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之惑:旋花、金沸草、旋覆花

2021-02-07 昌平傳統中醫工作室


本草之惑:旋花、金沸草、旋覆花

 

旋花、金沸草、旋覆花作為藥名均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神農載旋花「味甘,溫。主益氣,去面皯黑,色媚好。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久服,不飢、輕身。一名筋根華,一名金沸。」旋覆花「味鹹,溫。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旋花為旋花科打碗花 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 ex. Roxb. 其花入藥為旋花,根入藥為旋花根;旋覆花為菊科植物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Thunb. 或歐亞旋覆花InulaBritannica L. 的乾燥頭狀花序。巧合的是,二者的別名均有「金沸」二字,這或許是造成後世將旋花與旋覆花一度混淆的原因。《本草經集注》旋花條下說「東人呼為山姜,南人呼為美草,根似杜若,亦似高良姜」,旋覆花條下又說「又別有旋葍根,乃出河南來,北國亦有,形似川芎,唯合旋葍膏用之,餘無正所入也,非此旋復花根也。」但是,《新修本草》卻說「陶云:苗似姜,根似高良姜而細,正是旋葍根,今復道從北國來,似川芎,與高良姜全無仿佛爾。」蘇敬對陶弘景的錯誤說法給予了指正,他說:陶說旋花苗似山姜、根似高良姜、是旋覆花根、與川芎相似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本草拾遺》也肯定了蘇敬的意見,言「陶注誤而唐注是也」。自《神農本草經》至《本草經集注》這500年期間,究竟是發生了哪些歷史事件導致了這期間的植物衍變,這些植物之間的混淆衍變的脈絡關係,應該是值得中醫圈關注的,也是應該系統化整理公布於眾的,這是中醫圈義不容辭也是不可迴避的歷史客觀事實,中醫圈對此應該有一個清晰的交代。

 

而今的旋花、旋花根已經不再入藥,略過不表。但是就金沸草與旋覆花來講似乎依然隱藏著於今不為「不足道」的奧秘。近代張山雷在《本草正義》中提到「按《本經》旋覆花一名金沸草,《局方》有金沸草散一方,疑古人本有用其莖葉,而未必皆用其花者。考草木花葉之功用,不同者甚多,或升或降,各有取義,亦其稟賦使然,不容混合。且莖則質重,花則質輕,亦物理自然之性,況旋覆花之尤為輕而上揚者乎?乃今人恆用其花,而並不用其莖葉,竟以重墜之功,責之輕揚之質,恐亦非古人辨別物性之真旨也。」也就是說,張山雷直指金沸草應該是莖葉花均入藥,也就是地上部分全部入藥,而非後世所說的專門取花來入藥。張山雷也質疑說「莖則質重,花則質輕,亦物理自然之性,況旋覆花之尤為輕而上揚者乎?」,很明顯,張氏並不為世間流傳的所謂「旋覆花獨降」所迷信,他認為之所以講旋覆花性降應該是指旋覆花的莖部,並非是花。2010年版《藥典》中收錄金沸草為菊科植物條葉旋覆花 Inulalinariifolia Turcz.或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Thunb.的於燥地上部分。這與張山雷的說辭比較吻合。但同時也收錄旋覆花為菊科植物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Thunb. 或歐亞旋覆花 Inulabritannica L. 的乾燥頭狀花序。顯然是將金沸草、旋覆花分列開來,類似蘇葉、蘇梗的予以區別了。按照一般的理解而言,《神農本草經》既然稱旋覆花別名為金沸草,言草也就意味著為地上部分,之所以稱為旋覆花則是以花指代全草,這就意味著當時的旋覆花應該是張山雷所強調的地上部分了。至於說後世單純以花來入藥,並演繹出「凡花皆升,旋覆花獨降」這麼一句人人皆知的諺語來,那也不過是後世意會敷衍的一句玩笑話罷了,誰又曾想謊言流傳千遍儼然成真理了。嗚呼!無怪乎人們常說:中醫早已不存在了。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VX:beijing7788123


旋覆花

旋花

謝謝鼓勵,再接再歷!

相關焦點

  • 旋覆花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味路旁隨處可見的中藥旋覆花​本品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歐亞旋覆花的乾燥頭狀花序。
  • 旋覆花的功效與作用
    半夏曲燥溼化痰,健脾和胃,旋覆花消痰行氣,降逆止嘔,宣肺平喘,半夏曲以燥為主,旋覆花以宣為要,二藥相配,一燥一宣,相互促進,共奏祛稀痰、止咳嗽之功。旋覆花巧妙配伍治頭痛旋覆花治療頭痛,歷代醫家應用頗多,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近代,其治療頭痛的應用相對較少,本文試對旋覆花治療頭痛的功用與配伍進行探討。
  • [轉載]旋覆花湯
    仲景原條文謂:「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本方還見於《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11條:「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覆花湯主之。」  旋覆花湯用旋敏花下氣散結,蔥辛溫散寒,新絳行血活血,三藥協力,治療肝著氣血鬱 結,胸中痞悶或疼痛者。
  • 香附旋覆花湯,本是溫病方,六經辨證顯奇功
    香附旋覆花湯為清代名醫吳鞠通創製。方中香附、旋覆花理氣通絡,主治脅肋疼痛、寒熱邪結;蘇子、杏仁降肺氣,化停飲;半夏、陳皮、薏苡仁、茯苓滌除太陰溼飲,茯苓又可健脾除溼。諸藥合用,走少陽,通經絡,逐痰濁,利太陰,共達通絡逐飲、調肝健脾之功。
  • 旋覆花湯的「新絳」小考
    《金匱要略》中旋復花湯的新絳自古莫衷一是
  • 旋覆代赭湯
    心下痞硬不是旋復代赭湯的最主要特徵(是半夏瀉心湯證得主要症狀);噫氣不除才是本方特徵性的東西,呃逆噯氣頻作。二、組成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 代赭石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三、方解1、旋覆花:味鹹,溫。
  • 旋覆代赭湯的運用
    寒邪已解,胃氣虛弱之嘔逆,時時噯氣而痞悶不除,可用旋覆代赭湯。
  • 農村一種植物,形似菊花,人稱「金錢花」,價值珍貴,遇見要珍惜
    一句「諸花皆升,旋覆獨降」,將她的「美」展示得淋漓盡致,意思是旋覆花降氣而藥性趨降,不同於花類中藥多數具有升的作用趨向。在我的腦海中,曾閃現過這般畫面:百花皆有妖豔之姿,備受眾人的喜愛,地位趨升。而旋覆花不隨眾意,不願看人臉色行事,地位日降,但卻沒人敢忽視她。旋覆花靜生荒郊、曠野草地、山坡路旁,金錢花夏日開花,花色耀眼金黃,梗堅葉翠,護花生香。
  • 藥材 | 金沸草
    【中藥名】金沸草jinfeicao【別名】旋覆花、黃熟花、金沸花。【英文名】InulaeHerba。【來源】菊科植物旋覆花lnulajaponicaThunb.的地上部分。【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莖具縱稜,綠色或微帶紫紅色。
  • 國醫大師何任:了解旋覆花湯的前世今生,才能更好地應用
    一起去看看吧~~旋覆花湯系《金匱要略》方。方見有二處:一是《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用治肝著;二是《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用治婦人虛寒之半產漏下。後者歷代醫家認為方證不合,多做錯簡論。因此,旋覆花湯著重用治肝著。所調肝著,系肝臟氣血鬱滯,著而不行。按《金匱要略》原文所述,肝著主要有兩種臨床症狀:一是「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二是「先未苦時,但欲飲熱」。
  • 由噁心想到旋覆代赭湯
    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其他的臟腑皆為臣使之官,主令臣從,心臟發出信號讓胃嘔吐,胃就嘔吐。向輝又說,我們噁心的反義詞是什麼?那就是開心了,所以治療噁心是不是用藥要用一些開心寬胸解鬱的,如玫瑰花、鬱金呢?一下子,大家的思路打開了,在降逆的基礎上,再加一些寬胸解鬱的花類藥,來治療胃病、消化道症狀,以達到心胃同治的效果,這不是很好嗎?
  • 理氣劑·降氣·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處方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湯泡)、人參,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 解讀旋覆代赭湯及臨床運用
    旋覆花三兩(9g)代精石一兩3g)以人參二兩(6g)生薑五兩(15g)甘草炙,三兩(9g);半夏洗,半升(12g);大棗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補中降逆 ,化痰下氣。中虛痰飲痞證: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嘔吐.便溏,四肢睏乏,乏力,舌淡,苔薄白,脈虛弱。
  • 方劑選萃: 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    (降逆消痰、補虛緩中法)      漢張仲景《傷寒論》       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 旋覆代赭湯方證、方義、適應症分析
    旋覆代赭湯可看作是生薑瀉心湯的變方,方中旋覆花除痰降逆,代赭石鎮衝降逆,大劑量生薑溫胃化飲、和中降逆,半夏散結消痞,人參、甘草、大棗補脾胃…依據中藥「升降浮沉」理論結合藥物功效,將其分為苦降組(旋覆花、代赭石)、甘升組(人參、炙甘草、大棗)和升降相因組(半夏、生薑),治療時通過調整各個藥組在方中所佔比例,以藥組為單位進行加減變化,可使臨床療效突出
  • 再談旋覆代赭湯
    第2節  再談旋覆代赭湯 那這個如果要說旋覆代赭湯的證,一整個藥理的結構的話呢,我想哦首先旋覆代赭湯如果你把旋覆花跟代赭石拿掉不看的話
  • 焦樹德:旋覆代赭湯的運用
    I導讀:寒邪已解,胃氣虛弱之嘔逆,時時噯氣而痞悶不除,可用旋覆代赭湯。
  • 旋覆代赭湯在臨床上運用的體會
    方中以旋覆花之下氣滌痰,代赭石之重鎮降逆為主藥,佐黨參、甘草益氣養胃,半夏、生薑化痰降逆,大棗調脾胃益中氣。此方不僅應用外感熱病後痰濁中阻,虛氣上逆之症,內傷雜病中如反胃嘔吐、呃逆、脘痛、痞脹、噫氣、痰飲、哮喘、梅核氣等症,由於中氣虛弱,痰溼偏勝,肝氣上逆者,隨證加減使用,亦多有效。
  •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旋覆代赭湯
    《金匱要略》云: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吾於此病分別用之者有二道:一者以黑水為胃底之水,此水且出,則胃中之津久已不存,不敢於半夏以燥其胃也。一者以將絕之氣,止存一絲,以代赭石墜之,恐其立斷,必先以理中分理陰陽,使氣易於降下,然後以代赭得以建奇奏績,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湯調代赭末二匙與之,才入口即覺氣轉入丹田矣。睏倦之極,服補藥二十劑,將息.二月而愈。
  • 中外名家應用旋覆代赭湯臨床經驗
    旋覆代赭石湯  【組成用法】  旋覆花10~15g、代赭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