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生命健康和食品安全密切相關,也與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健康的理念密切相關。但如今,有些食品虛假傳言滿天飛,讓人難分真假。為此,人民健康網推出《一日一食》欄目,為您普及食品科學知識,揭穿食品謬論,帶您吃出健康。
三文魚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魚類。肉質細嫩、鱗小刺少、營養價值高的三文魚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但關於它的疑問也不少。三文魚究竟該怎麼吃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三文魚是什麼魚
三文魚是英文「salmon」的音譯,它其實是商品名,不是魚的名字。「salmon」詞義為「鮭科魚」,分為鮭科鮭屬與鮭科鱒屬,是一種生長在加拿大、挪威、丹麥、日本和美國等高緯度地區的洄遊魚類,中國黑龍江流域的大馬哈魚也屬於此類魚。我們常說的「三文魚」,準確地說,特指大西洋鮭魚,又叫挪威三文魚。
三文魚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和維生素D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它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研究證明,這種脂肪酸對心臟有益,還能增強記憶,改善情緒。
三文魚可以生吃嗎?
「三文魚」的定義和能否生吃的問題在2018年曾引起了巨大爭議,真正的三文魚是指大西洋鮭魚。現在市場上的大西洋鮭魚可能來自於海洋捕撈,也可能來自於人工養殖。
海洋捕撈的三文魚可能存在異尖線蟲等寄生蟲。所以對於海洋捕撈的野生三文魚,需要經過深度冷凍才能生吃。所謂「深度冷凍」,FDA提供了三種可以互相替代的流程,分別是:1、-20℃ 以下的環境中凍7天;2、-35℃的環境中凍硬,然後接著凍15個小時;3、-35℃的環境中凍硬,然後在-20℃以下的環境中凍24小時。
而歐盟的「深度冷凍」要求則是:凍到魚的中心溫度在-20℃以下,保存24小時。
跟細菌不同,寄生蟲是不耐低溫的。經過這樣的處理,即便三文魚中存在寄生蟲,也被凍死了,也就可以生吃了。
大西洋鮭實現了人工海水養殖。在規範的養殖條件下,飼料和水體都有嚴格的監控,三文魚感染寄生蟲的風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根據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的指南,這樣的三文魚不經過深度冷凍,也可以直接生吃。
也就是說,「生吃三文魚」是可以的,只要滿足:1、是真正的三文魚(即大西洋鮭魚),而不是某些商家自己定義的「淡水三文魚」(即虹鱒魚);2、來源正規可靠(經過規範的深度冷凍,或者來源於規範的人工海水養殖)。
野生和養殖三文魚的區別
野生三文魚生存環境競爭十分激烈,為了活下去而疲於奔命,3年之後才能成熟,因此肌肉組織發達,脂肪含量少,肉質柔軟緊實,有種吃瘦肉的感覺;養殖三文魚缺少自然競爭環境和運動空間,飼料都是由高脂肪、高蛋白組成,一般都膘肥體壯,1年不到就可以迅速長到20多斤,魚體肥嫩富含脂肪,魚肉上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白色脂肪線,口感則比較鬆軟。野生三文魚的營養略高於養殖的。實驗檢測發現,人工養殖三文魚營養也不錯,胺基酸組成全面,必需胺基酸總量和呈味胺基酸的質量分數都相當高,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食品。
野生三文魚以海藻、魚蝦為食,它們體內的蝦青素賦予了三文魚漂亮的橙紅色。養殖三文魚除了吃小魚小蝦外,還會飼餵蛋白質、魚油等,使得蝦青素不足,肉色容易發白。為了提高魚的感官品質,飼養者常常會給養殖三文魚餵食一種飼料添加劑——角黃素,使其肉色呈自然的橙紅色。不過消費者不必擔心,角黃素是一種類胡蘿蔔素,在很多食物中天然存在,比如蘑菇。由於添加的量很小,角黃素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
如何挑選三文魚
市面上的三文魚以假亂真的現象雖不太多,但挑選時也要掌握一些小技巧,避免上當受騙。
顏色
三文魚的色澤鮮明,肉質堅挺;魚皮光滑,不渾濁;魚肉呈橙紅色,且脂肪分布如大理石。
手感
新鮮的三文魚摸上去感覺有彈性,按下去會自己慢慢恢復,而冒充的三文魚摸上去則沒有彈性。
口感
新鮮的三文魚入口感覺結實飽滿,魚油豐盈,味道甘香,肉質爽滑,脂肪均勻,不太油膩。而冒充的虹鱒魚,肉的顏色較淡,比較有嚼頭,口感上很容易區分。
推薦菜譜
砂鍋焗三文魚頭
材料:三文魚頭500克,姜10克,蒜頭10克,芹菜10克,辣椒粒5克,生抽、和風燒汁、料酒、生粉、鹽、花生油各適量。
做法:魚頭處理後洗淨瀝乾水分,姜切片,蒜頭去皮拍一下,芹菜洗淨切段備用;魚頭用料酒、生粉、生抽醃製;砂鍋燒熱後下油,生薑片、蒜頭爆香,盛出蒜頭;把魚頭平鋪在砂鍋中後放入蒜頭,蓋上蓋子小火慢焗至魚頭熟透,最後撒上芹菜、辣椒粒,以鹽以及和風燒汁調味即可。
三文魚炒飯
材料:剩米飯200克,三文魚100克,水發香菇50克,速凍甜玉米粒30克,鹽、油、糖、胡椒粉、姜粉、小茴香粉或肉桂粉適量。
做法:水發香菇洗淨切小丁,三文魚切小丁,米飯打散,甜玉米粒化凍控去水分;不粘鍋中加入少量姜粉、小茴香粉或肉桂粉,放入三文魚丁和香菇丁,中小火幹炒,加半茶匙糖,三文魚丁變色後盛出;直接在鍋中放入米飯翻勻,炒熱後加入三文魚丁和香菇丁,最後鹽、胡椒粉調味即可。
(來源:人民網-吃貨指南綜合)
來源:微信公眾號-人民網-吃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