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 桂
肉桂味辛、甘,性熱,有溫補腎陽、溫中逐寒、宣導血脈的作用。
其性守而不走,偏暖下焦,能助腎中陽氣,即「命門之火」,並能納氣歸腎、引火歸元。
一個高麗秘方,讓你生龍活虎!
高麗王朝宮廷御用強身古方:陽春參鹿
男人青春再現的秘方!
深受婦女喜愛的「春香」牌化妝品
熊膽粉有重要的藥用價值,不可替代!
常用於:
一、溫補腎陽
腎陽不足則可發生男子陽痿、精冷,婦女久不生育等症。
男子常配鹿茸、熟地、菟絲子、枸杞子、潼蒺藜、山萸、附子、肉蓯蓉、巴戟天、山藥、茯苓、澤瀉等同用。
女子常配合當歸、熟地、白芍、川芎、香附、生艾葉、附子、紫石英、吳萸、烏藥等同用。
腎陽虛也可導致小便不利,甚至發生水腫等,可用本品配合熟地、山藥、牛膝、山萸、茯苓、丹皮、澤瀉、附子、車前子(濟生腎氣丸)等同用。
二、溫中逐寒
因受寒冷之氣而導致的心腹疼痛、腹脹、少腹冷痛、寒疝、痛經等,可用本品配合高良姜、香附、吳萸、小茴香、烏藥、丁香、沉香等同用。
脾腎陽虛影響到中焦運化失調,而產生虛寒性瀉洩,大便清稀,甚至完谷不化等症,可以本品配合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乾薑、附子、補骨脂、肉豆蔻、訶子、五味子等同用。
筆者常以本品配附子、黨參、白朮、茯苓、木香、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訶子、炒山藥、灶心土(煎湯代水,用此湯煎藥)等,隨證加減,用於治療慢性痢疾,慢性腸炎等病,表現為虛寒洩瀉者,可取得一定效果,供參考試用。
據近代研究,本品所含之揮髮油,有緩和的刺激作用,能增強消化機能,排除消化道積氣,緩和胃腸痙攣性疼痛。
三、宣導血脈
血在脈中流行,寒則凝澀,溫則流通。
如氣血虛弱,寒邪阻滯,氣血流行不暢而生陰疽,或手指、足趾發涼疼痛,或指節黑爛,甚則趾(指)節腐爛脫落(脫骨疽,近代稱閉塞性脈管炎),
可用肉桂溫通血脈,常配熟地、麻黃(同搗)、白芥子、鹿角膠、附片、紅花、乾薑、細辛、桂枝尖等同用。
如氣血虛弱的人,癰疽潰爛後久不收口,也可以本品配合黨參、黃芪、白朮、茯苓、當歸、白芍、川芎、熟地、炙甘草(十全大補湯)等同用。
據近代研究,本品有中樞性和末梢性擴張血管作用,能增強血液循環。
四、引火歸元
腎陽虛衰,命門真火不足,而致虛陽上越,出現面赤、虛喘、汗出如油、足膝寒冷、脈虛無根、尺脈微弱等症,此為真寒假熱的戴陽證,
須速用好肉桂引火歸元,納氣歸腎,常配合熟地、山萸、五味子、人參、附子、煅龍骨、煅牡蠣等同用。
如腎火上浮,而出現上熱(口乾、喉痛、牙痛,不紅不腫,夜間加重,痛連齒頰)、下寒(腰痛,腿足發涼,便溏,尺脈弱)之證,也可用本品引火歸元,常配合玄參、川斷、牛膝、熟地、知母、細辛、桑寄生等同用,這時肉桂用0.9~2.5g即可。
附子的作用迅速急烈,能回陰寒證中幾欲散失的陽氣,故前人稱它能「救陰中之陽」。
肉桂的作用和緩渾厚,能補下焦腎中不足的真火,溫補腎陽,更能引火歸元,以熄無根之火,故前人稱它能「救陽中之陽」。
救急藥中多用附子,補益藥中多用肉桂。
乾薑溫中逐寒,偏入脾經氣分,回陽通脈,兼通心陽。肉桂溫中逐寒,偏入腎經血分,抑肝扶脾,兼交心腎。
質量好藥力足的肉桂,稱「紫油桂」;
刮去外面粗皮及裡面薄皮的稱「桂心」,性不太燥,適用於助心陽、交心腎;
幼桂樹皮,稱「官桂」,力弱性燥,適用於溫中燥溼。
一般通稱肉桂;紫肉桂全稱是紫油肉桂。
筆者常以六味地黃湯(熟地60g或生熟地各30g、山藥60g、山萸9g、茯苓9g、丹皮9g、澤瀉6g)中加肉桂(最好是紫油桂)0.9~2g,煎水一至二暖瓶,晾溫,代茶飲。
用於治糖尿病口渴引飲者,渴則飲此水,症情逐漸減輕,飲水日漸減少,煎藥汁也逐漸減少,減至與正常人差不多時,則改為湯藥服用,每日1劑,常收良效,謹供參考(有時再加五味子6~9g)。
肉桂用量一般0.6~4.5g;特殊重症可用9~15g。
陰虛火旺,熱病傷津者忌用,孕婦禁用。不宜與石脂同用。
吳茱萸
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有溫胃散寒、疏肝燥脾、暖腎治疝的作用。
常用於治療:
一、胃痛吐酸
胃寒疼痛,吞酸,嘔吐,胸滿等症,可用吳茱萸溫胃散寒、降逆止嘔。常配合生薑、半夏、高良姜、藿香、砂仁等同用。
如肝氣鬱而化熱,肝熱犯胃而吐酸、胃痛者,因本品有疏肝作用,可配黃連(黃連用量要大於吳萸五倍)同用,名左金丸。
二、脾腎虛洩
脾腎虛寒引起的洩瀉,主要表現為天將黎明時,腹中響鳴、疼痛,立即上廁瀉肚,或伴有腰酸腿冷、腹部喜暖等。
本品辛溫入腎,能散下腹部寒氣,常配合補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四神丸方)等同用。以這四味藥為主,再適當配合一些應症藥物即可,確有效果。
我常用四神丸方加炒白朮、茯苓、黨參、木香、土炒白芍、檳榔、炒黃柏、灶心土(煎湯代水)等,隨證加減,用於慢性腸炎,腸功能紊亂等病,確能取得一定療效,僅供參考。
三、疝痛
因肝腎寒氣而致的疝氣疼痛、睪丸墜痛等,可以本品配烏藥、青皮、川楝子、橘核、小茴香、肉桂、荔枝核等同用。
四、痛經
子宮寒冷而致月經衍期,血少而黑,經行腹痛,可以本品配川芎、當歸、紅花、桃仁、香附、小茴香、牛膝、熟地、肉桂等同用。
據近代研究,本品有收縮子宮的作用。
半夏止胃氣不和、中焦有溼的嘔吐;吳茱萸止脾胃虛寒、厥氣上逆的嘔吐,吳茱萸還有能治厥陰頭痛(頭頂痛、嘔吐涎沫)的特點。
川椒偏治腎火衰微、腎經冷氣上逆;吳茱萸偏治濁陰不降、肝經厥氣上逆,並能引熱下行,可用於虛火上炎的口舌生瘡。
山茱萸滋厥陰(肝經)的陰液,溫肝補腎而收虛汗,止遺精;吳茱萸開厥陰的氣鬱,溫肝暖脾而下逆氣,止寒嘔。
用量一般0.9~6g;特殊重症可用9g。
凡燥熱之證皆忌用。
川 椒
川椒味辛,性熱,有溫中祛寒,下氣,殺蟲等作用。
因寒所致的胃痛、腹痛、腹中冷氣攻脹等症,可配乾薑、黨參(人參)、飴糖(大建中湯)、高良姜、香附等同用。
據動物實驗報導,本品所含的揮髮油,小量對離體腸管呈持續性的蠕動增強,大量則使之抑制。
川椒配蓽茇、附片、羌活、獨活、草烏等,泡酒外塗,可用於關節疼痛。
由於蛔蟲引起的脘腹疼痛、嘔吐等,常以本品配烏梅、黃連、黃柏、細辛、桂枝、附子、乾薑、當歸(《傷寒論》烏梅丸)等同用。
本品煎湯外洗,可用於皮膚溼疹、四肢風溼疼痛等。
附「川椒目」:椒目味辛苦,性寒。入腎行水,能利小便、消水腫、除水飲。常配合茯苓皮、大腹皮、檳榔、赤小豆、澤瀉、木通等同用。
筆者曾用「椒目瓜蔞湯」(《醫醇賸義》)隨證加減,治療滲出性胸膜炎、胸腔積液數例,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常用的處方如下:川椒目9g、全瓜蔞30g、桑白皮12g、葶藶子9g、澤瀉12g、豬苓15g、茯苓15g、車前子12g(布包)、杏仁9g、白蒺藜9g、枳殼9g、冬瓜皮30皮、桂枝4.5g,隨證加減。供參考試用。用量一般為1.5~4.5g。川椒目的用量可稍大些。
陰虛火旺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