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雲南等西南省份農村,房前屋後、道路兩旁常見的一種野草,一旦皮膚碰到它,馬上紅腫起來,而且又痛又癢,非常難受。
這種野草學名叫蕁麻,民間俗稱叫藿麻。藿麻周身長滿細毛,而且這些細毛比較堅硬,人畜一旦觸碰到它,這些細毛就會扎進人畜的皮膚。而且這些細毛有一空腔,空腔裡含有一種叫蟻酸的物質,這種物質對皮膚刺激非常厲害,所以人畜一旦觸碰到它,皮膚馬上就紅腫起來,而且又痛又癢,所以有的地方把藿麻叫做咬人草。
但就是這麼一種會「咬人」的野草,一旦煮熟了,卻是一道美食,而且還是治療風溼關節炎的良藥。
採摘藿麻的嫩稍(採摘的時候一定要做好防護,不然碰到皮膚,那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回來,用開水焯一下撈出,然後涼拌、炒、涮火鍋均可,口感清香,絕對是一道美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蕁麻,……其莖有刺,高二三尺,葉似花桑,或青或紫,背紫者入藥。上有毛芒可畏,觸人如蜂蠆蜇蠢,以人溺濯之即解,搔投水中,能毒魚。氣味辛、苦、寒,有大毒。主治嘔吐不止。蛇毒,搗塗之。風疹初起,以此點之,一夜皆失」。因此,農牧民把它視為珍寶。用蕁麻搗碎外敷,治毒蛇咬傷和風溼性關節炎等症,相當有效。
用藿麻治療風溼關節炎,除了搗碎外敷外,用藿麻全草切碎加水煎煮,並將鵝蛋放入其中煮熟,食用煮熟的鵝蛋,治療風溼病效果顯著。
這裡提示一下:如果將藿麻當菜吃,只能選用莖葉是綠色的那一種,莖和葉背是紫紅色的不能食用,但要用的話,莖是紫紅色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