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雲南省中醫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雲南中醫」進行關注。
▶本文為《跟我識中藥》專欄第187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樹皮。主產於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等地。多於秋季剝取,刮去栓皮、陰乾。因剝取部位及品質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種規格,常見的有企邊桂、板桂、油板桂等。生用。它辛、甘,性大熱,歸腎、脾、心、肝經。《本草求真》言其「大補命門相火,益陽治陰」。
相傳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撫琴吟唱自編的《梧葉落》時,忽感咽喉疼痛,飲漱難下,遂用大量清熱瀉火之藥,症狀才得以緩和,但藥停即發。後另請一名醫,見其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六脈沉細,乃開肉桂一斤。藥店老闆對西施之病略有所知,看罷處方,不禁冷笑:「喉間腫痛潰爛,乃大熱之症,豈能食辛溫之肉桂?」便不予撿藥,侍人只得空手而歸。西施道:「此人醫術高明,當無戲言。眼下別無他法,先用少量試之。」
西施先嚼一小塊肉桂,感覺香甜可口,嚼完半斤,疼痛消失,進食無礙,大喜。藥店老闆聞訊,專程求教名醫。名醫答曰:「西施之患,乃虛寒陰火之喉疾,非用引火歸元之法不能治也。」
肉桂用於治喉間癰瘡,屬特殊情況。但它確有補元陽,暖脾胃,除冷積,通血脈之功。肉桂中含有桂皮醛,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鎮靜作用;附子、肉桂複方對腎性高血壓有降壓作用;所含桂皮油有強大的殺菌作用,對革蘭氏陽性菌效果尤佳。外敷可治胃痛,胃腸脹氣等;內服可用健胃和驅風劑。
【主要功效】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引火歸元。
【臨床應用】
肉桂辛甘大熱,能補火助陽,益陽消陰,作用溫和持久,為治命門火衰之要藥。常配附子、熟地、山茱萸等,用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的陽痿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滑精遺尿等,如腎氣丸、右歸飲。
肉桂甘熱助陽以補虛,辛熱散寒以止痛,善去痼冷沉寒。治寒邪內侵或脾胃虛寒的脘腹冷痛,可單用研末,酒煎服;或與乾薑、高良姜、蓽茇等同用,如大已寒丸;治寒疝腹痛,多與吳茱萸、小茴香等同用。
肉桂辛散溫通,能行氣血、運經脈、散寒止痛。常與獨活、桑寄生、杜仲等同用,治風寒溼痺,尤以治寒痺腰痛為主,如獨活寄生湯;與附子、乾薑、川椒等同用,可治胸陽不振,寒邪內侵的胸痺心痛,如桂附丸;與鹿角膠、炮姜、麻黃等同用,可治陽虛寒凝,血滯痰阻的陰疽、流注等,如陽和湯;若與當歸、川芎、小茴香等同用,可治衝任虛寒,寒凝血滯的閉經、痛經等證,如少腹逐瘀湯。
肉桂大熱入肝腎,能使因下元虛衰所致上浮之虛陽回歸故裡,故曰引火歸源。用治元陽虧虛,虛陽上浮的面赤、虛喘、汗出、心悸、失眠、脈微弱者,常與山茱萸、五味子、人參、牡蠣等同用。
此外,久病體虛氣血不足者,在補氣益血方中少量加入肉桂,有鼓舞氣血生長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1~4.5g,宜後下或焗服;研末衝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裡有實熱,血熱妄行出血及孕婦忌用。畏赤石脂。
【鑑別用藥】肉桂、附子、乾薑性味均辛熱,能溫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洩等。然乾薑主入脾胃,長於溫中散寒、健運脾陽而止嘔;肉桂、附子味甘而大熱,散寒止痛力強,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及寒溼痺痛證,二者又能補火助陽,用治腎陽虛證及脾腎陽虛證。肉桂還能引火歸源、溫經通脈、用治虛陽上浮及胸痺、陰疽、閉經、痛經等。附子、乾薑能回陽救逆,用治亡陽證。此功附子力強,乾薑力弱,常相須為用。乾薑尚能溫肺化飲,用治肺寒痰飲咳喘。
肉桂、桂枝性味均辛甘溫,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用治寒凝血滯之胸痺、閉經、痛經、風寒溼痺證。肉桂長於溫裡寒,用治裡寒證;又能補火助陽,引火歸源,用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陽痿宮冷,下元虛衰、虛陽上浮之虛喘、心悸等。桂枝長於散表寒,用治風寒表證;又能助陽化氣,用治痰飲、蓄水證。
組稿/雷婕 編校/李瑞萍 排版/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