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方「旋復代赭石湯」

2021-02-12 攻邪臨證苑

旋復代赭石湯

組成:

旋復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條文: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

按心下痞硬、中虛而有留邪也!噫氣不除,胃逆而兼蓄飲也.主旋復導飲下行,代赭鎮心降逆,而邪之留滯者,復用生薑半夏以開之,氣之逆亂者,用人參甘草大棗以和之,虛回邪散,則痞可解而噫亦止矣!

運用:

1.以心下痞鞕,噫氣頻作,嘔呃,苔白滑,脈弦虛為證治要點。

2.原方代赭石用量較輕,恐其苦寒質重伐胃。若胃氣不虛者,可去人參、大棗,且加重代赭石用量,增其重鎮降逆之功;若痰多者,可加茯苓、陳皮等以化痰和胃。

3.胃神經官能症、慢性胃炎、胃擴張、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幽門不全梗阻、神經性呃逆等屬胃虛痰阻者,均可用之。

注析:

1.旋復代赭湯 在整體動物實驗中,旋復代赭湯對正常小鼠的小腸運動無明顯促進作用;對阿託品或嗎啡引起的小鼠小腸推進抑制無明顯拮抗作用;但對左旋麻黃鹼引起的小鼠小腸推進抑制有明顯拮抗作用。提示本方對某些病理狀態下小腸運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交感神經功能有關。

2.旋復代赭湯的鎮咳平喘作用 旋復代赭湯對小鼠及豚鼠均有鎮咳作用,對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有抑制作用,且對組胺引起的豚鼠離體氣管條收縮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結論顯示旋復代赭湯具一定程度的鎮咳平喘作用。

備註:

代赭石又名須丸、赤土、丁頭代赭、血師、紫朱、赭石、土朱、鐵朱、釘頭赭石、釘赭石、赤赭石、紅石頭、代赭,為氧化物類礦物赤鐵礦的礦石。

主產於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四川等地,挖出後去淨泥土雜質就得到本品。  

引文注釋:  

《本經》:主賊風蠱毒,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  

《別錄》:主帶下百病,產難,胞衣不出,墮胎,養血氣,除五臟血脈中熱,血痺,血瘀,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及陰痿不起。  

劉渡舟老師解釋:「挾旋覆花以理肝氣之逆」(劉渡舟傷寒臨證帶教筆記第138頁)。  

《長沙藥解》:驅濁下衝,降攝肺胃之逆氣,除噦噫而洩鬱煩,止反胃嘔吐,療驚悸哮喘。  

《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腫化痰,治五淋崩帶,安產墮胎。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第一時間學習中醫藥知識!

相關焦點

  • 中外名家應用旋覆代赭湯臨床經驗
    旋覆代赭石湯  【組成用法】  旋覆花10~15g、代赭石10~
  • 門純德經方心法—旋復代赭湯
    旋復代赭湯《傷寒論》【組成】旋復花9g  人參6g  半夏9g  代赭石15g   炙甘草6g   生薑9g  紅棗4枚
  • 旋覆代赭湯
    心下痞硬不是旋復代赭湯的最主要特徵(是半夏瀉心湯證得主要症狀);噫氣不除才是本方特徵性的東西,呃逆噯氣頻作。二、組成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 代赭石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三、方解1、旋覆花:味鹹,溫。
  • 由噁心想到旋覆代赭湯
    接著,我們大家就開始琢磨找一些古代名方,看裡面的治療思路,大家都想到了《傷寒論》上張仲景的名方——旋覆代赭湯。《傷寒論》曰:「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噯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原來,這旋覆代赭湯是治療胃氣虛寒引起的噁心嘔吐反胃,以及中焦痞硬。「心下痞硬」,這四個字很有意思。為何中焦脾胃張仲景要稱為心下呢?我們看兩個輪子裡,心之下不正是胃嗎?心輪往下旋轉就是心火化入胃土的過程,裡面就蘊含火生土之意。這裡頭皆是深刻的臟腑相關道理。心胃相連,如果心氣不下達,心陽不夠了,胃消化食物功能就會減退。而胃氣不降脹在那裡,心氣不能順利下降,心就會煩熱難受。
  • 旋覆代赭湯在臨床上運用的體會
    個人經驗,參看使用旋覆代赭湯是張仲景所著《傷寒論》方,主治汗、吐、下後表已解而中氣受傷,痰溼不化,胃氣因虛而上逆,以致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之證
  • 旋覆代赭湯的運用
    寒邪已解,胃氣虛弱之嘔逆,時時噯氣而痞悶不除,可用旋覆代赭湯。
  • 方劑選萃: 旋覆代赭湯
    生薑五兩 代赭石一兩 炙甘草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服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論選萃】      金成無已:大邪雖解,以曾發汗吐下,胃氣弱而未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與旋覆代赭石湯降虛氣而和胃。硬則氣堅,鹹味可以軟之,旋覆之鹹,以軟痞硬。虛則氣浮,重劑可以鎮之,代赭石之重,以鎮虛逆。辛者散也,生薑、半夏之辛,以散虛痞。甘者緩也,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補胃弱(《註解傷寒論》)。
  •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旋覆代赭湯
    一晝夜,先服理中湯六劑,不令其絕,來早轉方,一劑而安。《金匱要略》云: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吾於此病分別用之者有二道:一者以黑水為胃底之水,此水且出,則胃中之津久已不存,不敢於半夏以燥其胃也。一者以將絕之氣,止存一絲,以代赭石墜之,恐其立斷,必先以理中分理陰陽,使氣易於降下,然後以代赭得以建奇奏績,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湯調代赭末二匙與之,才入口即覺氣轉入丹田矣。
  • 焦樹德:旋覆代赭湯的運用
    I導讀:寒邪已解,胃氣虛弱之嘔逆,時時噯氣而痞悶不除,可用旋覆代赭湯。
  • 旋覆代赭湯方證、方義、適應症分析
    而關於方中代赭石的用量,歷來頗多爭議,根據丁沛等從桂枝湯推測經方之劑量的研究,將代赭石原方用量進行換算,為現代劑量的14g左右。竇立剛等在臨床治療急症雜病之時,認為代赭石用量宜大,常用至60g,方覺效佳。毛進軍則認為代赭石用量宜小,一般在10g左右,方能切中病機。
  • 玄明粉·代赭石·礞石
    又從頭上拔下自己插的金花投入湯內,囑咐:「等湯熬好了,一定讓你娘喝下。」王老五從夢中驚醒,只見破甕裡的野花不見了,灶臺上小藥罐正咕嘟咕嘟冒著熱氣。旁邊,放著一堆紅棕色的石頭碴子和一堆黃花。王老五的娘喝了這湯果然舒服多了。王老五又照花仙所示熬了幾回湯,每天讓老娘喝下,老娘的胃病便好了。為了紀念這位花仙,人們把這藥方叫「旋覆代赭湯」。
  • 再談旋覆代赭湯
    第2節  再談旋覆代赭湯 那這個如果要說旋覆代赭湯的證,一整個藥理的結構的話呢,我想哦首先旋覆代赭湯如果你把旋覆花跟代赭石拿掉不看的話
  • ​旋代赭石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旋代赭石湯(《傷寒論》) 【組成】旋覆花15g 代赭石25g 半夏10g 生薑25g 人參10g 炙甘草15g 大棗12枚 【用法】水煎,分3次,溫服。1日量。 【主治】1.中虛濁阻,氣逆不降,胃脘痞硬,噫氣、嘔惡、反胃,苔白膩,脈弦者。
  • 旋復花代赭石湯合吳茱萸湯臨床應用經驗!
    這是2017年時候我治療的一個比較經典的案例,一個55歲左右的大爺,三年前因為在外地打工喝了涼啤酒,以後就感覺胃口不舒服胃口部位特別怕冷
  • 解讀旋覆代赭湯及臨床運用
    如方中旋覆花、代赭石。2.合理配伍補氣藥 審度濁氣不降之病根,關鍵在於脾胃之氣虛弱,不能行使正常生理功能其治當補益脾胃。再則。合理配伍補益脾胃之氣,更有利於降進胃氣而不戕伐胃氣。可見,只有合理而有效地配伍補益脾胃,才能更好地取得降逆。如方中人參、大棗、甘草。
  • 理氣劑·降氣·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處方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湯泡)、人參,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 經典名方---三甲復脈湯 (七十四)
    三甲復脈湯,中醫經典名方100首之七十四。出自《溫病條辨》卷三。為祛風劑。具有滋陰清熱,潛陽熄風之功效。主治下焦溫病,熱深厥甚,脈細促,心中憺憺大動,甚則心中痛者。症見手足蠕動、心悸、抽搐、口乾舌燥、脈細數。臨床常用於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引起的原發性高血壓,肢體抽搐,低血鈣手足搐搦等。
  •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五)治痰飲方3.龍理痰湯
    清半夏(四錢)生龍骨(六錢,搗細)生牡蠣(六錢,搗細)生赭石(三錢,軋細)樸硝(二錢)黑芝麻(三錢,炒搗)柏子仁(三錢,炒搗)生杭芍(三錢)陳皮(二錢)茯苓(二錢)此方,即理痰湯,以龍骨、牡蠣代芡實,又加赭石、樸硝也。其所以如此加減者,因此方所主之痰,乃虛而兼實之痰。實痰宜開,礞石滾痰丸之用硝黃者是也;虛痰宜補,腎虛泛作痰,當用腎氣丸以逐之者是也。
  • 喚醒沉睡的中藥經典名方(健康焦點)
    既要「尊古」,確保經典名方的臨床療效,又要「崇今」,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需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說,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原則及示範方劑關鍵信息的發布,旨在破解經典名方複方製劑註冊審評的技術問題,為藥監部門確定審評標準提供參考,推動古代經典名方複方製劑簡化註冊審批政策真正落地實施。
  • 旋覆花的功效與作用
    (三)旋覆花的性味歸經【性味】苦,辛、鹹,微溫。【歸經】歸肺、脾、胃、大腸經。旋覆花配伍應用配代赭石:主治痰濁內阻,氣機升降失常,症見心下硬,噯氣頻頻,呃逆不止,噁心嘔吐等。代赭石平肝瀉熱,鎮逆降氣,涼血止血;旋覆花消痰平喘,降氣止嘔,宣肺利水。二藥伍用,宣降合法,共奏鎮逆降壓、鎮靜止痛、下氣平喘、化痰消痞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