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

2021-02-12 道生風

《神農本草經》

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味辛,溫、大熱,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去淡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

[簡介]

吳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主產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陝西、四川等地。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用甘草湯制過應用。

[性味]

辛、苦,熱。有小毒。

[歸經及靶向]

歸肝經而向上升至巔,入脾、胃經而下行人腹。

[脈應]

右脈從寸向尺流通不暢、脈體緊張度高,或左脈弦欠向上升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

吳茱萸稟火氣以生,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陽中陰也。以.其辛溫故好升宣而「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 《神農本草經》);以其味厚而苦故又善降逆氣也,故「 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 (《神農本草經》)。

服食吳茱萸15g煎劑,人口辛辣,下咽時苦味明顯。服食前左脈寸沉欠向上流通、關尺浮大,右脈輕取浮大、欠來勢。15分鐘後左脈弦斂之勢明顯,右脈已無浮大之勢,輕取弦斂,來勢較前有力,胸腹有溫熱感。30分鐘後,雙脈伏下,左寸已起,頭目較前清透。1小時後,雙脈柔和流利,以尺部明顯,小腹微溫。

文字來自網絡,侵刪。

茱萸的功效與作用: 
  吳茱萸有溫中、止痛、理氣、燥溼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忌服吳茱萸,腸虛洩者尤忌吳茱萸,吳茱萸治肝火: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或半兩。上為末,水丸或蒸餅丸。白湯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 
   
  1、吳茱萸治多年脾洩,老人多此,謂之水土同化:吳茱萸三錢。泡過,煎汁,入鹽少許,通口服,蓋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腸自固,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也。(《仁存堂經驗方》) 
  2、吳茱萸婦女陰寒,久不受孕。用吳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為末,加煉蜜做丸子,如彈子大。裹棉肉納入陰道中,令子宮開即可受孕。 
  3、吳茱萸治口瘡口疳:茱萸末,醋調塗足心。亦治咽喉作痛。(《瀕湖集簡方》) 
  4、吳茱萸治赤白痢(脾胃受溼,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吳茱萸、黃連、白芍藥各一兩,同炒為末,加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湯送下。此方名戊己丸。 
  5、吳茱萸治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疼,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外腎腫硬,日漸滋長,陰間溼癢成瘡:吳茱萸(去枝梗)一斤(四兩用酒浸,四兩用醋浸,四兩用湯浸,四兩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乾),澤瀉(去灰土)二兩。上為細末,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鹽湯或酒吞下。(《局方》奪命丹) 
  6、吳茱萸治小腸疝氣(偏墜疼痛,睪丸腫硬,陰部溼癢)。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兩泡酒,四兩泡醋,四兩泡開水,四兩泡童便。經一夜後,都取出焙乾,加澤瀉二兩,共研為末,以酒和粉調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鹽湯或酒送下。此方名奪命丹,亦名星鬥丸。 
  7、吳茱萸治頭風:吳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綿拭發。(《幹金翼方》) 
  8、吳茱萸治冬月感寒。用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以出汗為度。 
  9、吳茱萸治牙齒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療本草》) 
  10、吳茱萸治陰下溼癢生瘡:吳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瘡。諸瘡亦治之。(《古今錄驗方》) 
  11、吳茱萸治嘔吐、胸滿、頭痛。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薑一兩、人參一兩,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吳茱萸湯。 
  12、吳茱萸治嘔而胸滿,及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吳茱萸湯) 
  13、吳茱萸治老人多年水洩。用吳茱萸三錢,泡過,取出,加水煎嗔,放一點鹽後服下。 
  14、吳茱萸治溼疹:炒吳茱萸一兩,烏賊骨七錢,硫黃二錢。共研細末備用。溼疹患處滲出液多者撒乾粉;無滲出液者用蓖麻油或豬板油化開調抹,隔日一次,上藥後用紗布包紮。(《全展選編•皮膚科》) 
  15、吳茱萸治全身發癢。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溫擦洗,癢即停止。 
  16、治醋心,每醋氣上攻如釅醋:茱萸一合。水三盞,煎七分,頓服。縱濃,亦須強服。(《兵部手祭方》) 
  17、吳茱萸治腳氣疼痛,如人感風溼流注,腳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宜服之:檳榔七枚,陳皮(去白)、木瓜各一兩,吳茱萸、紫蘇葉各三錢,桔梗(去蘆)、生薑(和皮)各半兩。上細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溫服亦得。(《證治準繩》雞鳴散) 
  18、吳茱萸治腎氣上噦,腎氣自腹中起上築於咽喉,逆氣連屬而不能吐,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吳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一兩。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七十丸。(《仁存堂經驗方》) 
  19、吳茱萸治胃氣虛冷,口吐酸水。吳茱萸在開水中泡七次,取出焙乾,加乾薑(炮),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熱湯送下。 
  20、吳茱萸治脾受溼氣,洩利不止,米谷遲化,臍腹刺痛;小兒有疳氣下痢,亦能治之:黃連(去須)、吳茱萸(去梗,炒)、白芍藥各五兩。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濃煎米飲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21、吳茱萸治心腹冷痛。用吳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開,分三次服。 
  22、吳茱萸治肝火: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或半兩。上為末,水丸或蒸餅丸。白湯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 
  23、吳茱萸治食已吞酸,胃氣虛冷者:吳茱萸(湯泡七次,焙)、乾薑(炮)等分。為末,湯服一錢。(《聖惠方》) 
  24、吳茱萸治小兒腎縮(乃初生受寒所致):吳茱萸、硫黃各半兩。同大蒜研塗其腹,仍以蛇床子煙燻之。(《聖惠方》) 
  25、吳茱萸治痰飲頭疼背寒,嘔吐酸汁,數日伏枕不食,十日一發:吳茱萸(湯泡七次)、茯苓籌分。為末,煉蜜丸悟子大。每熱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驗方》) 
  26、吳茱萸治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吳茱萸六升,木瓜兩顆(切)。上二味,以水一鬥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裡久,進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熱悶,即瘥。(《千金方》蘇長史茱萸湯) 
  27、吳茱萸治中風(口角偏斜,不能語言)。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開數次,冷後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吳茱萸為芸香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吳茱萸及多種同屬植物的近成熟果實,吳茱萸有溫中,止痛,理氣,燥溼的功效,吳茱萸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髒寒吐瀉,脘腹脹痛,經行腹痛,五更洩瀉,高血壓症,腳氣,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溼疹,黃水瘡 

食用方法

吳茱萸的食用方法: 
  吳茱萸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2錢;或入丸、散。外用:蒸熱熨,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吳茱萸用藥禁忌: 
  1、陰虛火旺者忌服吳茱萸。 
  2、腸虛洩者尤忌吳茱萸。《本草蒙筌》 
  3、蓼實為之使。惡丹參、消石、白堊,畏紫石英。《本草經集注》 
   
  吳茱萸湯1 
  功效:養血溫經散寒,主治婦人先有寒冷,胸滿痛,或心腹刺痛,或嘔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產後益劇者。 
  組成:吳茱萸6克 防風 桔梗 乾薑 甘草 細辛 當歸各3克 幹地黃9克 
  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吳茱萸湯2 
  功效:主治產後肺感寒,咳嗽不已。 
  組成:吳茱萸(湯洗,焙乾,炒)3分,桂(去粗皮)1兩,細辛(去苗葉)1兩1分,當歸(切,焙)3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 
  製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吳茱萸湯3 
  功效:祛風散寒,溫經止痛,主治婦女經行腹痛,胞中不虛,惟受風寒為病者。 
  組成:當歸 肉桂 吳茱萸 丹皮 半夏(制) 麥冬各6克 防風 細辛 藁本 乾薑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 
  來源:《醫宗金鑑》卷四十四。 
   
  吳茱萸湯4 
  功效:主治卒心痛。 
  組成:吳茱萸5合,桂1兩。 
  用法:用酒2升半,煎取1升,分2次服。 
  處方來源:方出《肘後方》卷一,名見《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吳茱萸湯5 
  功效:主治厥陰經頭風頭痛,四肢厥冷,嘔吐涎沫。 
  組成:半夏(姜制) 吳茱萸 川芎 炙甘草 人參 白茯苓 白芷 廣陳皮各等分 
  用法:上銼為末。加生薑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後服。 
  來源:《審視瑤函》卷三。 
   
  吳茱萸湯6 
  功效:主治傷寒吐利,手足逆冷,心煩悶絕。
  組成: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大棗5個,甘草1分(炙微赤,銼),生薑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厚樸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用法:上銼細。以水2大盞半,煎至1盞半,去滓,分3次溫服,不拘時候。 
  來源:《聖惠》卷十二。 
   
  吳茱萸湯7 
  功效:溫陽運脾,理氣消脹,主治陰盛生寒,腹滿臏脹,常常如飽,飲食無味。 
  組成:吳茱萸(湯淘,炒) 厚樸(生薑制) 官桂(去皮) 乾薑(炮)各60克 白朮 陳皮(去白) 蜀椒(去子)各15克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薑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來源:《宜明論方》卷一。 
   
  吳茱萸湯8 
  功效:主治婦人髒氣本虛,宿夾積冷,胸腹脹痛,嘔吐噁心,飲食減少,或因新產血氣暴虛,風冷乘之,以致寒邪內勝,宿疾益加。 
  組成:吳茱萸(炒)1錢半,桔梗、乾薑(炒)、炙草、半夏(制)、細辛、當歸、白茯苓、桂心、陳皮。 
  用法:生薑為引,水煎,熱服。 
  來源:《萬氏女科》卷三。 
   
  吳茱萸湯9 
  功效:主治霍亂,嘔吐酸水,氣結心下。 
  組成:吳茱萸(湯浸,焙炒)1兩,白朮2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蓽茇1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檳榔(銼)2兩半,人參1兩半,大黃(銼,炒)2兩。 
  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竹茹彈子大,生薑3片,煎至1盞,去滓溫服。 
  來源:《聖濟總錄》卷四十。 
   
  吳茱萸湯10 
  功效:主治久寒,胸脅逆滿,不能食。 
  組成:吳茱萸1升,半夏1升,小麥1升,甘草1兩,人參1兩,桂心1兩,大棗10個,生薑8兩。 
  用法:上(口父)咀。以酒5升、水3升,煮取3升,分3次服。 
  來源:《千金》卷十六。 
   
  吳茱萸丸1 
  功效:治腎經虛損,惡風多汗,面色浮腫,腰膝疼痛,形色憔悴,並宜服之。 
  處方:吳茱萸、細辛、白茯苓(去皮)、獨活(去蘆)、木香、山茱萸(去核)、牛膝(酒浸)、石斛、萆薢(酒浸),各半兩;附子(炮.去皮臍)、芎藭,各二兩。 
  製法:上為細末,以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二十丸,空心用盬湯送下,日進二次。 
  來源: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吳茱萸丸2 
  功效:溫胃降逆,主治虛寒嘔噦。 
  組成:吳茱萸(炒)30克 橘皮(洗)60克 附子(炮,去皮、臍) 
  用法:上為細末,白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時用白飲送下20丸。 
  來源:《全生指迷方》卷四。 
   
  吳茱萸丸3 
  功效:主治因食熱及飲冷水過多,上氣胸滿。
  組成:吳茱萸3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澤瀉3分,白朮3分,赤茯苓3分,木香半兩,青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來源:方出《聖惠》卷四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八四。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20丸,以溫生薑湯送下,日3-4次。 
   
  吳茱萸丸4 
  功效:主治寒在膈上,噎塞,咽膈不通。 
  組成:木香 青皮各0.6克 白僵蠶 薑黃 澤瀉 柴胡各1.2克 當歸身 炙甘草各1.8克,益智仁 人參 橘皮 升麻 黃耆各2.4克 半夏3克 草豆蔻仁 吳茱萸各3.6克 麥芽面4.5克 
  用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20——30丸,溫水送下,細嚼亦得。勿多飲湯,恐藥速下。 
  來源:《蘭室秘藏》卷中。 
  異名:木香利隔丸(《蘭室秘藏》卷中)。 
   
  吳茱萸丸5 
  功效:主治虛冷痰癖疝,食不消,心腹痛,氣弱不欲食,虛惙羸瘦。 
  組成:吳茱萸10分,紫菀3分,白薇3分,烏頭10分(炮),桂心6分,前胡5分,芍藥5分,細辛5分,芎藭5分,黃芩5分。 
  用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酒送下,日3次。稍加之。 
  來源:《外臺》卷七引《深師方》。 
   
  吳茱萸丸6 
  功效:主治水氣,心腹鼓脹,上氣喘息。 
  組成: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甘遂半兩(煨令微黃),甜葶藶3兩(隔紙炒令紫色),椒目1兩半(微炒去汗),赤茯苓1兩半,檳榔1兩,皂莢1兩(去黑皮,塗酥炙令黃焦,去子)。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2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飲送下。以利為度。 
  來源:方出《聖惠》卷五十四,名見《普濟方》卷一九三。 
   
  吳茱萸丸7 
  功效:主治婦人子宮久冷,妊娠數墮胎。 
  組成:吳茱萸(湯洗10遍,焙)3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3兩,高良姜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麩炒黃)1兩半,白朮2兩。 
  製法:上為末,用幹柿20個,以好酒浸令軟,研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10-15丸,空心、臨臥溫熟水送下。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五七。 
   
  吳茱萸丸8 
  功效:主治脾臟冷氣積滯,醋心嘔逆,宿食不消,腹髒虛鳴,時時疼痛。 
  組成: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神曲1兩(炒令微黃),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朮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桂心1兩,熟幹地黃1兩,乾薑半兩(炮裂,銼),訶黎勒1兩(煨,用皮)。 
  禁忌:忌生冷。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來源:《聖惠》卷五。 
   
  吳茱萸飲 
  功效:主治產後中風腹痛。 
  組成:吳茱萸(湯洗,焙乾,炒)4兩。 
  用法:每服半兩,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吳茱萸酒 
  功效:散寒、消炎、退熱。主治小兒各型感冒。 
  配方:吳茱萸、明礬各15克,白酒適量。 
  製法:將前2味共研細末,入白酒調和成泥膏狀,製成藥酒餅2個,備用。 
  用法:外用。取藥酒餅敷患兒兩足心或手心,外用紗布包紮固定。 
  來源:引自《藥酒彙編》。臨床驗證均效。 
   
  吳茱萸散1 
  功效:溫中散寒,主治小腸虛寒,小腹刺痛,或繞臍結痛,身出冷汗。 
  組成:吳茱萸7.5克(湯浸七遍,焙乾微炒) 厚樸15克(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芎藭30克 乾薑15克(炮裂,銼) 甘草15克(炙微赤,銼) 附子22.5克(炮裂,去皮、臍) 
  用法:上藥搗為粗散。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四。 
   
  吳茱萸散2 
  功效:主治氣淋,腹脹不通。 
  組成: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乾薑半兩(炮裂,銼),赤芍藥半兩,桂心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桃白皮半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細辛半兩,真珠末1分,雄黃1分(細研)。 
  用法:上為散。每服5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加真珠、雄黃末各1字,攪令勻,更入酒半小盞,煎2-3沸,放溫,食前服之。 
  來源:《聖惠》卷五十八。 
   
  吳茱萸散3 
  功效:溫中祛寒,健牌燥溼,主治腸痺。寒溼內搏,腹滿氣急,大便飧洩。 
  組成: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5克 肉豆蔻仁 乾薑(炮) 甘草(炙)各15克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 高良姜各60克 縮砂仁 陳曲(炒) 白朮各30克 
  用法:上十一味,搗羅為散。每服3克,空腹時用粥飲調下。 
  來源:《聖濟總錄》卷二十。 
   
  吳茱萸散4 
  功效:溫肝降逆,主治奔豚氣,或吐或汗出,發時氣上衝心,悶亂,不省人事。 
  組成:吳茱萸 檳榔 木瓜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15克,生薑湯調下。 
  來源:《醫方類聚》卷一九七引《醫林方》。
   
  吳茱萸散5 
  功效:主治胸痺,咽喉噎塞,不能下食。 
  組成:吳茱萸30克(湯浸七遍,焙乾微炒) 半夏30克(湯洗七遍,去滑) 白朮30克 鱉甲30克(塗醋,炙令黃,去裙瀾) 赤茯苓30克 前胡30克(去蘆頭) 青橘皮30克(湯浸,去白、瓤,烙) 京三稜30克 桂心30克 厚樸30克(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熱) 檳榔30克 枳殼15克(麩炒微黃,去瓤) 
  用法:上藥搗篩為散。每服15克,以水300毫升,入生薑4克,大棗3枚,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二。 
   
  吳茱萸粥 
  功效:補脾暖胃,溫中散寒,止痛止吐。適用於虛寒性痛經以及脘腹冷痛、嘔逆吞酸。 
  材料:吳茱萸2克 粳米50克 生薑2片 蔥白2莖
  製法:將吳茱萸研為細末;用粳米先煮粥,待米熟後下吳茱末及生薑、蔥白,同煮為粥。 
  用法:每日早晚服用。3——5天為一療程。 
  來源:《食鑑本草》 
   
  五味子吳茱萸丸 
  功效:溫補脾腎,澀腸止瀉,主治脾腎虛寒之久洩久痢,症見腰酸肢冷、神疲乏力、不思飲食、五更瀉等。 
  組成:肉豆蔻60g,補骨脂120g,五味子6Qg,吳茱萸(浸炒)+30g。 
  製法:研為末,生薑240g,紅棗100枚,煮熟取棗肉,和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6—9g,每日1——2次,空腹或飯前溫開水服下。 
  出自《證治準繩》 
   
  吳茱萸根浸酒 
  功效:主治產後缺乳、產後虛弱,大便秘結,嘔吐涎沫,頭額冷痛,蟯蟲瘙癢。 
  配方:吳茱萸根(粗者)1尺,麻子50克,陳皮70克,酒1公斤。 
  製法:將吳茱萸根切碎、搗陳皮、麻子為泥,然後拌入吳茱萸根,用酒浸1宿後,慢火上微煎,去渣,貯瓶。 
  用法:分作5份,空心溫服。 
  來源:《聖濟總錄》 
   
  吳茱萸丁香湯 
  功效:溫中補虛,降濁止嘔。適用於肝胃虛寒所致慢性萎縮性胃炎。 
  組成:吳茱萸9克,黨參5克,生薑20克,大棗6枚,公丁香(後下)3克。 
  製法:上藥加水適量煎煮,連煎2次,取藥汁300毫升。 
  用法:每日1劑,早、晚溫服。 
  來源:《湖南中醫雜誌》

相關焦點

  • 吳茱萸湯
    二、組成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三、方解:1.吳茱萸: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本經》)2.生薑:增強吳茱萸散寒,同時可以消除吳茱萸的刺激性,加強止嘔吐之效。
  • 吳茱萸品種簡析
    吳茱萸定植2~3年後開始開花結果,於7-8月份果實心皮由綠色轉為橙黃色,且尚未開裂時採收。一般在種植三年後,就會迎來盛果期,旺產期長達10年,健壯的植株旺產期甚至可達20年。吳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在商品規格上有大花、中花和小花之分。
  • 吳茱萸的實用方法
    吳茱萸可當家庭醫生!吳茱萸又名茶辣、氣辣子,為芸香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接近成熟的果實。其味辛苦、性溫,有小毒,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降逆、理氣燥溼、鎮痛鎮靜、驅蛔、抗菌的功效。本品外用可治療下列多種疾病。1.高血壓:吳茱萸研末,每次取20-40克,以米醋調敷兩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連敷12~24小後血壓開始下降,症狀減輕。
  • 吳茱萸 | 知一味
    請點擊  指向 關注我們《中國藥典》:吳茱萸拼音Wú Zhū Yú英文名FRUCTUS EVODIAE
  • 用吳茱萸湯啊
    用吳茱萸湯加桑螵蛸,貼切!吳茱萸湯治療入睡口涎外流作者/楊承岐家住縣城的高某,2013年由一位故友帶來我處,說他雖年近三十,卻每晚睡著後口涎外流,醒後枕巾弄溼一大片,非常難堪,一直羞於治療。最近聽人說這種毛病日久可能導致腦血管病,非常擔心,故來求治。
  • 治療寒滯肝脈的要藥—— 吳茱萸
    吳茱萸 [ wú zhū yú ]吳茱萸,別名吳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吳椒、臭泡子,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或疏毛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bodinieri (Dode)Huang的乾燥近成熟果實。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藥性:辛、苦,熱。有小毒。
  • 肉桂、吳茱萸、川椒,各有各的「熱」!
    筆者常以本品配附子、黨參、白朮、茯苓、木香、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訶子、炒山藥、灶心土(煎湯代水,用此湯煎藥)等,隨證加減,用於治療慢性痢疾,慢性腸炎等病,表現為虛寒洩瀉者,可取得一定效果,供參考試用。據近代研究,本品所含之揮髮油,有緩和的刺激作用,能增強消化機能,排除消化道積氣,緩和胃腸痙攣性疼痛。
  • 為何說無緣救命的方子吳茱萸湯,是三輩子的遺憾?
    中醫臨床家塗華新導師學習過塗華新導師的《仲聖經方薪火傳承講座》的師友,因為有著臨床驗證及療效,對於吳茱萸湯的運用都有自己的深刻認識。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些師友在診療疑難重病患者時,是如何出神入化地運用吳茱萸湯吧!昨天晚上來一位病人,女,98歲食道癌,吃不下飯,吞咽困難,吐白粘條,腹瀉,一劑吳茱萸湯吃半服,今天女兒來說,能吃,不瀉,也不吐粘條了!
  • 善用烏附——​吳茱萸湯證臨床舉例
    吳茱萸湯證頭痛嘔吐案(吳茱萸湯加附子加味
  • 經方應用之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醫案
    大棗二十五枚(擘) 桂枝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吳茱萸二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分,去,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方義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取當歸四逆湯養血通脈,外散經脈之寒,以復脈回厥;加吳茱萸、生薑內溫肝胃之寒,以除瘤疾。更有清酒以增強溫通血脈、溫散內寒之力。本方煎服法:將藥物放入水酒各半的溶液中,煎煮,分5次溫服。
  • 吳茱萸臨床外用經驗:散寒止痛和引火下行
    吳茱萸,中藥名。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方劑: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加減。當歸6g  炒白芍12g  桂枝6g  通草4g  炙甘草6g  大棗5個  細辛3g  炮姜5g  吳茱萸3g  益母草15g  香附炭6g  茜草炭10g,3劑。二診:2006年2月27日。陰道出血今淨,腰部酸痛,舌脈如上。治法:溫補腎氣。方劑:八味腎氣丸加味。
  • 傳承1800多年的吳茱萸湯證,記住這5點,臨床應用百試不爽
    嘔吐是吳茱萸湯證的特異性表現嗎?也就是說見到嘔吐就能用吳茱萸湯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嘔吐的實際病位在胃,病機是胃氣上逆。也就是說,吳茱萸湯證可以有嘔吐,甚至可以說,吳茱萸湯證必須有嘔吐,但嘔吐卻並不都吳茱萸湯證。那吳茱萸湯治療的嘔吐有什麼特徵呢?
  • 吳茱萸名貴藥材,它的種植方法很簡單,主要掌握三個方面
    吳茱萸適合哪個季節種植吳茱萸野生不多,目前主要是家種供應市場,吳茱萸對土質要求不嚴,通常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後、道旁均可栽種。中性、微鹼性或微酸性的土質都能生長發育,但作苗床時尤以土壤層深厚、較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為宜。
  • 《傷寒懸解》少陰髒病——豬膚湯、四逆湯、吳茱萸湯
    少陰十八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吐利厥冷,煩躁欲死,則中氣頹敗,微陽離根矣。吳茱萸湯,人參、大棗,培土而補中,吳茱萸、生薑、溫胃而回陽也。陽明之陽,五臟之本也,吳茱萸湯,溫臟腑之寒,以回陽明之陽。證吳茱萸湯,溫陽明之髒寒,降上逆之君火,以化少陰之髒寒。論;少陰髒寒,傷陽明腑寒,用吳茱萸湯。少陰陽敗,太陰虛者,用四逆湯。本條為什麼用吳茱萸湯,而不用四逆湯?因煩燥欲死之證,皆胃氣不降,坎陽離根,火逆不降,散越失歸也。陰旺於少陰,陽旺於陽明,少陰髒寒,傷陽明之陽也,陰極而厥也。
  • 我吳茱萸湯,今天和你拼了!
    胸悶,心下脹悶不舒,時嘔清水,手足冷涼,舌質淡苔白膩,脈象右弦滑,左弦細,辨證為寒濁飲邪上逆,若用經絡辨證方法,則為肝經頭痛、胃經頭痛,符合仲景「乾嘔、吐涎沫、頭痛者」病機,腹證也符合吳茱萸湯腹證特點。故投用吳茱萸湯加味:吳茱萸9克,生薑15克,黨參10克,大棗12枚,白芷10克,仙靈脾15克。5劑後,頭痛大減,再投2劑,諸症消失。
  • 每日一方|溫中補虛 降逆止嘔——吳茱萸湯
    吳茱萸3克(1袋)人參6克(建議1袋)大棗4枚(建議1袋)生薑18克(6袋)【功效】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主治】(1)胃中虛寒。症見食谷欲嘔,胸膈滿悶,或胃脫作痛,吞酸嘈雜。(2)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沫。(3)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注意】嘔吐劇者,宜少量頻服、冷服,以免格拒不納。
  • 旋復花代赭石湯合吳茱萸湯臨床應用經驗!
    當初胃寒我用了吳茱萸湯,嘔逆,我用了旋復花代赭石湯,我抓住了病的主要症狀,讓病人買了三副旋復花代赭石湯與吳茱萸湯合方總共也沒有超過七味藥,病人喝藥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個藥簡直太難喝了,但是喝了一副讓病人感覺到欣喜萬分,症狀差不多好了一半,之後喝完三副藥以後病人又原方抓了三副,痊癒,第二年夏天由於吃了寒涼的東西又導致胃口不舒服,我讓病人原方再吃三劑很快好轉!
  • 不孕案:溫經湯、附子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案
    因目前仍在經期,加上太陽風寒未去,宜先溫散太陽風寒,兼以養血調經: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合香蘇散加減:當歸1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肉桂5克(後下)吳茱萸10克(紅糖20克衝服)香附10克蘇葉10克川芎10克細辛6克陳皮5克生薑8片大棗8枚:4劑。每日1劑,每劑煎2次,勻成3份,三餐飯後溫服,如桂枝法。
  • 吳茱萸名吳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吳椒、臭泡子、左力、臭辣子樹、氣辣子、曲藥子、食茱萸吳萸、漆辣子、優辣子《本草綱目大全-果部》
    、石虎、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用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以出汗為度。21、嘔吐、胸滿、頭痛。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薑一兩、人參一兩,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吳茱萸湯"。22、心腹冷痛。用吳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開,分三次服。23、小腸疝氣(偏墜疼痛,睪丸腫硬,陰部溼癢)。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