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代赭湯的運用

2021-02-06 藥之谷

寒邪已解,胃氣虛弱之嘔逆,時時噯氣而痞悶不除,可用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

旋復花9克(布包),生代赭石24克(先煎),半夏9克,人參6克(或黨參9~12克),炙甘草5克,生薑9克,大棗12枚。水煎取450毫升,一日服3次,每次服150毫升。

本方原為治療「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而設,具有調補脾胃、和降逆氣、升清降濁的功效。

傷寒病經過汗、吐、下各法的治療,雖然寒邪已解,但胃氣已虛弱未能自和,升降失調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硬悶堵,時時噯氣而痞悶不得除去。此為胃虛氣逆證,宜用此湯降虛氣之逆而和胃安中。

方中以旋覆花下氣除痰,並且鹹能軟堅,以治心下痞硬為主藥;以生赭石重劑而鎮浮逆之氣為輔藥;生薑、半夏辛而且降以除痞逆之氣,人參、大棗甘能緩中,補胃氣之虛弱,共為佐藥;甘草甘緩入胃,補虛安中為使藥。胃虛得補,痞硬得散,逆氣得降,濁降清升,故痞噫諸症均除。

後世醫家也常用本方治療由於胃失和降而致的氣逆嘔吐、反胃、噎膈、呃逆等病症。我常用此方合大黃甘草湯隨證加減治療神經性嘔吐。

例如曾治一女患者,每頓飯後立即嘔吐已一年餘,體重僅有35公斤左右,大便幹秘如羊矢,經北京幾個大醫院檢查均診斷為神經性嘔吐。

中醫辨證為中焦虛弱、胃氣上逆之證。投以本方合大黃甘草湯加減: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黨參12克,甘草3克,生大黃5克,當歸10克,桃、杏仁泥各9克,全瓜蔞30克,生薑3片,伏龍肝60克(煎湯代水),有時以此方為基礎稍有加減。服約40劑,嘔吐止,大便通而嘔吐痊癒。體重明顯增加,治療前後判若兩人。類似病例較多,此不贅述。

我還常用本方配合半夏厚樸湯隨證加減治療梅核氣病。經驗方舉例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厚樸10克,茯苓18克,蘇梗10克,蘇葉6克,香附10克,烏梅2克,生薑3片,金果欖9克,水煎服。在此方基礎上可隨證稍事出入,對痰氣鬱結而咽中如有物粘阻,咯不出,咽不下,或兼胸脘滿悶等症有效。

旋復代赭湯適用於傷寒經汗、吐、下,解之後,心下痞硬堵悶,噫(噯)氣不除之證。但要注意如患者兼有大便洩瀉、腹中腸鳴者,則不能用之,應選用生薑瀉心湯。

如《傷寒論》中所說:「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雖然二方都能治心下痞硬、噫氣,但本方適用於胃中虛氣上逆而致的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要記住大便洩者禁用;生薑瀉心湯則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腹部有水氣而腸鳴下利者,但要記住心下痞而無腸鳴下利者不能用。若心下痞滿,不硬不痛,不噫氣,大便自通者,則須用半夏瀉心湯。三方都治心下痞證,但同中有異,臨證時須分辨選用。

近些年來,我曾用本方合通幽湯、大黃甘草湯加肉桂壯命火,隨證加減,治療過1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所致幽門不全梗阻者,症見朝食暮吐,大便秘結不下,腹部起包串走雷鳴,須到晚間嘔吐之後,腹部較舒,始能睡臥。對這種病狀稱「反胃」。

具體處方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12克,人參3~6克,生薑3片,甘草3克,生大黃3克,當歸10克,白芍12~15克,檳榔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紫肉桂2~3克,熟地12克。

患者服藥2個多月而痊癒,免去了做手術。

相關焦點

  • 旋覆代赭湯
    心下痞硬不是旋復代赭湯的最主要特徵(是半夏瀉心湯證得主要症狀);噫氣不除才是本方特徵性的東西,呃逆噯氣頻作。二、組成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 代赭石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三、方解1、旋覆花:味鹹,溫。
  • 解讀旋覆代赭湯及臨床運用
    如方中旋覆花、代赭石。2.合理配伍補氣藥 審度濁氣不降之病根,關鍵在於脾胃之氣虛弱,不能行使正常生理功能其治當補益脾胃。再則。合理配伍補益脾胃之氣,更有利於降進胃氣而不戕伐胃氣。可見,只有合理而有效地配伍補益脾胃,才能更好地取得降逆。如方中人參、大棗、甘草。
  • 焦樹德:旋覆代赭湯的運用
    I導讀:寒邪已解,胃氣虛弱之嘔逆,時時噯氣而痞悶不除,可用旋覆代赭湯。
  • 再談旋覆代赭湯
    第2節  再談旋覆代赭湯 那這個如果要說旋覆代赭湯的證,一整個藥理的結構的話呢,我想哦首先旋覆代赭湯如果你把旋覆花跟代赭石拿掉不看的話
  • 由噁心想到旋覆代赭湯
    接著,我們大家就開始琢磨找一些古代名方,看裡面的治療思路,大家都想到了《傷寒論》上張仲景的名方——旋覆代赭湯。《傷寒論》曰:「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噯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原來,這旋覆代赭湯是治療胃氣虛寒引起的噁心嘔吐反胃,以及中焦痞硬。「心下痞硬」,這四個字很有意思。為何中焦脾胃張仲景要稱為心下呢?我們看兩個輪子裡,心之下不正是胃嗎?心輪往下旋轉就是心火化入胃土的過程,裡面就蘊含火生土之意。這裡頭皆是深刻的臟腑相關道理。心胃相連,如果心氣不下達,心陽不夠了,胃消化食物功能就會減退。而胃氣不降脹在那裡,心氣不能順利下降,心就會煩熱難受。
  • 鎮肝降逆_旋覆代赭湯
    > 轉自《一個臺灣婦女的微博》 (2020-06-2423:12:15) 來聊一聊吃旋覆代赭湯的反應吧
  •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旋覆代赭湯
    方中代赭石、旋覆花、生薑之劑量比例為1:3:5,臨床運用時不可妄加改動。本方被廣泛用於治療雜病之呃逆、嘔眩、反胃之證。[運用]一、噎膈反胃喻嘉言醫案:治一人膈氣,粒食不入,始吐清水,次吐綠水,次吐黑水,次吐臭水,呼吸將絕。
  • 旋覆代赭湯在臨床上運用的體會
    此外,如肝氣肝陽並亢的高血壓、眩暈、胸脅痛、心悸怔驚等症;肝氣入絡而致腰痛不能俯仰;吐血、衄血而見肝經氣火上逆者,以及妊娠嘔吐,餘常選用旋覆花、代赭石二味為主,辨證施治,每獲良效。具體加減運用簡述於下。(一)腸胃道疾病如潰瘍病、神經性胃痛、胃神經官能症、胃擴張、幽門痙攣等症,其病機如由脾胃中氣虛衰,痰溼內阻,肝氣上逆者,每多有噫氣、腹脹、脘痛、嘔惡等症候。
  • 旋覆代赭湯方證、方義、適應症分析
    潘氏認為:「旋覆代赭湯的醫治作用,在於調整胃腸運動神經機能的失調;另一方面是抑制胃腺細胞的分泌與中和胃液的酸度」。羅氏將本方的基本適應症歸納為四條:1、反胃噎食:中焦虛寒,脾胃失司,膈氣不利。症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脘脹痞悶,惡寒益甚。脈來虛軟,舌苔白膩者。
  • 理氣劑·降氣·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處方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湯泡)、人參,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 方劑選萃: 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    (降逆消痰、補虛緩中法)      漢張仲景《傷寒論》       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 經典名方「旋復代赭石湯」
    旋復代赭石湯組成:旋復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三兩炙)大棗
  • 中外名家應用旋覆代赭湯臨床經驗
    旋覆代赭石湯  【組成用法】  旋覆花10~15g、代赭石10~
  • 旋覆花的功效與作用
    (三)旋覆花的性味歸經【性味】苦,辛、鹹,微溫。【歸經】歸肺、脾、胃、大腸經。旋覆花配伍應用配代赭石:主治痰濁內阻,氣機升降失常,症見心下硬,噯氣頻頻,呃逆不止,噁心嘔吐等。代赭石平肝瀉熱,鎮逆降氣,涼血止血;旋覆花消痰平喘,降氣止嘔,宣肺利水。二藥伍用,宣降合法,共奏鎮逆降壓、鎮靜止痛、下氣平喘、化痰消痞之功。
  • 本草之惑:旋花、金沸草、旋覆花
    旋花、金沸草、旋覆花作為藥名均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神農載旋花「味甘,溫。旋覆花「味鹹,溫。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旋花為旋花科打碗花 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 ex. Roxb. 其花入藥為旋花,根入藥為旋花根;旋覆花為菊科植物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Thunb. 或歐亞旋覆花InulaBritannica L. 的乾燥頭狀花序。
  • 旋覆花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味路旁隨處可見的中藥旋覆花​本品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歐亞旋覆花的乾燥頭狀花序。
  • [轉載]旋覆花湯
    仲景原條文謂:「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本方還見於《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11條:「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覆花湯主之。」  旋覆花湯用旋敏花下氣散結,蔥辛溫散寒,新絳行血活血,三藥協力,治療肝著氣血鬱 結,胸中痞悶或疼痛者。
  • 香附旋覆花湯,本是溫病方,六經辨證顯奇功
    臨證以脅肋疼痛呈掣痛,伴隨體位變化,如翻身、轉側、疾走等時牽涉加重,嚴重者則一呼一吸亦掣痛不已等,為運用眼目。主治飲證,病位在牽涉少陽經所過脅肋部位,劃歸少陽太陰合病之方。香附旋覆花湯為清代名醫吳鞠通創製。方中香附、旋覆花理氣通絡,主治脅肋疼痛、寒熱邪結;蘇子、杏仁降肺氣,化停飲;半夏、陳皮、薏苡仁、茯苓滌除太陰溼飲,茯苓又可健脾除溼。
  • 國醫大師何任:了解旋覆花湯的前世今生,才能更好地應用
    旋覆花、蔥、新絳三味共起疏肝通絡、下氣散結行瘀的作用,於肝著證極為適宜。本方雖藥味簡少,卻頗受歷代醫家重視。以清代言,溫病大家葉天士善用旋覆花湯,常以此方化裁治肋痛、積聚、喘咳、陽逆忿怒、營衛不調的怯冷、月經不調等。對旋覆花湯的運用達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
  • 旋覆花湯的「新絳」小考
    旋復花湯在《金匱要略》中曾出現兩次,一處在《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復花湯主之」,一處在《婦人雜病篇》「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覆花湯主之」。無論是從肝著的氣血瘀滯,還是婦人半產漏下的內有瘀血,似乎用茜草或者紅花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