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是一座適合徒步遊覽的城市,在我看來,老城區可遠遠不止一座「大三巴」,走走停停間就能收穫不少驚喜。
錯綜複雜的歷史,造就了今天的澳門。自從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在此登陸,小小的漁村逐漸成了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半島的老城區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經過,也充分體現了中西文化的和諧交融。
澳門歷史城區(或稱「澳門歷史建築群」)是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由22座位於澳門半島的建築、相鄰的8塊前地和街道連接而成。2005年7月15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召開的第29屆會議上,21個成員國一致通過,將中國「澳門歷史城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是中國的第31處世界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的建築群,不僅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築群,也包括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第一所西式大學,甚至還有最古老的基督教徒墓地……大部分建築都有中西合璧的特色,至今仍完好保存,或保持著原有的功能。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建築文物並不僅僅供人憑弔逝去的時光,現代的生活為古老的建築注入了新的生命:16世紀的廟宇依然香火鼎盛;17世紀的城堡改建成了酒店的露天餐廳,在樹蔭下品上一杯咖啡,遠眺對岸的萬家燈火;18世紀的教堂成了音樂節的演出場地;19世紀的官邸裡經常有前衛的藝術展覽;從中式深宅大院的月亮門望出去,遠處是高檔酒店的紙醉金迷……這一切,都是澳門文化遺產生命長青的奧秘所在。
世界遺產委員會是這樣評價澳門歷史城區的: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民間宗教向西方傳播的歷史淵源,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遺產,也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時也是近代西方建築傳入中國的第一站。
組成澳門歷史城區的30處地點為:8個廣場空間: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22處歷史建築: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區遺址、大炮臺、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遺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臺(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
媽閣廟
東望洋山
所以,我覺得澳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說它不大,是因為這30處地點都集中於澳門半島幾平方公裡的範圍內,走馬觀花步行1-2天完全可以走的下來;說它不小,是因為有好幾處地點都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若是細細遊覽,又絕非一兩天時間能參透個中底蘊。我就算夠能「暴走」的了,其實也沒把這30處都走遍。從這篇起,我開始以片、以建築風格劃分,陸續介紹澳門歷史城區。
最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後面是「天主教藝術博物館」,正對牌坊,右手邊是通往山頂大炮臺和澳門博物館的路。牌坊坐落於一座小山丘上,前面共有68級臺階,一直通往山下,這條街就是「大三巴街」。
大三巴街並不長,主街旁邊又衍生出數條小巷,通往包括議事亭前地等不少人氣景點。整條街道分為南北兩段,北段店鋪多售賣家具、古玩等「大件兒」,南段則匯集了眾多餐廳、咖啡廳、食品店——也就是所謂的「手信店」。在這裡最多的就是澳門隨處可見的「X記餅店」和肉鋪店,還包括牛雜、蛋撻、冰激凌等美食。所以南段也被稱為「手信一條街」。
在大三巴街南段,與「草堆街」交界處有一座小小的「女媧廟」,與普通民房相似,稍不注意就錯過了。廟宇建於1888年,本身正門正對大三巴街,後面與草堆街的布疋店相連,但1914年布疋店失火,將女媧廟正殿焚毀,只留下偏殿。當時的政府清理火災現場後,考慮到街道需要擴寬,不許重建,女媧娘娘也就只能委身於偏殿受香火了。
大三巴牌坊右側有一座小小的廟宇——哪吒廟。顧名思義,供奉的是龍王爺的三太子,常年香火不斷。哪吒廟始建於1888年,竣工於1901年,集資建立者已無從考證,但可能是為了當時肆虐的瘟疫向神靈祈福。寺廟長8.4米,寬4.51米,入口門廊通向內部,縱深5米。除了入口處門廊下牆上的畫,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寺廟屋頂高5米,是傳統的山牆屋頂,屋脊上還有陶瓷動物雕像。
與周圍古老的城牆與雄偉的教堂相比,它全無墩厚和雄偉,恨不得有點像「土地廟」一樣小的微不足道。但這也許正是建廟之人想要的:通過簡單裝飾材料和不同的虛實對比,體現其輕巧別致的形象。
也是,想起小時候看的上影廠動畫片《哪吒鬧海》,三太子不就是輕巧靈動,小小的身姿卻攪翻了東海龍宮麼?
站在廟前的小廣場上,視線之內是西式的教堂前壁遺址和中式的廟宇,絕對是澳門中西文化碰撞最好的象徵之一。
廟門口左手側是舊城牆遺址,葡萄牙人為了防禦,在澳門建起城牆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咱們之前說過,明朝可沒割讓過澳門,當時在澳門居住的葡萄牙人還要受中國政府的管轄。葡萄牙人想在中國的地盤上建城牆,那還了得了?官府反對,城牆多次建而又拆。1632年,葡萄牙人以抵抗外敵(主要是荷蘭人)入侵為由,重建澳門北部城牆及炮臺,整個澳門除西部內港外,北部、東部、南部均建有城牆,還在要塞處建起炮臺,澳門仿佛成了一座軍事防範嚴密的城堡。牆體用泥沙、細石、稻草摻和蠔殼粉逐層夯實而成,甚是堅固。現存的舊城牆遺址長18.5米,高5.6米,寬1米有餘,牆身開有一磚券門洞,就是當時建造的一部分。
距離城牆不遠有一條著名的「戀愛巷」,就在面對大三巴牌坊的左手側。在電影《伊莎貝拉》裡,醉酒的馬振成和張碧新就在這裡發洩著心裡的抑鬱情緒,也引得不少情侶來此打卡。牆上現在還有他們留下的海誓山盟,不知在這裡立下誓言的人們,如今是否還在一起呢?
若是往年,這裡一定擠滿了遊客,可如今小巷靜靜的,兩旁高聳的建築擠出了「一線天」,盡頭是外牆斑駁的老樓,那一刻我突然發現,這更是屬於半島老城區的魅力所在。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