    【慎獨則心安】關於慎獨的問題,我在第103季專門講到過,康熙皇帝曾將「慎獨」概括為「暗室不欺」,並告誡子孫:「《大學》、《中庸》俱以慎獨為訓。」林則徐在居所懸掛一幅醒目的中堂,上書「慎獨」二字,以警醒、勉勵自己。曾國藩《誡子書》:「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