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清朝皇妃脖子上的「白圍脖」除了美觀外,還有一個作用!
熟讀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大統一的封建王朝,自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算起,到1912年2月12日,清廢帝溥儀下詔退位結束,國祚276年,共傳十二帝。現在以清朝為背景的影視劇很多,在劇中,很多觀眾會注意到一個細節,那便是清朝妃子們都會在脖子上圍一條白色圍脖。這樣的白色圍脖看起來既漂亮,又不乏時尚感。那麼,大家知道為何清朝妃子的脖子上都要圍這樣一條白色的圍脖嗎?
自古以來,不論是尋常百姓人家還是王公貴族,對女性的衣著都十分在意,尤其是歷朝歷代的帝王們,更是對妃嬪們的衣著特別在意。兩千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中,由於各個朝代皇帝的不同審美,後宮中妃嬪的服飾也是在不斷地進行創新,使其變得更為精緻,更為迎合皇帝的審美。
自清朝建立後,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人口繁殖很快,物產盈豐,邊境無事,綜合國力遠勝於漢唐兩個朝代。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中國的紡織業達到了古代史上的鼎盛時期,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尋常百姓,在其穿著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他們之間的階級性還是可以體現出來的。
清朝的皇族是女真族,也就是後來我們熟知的滿族,因其是少數民族的緣故,其服飾自然和漢族有所不同。清朝統一中國後,漢人的服飾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變。直到順治九年(1652年),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著寬鬆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髮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實行所謂的「剃髮留辮」制度,使整體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前文提起過,清朝妃子們都會在脖子上圍一條白色圍脖,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白色絲帶,那麼這些妃子們脖子上的這條白圍脖究竟有什麼作用?清朝女子的服飾一直以氅衣為主,且左右兩邊各有一道直至腋下的開衩,到了同治年間,其貴族所穿的服飾上,有增加了很多鑲滾花邊,有「十八鑲」的美譽。
然而,滿清服飾最大的特點便是沒有衣領,不管是尋常百姓人家還是皇親國戚、王公貴族都一樣。因此,妃子們脖子上的那條白色圍脖便是替代衣領,在當時被稱為「龍華」。據《清末貴族生活》記載:(氅衣、襯衣)不用卷領,以圍脖手絹代之。龍華是一條寬二寸的綢緞子,妃嬪們將其圍在脖子上,一頭掖在襟裡,一頭垂下,像極了一條白圍脖。
除了美觀之外,龍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方便皇帝辨認妃子們的身份地位。隨著妃子自身的身份高低不同,龍華的長度也不一樣。位置越高,龍華領巾的長度越長,質量和材質也越好,上面的刺繡也越漂亮。因此,大家是否可以推斷出,後宮中最漂亮,質量最好的龍華就屬於皇太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