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的花花世界!

2020-12-26 騰訊網

自古至今,對自然的禮讚不僅出現在文人騷客口中的吟誦,也存在於畫家筆下的圖景,其中,花作為美好事物的代表被眾多畫家所描畫。今天就帶大家看吳昌碩、齊白石與張大千三位書畫大家的筆下之花,一睹古意。

一、吳昌碩筆下桃花、杏花

△ 吳昌碩 桃花圖

此作為缶翁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 吳昌碩 秋豔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他常常用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布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強烈鮮豔。

名重當時的畫家任伯年對吳昌碩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畫拍案叫絕,並預言其必將成為畫壇的中流砥柱。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的角度看其線條的質感似乎不夠豐富、切實,但恰恰是捨棄了形的羈絆,吳昌碩的繪畫才步入了「意」的廳堂,從而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 表現形式。

△ 吳昌碩 雙色梅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用寫大篆和草書的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富有情趣,曾有「苦鐵道人梅知己」的詩句,借梅花抒發憤世嫉俗的心情。

吳昌碩畫梅不說畫而說「掃」,如其曾題曰「但憑篆籀掃」,這個「掃」字,恰當地說明吳昌碩畫梅時,一任自己的心性,縱筆揮墨,似飛馳的駿馬,又似蛟龍出水,神採飛揚。「唯任天機外行,似興酣落筆,物我兩忘,工拙不暇計及也」。

此幅作品紅白兩叢梅花,幹筆焦墨寫枝幹,扭曲似彎弓,堅韌似老藤;紅紫白間問花色,古逸而蒼冷,一落超凡豔。左側題詩曰「梅溪水平橋,烏山睡初醒。月明亂峰西,有客泛孤艇。除卻數卷書,盡載梅花影」。與書卷相棲,與梅影為伍,靜、境、清、雅!

此幅作品為吳昌碩八十四歲年所作《花卉冊》中的一開。此冊開開精彩,並多次出版、著錄。現各開冊頁已散開,有的已裝裱成軸,有的成為鏡心,不一而同。

此幅作品中所題「去駐隨緣室」為吳昌碩在上海時的書齋名,現更名為上海吳昌碩紀念館,位於陸家嘴綠地。1887年吳昌碩攜家眷遷往上海,並借居在老友王綬山位於浦東寓所。初來滬時,因擔心在上海開銷較大,而售畫效益尚為未知,恐將如浮萍於風雨之飄搖,有感生活不安定,經常蘇滬兩地奔波,所以適時吳昌碩上海、蘇州兩處寓所皆命名為「去駐隨緣室」,有「去住且隨緣」的意思。此齋號雖然起用頗早,而且後來又搬遷至其他寓所,然而「去駐隨緣室」的署款,卻直到了晚年的書畫作品上,還經常使用。

△ 吳昌碩 桃花圖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

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布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

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 吳昌碩 杏花春雨江南 1920年作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布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布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 吳昌碩 杏花紅映綠芭蕉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

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

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全局開合縱橫,樸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

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布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二、齊白石筆下的桃花、杏花

△ 齊白石《桃花蜜蜂》

這幀扇面畫得很輕鬆,盛開的桃花俯仰於縱橫的枝幹之間, 花色的濃淡變化顯出畫面豐富的層次,幾朵濃豔的桃花使畫面顯得很有分量,而淡雅的似乎更見婉約柔美的情致,讓人油然而生春風桃李、沉醉東風之想。

△ 齊白石 借山桃花 1921年作

款識:安得趕山鞭在手,一家草木過黃河。此借山桃花連年為兵所擾,因有是句。辛酉冬十一月,中華齊璜白石老人。

齊白石畫桃花極為罕見,此幅畫於1921年,色彩淡雅,看似細給輕柔,但「借山桃花」聯麼著「連年為兵所擾」的家鄉,借畫右題識,表露出畫家意在畫外的情感。

1909年秋天,齊白石結束了「六出六歸」的生活,在家鄉買地蓋房,決意株守田園,終老故土。但兵匪之亂,最終不得已又於1919年正月辭家,正式定居北京。此幅署款為「中華齊璜白石老人」,在齊白石畫作中相當少見,應是畫家當年售予日本人的畫作。

△ 齊白石 桃花小雞

齊白石曾說「餘畫小雞廿年,十年能得形似,十年能得神似」。此幅《桃花小雞》中,毛茸茸的、各具情態的三隻小雞,在桃花樹下,一隻低首覓食,一隻抬頭前望,像尋找什麼,又似沉思,另一隻探頭前走。它們造型準確生動,活潑可愛。齊白石用水墨圓點小雞的筆法,突出毛絨的質感。

桃花則採用沒骨畫法,以色點花瓣,畫面率意散淡。桃幹不虯且直,骨氣傲然。墨色濃淡結合,花瓣色彩鮮亮,片片用心點染,足見齊白石深厚功力。畫面生活氣息濃厚,可見畫家對生活場景高度概括和提煉,充分體現出白石老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為欺世」。

△ 齊白石 桃花蝴蝶

款識:白石山翁。印文:白石翁

此幅應為齊白石「衰年變法」之後的作品,體現了其取法吳昌碩之後形成的典型的大寫意風格。畫面從右上角起筆,交叉纏繞的紫藤貫穿上下,形成密疏、細粗之對比,構圖頗具匠心。

藤條以乾濕濃淡不等的篆書筆法畫出,似亂非亂、疏而不散、密而不結,有盤龍虯繞之勢,藤花與葉片用彩墨渲染,色彩極豐富,但整體格調仍舊淡雅天真,並不濃鬱鮮豔。左上角空白處一隻蝴蝶飛來,動勢及情態皆十分自然。

整幅墨色和諧,筆法剛柔相濟,造型簡練質樸,充滿春天的氣息。

△ 齊白石 杏 花

齊白石畫杏花,初看與他的梅花、海棠相似,實則在細微關鍵處有差別,這是畫家生活中仔細觀察的結果。此幅《杏花》枝幹一濃一淡,由畫面左上方斜出而來,杏花點點,或疏或密,或稠或稀,或瓣或蕊,或向或背,極盡變化,別具風採。

齊白石衰年變法,在構圖、筆法和用色上都有吳昌碩的痕跡,但也有區別:齊白石用筆剛健平直,吳昌碩則圓厚渾拙;筆墨的含蓄上,吳勝於齊,而在觀察精微上,齊則勝於吳。

白石畫杏花,多半寄託一種鄉愁。白石生於湖南省湘潭縣杏子塢星鬥塘,杏子塢又名杏花村,遠近大片杏林,綿延數裡,初春花開,燦若朝霞。

老人於1919年進京定居,始終念念不忘祖輩居住過的老屋和附近遍開的杏花,「星塘一帶杏花風」成為老人對少年時代田園生活的深深眷戀。人至桑榆,思鄉之情愈加強烈,亦時常流露在他的篆刻書畫中。

三、張大千筆下的桃花

△ 張大千 桃花

△ 張大千 桃梢雙侶

款識:葛量洪夫人雅屬,蜀人張大千爰。鈐印:張爰私印、千秋願

四十年代晚期,張大千的畫風較敦煌之行前有較大改變。此期的花鳥畫皆採宋人折枝寫生畫法,往往在畫幅中略取一兩枝,再配以小鳥。此幅即是其中佳作。

桃花的花與枝皆以細線鉤出,深入體現其各不相同的質感,木本的枝節堅硬有力而富有立體感,新抽的葉芽則嬌嫩而富有生氣。而竹枝的穿插尤顯匠心。

花紅、葉綠、枝赭,甚至老枝上新發的嫩綠,皆細緻入微,充分表現出桃花盛開時的嫵媚和優雅。枝頭以喙相戲的雙鳥,情態更其婉轉,極盡搖曳嬌嬈之態。

△ 張大千 紅桃爭春 1980年作

題識:爭春舊例足張皇,花正開時便舉觴。

這幅張大千晚年的作品帶有一種「偶然得之」的精彩,右側以枯筆、濃墨、淡墨寫成的樹幹顯得蒼老而粗壯,與此對比的是左側交叉而生的兩枝梅花,枝條細長,花朵嬌嫩,恰有一種老樹生新枝之感。

畫家在粗筆與細筆,濃墨與淡墨的運用中,將枝條的不同姿態以及前後層次分開,使得構圖簡單的畫面更加豐富。筆法輕鬆而隨意,頗得「爭春舊例足張皇,花正開時便舉觴」的意趣。

△ 張大千 桃花遊魚 1980年作

花中有相思,以花喻氣節。

在大師的筆下,嬌柔的花朵綻放出了新的生機,並在時光的衝蝕下愈加清新生動。

『楚王山書畫院 』搜集整理

內容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三位大師的互「補」往事
    ▲齊白石、張大千合作《荷蝦圖》。徐悲鴻博物館供圖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陶冶)11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三位大師的互「補」往事》的報導。近日,中國近現代影響力最大的三位美術大師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的47幅真跡作品在徐悲鴻(重慶)美術館展出。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三位大師在中國畫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樣的三個人在同一個時代出現、相遇,本是一場盛事,可他們動如參商,只留下短暫的交集。
  • 都是寥寥幾筆的山水畫,為何齊白石1000萬,張大千200萬?
    ——齊白石 齊白石 夏山圖 2011拍 1161.5萬元 此幅作品創作於1922年,為齊白石五十九歲時所作,是壬戌年齊白石贈給「致坡將軍」的,後為王雪濤之兄王廷佐所得
  • 齊白石傳人-湯發周揭秘齊白石為什麼成為中國書畫拍賣價格最高者
    ——齊白石對中國畫藝術,金城始終認為,文人筆墨意筆草草,不求形似,已成中國畫學衰弊之源。「工筆固未足以盡畫之全能,而實足奉為常軌;寫意雖亦畫之別派,而不足視為正宗。能工筆者,學寫意而不難;專寫意者,求工筆者匪易。後人不察,動以寫意矜人。謂能尊崇高古,而畫之一道,遂失其堂堂正正之師」(見齊白石全集(普及版)。
  • 張大千畫的作品,比齊白石作品大氣,專家:無法正常估價
    張大千作品給欣賞者的感受力是所有名家之中最強的,其國畫山水系列繪畫風格獨特,而且是公認最厲害的畫家。倒也不是說要故意忽略掉齊白石大師,相比之下齊白石筆下的趣味性田園繪畫完全比不過張大千筆下的那些山水作品。
  • 緣,妙不可言——齊白石與內江
    由此推斷,齊白石這次四川之行是兩過內江。當時齊白石在內江有無活動,目前未見相關史料記載。齊白石與內江人的交往齊白石與內江人的交往,首先要談的是張大千。他們的交往開始於1925年冬,張大千赴北京,結識了北京國畫界諸名流,其中包括齊白石。
  • 少白公子-湯發周揭秘: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誰的畫價拍賣最高?
    提起近代畫家,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三人的名聲在華人世界裡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齊白石對花鳥魚蟲的細節繪畫幾乎堪比高清相機,對蜻蜓螳螂與蟬的翅膀的繪畫在顯微鏡的視角裡才能真正看清楚,詮釋了什麼焦作薄如蟬翼,齊白石又以畫蝦而聞名。
  • 吳昌碩、黃賓虹、徐悲鴻……42位近現代藝術名家珍品798展出
    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黃永玉……42位近現代藝術名家的87件藝術珍品近日亮相798藝術區。作為當代藝術的高地,此次展覽也是798關注歷史、回眸傳統的一次全新嘗新,將展出至明年5月。
  • 一代宗師張大千的三次奮鬥
    22.65億元;二、千萬元級別的張大千書畫作品得到市場更多的重視,並整體提高了張大千的成交均價。張大千由上圖可知近40年來,當我們再次重新審視張大千這個人物時,依然覺得張大千這個人物很罕見、很神奇、甚至不可思議。張大千他是一位極富個性、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其趣聞軼事之多、流傳之廣,影響甚大。
  • 齊白石最崇拜的人——吳昌碩的那些精品書畫,少白湯發周領您賞味
    《齊白石研究(第三輯)》,第145頁,北京畫院,2015年版。出版封面由於王震的薦介,吳昌碩多次前往日本舉辦畫展,聲名鵲起,飲譽日隆。其詩、書、畫、印無所不精,漸成為中國書畫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代大家。喜收藏鑑定,尤對齊白石作品有深入研究,常見齊白石精品有其鑑題。《吳昌碩畫集》曾記載「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出自《詩·豳風·七月》,「揚州八怪」之一李鱓(李復堂)常以此入畫境,以作歲朝清供、祈福納祥之意。吳昌碩對於眉壽的理解也在於此。吳昌碩一生酷愛畫梅,自稱「苦鐵道人梅知己」。「以作篆之法寫之,師造化也」。
  • 有情有愛的吳昌碩
    吳昌碩正統、正直,胸有鬱勃之氣,有大家風範,故所交之友不乏正直之士,或學問、或書、或畫、或篆刻,各有所長,非凡凡之輩。《石交錄》及《缶廬集》中所見者共計近百人。吳昌碩一生以其誠摯之情交到了這許多好友,在古今中外也是少有的。施旭臣、楊見山、金樹本、吳雲、吳大澄、任伯年,蒲作英、沈石友、王一亭、諸貞壯等等,在他一生中都是舉足輕重的師友。
  • 36年前,他花20萬買下齊白石、張大千等名家畫作9000多幅,值嗎
    有一位收藏家,他在36年前花20萬元買下齊白石、張大千、吳作人、李可染等名家畫作共計9000多幅,如今這些畫作值多少錢呢?這個投資值嗎?一九四四年的時候,在李苦禪的介紹下,許化遲的父親許麟廬拜齊白石為師,之後跟隨齊白石學習了14年畫畫。後來許麟廬在北京開了一家專門賣字畫的商店,取名為「和平畫店」,這也是中國第一家出售齊白石作品的畫廊。當時的和平畫店聚集了全國著名的文化名流,包括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潘天壽、黃永玉、老舍、梅蘭芳等人。這這種文化氛圍下,許化遲也受到了藝術的滋養和薰陶。
  • 圓桌|從齊白石到林風眠,近現代繪畫何以成為「第二高峰」
    齊白石是以篆隸之筆畫畫,因為吳昌碩和齊白石都是金石派畫家,他們的筆道像鐵的似的。怎麼鑑定齊白石的畫?第一,他使用的是中側峰,第二,他用的是好墨,好墨發紫,他的墨灰中發紫,只要不灰中發紫就全是假的。齊白石的山水行筆如刻,是金石派山水。還比如黃賓虹,他最好的畫叫「隨心所欲構圖,自由自在筆墨」。他的點法因為潤澤,叫「潤含春雨」,線中含水多了叫「渾厚華滋」。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分享中國嘉德秋拍裡的那些繽紛秋色
    張大千 桐江七裡瀧立軸 設色紙本93×45.5 cm成交價:RMB 7,475,000傅抱石 一生好入名山遊立軸吳昌碩 致三多花卉冊(之一)冊頁(四開八頁) 設色紙本27×32 cm(每幅)成交價:RMB 51,750,000張大千 茶花蝴蝶
  • 上海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長-湯發周解讀張大千的精品書畫!速藏!
    《張大千研究》第292頁,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3.《藝術大師張大千》第225頁,四川美術出版社,2007年。4.《永遠的張大千─紀念張大千誕辰110周年書畫精選集》第105頁,四川美術出版社,2009年。
  • 齊白石《南瓜圖》
    其次是用墨,墨色變化豐富,濃淡相宜,時而乾枯,時而酣暢,彰顯出藝術家精湛的筆墨掌控能力;用色其實也可以歸結為用墨,在齊白石的作品中,墨與色往往融合而生,慢慢醒出,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墨不掩色,色不礙墨,有學者認為齊白石是學習了吳昌碩的用色技巧,但是同吳昌碩相比,他的色彩更為雅俗共賞、清新自然,特別是在衰年變法之後形成的個人筆墨樣式,獨創出「紅花墨葉」符號體系,近代著名評論家傅雷先生對其讚譽有加:「以我數十年看畫的水平來說
  • 吳昌碩部分梅花作品欣賞以及學習筆記整理
    人們認為吳昌碩早年專攻詩,書,印,在五十歲之後才開始學畫,其實他三十歲之前就開始跟同鄉潘芝畦學畫梅。受潘的影響,吳昌碩有時一人靜靜站在後山,描繪幾株老梅。墨梅 局部圖吳昌碩同父親在安吉縣城外的山中建造了一座園子,名叫蕪園。吳昌碩從青年時代的蕪園歲月開始,就將自己置身於野逸美的追求中。
  • 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大神」: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郎靜山
    壹 為齊白石留影的郎靜山去年寫齊白石系列文章時,曾用過一幅齊白石的照片,當時便覺訝異,覺得這應是為齊老留下最為傳神的影像。有人說齊白石一生遇貴人無數,其中有個重要原因是他年輕時長得帥氣、儒雅,再加其性格不張揚,處事低調內斂,在很多場合都受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