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何任:了解旋覆花湯的前世今生,才能更好地應用

2021-02-12 悅讀中醫

小編導讀

旋覆花湯,藥僅三味,方出《金匱要略》。但因有錯簡,使後世難辨其方證。國醫大師何任對本方的淵源進行梳理,對其證治闡發了獨特見解。一起去看看吧~~

旋覆花湯系《金匱要略》方。方見有二處:一是《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用治肝著;二是《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用治婦人虛寒之半產漏下。後者歷代醫家認為方證不合,多做錯簡論。因此,旋覆花湯著重用治肝著。所調肝著,系肝臟氣血鬱滯,著而不行。按《金匱要略》原文所述,肝著主要有兩種臨床症狀:一是「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二是「先未苦時,但欲飲熱」。前者因肝鬱氣機,病人胸脅脹滿不適,故喜歡叩按胸部,藉以舒展氣機;後者是氣血鬱滯,津不上承,病人藉喝熱水,使氣機暫得通暢。就肝著的病機而言,當有胸脅脹痛、情志抑鬱、舌黯、脈澀等症狀。

旋覆花湯由旋覆花、蔥、新絳三味組成。

旋覆花下氣而善通肝絡,《本經疏證》謂其味鹹,甘溫,主結氣脅下滿,下氣消胸上痰結,通血脈;青蔥通陽散結,《名醫別錄》言能除「肝中邪氣」。至於新絳一味爭議最多,有謂緋帛、絳帛,有謂茜草所染之色帛,也有謂藏紅花所染,更多的則認為是新刈之茜草。從藥物功效及臨床應用來看,新絳為茜草一說較為合適。《本草綱目》認為茜草專於「通經脈……活血止血」。旋覆花、蔥、新絳三味共起疏肝通絡、下氣散結行瘀的作用,於肝著證極為適宜。

本方雖藥味簡少,卻頗受歷代醫家重視。

以清代言,溫病大家葉天士善用旋覆花湯,常以此方化裁治肋痛、積聚、喘咳、陽逆忿怒、營衛不調的怯冷、月經不調等。對旋覆花湯的運用達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吳鞠通以旋覆花湯去蔥、新絳,加香附、蘇子、茯苓、陳皮、半夏、薏苡仁,名香附旋覆花湯,治伏暑溼溫脅痛,變內傷雜病方為外感熱病劑,堪稱善於通變發揮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所載旋覆花湯,以旋覆花湯去蔥、新絳,加川芎、細辛、赤茯苓、前胡、鮮枇杷葉,治肝著脅痛,雖藥味各異,實未出《金匱》旋覆花湯原旨。王清任用治脫髮、耳聾、紫癜風等症的通竅活血湯,由赤芍、川芎、桃仁、紅花、老蔥、鮮姜、紅棗、麝香八味組成,其實亦源於《金匱要略》旋覆花湯。

旋覆花湯是《金匱要略》方,但後世名同藥異、治異的方子很多,當予區別。

例如,宋代有四方,《聖濟總錄》方由旋覆花、赤茯苓、桑白皮、半夏、紫蘇、大腹皮、大棗、薑汁組成,治瘴毒、腳氣;《普濟本事方》方由旋覆花、細辛、橘皮、桂心、人參、炙甘草、炒桔梗、白芍、半夏、赤茯苓、生薑組成,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方由旋覆花、荊芥穗、半夏曲、五味子、杏仁、麻黃、炙甘草、前胡、赤芍、茯苓、生薑、大棗組成,治產後傷風咳嗽喘滿等;《濟生方》方則由旋覆花、半夏、橘紅、炮姜、檳榔、人參、甘草、白朮、生薑組成,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暈。此四方均從《金匱要略》的行瘀通絡移為蠲飲化痰。

元代許國禎《御藥院方》所載旋覆花湯由旋覆花、人參、赤茯苓、黃芩、柴胡、枳實、赤芍、甘草組成,用治風熱所致頭昏目疼鼻塞。

明代旋覆花湯有三方:《婦人良方》方由旋覆花、芍藥、甘草、前胡、石膏、白朮、人參、麻黃組成,治妊娠傷寒;《赤水玄珠》方由旋覆花、橘紅、半夏、茯苓、甘草、厚樸、芍藥、細辛、生薑組成,治胸中嘈雜,冷涎上泛欲吐;《證治準繩》方由旋覆花、枇杷葉、川芎、細辛、藿香、桂心、枳殼、前胡、人參、姜半夏、炙甘草、羚羊角、赤茯苓、羌活、生薑組成,治婦人風痰嘔逆等。均與《金匱》放覆花湯迥然有別。

更有《全生指迷方》之旋覆花丸,用治腰以上發熱汗出,昏暈,藥味20味之多,雖名稱僅湯丸之差,實全然不同。

對這些方劑自當一一分辨,不可混淆。

何老認為,《金匱》旋覆花湯臨床應用應注意化裁。

如肝臟氣血鬱滯,證情較輕,病人體質較弱的,投原方即可。

倘瘀滯較為明顯,症見胸脅刺痛,病程較久,舌質偏黯,脈澀不利者,則應加強祛瘀之力,可加入鬱金、丹參、歸尾等;有時也可配以少量蟲類藥如䗪蟲、山甲等,「藉蟲蟻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結」。

若是風寒入侵肝經,陽氣鬱滯之肝著,則應選用《聖濟總錄》蹈胸湯(枳實、陳橘皮、桔梗、甘草)宣通行氣。

此外,肝著乃是氣血鬱滯於肝臟。葉天士云:「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因而在治療時,還應注意通絡,如加入絲瓜絡、橘絡等,以增強蔥的引絡、通絡作用。瘀血內阻往往可以導致內燥證的發生,出現肌膚甲錯、大便乾燥等,又可加入白芍、瓜蔞仁、柏子仁育潤之。

臨床上,何老對外傷、神經性脅痛及慢性肝膽疾患所致的胸脅不舒,常配合用之,多有效驗。

於某,男性,36歲,1980年6月23日初診。病家自訴強力負重後,出現左側胸脅疼痛如刺,痛處不移,且入夜更甚,夜寐不安,以手按揉稍舒,咽喉略燥,喜熱飲,舌質偏黯,脈沉澀。

治擬活血祛瘀、疏肝通絡。

處方:旋覆花(包)18克,茜草根6克,歸尾、鬱金各9克,青蔥5支。服藥3劑後,胸脅疼痛大減,夜寐隨之亦轉安寧。續用原方3劑,鞏固治之而愈。

本文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國醫大師卷·何任》(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何若蘋整理),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轉載]旋覆花湯
    旋覆花湯證:肝著或胸痺,胸部痞悶疼痛者,或婦人漏下見旋覆花湯證者^(一)葉氏變通應用旋覆花湯的基本思路與手法  葉桂變通應用旋覆花湯的基本手法是,用旋覆花湯(旋覆花、新絳、青蔥管)加桃仁、當歸須、柏子仁,組成辛潤通絡法。如上述《臨證指南醫案》脅痛門朱案、沈二一案,諸痛門黃案等,均是用這一基本手法處方。
  • 旋覆花的功效與作用
    半夏曲燥溼化痰,健脾和胃,旋覆花消痰行氣,降逆止嘔,宣肺平喘,半夏曲以燥為主,旋覆花以宣為要,二藥相配,一燥一宣,相互促進,共奏祛稀痰、止咳嗽之功。旋覆花巧妙配伍治頭痛旋覆花治療頭痛,歷代醫家應用頗多,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近代,其治療頭痛的應用相對較少,本文試對旋覆花治療頭痛的功用與配伍進行探討。
  • 中外名家應用旋覆代赭湯臨床經驗
    旋覆代赭石湯  【組成用法】  旋覆花10~15g、代赭石10~
  • 香附旋覆花湯,本是溫病方,六經辨證顯奇功
    香附旋覆花湯見於《溫病條辨·下焦篇》41條:「伏暑、溼溫脅痛,或咳或不咳,無寒但潮熱,或竟寒熱如瘧狀,不可誤認柴胡證,香附旋覆花湯主之;久不解者,間用控涎丹。」吳瑭稱此方為 「苦辛淡合芳香開絡法」。香附旋覆花湯藥證解析香附配旋覆花香附:《 本草綱目 》謂:「 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歸肝、脾、三焦經。功善疏肝解鬱,理氣寬中,調經止痛。旋覆花:《 神農本草經 》謂其:「 味鹹,溫。主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
  • 解讀旋覆代赭湯及臨床運用
    如方中旋覆花、代赭石。2.合理配伍補氣藥 審度濁氣不降之病根,關鍵在於脾胃之氣虛弱,不能行使正常生理功能其治當補益脾胃。再則。合理配伍補益脾胃之氣,更有利於降進胃氣而不戕伐胃氣。可見,只有合理而有效地配伍補益脾胃,才能更好地取得降逆。如方中人參、大棗、甘草。
  • 旋覆代赭湯在臨床上運用的體會
    方中以旋覆花之下氣滌痰,代赭石之重鎮降逆為主藥,佐黨參、甘草益氣養胃,半夏、生薑化痰降逆,大棗調脾胃益中氣。此方不僅應用外感熱病後痰濁中阻,虛氣上逆之症,內傷雜病中如反胃嘔吐、呃逆、脘痛、痞脹、噫氣、痰飲、哮喘、梅核氣等症,由於中氣虛弱,痰溼偏勝,肝氣上逆者,隨證加減使用,亦多有效。
  • 旋覆花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味路旁隨處可見的中藥旋覆花​本品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歐亞旋覆花的乾燥頭狀花序。
  • 理氣劑·降氣·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處方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湯泡)、人參,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 旋覆花湯的「新絳」小考
    《金匱要略》中旋復花湯的新絳自古莫衷一是
  • 旋覆代赭湯方證、方義、適應症分析
    筆者從原條文出發,認為旋覆代赭湯證是因吐下傷中所致的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之證,病機為中陽虛寒,痰阻氣逆,專為胃虛客氣上逆而設,胃虛濁氣不降,內有痰飲,逆衝於上,證屬虛實夾雜,治以補虛降逆為主,兼消痰飲,故方中代赭石的用量應明顯小於其他6味,以小劑量代赭石既重鎮降逆,又可墜痰,藥取兩用,切合痰凝氣結的病機,又借其趨下的藥性,領人參之氣下行,使降氣不傷正,補虛不助逆,配合旋覆花宣氣滌飲,生薑甘草大棗組合,
  • 再談旋覆代赭湯
    第2節  再談旋覆代赭湯 那這個如果要說旋覆代赭湯的證,一整個藥理的結構的話呢,我想哦首先旋覆代赭湯如果你把旋覆花跟代赭石拿掉不看的話
  • 旋覆代赭湯
    心下痞硬不是旋復代赭湯的最主要特徵(是半夏瀉心湯證得主要症狀);噫氣不除才是本方特徵性的東西,呃逆噯氣頻作。二、組成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 代赭石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三、方解1、旋覆花:味鹹,溫。
  •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旋覆代赭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旋覆代赭湯[方藥]旋覆花三兩(9克)人參二兩
  • 為何是清肺排毒湯?來聽聽這位國醫大師「解密」!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月17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介紹了清肺排毒湯的臨床應用情況:目前已經有10個省57個定點醫療機構的
  • 鎮肝降逆_旋覆代赭湯
    這麼多年來,搞這個問題真是花了不少功夫,基本的脾胃藥,四君子,六君子,理中湯,有時候胃痛起來用桂枝湯也有效(脈浮緩),後來學到痞證,半夏、生薑瀉心湯,旋覆代赭湯,柴胡桂枝湯當然也在列,甚至於小陷胸湯都用過了…..,老師也曾開過陳皮半夏抑肝散。 這回還是龍老師認出了旋覆代赭湯證。
  • 旋覆代赭湯的運用
    寒邪已解,胃氣虛弱之嘔逆,時時噯氣而痞悶不除,可用旋覆代赭湯。
  • 本草之惑:旋花、金沸草、旋覆花
    旋花、金沸草、旋覆花作為藥名均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神農載旋花「味甘,溫。旋覆花「味鹹,溫。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旋花為旋花科打碗花 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 ex. Roxb. 其花入藥為旋花,根入藥為旋花根;旋覆花為菊科植物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Thunb. 或歐亞旋覆花InulaBritannica L. 的乾燥頭狀花序。
  • 由噁心想到旋覆代赭湯
    一下子,大家的思路打開了,在降逆的基礎上,再加一些寬胸解鬱的花類藥,來治療胃病、消化道症狀,以達到心胃同治的效果,這不是很好嗎?接著,我們大家就開始琢磨找一些古代名方,看裡面的治療思路,大家都想到了《傷寒論》上張仲景的名方——旋覆代赭湯。《傷寒論》曰:「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噯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 焦樹德:旋覆代赭湯的運用
    I導讀:寒邪已解,胃氣虛弱之嘔逆,時時噯氣而痞悶不除,可用旋覆代赭湯。
  • 方劑選萃: 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    (降逆消痰、補虛緩中法)      漢張仲景《傷寒論》       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