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零感染,該急性傳染病在我國從3000萬降到0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 界弟 醫學界

一個國家如何消滅一種古老的傳染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坐落在上海瑞金二路207號。3月過後,所裡很忙,受新冠疫情影響,原本定於去年年底前完成的「零瘧疾」 確認工作,現在要加班加點才能完成。

6月3日,在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見到前所長湯林華教授時,對雲南省的消除瘧疾終審評估正在進行中。雲南曾經是中國瘧疾流行最為嚴重的地區,被認為是「瘴疫之區」。兩天後的6月5日,雲南省通過了國家消除瘧疾終審評估,連續4年無本土感染瘧疾病例,實現了消除瘧疾目標。

7月26日,國家衛健委公示,最後的三個省份雲南、湖南和遼寧的終審評估,都達到了消除瘧疾的目標。「接下來就是完成國家消除瘧疾報告,提交給世界衛生組織。」湯林華說。

根據世衛組織相關規定,一個國家或地區至少連續三年確認無本土瘧疾病例時,才可向世衛組織申請「無瘧疾」認證。

2010 年,原衛生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 13 個部門聯合印發了《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10-2020 年)》, 提出到 2020 年消除瘧疾的目標。現在看來,這個目標能夠按時完成,中國即將成為「無瘧疾」認證國家。

湯林華教授(左二)正在參與國家對省級消除瘧疾終審評估工作/受訪者供圖

「寄研所」

湯林華1949年10月出生在上海,當時,上海也是瘧疾的流行區,瘧疾是常見的傳染病。湯林華在7歲的時候感染了間日瘧,這種瘧疾隔一天發作一次,發冷發熱,冷的時候直打寒戰,熱的時候大汗淋漓。

因為自己的患病經歷,從事瘧疾防治工作成了湯林華的初心。高中畢業後,湯林華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九團衛生隊當防疫員,早期在基層做疾病預防和控制的經歷,使他掌握了流行病學一些基本知識和方法。

1978年恢復高考,28歲的湯林華被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專業錄取。1983年,湯林華畢業時,趕上了中國預防醫學中心的成立,他被分配到中國預防醫學中心下屬的寄生蟲病研究所工作。

「當時條件很艱苦,所裡只有一棟樓,一個流行病室有29個人在一起工作。」湯林華清楚地記得,他剛到所裡時,只領到了一個小課桌,放在側房門的後面,就算是辦公桌了。

當時流行病室的主任劉吟龍教授是個嚴謹的科學工作者,要求湯林華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剛到所裡第一個月,湯林華的工作就是養蚊子、看血片,因為蚊子是傳播瘧疾的媒介。

解放前就參與瘧疾防治工作的劉吟龍教授告訴湯林華,解放前中國每年有不少於3000萬的瘧疾病例,到了80年代初,瘧疾病例每年仍有300多萬。「我當時就感到,300萬病例,這是老一輩的科學家交到我們手上的任務。」湯林華告訴「醫學界」。

湯林華教授/受訪者供圖

湯林華到所裡工作的第二年,1984年,根據外交部的文件要求,要在重點醫學院校選拔一批具備條件的人,到世界衛生組織工作。湯林華到西安參加考試,700多個候選人裡,最後留下15個人,他是其中一個。

雖然後來因為複雜的原因,到世衛工作未能成行,但他由此進入了世衛的預備職員和專家庫,他和寄研所後來與世衛建立和拓展了密切的關係。2002年,湯林華擔任世衛瘧疾、血吸蟲病與絲蟲病合作中心主任。

「我們這一代人趕上了改革開放,國門越開越大,國際合作也越來愈多,寄研所承擔了更重要的國際角色,在一些寄生蟲病防治的重大問題上,有了話語權,這是和前一代瘧疾專家不一樣的地方。」湯林華感慨。

正是因為開放的國門,1985年,湯林華獲得到泰國瑪希敦大學的熱帶醫學院進修兩年的機會。這所醫學院的熱帶醫學和瘧疾學國際知名,湯林華讀研究生的階段,主要研究中國抗瘧藥物青蒿素和咯萘啶。他成為了中泰建交後的第一個留學醫學生,後來還獲得了泰國優秀畢業生金質獎。

因為這樣的高起點,「我沒有轉行的餘地了。」湯林華笑著說,「我就下了決心,一輩子就做瘧疾防治這個事,把它做好。」

湯林華(左一)上個世紀90年代在雲南景洪愛尼族村寨開展瘧疾防治工作

1987年從泰國回國,湯林華很快獲得了提拔。1988年,他被提拔為流行病室副主任,1990年成為寄研所副所長,2001年國家衛生體制改革,面向全國公開招聘,他又成為了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的第一任所長。

也是從泰國回來後,湯林華正式開始了瘧疾防控的科學研究。

1988年,拿著5000元的課題種子基金,湯林華和兩位年輕同事選擇到黃淮平原惡性瘧流行區考察,研究從河南信陽到大別山區六安、再到江蘇裡下河流域,這個狹長地帶還殘存瘧疾的原因。研究團隊實地調查了兩個月,在對黃淮平原4個縣進行流行病學調研後,採用了當時國內還很少使用的logistic多元回歸模型的分析方式,找到了當地殘存瘧疾病例和傳播瘧疾按蚊滋生土壤等6個因素的密切關係。

這項研究後來為蘇魯豫皖鄂五省聯防消除惡性瘧提供了指導意見,也讓湯林華意識到,「科學研究應該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國家急需解決什麼問題,我們就研究什麼問題。研究問題,也要解決問題。」

從3000萬到0

瘧疾是一種國家急需消滅的急性傳染病,曾經,瘧疾陰影籠罩下的中國,人們「談瘧色變」。

瘧疾在中國流行的歷史很長,但一直缺乏系統的統計資料。解放前,據不完全的流行病學調查和估算,每年不少於3000萬人感染瘧疾。「3000萬是一個估算數字,也獲得了學界的認可。在3000萬的發病病例中,死亡約30萬,死亡率約為1%。」湯林華介紹。

1954年,在政府部門的重視之下,在全國開展了瘧疾試點研究和調查,根據不完全統計,當年有697萬人感染瘧疾,佔25種傳染病發病總數的61.8%。而專家們推斷的實際數字則至少是697萬的近一倍之多。瘧疾作為一種法定乙類傳染病,嚴重性不言而喻。

1956年成為了我國瘧疾防治歷史上的重要一年。中央政府在《1956年-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的第四條,明確將瘧疾列為限期消滅的5種寄生蟲病之一。限期消滅一些重大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寫入了國家的發展規劃。

1956年天津印製的消除瘧疾海報,標題是「定期消滅瘧疾」。/圖片來自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

但是「消滅」只是那個特殊年代的宣傳鼓動用詞,並不是一個嚴謹的科學術語。「當時還提出了消滅血吸蟲病,但是並未具備任何消滅血吸蟲病的條件。後來,學界也認識到,不管是血吸蟲病還是瘧疾,是消除,不是消滅,因為消滅是一種全球概念,我們只能以地域概念來消除一種傳染病。」

此後20年間,在前期調查和重點防治的基礎上,全國範圍內逐步開展了有計劃的瘧疾全面防治工作。1964年,中國制定了《瘧疾防治技術方案》,開始用系統的科學方法控制這一急性傳染病。

據湯林華介紹,因為自然災害、社會動亂,以及國家經濟困難、防治經費短缺、沒有一個很好的初級衛生保健系統等原因,瘧疾防治措施中斷,疫情反覆。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黃淮海平原和江漢平原等地區暴發了兩次間日瘧大流行,病例數最高達到2700多萬。

「這是個深刻的教訓,沒有持久的防控措施、聯防聯控機制,沒有科學研究結合防治實踐,哪怕當下控制的比較好,也會反彈。」湯林華說,正是因為這些教訓,後來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國瘧疾防治經驗——包括「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反覆鬥爭」的策略,聯防聯控的機制,「兩全、兩服」的預防措施,「一防、三治、壓高峰」的防治措施。

80年代初期,瘧疾病例還剩下300萬。「這是一個明確的數字,因為當時全國性的調查和統計數據交到我手裡的時候,就是300萬的病例。我們這代要做的,就是從300萬到0。」湯林華說。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瘧疾病例以每年20%-30%的速度遞減。本世紀初,正式報告病例是15萬多。「但是為了申請全球基金項目,我們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研究,加上漏報病例估算,其實還剩下65萬病例。」

國家政策的制定基於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徵和疾病控制的進程。2007年,國家衛生部門評估整個流行態勢,全國只有1.2萬左右的瘧疾病例,發病率低於1/10000,已經達到了啟動消除瘧疾的門檻,應該從控制轉向消除。

2010年10月,原衛生部牽頭13個部委聯合下發《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10-2020年)》,提出消除瘧疾的國家規劃,這是我國瘧疾防控歷史上另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科學和國家組織的力量

中國在短短幾十年間將瘧疾病例從上世紀40年代的3000萬例降至0,是公共衛生領域的突出成就。

2010年5月,13個部委籤署了聯合行動計劃,旨在到2020年實現徹底消除瘧疾,這是包括教育、財政、發展和旅遊在內的多方所共同作出的承諾,而不僅僅是衛生部門一家的努力。

「中國工作方式的一大特點是,從首都到各省、市、縣、鄉、村各級,設有類似機構。如果中央制定了一項政策,各級都會大力落實。」世衛組織在介紹中國經驗的文章中種寫道。

中央財政保障了對瘧疾防治工作的投入。2006年,財政部、衛生部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安排專項經費2400多萬元,支持部分瘧疾高度流行省份實施瘧疾防治項目。在中央財政和國際合作項目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瘧疾防治工作取得顯著進展。

湯林華教授的學生、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瘧疾室副主任夏志貴教授從2003年開始從事瘧疾防治工作。他直接參與了2003年到2013年中國的5個全球基金瘧疾項目的實施,項目總資金達一億多美元,為全國瘧疾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2003年後,為了加強重點地區防控工作,衛生部每年以財政轉移支付形式支持瘧疾防控。從2010年開始,中央政府轉移支付瘧疾防控經費逐年增加,2010年4272萬元,2011年增加到4658萬元,2012年猛增到1億2081萬元。全球基金項目撤出中國,留下的巨大的資金缺口,同樣由中央財政彌補。

《全國消除瘧疾工作方案(2016-2020 年)》則指出,科學研究也是是防治瘧疾的重要保障。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通過總體部署,組織跨學科聯合攻關,研究病例追蹤溯源、高敏感性檢測與篩查、媒介監測和藥物抗性監測以及輸入性傳染源傳播風險評估等技術,及時轉化科研研究成果,並在防治工作中推廣和應用。

全國性的瘧疾防治與科研大協作同樣至關重要。湯林華介紹,1991-1994年,在近1500萬人口地區開展中華按蚊為媒介地區瘧疾流行病學特點和監測方案研究,2000-2005年,開展中國嗜人按蚊生物學與防控研究,這些研究都為瘧疾防治策略與瘧疾監測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

同時,根據國家瘧疾流行趨勢和防治工作現狀,國家還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消除瘧疾的政策和技術標準。

湯林華和其他專家共同制定了瘧疾消除階段以病例和疫點為核心的「線索追蹤、清點拔源」策略和消除瘧疾「1-3-7」工作規範,為我國大規模的消除瘧疾提供了指導方案。「1-3-7」工作規範要求:病例確診後1日內完成疫情報告;3日內完成流行病學個案調查;7日內完成疫點調查與處置。也被世衛組織消除瘧疾技術文件採納,向全球推廣應用。

「消除瘧疾『線索追蹤、清點拔源』策略和『1-3-7工作規範』能夠落實,離不開國家各級組織的支持,以及中國近40年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體制改革。」湯林華說。

啟示

湯林華從事瘧疾防治工作近40年時間,對於如何用科學和國家組織的力量,消滅一種長期威脅國人的傳染病,深有體會。

「有診斷、有藥物,有預防的方法,通過科學研究解決了瘧疾防治的關鍵問題,我國消除瘧疾體現了科學進步的重要。此外,要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還要高度重視頂層設計的科學性和前瞻性,並且將其納入現代國家治理的法治軌道。」湯林華相信,這也是防控新冠病毒以及其他傳染病的必然道路。

參加工作近20年,夏志貴直接參與和見證了我國瘧疾防控從控制到消除的這段進程。「這一過程還是很快的,剛剛參加工作時,以及參與全國消除瘧疾規劃時,還很難想像,到2020年,中國這麼大的國家能完全實現消除瘧疾。」

夏志貴(右三)在湖南隆回開展傳瘧媒介調查/受訪者供圖

現在,輸入性瘧疾成為了國內瘧疾防治的重點。2011年到2019年,我國輸入病例持續增加,2019年境外輸入達到2673例,死亡19例。尤其在雲南邊境地區,4060公裡的邊境線、25個口岸、643條邊境通道,每年1452萬以上的入境人數,使得輸入傳播風險長期居高不下,防治輸入性瘧疾再傳播,將是長期的任務。

消除以後,一種疾病如果在國家議程層面的重要性有所下降,投入有所減少的話,也是一種風險。「必須保持必要的經費投入和長期的監測響應能力,鞏固來之不易的消除瘧疾的成果。」夏志貴說。

來源:醫學界

作者:朱雪琦

審稿:田棟梁

校對:臧恆佳

原標題:《瘧疾零感染!該急性傳染病在我國從3000萬降到0......》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短短70年,消滅存在至少3000年的瘟疫,中國怎麼做到的?
    史籍中的瘧疾更是不絕於書,晚至清末,雲南思茅一鎮,人口原有七八萬之多,由於惡性瘧疾流行,從1919年到1949年,只剩下944人,一鎮幾乎被瘧疾滅掉了。這樣的記載大量見於地方志和清史稿。迄1949年,我國瘧疾年發病人數高達3000萬。甚至,直到1970年,還發生過一次異常的流行高峰,年發病有2411.5萬例,令人難以想像。但自1990年代後,就趨近於零了。
  • 中國已正式向世界衛生組織申請國家消除瘧疾認證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李斌近日表示,中國已正式向世界衛生組織申請國家消除瘧疾認證。
  • 全國瘧疾日:河北十多年無本地感染瘧疾病例 實現消除瘧疾目標
    2010年河北省啟動了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19年通過了消除瘧疾考核,實現了消除瘧疾目標。什麼是瘧疾?它是如何傳播的?我們又該怎麼預防呢?接下來就為您一一解答。什麼是瘧疾?瘧疾俗稱 「打擺子」,是由按蚊叮咬感染瘧原蟲而引起的一種傳染性寄生蟲病。
  • 除了新冠肺炎,要警惕這種傳染病!
    於是,醫院又對患者開展血塗片查找瘧原蟲,經過疾控中心對血片覆核後確診為比較兇險的惡性瘧疾。 找到了病因,針對性治療,羅先生的體溫很快降了下來,病情得到了控制。經過流行病學調查,確定為輸入性瘧疾病例。
  • 福建發布最新傳染病疫情!這些病泉州人要當心……
    本月除鼠疫、霍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炭疽、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白喉、新生兒破傷風、血吸蟲病、人感染H7N9流感無發病報告外,其餘均有報告。報告發病數居前五位的甲、乙類傳染病為:病毒性肝炎、梅毒、肺結核、淋病、猩紅熱,佔發病總數的97.68%;報告死亡的傳染病為:愛滋病、肺結核、病毒性肝炎、瘧疾。
  • 姚維儒 | 從汪曾祺的《瘧疾》聊起
    汪曾祺在舊病雜記之二《瘧疾》中寫道:「我每年要發一次瘧疾,從小學到高中,一年不落,而且有準季節。每年桃子一上市的時候,就快來了,等著吧。」我青少年時候也經歷過數次瘧疾的折磨,那種生不如死的感覺刻骨銘心。
  • 必須是傳染病!mark這波操作,有效防控傳染病!
    1.5億人死在了它的手上……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直接加速了一戰的結束……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短短半年時間造成1000多萬人感染,50多萬人死亡……通過以上數據,足可見傳染病對於人類的危害之深。
  • 洪災後如何預防疾病:夏季洪澇災害傳染病防控知識大全
    近期,已進入梅雨季節,我國南方普降大暴雨,長江、內湖、河流水位猛長,部分農田,村莊受澇,甚至造成多人死亡和失蹤。相比於洪災造成直接的傷痛讓人銘刻於心,而災後一些疾病的流行,特別是某些傳染病,往往被人所忽視。
  • 60年來首個瘧疾根治新藥!GSK單劑量他非諾喹Krintafel在6個月-15歲...
    2018年7月,Krintafel獲得美國FDA批准,用於正在接受適當抗瘧藥物治療急性間日瘧原蟲(P.vivax)感染的16歲及以上瘧疾患者,根治(預防復發)由間日瘧原蟲(P.vivax)導致的瘧疾。此次批准,使Krintafel成為過去60多年來治療間日瘧原蟲瘧疾的首個新藥。
  • Sci Adv:弱毒性瘧疾疫苗初步效果良好
    2020年5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創新研究中,Radboudumc和LUM​​C聯合測試了一種弱毒性的瘧疾候選疫苗。該臨床試驗的結果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表明該疫苗是安全的,並且可引發針對瘧疾感染的防禦反應。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傳染病。
  • 最全的夏季洪澇災害傳染病防控知識大全!記得轉發喲!
    麻疹是由馬中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由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結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及疹後遺留色素沉著伴麩糠樣脫屑為主要表現。通過說話、咳嗽、噴嚏等方式傳播。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通過瘧蚊傳播的急性寄生蟲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畏寒、發熱、出汗、頭痛、貧血,並易引起腦、肝、腎、肺等多器官損害。臨床以抗瘧原蟲治療為基礎,並輔以對症治療。
  • 柬埔寨超1000人感染,除了新冠,更要預防這個傳染病!
    在新冠肺炎肆虐的同時,另外一種傳染病也在柬埔寨開始蔓延,目前已致過千人感染。這種疾病就是:基孔肯亞熱傳染病 柬埔寨自7月以來暴發基孔肯雅熱疫情。柬埔寨衛生部8月1日通報說,截止目前已有12個省份發現基孔肯雅熱病例,共有超過1000人感染。
  • 別以為屠呦呦獲獎跟你無關,你可能就屬於瘧疾的高危人群!這5個省的人尤其要注意!
    要說這個發現為啥這麼重要,了解瘧疾的危害,你就知道這個發現有多重要——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全世界約數10億人生活在瘧疾流行區,每年2億餘人患瘧疾,百餘萬人死於瘧疾。別以為瘧疾離你很遠,其實你可能就屬於瘧疾的高危人群!
  • 福建發布最新傳染病疫情!這些病長汀人要注意!
    年10月1日0時至10月31日24時 全省傳染病發病共10679例 死亡18人!報告發病數居前五位的甲、乙類傳染病為:病毒性肝炎、梅毒、肺結核、淋病、愛滋病,佔發病總數的98.67%;報告死亡的傳染病為:愛滋病、病毒性肝炎、梅毒、肺結核、瘧疾。報告新冠肺炎發病28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無死亡。 2020年10月,全省共報告丙類傳染病發病10711例,無死亡。
  • 鉤端螺旋體病是急性傳染病的一種,這種疾病可以分為哪幾種類型?
    導語:現在雖然大家的生活條件已經越來越好了,在收入提高的同時,因為現在人與人的接觸更加的方便和頻繁,導致現在出現傳染病的概率也是越來越多了,急性的傳染病要是出現了,是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引起附近的人接連的出現這種疾病,是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後果的,鉤端螺旋體病也是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
  • 絳島世:我國愛滋病感染者現存104.5萬例,多項數據不容樂觀
    2019年,全國因愛滋病死亡的人數近2.1萬人,佔甲乙丙類傳染病死亡總數的83%,是報告死亡數居第一位的病種。截止2020年10月,我國報告的現存愛滋病感染者104.5萬例,性傳播比例超95%,其中異性傳播超七成。
  • 「新聞資訊」我國結核病死亡率首次降至30個高負擔國家的末位,耐藥...
    我國是全球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2019年約有83.3萬人發病,其中3.3萬人死亡。值得一提的是,該報告顯示,我國結核病死亡率首次降至30個高負擔國家的末位。世界衛生組織駐華辦公室愛滋病、病毒性肝炎、性傳播感染、結核病技術官員陳仲丹認為,這得益於過去20年,我國率先實施的國際結核病戰略,使得我國在結核病控制和預防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提前5年實現並超過了結核病千年發展目標,包括在1990年至2010年期間,結核病的感染率降低一半,死亡率降低80%。2000年至2019年,發病率降低45.7%,其中,2015年至2019年,發病率下降10.8%。
  • 一英國男子先後感染新冠、瘧疾、登革熱,又被毒蛇咬傷了!
    新冠、瘧疾、登革熱,感染其中任意一種都要恢復很久,而據《路透社》報導,有一名英國男子伊恩·瓊斯,在印度不僅這三種病都得了,還被毒蛇咬傷了!一名英國男子在印度一家慈善機構工作時感染了瘧疾、登革熱和Covid-19病毒,現在正努力從眼鏡蛇咬傷中恢復過來。
  • 日本首次出現蝦類傳染病 已導致近10萬隻南美白對蝦死亡
    日本首次出現蝦類傳染病 已導致近10萬隻南美白對蝦死亡 【日本首次出現蝦類傳染病】據日本富士電視臺19日報導,近日,日本衝繩縣出現了一種名為「急性肝胰腺壞死症」(AHPND)的蝦類傳染病,已導致近10萬隻南美白對蝦死亡。
  • 細數肆虐非洲的傳染病
    該話題下熱門微博網友評論在朋友圈,該傳聞也持續發酵:群聊截圖朋友圈截圖4月7日早晨,廣州越秀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報稱,該區礦泉街瑤臺片區近期出現境外輸入病例和關聯病例情況,將對瑤臺片區採取嚴格管控,不存在「封村」情況,呼籲大眾不傳謠不信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