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復花代赭石湯合吳茱萸湯臨床應用經驗!

2021-03-04 吳醉杏林

       這是2017年時候我治療的一個比較經典的案例,一個55歲左右的大爺,三年前因為在外地打工喝了涼啤酒,以後就感覺胃口不舒服胃口部位特別怕冷,同事伴隨反酸燒心,以及前後不間斷的吃奧美拉唑,嗎丁啉。吃了藥緩解,不吃藥就會難受,偶爾吃壞了還會拉肚子。

        2017年因為又做了點小生意賠了十幾萬,導致每天特別煩躁,吃不下飯,去醫院檢查,胃鏡顯示淺表性胃炎伴反流,醫生給開了西沙必利,奧美拉唑,吃了半個月不見好,後來在人們的介紹下找到了我,面色發黃,舌苔厚膩,胃口依舊還是很怕冷,脈弦細數。

        當初胃寒我用了吳茱萸湯,嘔逆,我用了旋復花代赭石湯,我抓住了病的主要症狀,讓病人買了三副旋復花代赭石湯與吳茱萸湯合方總共也沒有超過七味藥,病人喝藥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個藥簡直太難喝了,但是喝了一副讓病人感覺到欣喜萬分,症狀差不多好了一半,之後喝完三副藥以後病人又原方抓了三副,痊癒,第二年夏天由於吃了寒涼的東西又導致胃口不舒服,我讓病人原方再吃三劑很快好轉!

       仲景的方子真是神呀!

喜歡中醫可以一起學習!

相關焦點

  • 中外名家應用旋覆代赭湯臨床經驗
    【經驗參考】  《傷來論》用旋覆代赭石湯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噫氣」,噫《說文解字》雲「飽食息也。」《新華字典》又讀ai,指飽食或積食胃內氣體從嘴裡出來並發出聲音。也有人認為噫氣是指呃逆。但結合生薑瀉心湯證「幹噫食臭「來看,似當釋為噯氣為妥。呃逆乃隔肌痙攣,未必有食臭。
  • 吳茱萸湯
    六、臨床應用1.神經性嘔吐、呃逆。2.高血壓引起的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偏頭痛,劇烈頭痛。3.腦腫瘤、腦炎。4.男科寒疝、縮陰、陽痿、陰囊疼痛、睪丸積液等症。5.焦慮、失眠等精神疾病。6.腹痛、胃痛、下利。7.胃脘反酸,吐酸。
  • 旋覆代赭湯在臨床上運用的體會
    個人經驗,參看使用旋覆代赭湯是張仲景所著《傷寒論》方,主治汗、吐、下後表已解而中氣受傷,痰溼不化,胃氣因虛而上逆,以致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之證
  • 善用烏附——​吳茱萸湯證臨床舉例
    吳茱萸湯證頭痛嘔吐案(吳茱萸湯加附子加味
  • 傳承1800多年的吳茱萸湯證,記住這5點,臨床應用百試不爽
    ,應用得法,一擊必中,分享給熱愛中醫的你▍全文共3700字,閱讀時間大約需要10分鐘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309)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 經典名方「旋復代赭石湯」
    旋復代赭石湯組成:旋復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三兩炙)大棗
  • ​旋代赭石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旋代赭石湯(《傷寒論》) 【組成】旋覆花15g 代赭石25g 半夏10g 生薑25g 人參10g 炙甘草15g 大棗12枚 【用法】水煎,分3次,溫服。1日量。 【主治】1.中虛濁阻,氣逆不降,胃脘痞硬,噫氣、嘔惡、反胃,苔白膩,脈弦者。
  • 為何說無緣救命的方子吳茱萸湯,是三輩子的遺憾?
    講出了吳茱萸湯對於基層臨床醫生的重大意義
  • 旋覆代赭湯
    心下痞硬不是旋復代赭湯的最主要特徵(是半夏瀉心湯證得主要症狀);噫氣不除才是本方特徵性的東西,呃逆噯氣頻作。二、組成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 代赭石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三、方解1、旋覆花:味鹹,溫。
  • 吳茱萸臨床外用經驗:散寒止痛和引火下行
    炮製方法1、吳茱萸:除去雜質。2、制吳茱萸:取甘草搗碎,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加入淨吳茱萸,悶潤吸盡後,炒至微幹,取出,乾燥。(每l00kg吳茱萸,用甘草6kg。)主 治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溼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洩瀉。
  • 《傷寒懸解》少陰髒病——豬膚湯、四逆湯、吳茱萸湯
    胸有痰飲,而手足寒者,觀《金匱》卷十三,嘔噦二十三,陳皮湯,二十四,竹茹湯二方則知,氣不四達也。4 少陰十一,最後一句,此提少陰咽痛吐利之綱,下分應之。本條開始分之。下寒而氣逆,此下全是下寒水盛,而上氣不盛。
  • 應用半夏瀉心湯18法
    應用半夏瀉心湯18法應用指徵:胸脘痞滿,納呆氣逆,苔膩舌紅,脈象弦滑半夏瀉心湯(由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炙甘草、黃連、大棗組成)是《傷寒論》中最為常用的經方之一他根據《傷寒論》有關條文,並結合診治實踐,總結出半夏瀉心湯應用指徵十六字:胸脘痞滿,納呆氣逆,苔膩舌紅,脈象弦滑。具體症狀為:上腹部不適,或痞滿,隱痛;或呃逆,噯氣,或泛酸,燒心;舌苔膩,或白膩,或黃膩,舌質暗紅;脈象弦滑,或有數象。常用於慢性胃炎、食道炎、膽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膽囊炎、慢性消化性潰瘍、慢性結腸炎等。
  • 梅核氣——半夏厚樸湯
    取半夏厚樸湯加減:制半夏10克,川厚樸l0克,雲茯苓10克,老蘇梗10克,珍珠母(先煎)30克,雙鉤藤(後入)15克,代赭石(先煎)15克,廣皮5克,炒蒼朮10克,建澤瀉10克,5劑。服3劑後,自覺眩暈好轉,能進些飲食,5劑畢,行動自如。
  • 我吳茱萸湯,今天和你拼了!
    然後,讓咱們回到吳茱萸湯這個方子上來。到底應該怎麼用吳茱萸湯呢?是一有吐口水的症狀就用還是頭痛的時候用呢?這就需要從條文來分析了。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 加味二陳湯(《廣嗣紀要》)
    [組成]陳皮一錢半,白茯苓、半夏(炒)各一錢,甘草三分,黃連(薑汁炒)、吳茱萸(炮,去皮)三分。[用法]水一盅半,加生薑五片,煎服。[功用]清肝瀉火,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理氣和中。[應用要點]1.主症胸膈痞悶或脅肋脹痛,嘈雜噯氣吞酸,嘔吐口苦,或痰多咳嗽,肢體睏倦或頭眩心悸,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2.病機肝火犯胃,脾失健運,痰熱內蘊,胃氣上逆。[方義發微]本方系二陳湯與左金丸的合方。
  • 【杏林精粹】血餘、旋復花效用奇觀
    臨床多用於痰壅氣逆及痰飲蓄結所致的咳喘痰多,胸肋痞滿。脾胃虛寒,痰濁內阻所致的心下痞硬,嘔吐,呃逆,噫氣等。此外,《本經》尚有「除水」之作用,近人對此有所忽視,餘不揣奇談。 旋復花具有輕揚之質,其味兼辛而性微溫,故能洩散風寒,宣發肺氣。本品降優於升,味兼苦、鹹、能下氣消痰,使肺得淸肅。上焦開發,則下焦通調,水道通利。 水賴氣化,水賴氣行,故病水者氣滯,氣結者水甚。
  • 每日學一方【半夏白朮天麻湯】
    臨床應用以眩暈頭痛,舌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加減化裁]若眩暈較甚者,可加僵蠶、膽南星等以加強化痰熄風之力;頭痛甚者,加蔓荊子、白蒺藜等以祛風止痛;嘔吐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鎮逆止嘔;兼氣虛者,可加黨參、生黃芪以益氣;溼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澤瀉、桂枝以滲溼化飲。
  • 吳茱萸
    [簡介]吳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主產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陝西、四川等地。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用甘草湯制過應用。[性味]辛、苦,熱。有小毒。[歸經及靶向]歸肝經而向上升至巔,入脾、胃經而下行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