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在笹川日中友好基金的邀請下,我們在東京採訪了被譽為日本「人間國寶」的天婦羅職人早乙女哲哉先生,本文在採訪的基礎上整理而成。
日本飲食起源與中華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明治維新以後,又開始走上與西方文明的交流之路,因此在我們的固有印象裡,一直認為日本飲食主要依靠模仿,沒有自己的創意。
但實際上,日本飲食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典範,不僅在造型、口味上進行了創新,而且日本人也憑藉著一股執著的鑽研精神,不斷追尋著美食的極致與完美。天婦羅就是其中之一。
早乙女哲哉,1946年生,由於家境貧寒,15歲來到東京闖蕩。他起初的理想是開一家壽司店,但後來聽說天婦羅師傅的收入更高,於是便去了天婦羅店做學徒。同年,他炸出了人生中第一個天婦羅,後來這一炸就是56年。(圖/黃小靜)
天婦羅,江戶時代流傳至今的日本美食。如果了解天婦羅名字的含義,大抵也就了解了它的做法。「天」就是「天竺」的簡稱,有外來食物的意思;「婦」在日語裡寫作「麩」,指的是用小麥粉包裹的面衣;「羅」則有薄薄一層的意思。將蔬菜或魚類用麵粉包裹後入鍋油炸,這就是天婦羅最基本的做法。
但製作好吃的天婦羅並不像它名字描述的那樣簡單。從用油到天汁,再到裹面、油炸,日本人一直在不斷探索和變化。
早乙女哲哉的餐廳「みかわ是山居」
戰國時代,居住在長崎的中國人開始了油炸蔬菜和魚,這便是天婦羅的原型。最初使用的油是芝麻油,但是榨芝麻油的成本太高了,直到了江戶時代,人們才發現用廉價的菜籽油可以炸出同樣焦黃香脆的味道,而且價格還便宜不少。從此菜籽油便成為了炸天婦羅的主要用油。
人們吃天婦羅時喜歡淋些醬油在上面,隨著吃的頻次和數量的增加,油膩感在所難免。人們把蘿蔔、生薑、海鹽、柑橘汁等調味品也相繼加了進來,蘸汁從鹹到清鮮酸甜,味道不斷豐富,也越來越解油膩。
好吃的天婦羅,光靠原料的提升還不夠,麵皮要炸得恰到好處,香脆且不粘口,咬下去一口發出清脆的「咔嚓」聲,食客的牙齒便直抵其肉,麵皮裡包裹的食材散出「鮮味」與「甘甜」,這才是「上等」的天婦羅。
牛尾魚天婦羅
日本「人間國寶」早乙女哲哉,就把天婦羅做到了這種境界。
「炸」是一種技術,「炸好」卻是一門藝術。有的時候需要的不僅僅是經驗,還有對技術的總結與理解。
「食物的外面包裹上一層麵皮,隔著這層皮,油對於食物烹飪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蒸」,藉助油的熱度在蒸。當食物置入油鍋當中,發出「滋滋」的聲音及產生泡沫,這是油的脫水力在發揮作用,當油溫達到200攝氏度,食物中水分為0,這個過程又變成了「燒」,通過「燒」可以控制麵皮的厚度,哪個部位多燒一會兒,哪個部位少燒一會兒,這是調節麵皮薄厚的關鍵」。早乙女哲哉說起這個過程挺簡單,其實是要有不斷鑽研的精神才能總結出來。
蘆筍天婦羅
對於科學的精準把握,是「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所炸的天婦羅與眾不同的原因之一。在早乙女哲哉看來,這都應該是料理人具備的基本素質,至少對他來說,這是最基礎的自我要求。什麼樣的食材需要多少度的油溫?鍋裡需要炸多久?炸制時翻滾到什麼時候夾起來最佳?人的舌頭在多少溫度下最為敏感……這些細微的要點早已爛熟於早乙女的心中,這也是他完成3000萬個天婦羅作品後得來的科學數據。「對於做料理的人來說,這些科學數據都是必須了解的。如果有的料理人感覺今天發揮的不錯,明天卻沒發揮好,不能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就說明他沒有從根本上掌握和理解這些科學數據」。
油炸不應該掩蓋食物本來的味道,而是應去盡最大努力去保持它的鮮度。這才是展現食物特色的最好方法。「一條魚從海裡來到餐桌,就應該讓它擁有比在海裡還好的狀態,料理人通過運用技術,在適宜入口的時間內把美食端給食客享用,這樣的味道才能對得起每一個人。」炸天婦羅時對每份食材、每個工序懷抱著一份感恩之心,幾十年如一日,這是早乙女哲哉厲害之處。
星鰻天婦羅
採訪日本「人間國寶」天婦羅匠人早乙女哲哉,我們卻發現,技術並不是他做好天婦羅的唯一法寶,還有他的人生哲學。早乙女哲哉堅信:有什麼樣的心情就會烹調出什麼樣的食物,什麼樣的人生哲學同樣影響著製作天婦羅所能抵達的高度。
早乙女哲哉15歲開始在天婦羅店學徒,他的師傅是彼時東京最著名的天婦羅師傅上村莊太郎。當時有很多的文人墨客都會到店裡來吃天婦羅,即便身份尊貴,他們也都會向師傅上村莊太郎行禮。這一幕讓早乙女哲哉十分震撼,「我希望有一天能成為師傅那樣的人,技術水平能達到跟師傅平起平坐的地步。」同時,他還暗下決心,以後也要把這些文人當成自己的目標,達到跟他們一樣的層次。這些最初的願望,成為早乙女哲哉後的動力。「那些被尊稱為先生的人,他們在創作時不僅需要技藝,還有境界與意識,而職人通常只會使用技巧,要成為天婦羅界的『先生』,就必須要將炸天婦羅視為藝術創作。」這樣的覺悟讓早乙女製作天婦羅的動機跟他人不太一樣,也形成了他後來做事的用心態度。
「みかわ是山居」的一大特色菜:蝦頭天婦羅
儘管早乙女哲哉在料理界已經是高高在上的人物,但也不會帶給人距離感。就拿帶徒弟這件事來說,就能看出「天婦羅之神」不一樣的格局。
很多人都會認為,大師的徒弟一定是經過層層考核篩選出來的,其實則不然。「想打工或想來學習,我從來沒有拒絕過,但也從來沒有主動說過要收個徒弟。慕名而來的,我都來者不拒。」與其說來到早乙女哲哉身邊是一種學習,不如說更像是一種修煉,比起學會工作,更多是要學會忍耐。「忍耐3年,就掌握了3年的工作技巧;忍耐5年,這5年的技巧就掌握了;忍耐10年,就能成為一流的天婦羅料理人。忍耐時的所見所想,都是重要的修煉。」
「みかわ是山居」店內
即便徒弟們犯錯,只要不涉及到做人的準則,早乙女哲哉都不會生氣,反而會去寬慰這些年輕人。比如性格膽小的徒弟,炸天婦羅時可能會緊張得發抖,做出的味道就會沒那麼出色,他會安慰對方:「膽小不是壞事,說明你非常細心,要把這個當成自己的武器。甚至可以從正面去想:之所以在別人面前不敢說話或緊張哆嗦,說明你重視眼前的這個人,否則的話,你什麼都不在乎。」對徒弟的不佳表現,早乙女哲哉都會理解。可是對於那些嘲笑別人發抖的人,他就會非常生氣,覺得這是人格低下的表現,他教導自己的徒弟不要做這樣的人。
早乙女認為,自己取得現在的成就承蒙社會的偏愛,所以他也要將這份感恩之情回饋給社會。就像他年輕時受人啟發一樣,現在他也十分願意給年輕人創造更多機會。沒想到,早乙女第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竟然是開畫廊——在他的天婦羅店不遠處,一個小巧精緻的畫廊向遊客免費開放著,這裡展覽的是日本著名畫家伊藤若衝的畫作,屏風、畫卷等展品均是早乙女哲哉的個人收藏,這些珍貴的展品平時在國立美術館都要排隊好幾個小時才能看到,對於喜歡藝術的人來說,這種福利簡直難以想像。
早乙女哲哉的畫廊中的珍貴畫作(圖/黃小靜)
一個人的行為、心情會反映在他所做的食物之中,同樣,一個人的處事態度、人生信念也左右著料理的高度。正是有了這樣的氣度與胸懷,早乙女的天婦羅才很難被人超越。
做好一個天婦羅,遠不是做好一個炸物那樣簡單的事兒。
(本文為作者原創稿,轉載請留言獲得授權。除特別註明外,文中使用圖片均由日本料理店「みかわ是山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