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旋覆花湯,本是溫病方,六經辨證顯奇功

2021-02-12 中醫出版

導讀:話不多說,來看乾貨!

生香附子10g,旋覆花9g(包煎),蘇子10g,陳皮10g,半夏12g, 茯 苓12g, 薏 苡 仁15g。

原方,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溫服。腹滿者,加厚樸。痛甚者,加降香末。現代,水煎溫服。

證屬伏暑、溼溫脅痛,飲停脅下。症見脅肋疼痛呈掣痛,以體位變化,如翻身、轉側、疾走等時牽涉,嚴重者則一呼一吸亦掣痛不已,劇如刀割,呈痛苦面容。或咳或不咳,咳時多有泡沫樣白色痰,舌淡苔白,脈弦緊或沉。臨證以脅肋疼痛呈掣痛,伴隨體位變化,如翻身、轉側、疾走等時牽涉加重,嚴重者則一呼一吸亦掣痛不已等,為運用眼目。

主治飲證,病位在牽涉少陽經所過脅肋部位,劃歸少陽太陰合病之方。

香附旋覆花湯為清代名醫吳鞠通創製。方中香附、旋覆花理氣通絡,主治脅肋疼痛、寒熱邪結;蘇子、杏仁降肺氣,化停飲;半夏、陳皮、薏苡仁、茯苓滌除太陰溼飲,茯苓又可健脾除溼。諸藥合用,走少陽,通經絡,逐痰濁,利太陰,共達通絡逐飲、調肝健脾之功。

香附旋覆花湯見於《溫病條辨·下焦篇》41條:「伏暑、溼溫脅痛,或咳或不咳,無寒但潮熱,或竟寒熱如瘧狀,不可誤認柴胡證,香附旋覆花湯主之;久不解者,間用控涎丹。」吳瑭稱此方為 「苦辛淡合芳香開絡法」。

香附旋覆花湯藥證解析

香附配旋覆花

香附:《 本草綱目 》謂:「 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歸肝、脾、三焦經。功善疏肝解鬱,理氣寬中,調經止痛。

旋覆花:《 神農本草經 》謂其:「 味鹹,溫。主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名醫別錄》載:「味甘,微溫,冷利,有小毒。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溼痺,皮間死肉,目中眵䁾,利大腸,通血脈,益色澤。」歸肺、脾、胃、大腸經。功善消結痰,降逆氣,化水飲。

二藥相合,從歸經上,一主走少陽經,一主走肺經。功能上,以通為主,一利少陽樞機,一開肺氣。吳鞠通認為此二藥「善通肝絡而逐脅下之飲。」

蘇子配杏仁

蘇子:原方用蘇子霜。二者其氣皆微香,歸肺經。功能降氣、平喘,而蘇子霜無滑腸之弊。

杏仁:《神農本草經》謂其:「味甘,溫。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痺,下氣,產乳,金創,寒心,賁豚。」歸肺、脾、大腸經。功善祛痰散結,下氣通痺,平喘潤腸。二藥相合,主降肺氣,消痰結,平逆飲。

二陳湯配薏苡仁

二陳湯:茯苓、半夏、陳皮為中醫祛痰通劑二陳湯的主藥,功善燥溼化痰,理氣和中。薏苡仁:《 神農本草經 》謂:「 味甘,微寒。主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溼痺,下氣,久服輕身益氣。」《名醫別錄》載:「無毒。主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歸脾、胃、肺經,善利水而不傷陰。

二陳湯配薏苡仁,燥溼、淡滲相合,主治痰、濁、水、飲之邪。

方證運用要點

香附旋覆花湯方雖屬溫病方,但結合藥證和主治分析,其方證可歸結為少陽太陰合病之方。全方藥味精簡,組方嚴謹,以苦辛開降、芳香開絡、淡滲利溼為法,具有理氣通絡、化痰滌飲除溼之功。主治伏邪留祟,乍熱乍寒,或咳或不咳,咳時多見泡沫樣痰,苔白,脈沉。

且最大的特點見脅肋疼痛呈掣痛,即以體位變化,如翻身、轉側、疾走等時牽涉,嚴重者則一呼一吸亦掣痛不已,劇如刀割,極為痛苦。

江爾遜先生在 《經方大師傳教錄》中認為本方和小柴胡湯,在病位上講是少陽病最為常見的兩大證型。但實際上,特別是從脅肋疼痛的主證分析,粗看相似,但二者有天壤之別。小柴胡湯證疼痛較輕,呈脹痛,一側或兩側均可見,尚伴小柴胡湯八證的主要特徵;香附旋覆花湯證疼痛較劇烈,以體位變化,如翻身、轉側、疾走等時牽涉,嚴重者則一呼一吸亦掣痛不已,劇如刀割,極為痛苦,且疼痛多見於一側。

二者區別較明顯,不可一見寒熱和脅肋疼痛,便先入為主地誤認為小柴胡湯證。

同時,小柴胡湯證之胸脅苦滿為樞機失調,為無形之邪,胸脅不適主要呈脹滿。十棗湯證之脅痛為有形之水飲聚脅。而香附旋覆花湯證則如吳瑭所云「此因時令之邪,與裡水相摶,其根不固,不必用十棗之太峻…… 」其中,不固者,輕也,但也為有形水飲,與小柴胡湯證之無形邪氣也不同。

懸飲證小識

懸飲一證主要見於十棗湯證的條文,如 《傷寒論》第167條:「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嘔即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金匱要略》中則有「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而對懸飲的形成歸納為「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

十棗湯為仲景峻劑之一,只宜暫服、短服。雖然方後有「三味等分,分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的強調,但這個度的把握並非那麼容易。且懸者,有掛、吊在空中,難上難下之意。臨床上即便方證相應,除邪也不一定能悉數盡去。因此,對此類尚留餘邪和原本就是懸飲輕證的,十棗湯顯然不合時宜。

在《溫病條辨》卷三中,吳氏按:「伏暑、溼溫,積留支飲,懸於脅下,而成脅痛之證甚多,即《金匱》水在肝而用十棗之證。彼因裡水久積,非峻敗不可;此因時令之邪,與裡水新搏,其根不固,不必用十棗之太峻,只以香附、旋覆,善通肝絡而逐脅下之飲,蘇子、杏仁降肺氣而化飲,所謂建金以平木;廣皮、半夏消痰飲之正,茯苓、薏仁,開太陽而闔陽明,所謂治水者必實土,中流漲者開支河之法也。用之得當,不過三五日自愈。其或前醫不識

病因,不合治法,致使水無出路,久居脅下,恐成懸飲內痛之證,為患非輕,雖不必用十棗之峻,然不能出其範圍,故改用陳無擇之控涎丹,緩攻其飲。」也說明了香附旋覆花湯證與十棗湯證之間有輕重之分。

同時,與懸飲重證相比,輕證患者雖疼痛異常,但江爾遜先生認為懸飲輕證在飲食、脈象等無中虛之候,二者有本質性區別。因此,若冒進峻劑十棗湯,不僅邪難除去,反受藥害,重傷胃氣。江爾遜先生有關懸飲輕證的診療觀,從經典和實證出發,慧眼如炬,有助於釐清香附旋覆花湯證與小柴胡湯證之間的細微區別。同時還杜絕了一見懸飲輕證,便孟浪投以十棗湯之峻藥,以致病輕藥重,不僅除邪難盡,且反受藥害。

臨床上,肺炎、胸膜炎、胸腔積液等疾病,或素有痰飲宿疾,出現懸飲的情況較多見,須首察輕重之分,再辨方證之異,而不可妄投。

相關焦點

  • [轉載]旋覆花湯
    仲景原條文謂:「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本方還見於《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11條:「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覆花湯主之。」  旋覆花湯用旋敏花下氣散結,蔥辛溫散寒,新絳行血活血,三藥協力,治療肝著氣血鬱 結,胸中痞悶或疼痛者。
  • 國醫大師何任:了解旋覆花湯的前世今生,才能更好地應用
    國醫大師何任對本方的淵源進行梳理,對其證治闡發了獨特見解。一起去看看吧~~旋覆花湯系《金匱要略》方。方見有二處:一是《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用治肝著;二是《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用治婦人虛寒之半產漏下。後者歷代醫家認為方證不合,多做錯簡論。因此,旋覆花湯著重用治肝著。所調肝著,系肝臟氣血鬱滯,著而不行。
  • 旋覆花的功效與作用
    旋覆花為菊科植物旋復花的乾燥頭狀花序。產廣東、華北、內蒙古及長江流域下遊各省。夏秋兩季花蕾開放時採收,除去雜質,陰乾或曬乾。生用或蜜炙用。旋覆花:花名旋覆者,花圓而覆下。草名金沸者,清肺金之熱沸。本品味鹹以軟堅,微辛溫能散結氣,升而能降,入肝、腎、肺、大腸。其功在於開結下氣,行水消痰。治驚悸,祛痞堅而消脅下脹滿。去五臟間寒熱。散風溼療風氣溼痺。
  • 六經辨證的思考總結
    外感溫熱病、溼熱病及其傳變的病,溫病的方法和方子更好用些,只是現在社會溫病比較少了,所以現在提倡的少了。過去人們不懂得講衛生,傳染病流行,所以溫病就盛行,但現在不同了。  不是外感或其傳變的病,就不適合六經辨證,比如金匱要略上的許多病,比如:穹歸膠艾湯證、當歸芍藥散證、下瘀血湯證、排膿散、大黃牡丹湯、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所論各病,.
  • 旋覆代赭湯在臨床上運用的體會
    如見畏寒便溏納減、苔白膩、脈濡軟、氣短、乏力者,可在本方中加入白朮、桂枝,如見水飲上逆、泛吐清水痰涎者,再加吳茱萸、茯苓、澤瀉;如見苔黃舌質紅,口苦脈弦等偏熱證候者,加左金丸、瓜蔞、竹茹,就是旋覆代赭湯合小陷胸湯之意。
  • 旋覆代赭湯的運用
    旋覆代赭湯旋復花9克(布包),生代赭石24克(先煎),半夏9克,人參6克(或黨參9~12克),炙甘草5克,生薑9克,大棗12枚。水煎取450毫升,一日服3次,每次服150毫升。本方原為治療「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而設,具有調補脾胃、和降逆氣、升清降濁的功效。
  • 焦樹德:旋覆代赭湯的運用
    (編輯/徐靖婷)旋覆代赭湯作者/焦樹德旋復花9克(布包),生代赭石24克(先煎),半夏9克,人參6克(或黨參9~12克),炙甘草5克,生薑9克,大棗12枚。水煎取450毫升,一日服3次,每次服150毫升。本方原為治療「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而設,具有調補脾胃、和降逆氣、升清降濁的功效。
  • 旋覆代赭湯
    心下痞硬不是旋復代赭湯的最主要特徵(是半夏瀉心湯證得主要症狀);噫氣不除才是本方特徵性的東西,呃逆噯氣頻作。二、組成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 代赭石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三、方解1、旋覆花:味鹹,溫。
  •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旋覆代赭湯
    辨證:胃虛肝乘,胃失和降。治則:鎮肝降逆。處方:旋覆代赭湯6劑,呃逆消失。(《經方驗))1987:59)按語:呃逆聲頻而短,胃氣虛也;脈來見弦,肝氣乘也。木橫犯土,胃氣上逆,故呃逆不止。用旋覆代赭湯以抑肝之盛氣,降胃之逆氣。肝平胃和,其呃自止。
  • 香附旋復花湯——滌痰通絡治懸飲脅痛掣痛(胸膜炎、胸腔積液、急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
    香附旋覆花湯由香附,旋覆花,半夏,陳皮,茯苓,蘇子,薏苡仁組成。用於懸飲,胸脅牽掣性痛(非脹痛刺痛隱痛),隨咳嗽或體位變化則疼痛加重,苔膩者。本方為肝氣鬱結,肝絡瘀滯,脾胃溼濁水飲聚結胸脅之證(祛肝膽痰溼)。
  • 中外名家應用旋覆代赭湯臨床經驗
    另外,生薑瀉心湯證常有腹中雷鳴,旋覆代赭石湯證多無此證。  食管癌與胃癌可出現旋覆代赭石湯證。《中國內科醫鑑》說在食管癌之患者,予以旋覆花代赭石湯,可得非常良效之成績。並雲診一五十八歲之男子,往診時,已呈衰弱,漸漸不能起床之狀態。主證為劍狀突起之下端感疼痛,且覺咽下困難,可成噫氣之狀。便血已不止半年,貧血甚,有心悸亢進與息切,時時吐出黏稠之黏液,吐時食物往往隨之而出。
  • 旋覆花湯的「新絳」小考
    《金匱要略》中旋復花湯的新絳自古莫衷一是
  • 馮世綸:胡希恕解惑溫病
    六經辨證屬陽明太陰合病,辨方證為白虎加人參蒼朮湯證。處方:生石膏100克,知母15克,炙甘草6克,蒼朮10克,人參10克,大米1小撮。《溫病條辨》不遵仲景法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不重視六經,使臨床辨證難以把握,故胡希恕註解《溫病條辨·上焦篇》第一條時寫道:「陰陽六經者,病變之規律;隨證治之者,醫療之大法。
  • 解讀旋覆代赭湯及臨床運用
    如方中旋覆花、代赭石。2.合理配伍補氣藥 審度濁氣不降之病根,關鍵在於脾胃之氣虛弱,不能行使正常生理功能其治當補益脾胃。再則。合理配伍補益脾胃之氣,更有利於降進胃氣而不戕伐胃氣。可見,只有合理而有效地配伍補益脾胃,才能更好地取得降逆。如方中人參、大棗、甘草。
  • 六經辨證之陽明病定法
    六經辨證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套簡便有效的辨證論治用藥體系, 作為一名中醫師,如果能學會六經辨證並且熟練運用,一定能做到藥到病除,贏得患者信任,提升門診量! 學中醫,必學六經辨證!
  • 旋覆花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味路旁隨處可見的中藥旋覆花​本品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歐亞旋覆花的乾燥頭狀花序。
  • 旋覆代赭湯方證、方義、適應症分析
    旋覆代赭湯可看作是生薑瀉心湯的變方,方中旋覆花除痰降逆,代赭石鎮衝降逆,大劑量生薑溫胃化飲、和中降逆,半夏散結消痞,人參、甘草、大棗補脾胃…依據中藥「升降浮沉」理論結合藥物功效,將其分為苦降組(旋覆花、代赭石)、甘升組(人參、炙甘草、大棗)和升降相因組(半夏、生薑),治療時通過調整各個藥組在方中所佔比例,以藥組為單位進行加減變化,可使臨床療效突出
  • 再談旋覆代赭湯
    第2節  再談旋覆代赭湯 那這個如果要說旋覆代赭湯的證,一整個藥理的結構的話呢,我想哦首先旋覆代赭湯如果你把旋覆花跟代赭石拿掉不看的話
  • 理氣劑·降氣·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處方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湯泡)、人參,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 鎮肝降逆_旋覆代赭湯
    這麼多年來,搞這個問題真是花了不少功夫,基本的脾胃藥,四君子,六君子,理中湯,有時候胃痛起來用桂枝湯也有效(脈浮緩),後來學到痞證,半夏、生薑瀉心湯,旋覆代赭湯,柴胡桂枝湯當然也在列,甚至於小陷胸湯都用過了…..,老師也曾開過陳皮半夏抑肝散。 這回還是龍老師認出了旋覆代赭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