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個朋友聊天。她跟我說,身邊的同事讓她覺得窒息。她不知道,原來過於內向的性格在別人的眼中竟然也是一種錯誤。
朋友是屬於一個看起來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人,安安靜靜的小姑娘可以一個人默默呆很久。
工作之後,這樣的狀態也沒有發生太多的改變。
直到有一天,朋友接到家裡的電話,父母跟她說多出去走走,多跟別人交流,不要總一個人悶著,容易悶出病來。言語之間都是對她濃濃的擔憂。
朋友很震驚,不明白千裡之外的父母為什麼突然如此,明明對方對她的生活狀態知之甚少。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主管在她不知道的情況下給她的父母打電話,言辭之間向父母傳遞出她不跟人交流、不合群,是不是有抑鬱症或是自閉症之類的情況。
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朋友很生氣也很無奈。她不明白,既然自己的工作是可以獨立完成的而她也能夠在不跟別人交流的情況下完成好自己的工作,為什麼就不能保持安靜呢。
難道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活潑開朗、朋友眾多嗎?難道內向的人,就不值得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嗎?性格內向,是我們錯了嗎?
朋友的經歷,讓我回想起了我的學生時代。
常常會聽到我媽跟我說這樣的話:老師說你在學校裡面都沒有朋友,平時也不跟其他同學交流,這麼不合群不好啊。平時有空多跟同學交流交流。
而逢年過節,只要遇上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必定會有親戚說,你怎麼這麼內向,見到人也不知道叫一聲?這麼內向可不好...
在很多的時候,這些語言就好像是一句句咒語,一遍遍旋繞在我的腦海裡。老師、家人,交朋友,這些都變成了讓我覺得很有壓力的事情。明明心裡害怕,明明一點也不想這麼做,但卻因為那個一直出現在耳邊的聲音妥協了:不合群的人太奇怪了。
到現在還會記得,因為那些聲音而帶給我的自卑感。高中時永遠不敢在公共場合下看鏡子,總覺得鏡子裡的自己怪怪的。遇見了能跟自己一起去食堂的朋友就會格外珍惜,小心翼翼地保持著彼此的友情。即使有意見也從來不敢說出口。那個時候的自己,永遠相信著這樣的真理:落單是不對的。現在回想,高中時代,真的是一段暗淡卻偶有色彩的時光。
大學時代,掙脫了曾經的生活環境,終於迎來了我人生的轉折。
大家都說我變開朗了。但其實,我只是在離開那個讓我感受到壓力的環境之後,漸漸地緩解了壓力,放下了自卑,重拾回些許的信心。
我依然還是那個不怎麼喜歡說話,喜歡安靜的人,但我,學會了主動去傾聽。
我的朋友告訴我,最初對我的印象是高冷,覺得我是一個不太喜歡搭理人的人。「以前總覺得就算在一起活動,你也是自己一個人,但是後來才發現,每一次交流,你都是那個最認真的聽眾。有的人說得多、互動多,看起來好像關注到每一個人的交流,但往往會一笑而過。但有的人,默默無聲,卻會把每一件事情記在心裡。你是後者。」
「你不是高冷,相反,你有顆溫柔的心,只是答應我以後在認真聽的時候,也記得告訴我們,你也在。」朋友的這句話,對那時的我,現在的我以及以後的我都產生了很多的影響。
我,變成了我們。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加入並不難。沒有人會因為你話少而排斥你,也不會有人會因為你突然開口而覺得詫異,相反,他們在默默地期待著有一天我能夠再多邁近一步。
所以,很顯然,壓力並不會促使內向的孩子有所改變,營造輕鬆的環境才能讓他們學著放開自我。
性格內向不是一種錯誤。每個人都會有自己舒適的生活方式。我們不是不願說,只是習慣性在說話前思考太久以致於想到最後,成為了不敢開口。其實,性格內向的人,比誰都渴望著有一天可以自信地侃侃而談。沒有誰不喜歡成為別人眼中最閃耀的明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所以,如果遇到性格內向的孩子們,請多給出一些耐心吧。你們簡單的一句鼓勵,或許會成為他們打開心扉的關鍵,而你們無心的一句談論,或許會讓他們退回黑暗。
願世界多點包容吧,人生來就是不一樣的,性格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