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和戲劇教育從方框走向圓圈

2021-01-21 新華網客戶端

  一群8—12歲的小學生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戲劇沙龍演出《山海經》;最小年齡3歲、最大年齡13歲的一群孩子在「演藝大世界」長江劇場的舞臺上,撐起一部全英文演出的百老匯原版音樂劇《ELF》……這些作品被作為 「教育戲劇」和「戲劇教育」的可見成果——過去的這一年,劇場演出受全球衛生事件困擾,陷入循環停擺, 「戲劇教育」和「教育戲劇」的觀念卻愈發頻繁出現在大眾生活中。

  近年來,戲劇從業者和越來越多的大小觀眾以及為人父母者達成共識, 「兒童」是兒童劇和戲劇教育的主體,「把舞臺交給孩子」和「成年人演戲給孩子看」是同等重要的。更進一步,戲劇和教育相遇,追求的最終結果並非鏡框式舞臺上的「匯報演出」,而是如《山海經》現場給予成年觀眾的觸動:在質樸活潑的舞臺流程中,人們看到孩子參與創作的「過程」。這恰如資深編劇李嬰寧所期望的,隨著戲劇成為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環節,戲劇從方框走向圓圈,這將重塑一代人對戲劇的認知和體驗。

  在「孩子做給孩子看」的作品中,完成思考與共情

  全兒童班底《山海經》最初的版本是由一群北京的孩子完成的,曾上演於烏鎮戲劇節,也曾在幾年前參與過愛丁堡國際藝穗節。這次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出的版本,班底換成上海的小學生,這些孩子經歷了一整年利用周末時間的工作坊學習和排練。這個作品在觀感上是很天真的,無論是當年在愛丁堡首演的英文版,還是眼下的中文版,它最大的特點是誠實地呈現兒童的視角和兒童的能力,成年指導教師給予了大量輔導和幫助,但它本質上是一個「孩子做給孩子看」的作品。

  舞臺劇《山海經》的情節很簡單:一個男孩在課堂上分享父親告訴他的「山海經」故事,故事的細節和同學通過搜尋引擎找到的版本不一樣,男孩為此被奚落、被孤立,陷入自我懷疑的他在夢中見到《山海經》這本書變成精怪,書精帶他進入傳說的世界,他們共同經歷了一則傳說在時光中經歷的變化,書精藉此提示男孩,這世上不存在「唯一正確」的講述,想像與敘事的實踐比它的結果更重要。這臺演出的趣味不在於情節的構建,而是孩子們的演繹,他們把一臺戲劇做成了流動的角色扮演遊戲,每個人的身份是滑動的,自由地穿梭在「課堂」和「神話」兩個時空中,「扮演」的痕跡在他們的身上是透明的,在戲劇身份的流動置換中,對「立場」 「共情」的思考自然而然地呈現了。

  《山海經》的製作人李浩天致力於兒童劇場的探索,他在京滬兩地以不同學校的孩子班底,創作了《山海經》《鍾馗》《鏡花緣》《紅孩兒》等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成年教師們不是讓小學生用課本劇的方式「搬演」原文本,而是讓孩子用他們的經驗去接近和理解經典文本的世界,鼓勵他們在古老的時空中表達個體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在這個過程中,作品真正傳遞的是關於戲劇教育和實踐的方法論,而非追求單一的演出結果。李浩天認為,戲劇教育和教育戲劇的概念區分並不重要,重點是關心孩子的成長。無論是討論戲劇文本、鍛鍊孩子的語言與肢體、最終完成一臺演出,還是不以演出為目的的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兩者都會給孩子帶來成長中最珍貴的自由和愉悅。

  最好的教育戲劇和戲劇教育一定是能零基礎進入

  劇作家李嬰寧認為,要讓大範圍的人群就「戲劇教育如何立德樹人」達成共識,現有的教育觀念和戲劇觀念都面臨提升和挑戰。把舞臺交給孩子、讓孩子做舞臺上的主人翁,這是重要的一步,但如果僅強調演出的結果和效果,這仍是片面的。「孩子排練的過程是不可見的,大家最後看到什麼?一個完成式的、鏡框舞臺裡的展示。這不夠。」

  李嬰寧和李浩天在不同的場合、不約而同地表達了一個觀點:當戲劇的一切因素參與到教育中,它注重的是過程,孩子主動介入戲劇活動的過程比最終舞臺上的成果更重要。李嬰寧在一次題為《實驗戲劇背景下的教育戲劇》的演講中提到,當戲劇和教育並置時,重要的是「參與者不是演給別人看,在場的每個人都在裡面活動,沒有演員觀眾之分,每個人都在獲得體驗和成長」。在她看來,最好的教育戲劇和戲劇教育一定是能零基礎進入,「在一個盡責的老師的帶領下,大家回到遠古時期沒有舞臺的前戲劇狀態,一個人向另一個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經驗,戲劇離開鏡框,舞臺和觀眾席不再分割,成了一個大大的圓圈——這是戲劇進入教育所能達到的理想狀態」。

  事實上,《山海經》的實踐是故事劇場的方式,即故事的敘述和現場表演是同時進展的。除了這種方式,「孩子演戲」有更多靈活和多樣化的方式等待開拓。例如李嬰寧提到,校園文獻劇是能激發孩子的創作能力,在校園舞臺上呈現真實記錄生活、人物和事件的現場演出,這對孩子思辨能力的養成很有裨益。還有論壇劇場,鼓勵孩子們以演劇的形式展開對社會議題的探討,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 「戲劇能否改變我們的世界」。「當所有的戲劇元素進入到教育中,孩子學習技巧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們怎樣嘗試親自去做。」(記者 柳青)

相關焦點

  • 36氪首發 | 教育戲劇或成少兒素質教育新寵,「為尚·沃特」獲數...
    目前,沃特在深圳擁有兩家線下體驗中心,累計已有20萬+學員接受過沃特少兒戲劇教育,年營收超千萬。 CEO張帥向36氪介紹,沃特目前的教育戲劇以「戲劇+大語文課程體系」呈現。相比將教育戲劇作為必修課進行教學的國外成熟市場,國內教育戲劇相關培訓機構和課程較為少見。考慮到中國學科教育的特殊環境,沃特在引進教育戲劇課程時,結合了大語文教學活動,利用戲劇形式打造了一套適合中國兒童的課程。
  • 36氪首發|教育戲劇或成少兒素質教育新寵,「為尚·沃特」獲數百萬...
    相比將教育戲劇作為必修課進行教學的國外成熟市場,國內教育戲劇相關培訓機構和課程較為少見。考慮到中國學科教育的特殊環境,沃特在引進教育戲劇課程時,結合了大語文教學活動,利用戲劇形式打造了一套適合中國兒童的課程。
  • 2019兒童戲劇嘉年華在京開幕
    11日下午,2019兒童戲劇嘉年華在北京劇院正式開幕。據介紹,在為期一個多月的活動中,來自中國、俄羅斯、英國等國的超過30部優秀兒童劇將上演,與此同時,多場戲劇相關的鑑賞和體驗活動也將持續舉辦。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兒童劇委員會秘書長馬莉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和北京劇院舉辦這個嘉年華活動圍繞「童戲、童心、童趣、童成長」的主題,非常符合兒童劇委員會的發展目標,即推動中國兒童劇創作、製作和演出的健康發展,並推動兒童戲劇教育成為廣泛應用的藝術教育門類,相信在此次嘉年華活動中,會給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滿足孩子和家長們的童心、童趣,伴隨孩子們快樂的成長。
  • 戲劇教育是什麼——淺談戲劇教育的魅力
    那麼,「讓孩子快樂成長」和「讓孩子為上名校努力」是否衝突呢?這種魚與熊掌的關係能否並存?眼下就有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讓孩子接受戲劇教育。今天,就讓我們認識一位老師,並走進她的課堂,一起來探討戲劇教育的魅力。她便是中央戲劇學院導演專業博士、深入戲劇創始人,早藝網平臺合作人李析靜老師。
  • 本土兒童劇11月上演,孩子在《老虎和熊的故事》裡學會團結勇敢
    17日,記者從新疆藝術劇院話劇團了解到,由該團創作的兒童劇《老虎和熊的故事》將於11月和觀眾見面。目前《老虎和熊的故事》彩排進入尾聲。該劇共有3幕,講述的是幾個五年級小學生在大森林裡的奇遇故事,主人公「約洛娃斯」和他的小夥伴智鬥大黑熊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們:團結就是力量,人類與自然的同生共長,才能真正做到共同維護生態和諧。
  • 六國八部兒童劇匯聚國家大劇院國際兒童戲劇季
    《啊哈》劇照  2018國家大劇院國際戲劇季熱演正酣,其間,特別策劃的「國際兒童戲劇季」板塊將為大小觀眾們帶來一場共同的戲劇嘉年華。來自中國、丹麥、奧地利、澳大利亞、法國、南非6個國家的8臺32場兒童劇演出將在暑期集中呈現,多媒體舞臺劇、兒童版木偶歌劇、遊戲劇、聲光劇、肢體劇等形式多樣的兒童劇將在營造新奇體驗的同時,為小觀眾們帶來不一樣的戲劇啟蒙。
  • 看兒童劇與京劇柳子戲同臺競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昕珂  由山東省戲劇家協會指導,山東省話劇院、山東省柳子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主辦的山東省第二屆校園戲劇大賽,將於本周末進行預賽。
  • 現場連線讀劇本,雲上推送兒童劇
    第25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昨天通過劇本朗讀,將兒童劇《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的精彩片段推送給小觀眾,還連線嘉定江橋小學教師們,探討將兒童劇表演融入教學。《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分別是兒藝劇院「世界經典作品系列工程」的兩部劇作。「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有著不被歲月消磨的巨大文化價值,它們在當下仍具有很強的時代氣息與借鑑意義。」
  • 宋慶齡的兒童戲劇情節
    從小便對音樂、舞蹈、戲劇、繪畫等多種藝術門類有著濃厚興趣、從青少年時代起又系統的接受過現代文明教育的宋慶齡,深知兒童戲劇不僅有著教育功能,而且具有娛樂功能審美功能。它對於提高人的精神素質,對於啟發人的想像力,對於人的合理的心理結構的構建,有著特殊的功能。正是出於這一動機,她期望藉助兒童戲劇,促進少年兒童成為一個健全的人。
  • 兒童劇《我的灣是大海》2020首演圓滿收官
    12月12日、13日,由青島市市南區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市南區文化館創排的原創海洋題材兒童劇《我的灣是大海》首演兩場演出在青島音樂廳圓滿落幕。這部劇改編自兒童文學作家張吉宙同名兒童文學作品,從專家研討、立項、劇本創作到排演歷時一年。現場兒童劇表演精彩紛呈,小朋友們的笑聲和掌聲多次把現場氣氛推向高潮,孩子們和家長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度過了一個美好的時光。
  • 兒童戲劇展演——中二班
    12月—1月,整整一個月裡樂山市實驗幼兒園各班級以兒童戲劇為主題開展了分年齡階段的戲劇課程。最近換牙、蛀牙成為中二班孩子們討論的焦點,他們商量著把護牙行動編為兒童劇《牙齒大戰牙細菌》。於是生活的縮影在孩子們面前鋪展開來,主題課程中教師利用兒童戲劇的魔力,追隨兒童,抓住兒童的興趣與年齡特徵,從而生發多元化、整合性的戲劇課程,通過積累經驗、集體智慧碰撞,家園一對一互動編劇、相互分享劇本、想法融合師幼共構出一個故事多個劇本一場劇,最終呈現出完整的戲劇《牙齒大戰牙細菌魔王》。
  • 小有力,鄭州終於有了一個真正的兒童教育戲劇中心
    我不確定這是戲劇的功勞,在故事中陪伴孩子們度過如此美妙的一周,這和我相信有點關係。雖然我經常帶ATM去看戲劇,但我真的很想進入教育戲劇(DramainEducatione),在夏令營之後,我才明白教育戲劇對孩子們的魔力。在安利我的珍藏年寶藏-西米戲劇兒童教育中心之前,我將首先安利教育戲劇。對於鄭州母親來說,教育劇仍然是個奇怪的詞。
  • 一場令觀眾動容的表演 -- 寶潔希望小學兒童劇匯演在京完美落幕
    「快樂夏令營,快樂200+——寶潔支持希望工程20年暨寶潔希望小學兒童劇匯演」昨天在北京M劇場舉行 除了來自寶潔的「親友團」,寶潔希望小學公益項目的長期合作夥伴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主要負責人以及關注鄉村教育的各界公益人士也紛紛來到現場
  • 無臺詞表演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兒童劇《鷸·蚌·魚》把成語故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國人皆知,但因「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成語故事過於簡單,戲劇線條不豐滿,主創在原故事上緊抓故事寓意主題,在故事的發展、戲劇矛盾的推動、人物形象的刻畫上作了富有想像、深入淺出、層次分明的創作,加入了「漁妻」的角色,不僅講述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也增加了「漁夫婦相爭,鷸蚌得利」的橋段,成語故事的道理在孩子們的心裡進一步深化。
  • 我在希臘學戲劇|來自戲劇起源地的教育戲劇
    在希臘兩年的教育戲劇專業研究生學習即將告一段落,希臘老師和朋友們紛紛來祝賀,既是為我不錯的學習成績和論文答辯成績,也是為我將作為第一個把希臘的教育戲劇帶回中國的戲劇教育者而高興。了解戲劇的人都知道戲劇起源於希臘,並且直到今天的希臘,戲劇仍然是最流行最受歡迎的藝術形式,在全世界也只有希臘仍然有那麼多古劇場仍然會用於戲劇演出。
  • 面向孩子的戲劇 怎樣能惠及最大數量的孩子?
    在國際演出交流仍因公共衛生事件而受阻滯、戲劇的觀賞和消費轉向 「線上」的新常態下,這樣一個 「成長藝術節」反而與更大基數的觀眾和普通人發生了關聯,時勢把一個事關每個孩子的嚴肅命題拋到家長和創作者的面前:當我們談論「美育教育和戲劇教育」時,這不是、至少不僅是把小觀眾拉進劇場的文化消費問題,更迫切的是戲劇應該以怎樣的形式、走到更多孩子的面前。
  • 抓馬優選 | 教育戲劇參考書籍精選推薦!
    通過連接多蘿西·希斯考特和蓋文·伯頓突破性的理論、劇作家愛德華·邦德的戲劇樣式,來自伯明罕城市大學的英國資深教育戲劇教授,大衛·戴維斯(David Davis)在本書中提出了一個未來的發展方向。作者在本書中不僅批評了當前教育戲劇的三種主要形式——」專家的外衣「戲劇,習式戲劇以及後戲劇劇場;還對過去五十年該領域最重要的實踐進行了總結,圍繞著」活在當下「戲劇的形式,描述了邦德的理論如何轉換了當下教育戲劇的模式。當我們的社會被消費主義和功利主義所包圍,我們的教育將走向何處?教育戲劇這一突破應試教育而存在的教育方式,會不會偏離軌道淪為簡單遊戲和模仿?
  • 大型勵志兒童劇《加油 不完美小孩》將登錄濟南(圖)
    《加油,不完美小孩》 運用多媒體技術講述孩子的故事  《加油,不完美小孩》是由山東省戲劇創作室創作出品,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和山東世博演藝經紀(集團)有限公司承辦,濟南實驗話劇團製作的大型勵志多媒體兒童劇。
  • 文化潤疆|藝術播種,中福會兒藝連續三年為喀什送上戲劇禮包
    兩年巡演遍及喀什四縣,孩子們第一次看到兒童劇「用戲劇點燃孩子的想像力,播撒藝術的種子」。這是宋慶齡在創辦全國第一家兒童劇團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時的期望。巴楚縣第三小學的黨支部書記感慨說:我們的孩子都是來自巴楚縣的農村,平時住宿在學校裡開展學習,幾乎沒有看過演出,更沒有看過這麼高品質的兒童劇。我要讓老師們開展戲劇教育工作,讓學生們也來排戲和表演。第二年,劇院次巡演再度以「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題,挑選了由中國經典故事改編的兒童劇《精衛填海》和《孫子兵法》。
  • 兒童劇「老鼠招親」 走進臨潼希望小學
    鼠爹請來鼠媒婆,獻上好計來招郎……」 昨日下午,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團省委希望辦、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青團西安市委希望辦等單位聯合愛心企業組織的兒童劇《老鼠招親》走進臨潼區鐵爐鄉寶潔希望小學。 「美女老鼠要嫁郎,大小老鼠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