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過心理師的人多半有從他們口中聽到過「我愛你(們)」之類的話。對於羞於表達的人來說,聽到初識的諮詢師講這樣的話,或許一時會面紅耳赤、局促不安甚至莫名其妙,根本接受不了;而對那些與諮詢師接觸久了的人,反反覆覆聽到這樣的話,或許會覺著心理師所謂的「愛」好空洞呀!
有這樣的體驗根本不難理解的,那是因為我們很多人對心理師說到的「愛」沒有精準的把握——這個問題也同樣存活在很多心理師身上。那麼,心理師掛在嘴邊的「愛」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我們不煩聽聽來自寶島臺灣的心理師蔣小玄怎麼說(本文觀點採擷自我對心理師蔣小玄的專訪)。
尊重每一個生命
很久以前,一段名為「碰瓷男慘遭女司機徑直碾軋」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該視頻引發網友熱議,不少人認為該男子的遭遇「大快人心」。就這段視頻,我與小玄老師有過一番討論。
在小玄老師看來,網友之所以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大家對視頻畫面的解讀是,「一名男子在路口找車碰瓷,假裝倒地,結果被面前的一輛車碾軋過去。」小玄老師反問,如果這不是真相呢?如果真相是一男子過來問路,因路滑不小心摔了一跤,被女司機無情碾壓了,那網絡上的反應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我猜想,若果真如此,那名女司機只怕早被網友的口水淹死了。
奇怪也就奇怪在這兒,我們似乎對事件真相的關心遠甚於對當事人生命的關心。也就是說,在我們的理解中,如若這件事是「善」的,我們則欲之生;如若這件事是「惡」的,我們則欲之死。在我陷入思考的時候,小玄老師挑明,在這她想探討的不是事件的真相,她想表達的是,我們對生命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小玄老師的觀點是,「哪怕是有罪的人,生命也應當被尊重」。
說到這,小玄老師已對心理師所謂的「愛」作出了第一條註解。
接納每個來訪者
某論壇曾徵集罵小三的帖,稱越狠毒越好,其中一則回復是這樣的:「我先帶個頭——小三,你以為你搶男人很厲害嗎?你也不撒尿看看,現在啊,小三還不如小姐,小姐是為了錢,你又是為了什麼,嫉妒別人擁有愛麼,小三,你也配擁有真愛麼?」
另一帖是這樣的:「小三?給你這個名詞已經夠侮辱了。你特麼的以為你貌美如花?裝什麼清高、傲慢!別人的感情你破壞得很嗨嘛?勾引得特麼的犯賤?老娘你惹得起就怕你得罪不起。你××的算什麼東西?」罵小三的話,沒有最狠毒,只有更狠毒。
每當一對被社會和法律認可的伴侶關係裡有了小三的影子,她就成了全民公敵,她的衣衫上就會沾滿唾沫,她的名字可能會被人肉在網上,她的手機號也可能會被公布出來,前面只要寫上「小三」就成了。
諸如此類的是非判斷,作為普通人,完全可以有。況且生活中,也唯有抱持了這些是非判斷,愛憎分明,方能與人肝膽相照,不是麼?問題是,作為心理師可以這樣嗎?小玄老師從自己的從業經歷說開了。
小玄老師講,她個案中的來訪者就不乏被世俗所詬病的「小三」。面對這樣的來訪者,小玄老師稱,如果心理師抱持著自己的是非判斷或自己的投射,把守在道德制高點,那對解決來訪者的問題是一丁點兒的幫助也沒有的。
在這兒,小玄老師對心理師所謂的愛作出了第二條註解——無條件地接納每一個來訪者。
感恩每個來訪者
記得在心理工作室工作的時候,我一直在努力為各式各樣的人們提供某種服務:兒童,少年,成年人;在教育、職業、家庭和婚姻方面遇到難題的人;被貼上「正常的」「神經症的」「變態的」之類標籤的人;自願求助的人以及被人強迫送來的人;問題輕微的人以及深陷絕境、希望渺茫的人。面對他們任何一個人都不是輕鬆的事兒,但有機會與如此眾多而又獨特的人們親密、深入地交往,是值得我深深感謝的一種特別恩惠。
在我剛剛分享完過往經歷的時候,小玄老師便接著我的話茬從兩個方面對心理師的所謂「愛」作出了第三條註解。
其一,心理師要明白的是,你並不是幫助了誰,因為事實上,「並不是我在幫助來訪者,而是來訪者在幫助我」。如小玄老師說的,每個來到世間的人,都有自己的課題要完成,「一個個來訪者正是在幫助我完成我的課題」。
其二,因此呢,作為一名心理師,她從來不需要來訪者感謝她,而是她在由衷地感恩來訪者。
這兩點或許正是一名優秀的心理師該有的素質或者說情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