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如何護持三寶?首先,要確立信仰,要認定佛法僧在世間確實是稀有難得之寶,這是所有如律如法護持三寶的源動力。
佛的覺悟,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他講的法,是百千萬劫難以遇得的,無上甚深,極其微妙。佛法是覺悟之法,是世間的明燈,是出世之寶筏,不但在家三寶弟子要擁護之,出家佛弟子更應該全力以赴。
佛法僧是寶,從住持弘揚的意義上,僧是寶中之寶。從認知上這是首要一點。在家三寶弟子,若欲護持佛法,應該護持正法,令正法飄揚寰宇,三寶之存亡興衰,有賴僧俗兩眾之支柱。《大般若經》云:「三寶不斷絕故,如來一切法,亦不斷,三寶斷絕故,如來一切法, 亦斷絕。」
同修之間越是恭敬、虔誠,也是另一種加持,也會增進出家僧人在修行弘法上的精進、勇猛。只要他們以身作則,所產生出對法的受益,又可以通過他們身口意三業至誠地流露給同修,點開大家心中原來的不到之處,讓不如法行為不再相續。所以說,這是一個良性互動過程。
具體的交往過程中,師徒間有磨合也很正常,但對僧人、對自己都要有信心。這份信心先建立在他對佛法堅定的信念上。有僧在,才有法在,才能成佛。常說敬僧莫呵僧,亦莫衡 量僧。對僧人,一定要看到他在法上相應的一面,而不要每天拿著一個放大鏡去不斷尋找他人的 缺點,或者自己在那裡越想越懷疑,這些都是不好的過失。
居士,以僧人為對境進行如律如法的護持,並促成其弘法事業,才是外護的關鍵內容,是一個居士的職責所在。僧人,要在法上做引領, 做好講經弘法這件事,這是僧人的職責所在。再則,佛法要在人間弘傳,需要很多好的平臺、好的團隊來輔助,僧人與居士就要恪守其職。一個有凝聚力的好團隊,才能把整個以僧人為中心的弘法事業做好。僧是核心,代表法,法在流通過程中就需要拓展、需要推廣,利益到更多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自己的發心,但只要儘自己的能力護法,就能推進法的弘揚。
講一個經典的護法故事。從前印度舍衛國 宰相須達多長者,歸依佛陀之後,即發大菩提心,以「黃金布地」為代價,購得祗陀太子的園,而興建「祗園精舍」大講堂,恭請佛陀蒞臨說法。須達多居士樂善好施,時常救濟孤獨貧苦者,大家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他曾因為「勇施」, 有七次因施捨致貧,最後一次施捨更是貧 困到最極點,致「家庫空空如洗,手裡沒有一文錢」的地步。當他困苦得無可奈何之際,在垃圾堆裡找得一個檀香做的木鬥,拿到市上勉強才 換四升白米,回家叫妻子先量一升米去煮飯,然後再到外面去找點野菜。飯剛做熟,舍利弗尊者託缽來乞飯, 他恭敬地把飯全部供養尊者;再次把飯炊熟時,目犍連尊者來乞飯了,他又悉數供尊者;第三次把飯炊熟時,大迦葉尊者來,他也將飯樂施; 最後一升米,正炊將熟時, 恭 逢佛陀親身光臨, 他盡數把鍋裡的飯供養佛陀。佛陀為他祝願說:「罪滅福生,從今日起,永恆富饒,更無睏乏。」當天,須達多居士就獲得寶藏,財富超勝於往昔數倍。可見,發心護持三寶,供養三寶,福報真是不可思議。故而,要學習給孤獨長者,至心誠懇地護持三寶,增長福慧,積累成就佛道的資糧。
若想至心誠懇地護持三寶,對僧人,心中一定要有恭敬心。一個出家人,無論以前是幹 什麼的,打工的、要飯的……善根現前出家, 他就是僧相,僧相就是代表三寶,就有無量無 邊的功德,既使凡夫俗眼看不清真相,也決不能汙穢和詆毀三寶的形象,這是一個根本原則。
當發現出家人行為不端正,或者不如法,你可以遠離他,不依止他, 不親近他,但絕不能誹謗。由於個人的因緣不成熟,有看不慣的,也不要嗔恨,恭敬僧相的心態不要變。只要對 僧相起恭敬心,就能得到功德,這就是修法。再分享個佛教經典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託缽化緣, 到處奔走。有五個乞丐,經常乞不到食物受餓,釋迦佛和弟子們一出門化緣,這些乞丐就跟在後面。佛去哪,他們也去哪,人家不給,他就向出家人要。長期這樣,他們覺得還不如出家,可以解決餓肚子的難題。於是就到釋迦佛那裡請求出家。釋迦佛知曉他們被度化的因緣已經成熟,允許他們出家。在佛陀慈悲願力的加持下,他們鬚髮自落,袈裟披身,現了比丘相,跟著釋迦佛修行。修行不長時間,就證得阿羅漢果位,六種神通悉皆具足。
有一個國王要供僧,供釋迦佛和他的弟子, 但國王說不供養這五位乞丐比丘。佛陀無奈, 只有隨緣,告訴這幾個弟子,今天人家沒請你們,你們另去四大部洲應供吧。佛領著其他弟子去 了皇宮。吃完飯,要講經之時,這五個弟子施 展神通從北俱盧洲飛進皇宮來聽開示。國王看 見個個全身放光的羅漢,就問佛,那五位是誰啊?佛說,就是你沒有請的五位乞丐比丘, 他們到四大部洲應供後而來的。國王一聽傻眼了, 心想乞丐都已經是阿羅漢了,我實在是有眼無珠,立刻升起懺悔之心。
通過以上兩個公案事例, 可以看出作為佛 教徒護持三寶,功不可沒的。護持三寶就是護持自己,在護持佛法上理應有擔當的精神,在弘法利生中盡心盡責,而且特別是要落實到「實 修」中,這是護持三寶真正的歸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若能誠懇恭敬供養護持三寶、廣種福田, 必將成就無上菩提,到達般若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