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之惑:旋花、金沸草、旋覆花
旋花、金沸草、旋覆花作為藥名均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神農載旋花「味甘,溫。主益氣,去面皯黑,色媚好。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久服,不飢、輕身。一名筋根華,一名金沸。」旋覆花「味鹹,溫。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旋花為旋花科打碗花 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 ex. Roxb. 其花入藥為旋花,根入藥為旋花根;旋覆花為菊科植物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Thunb. 或歐亞旋覆花InulaBritannica L. 的乾燥頭狀花序。巧合的是,二者的別名均有「金沸」二字,這或許是造成後世將旋花與旋覆花一度混淆的原因。《本草經集注》旋花條下說「東人呼為山姜,南人呼為美草,根似杜若,亦似高良姜」,旋覆花條下又說「又別有旋葍根,乃出河南來,北國亦有,形似川芎,唯合旋葍膏用之,餘無正所入也,非此旋復花根也。」但是,《新修本草》卻說「陶云:苗似姜,根似高良姜而細,正是旋葍根,今復道從北國來,似川芎,與高良姜全無仿佛爾。」蘇敬對陶弘景的錯誤說法給予了指正,他說:陶說旋花苗似山姜、根似高良姜、是旋覆花根、與川芎相似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本草拾遺》也肯定了蘇敬的意見,言「陶注誤而唐注是也」。自《神農本草經》至《本草經集注》這500年期間,究竟是發生了哪些歷史事件導致了這期間的植物衍變,這些植物之間的混淆衍變的脈絡關係,應該是值得中醫圈關注的,也是應該系統化整理公布於眾的,這是中醫圈義不容辭也是不可迴避的歷史客觀事實,中醫圈對此應該有一個清晰的交代。
而今的旋花、旋花根已經不再入藥,略過不表。但是就金沸草與旋覆花來講似乎依然隱藏著於今不為「不足道」的奧秘。近代張山雷在《本草正義》中提到「按《本經》旋覆花一名金沸草,《局方》有金沸草散一方,疑古人本有用其莖葉,而未必皆用其花者。考草木花葉之功用,不同者甚多,或升或降,各有取義,亦其稟賦使然,不容混合。且莖則質重,花則質輕,亦物理自然之性,況旋覆花之尤為輕而上揚者乎?乃今人恆用其花,而並不用其莖葉,竟以重墜之功,責之輕揚之質,恐亦非古人辨別物性之真旨也。」也就是說,張山雷直指金沸草應該是莖葉花均入藥,也就是地上部分全部入藥,而非後世所說的專門取花來入藥。張山雷也質疑說「莖則質重,花則質輕,亦物理自然之性,況旋覆花之尤為輕而上揚者乎?」,很明顯,張氏並不為世間流傳的所謂「旋覆花獨降」所迷信,他認為之所以講旋覆花性降應該是指旋覆花的莖部,並非是花。2010年版《藥典》中收錄金沸草為菊科植物條葉旋覆花 Inulalinariifolia Turcz.或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Thunb.的於燥地上部分。這與張山雷的說辭比較吻合。但同時也收錄旋覆花為菊科植物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Thunb. 或歐亞旋覆花 Inulabritannica L. 的乾燥頭狀花序。顯然是將金沸草、旋覆花分列開來,類似蘇葉、蘇梗的予以區別了。按照一般的理解而言,《神農本草經》既然稱旋覆花別名為金沸草,言草也就意味著為地上部分,之所以稱為旋覆花則是以花指代全草,這就意味著當時的旋覆花應該是張山雷所強調的地上部分了。至於說後世單純以花來入藥,並演繹出「凡花皆升,旋覆花獨降」這麼一句人人皆知的諺語來,那也不過是後世意會敷衍的一句玩笑話罷了,誰又曾想謊言流傳千遍儼然成真理了。嗚呼!無怪乎人們常說:中醫早已不存在了。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VX:beijing7788123
旋覆花
旋花
謝謝鼓勵,再接再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