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提出簡歷兒童劇團
在40年代的舊中國,宋慶齡不僅關心廣大少年兒童的物質生活,也關心她們的精神生活。1946年,宋慶齡在上海光華大戲院裡觀看了話劇《升官圖》後,特意約見這齣戲的導演黃佐臨。同黃祖林的談話中,她表示希望中國應該有個專門為兒童演出的劇團,並示意她物色適當的人選,把兒童劇團辦起來。她指出,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通過戲劇培養下一代,提高她們的素質,給予她們娛樂、點燃她們的想像力是最有意義的事情。在這段話裡,宋慶齡以精煉的語言表露出她對兒童戲劇功能的理解,宣告了她之所以要創辦兒童劇團的宗旨。
接受過現代文明教育的宋慶齡,深知兒童戲劇具有特殊教育功能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知識水平與思維能力一般來說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說,知識越豐富,思維能力就越愈強。然而這並不是絕對的。知識的充分發揮,有賴於合理的心理結構的構建,而合理的心理結構的形成,又同人的想像力、同人的形象思維能力有著緊密的關聯。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從小便對音樂、舞蹈、戲劇、繪畫等多種藝術門類有著濃厚興趣、從青少年時代起又系統的接受過現代文明教育的宋慶齡,深知兒童戲劇不僅有著教育功能,而且具有娛樂功能審美功能。它對於提高人的精神素質,對於啟發人的想像力,對於人的合理的心理結構的構建,有著特殊的功能。正是出於這一動機,她期望藉助兒童戲劇,促進少年兒童成為一個健全的人。
努力解決物質生活的同時,關注孩子的精神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命題是宋慶齡在黑暗的年代在無數的孩子掙扎在飢餓線與死亡線的嚴酷現實下提出來的。由此,我們可以領悟到宋慶齡思想的深邃和目光的遠大。她在奮力解決孩子們物質生活的同時,又關注著她們的精神生活,她並沒有急功近利似的將兒童戲劇視為可以即刻解決某些實際問題的工具,而是著眼於健全人格的最終塑造。
宋慶齡的思想是以現代科學為依據的。科學研究證明一個人身上存在著多種潛能,但是這些潛能並不會自發的呈現,它必須有賴於教育。適當的教育,及時的開發,潛能方才有充分發揮而成為實際才能的可能。而教育和開發是有時機的,必須從少年兒童時期便開始進行,尤其是想像力、形象思維能力,並非從兒童開始便加以培養和誘導不可。因為兒童心理成長的軌跡是從表象和造型的形象思維向抽象和概念的邏輯思維發展的。時機一旦失去,潛能發揮勢必落空。我們都很熟悉宋慶齡的一句名言:「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兒童的培養是不可以等待的。」正是出於以上動機和心情,宋慶齡在當時如此艱辛的條件下,毅然決定的創辦了兒童劇團。如今中福會兒藝已成立40多年,多年來劇院上演的大量劇目也確實給予了幾代少年兒童的精神生活以積極的影響,實踐證明了宋慶齡創辦兒童劇團初衷的預見性和科學性。
宋慶齡對於兒童戲劇的機制有著比較全面和科學的認識,她一向重視兒童戲劇的教育作用。與此同時,出於對戲劇藝術本質屬性的把握和對兒童觀眾審美心理的諳熟,她又積極為重視兒童戲劇對藝術形象的塑造,並指出兒童劇一定要寓教於樂。她曾反覆強調:「兒童劇根據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寓教育於與娛樂之中。通過為少年兒童所喜愛的藝術形象教育兒童,是培養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的一種重要途徑和手段。」我創辦兒童藝術劇院,是為了演出兒童劇,通過兒童典型形象感染兒童。使她們有文娛生活並寓教育於文娛之中。」對塑造藝術形象和寓教於樂的重視和強調,是宋慶齡兒童戲劇觀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