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老人述北京記憶:周總理曾在照相館親自排隊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胡同老人述北京記憶:周總理曾在照相館親自排隊
2015-05-06 10:07:22來源:北京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2015年05月06日 10:07 來源:北京日報 

參與互動

(

)

   中國照相館特級攝影師姚建中回憶,1956年中國照相館從上海落戶北京王府井,排長隊等照相成為常態,隊伍裡還有周總理。圖為中國照相館的老門臉兒。

  ▲胡同裡開了新中國第一家個體餐館,吸引了國內外諸多記者採訪。圖為上世紀80年代悅賓飯店剛開業時,劉桂仙正在接待外國記者。

  本報記者 祁夢竹 通訊員 喬斐

  由東城區東華門街道居民口述而成的書籍《故宮牆外那些事兒》近日出爐,56位土生土長的老北京居民,平均年齡80歲,最大的92歲,他們通過回憶身邊故事,以口述實錄的形式,記錄下半個多世紀來北京的變遷。

  家園變化

  皇城根公園邊上曾有臭水溝

  「我家以前就住在南河沿南口處。」家住東華門街道黃圖崗社區,今年七十多歲的莽大吉說道,「兩岸街區的汙水全都往裡排,垃圾全都往裡倒,河坡上雜草叢生……在現今的皇城根遺址公園,過去建有大小煤場好幾家,還有石灰建材的料場,河邊晚上經常有為亡者燒紙的,亡者的親人們穿著孝袍,火光沖天,又悽涼又嚇人。」

  「您說那時候叫什麼居住環境呀。」莽老爺子清楚地記得,新中國成立後身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人多高的大洋灰管子埋在地下,愣是把個臭水溝變成了寬敞的大柏油馬路,兩岸蓋起了文化部、全國工商聯、六十五中學、高檢院。改革開放後,東皇城根又建起了大的農貿市場,2001年修建了皇城根遺址公園,走進公園就感到心情舒暢,心曠神怡。」

  《故宮牆外那些事兒》中,老人們說得最多的是50多年來自己身邊的變化,這也是北京城市的變化、生活的變化。

  見證歷史

  周總理照相館裡親自排隊

  說起開飯館做生意,現在看來很平常,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能在北京城引起不小的風波。東華門街道王府井社區的郭培基、劉桂仙夫婦倆是新中國第一家個體餐館的老闆。「1980年,東城區工商局為我們做擔保,向銀行貸款了500元,悅賓飯店在狹小的胡同裡開張。不料卻被人指指點點……給我們蓋章的街道辦工作人員受到調查……我們商量著打算關門,沒想到店裡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改變了我們一生,國家領導人陳慕華、姚依林給我打氣,要把飯館經營好,做出工農兵喜歡的菜。」郭培基說,多年來,他和老伴兒始終牢記這些話,以誠待人,這也是悅賓飯店能夠經營至今的秘訣。

  姚建中父子兩代都是中國照相館的攝影師。「小時候老聽父親說……那是1956年10月的一個星期天,到照相館排隊的人特別多。突然,不知誰驚呼了一聲:『周總理!』人群瞬間沸騰起來。周總理真的站在大廳裡!身邊竟然連個警衛都沒有,只有一個秘書模樣的人跟隨著!工作人員和前來拍照的群眾一樣,既意外又驚喜。原來,總理很快要訪問亞非拉國家。按照當時領導人會面的習俗,總理要和其他領導人互贈照片作為紀念。所以總理特意到中國照相館,希望能拍幾張滿意的肖像照。『讓總理先拍!』『總理您先拍,我們不著急!』隊伍裡逐漸響起這樣的聲音。周總理笑著擺擺手,『我今天不是領導人,我和大家一樣,是以客人的身份來的,當然得排隊。』」

  胡同舊事

  老舍給鄰居「送樹熟兒」

  豐富胡同老居民蘇振江曾是老舍先生的鄰居。「胡同裡街坊四鄰進進出出,經常會看到老舍頭戴禮帽、手拄文明棍走在路上。老舍為人特別謙虛、低調,無論在胡同裡見到大人還是孩子,都會立刻停下來主動讓路,把禮帽摘下來拿在手中,點頭致意。老舍喜歡擺弄花草,他搬來後在院子裡種了兩棵柿子樹,叫『火柿子』。柿子熟了,要挨家挨戶送給朋友,在老北京的風俗裡,這叫『送樹熟兒』。」蘇振江對這段與老舍為鄰的胡同生活記憶猶新,「我和周圍的鄰居都沒少收到老舍種出來的柿子。」

  老人們還在回憶中講到,北京飯店的前身是法國人開在蘇州胡同的一家三間門臉的小酒館;胡同裡沒有自來水管,家家戶戶用水全靠送水人……

  「當今,城市建設如火如荼,但是城市的文化記憶正在悄悄地消失。在這本書裡,每個居民都有自己的故事,這樣的書籍是對文化遺產內涵的揭示,是對歷史街區文化的繼承。」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對這本根據老百姓口述實錄整理出的書給予很高評價,他表示,東華門街道地理位置優越,緊鄰故宮、天安門、王府井,生活和工作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是承載老北京歷史記憶、最具發言權的群體。

相關焦點

  • 推薦北京最值得去的胡同:帶時光「故事」的胡同
    如果有跡可循,那隻好是記憶裡的色相,揉捏在北京城的人文特色,還有那幽幽迴轉的胡同。《胡同的故事》裡包含了46位作家的文章,大多數出生於民國初期到五十年代的老作家與北京胡同的故事。文化可以俯聽幾代之變遷,而胡同,還真的只能砸吧那個年代的北平才有滋有味兒。
  • 睡進老北京的胡同裡,春風習習裡24小時看書喝咖啡不用排隊
    原創: 外灘君 外灘TheBund網紅雜誌館「春風習習」搬進了酒店裡將閱讀延伸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天安門附近,前門大街的胡同裡,有家深藏不露的雜誌館叫春風習習,剛開業就成為了京城裡需要排隊打卡的文藝坐標
  • 北京「最具」吸引力的胡同,北京十大胡同之一,曾是京城私家園林
    北京是我國的古都之一,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北京市也保留了許多燦爛的旅遊文化, 另外,根據地區不同,景點的實際價值也有差異, 所以,我簡單介紹一下北京被遺忘的小巷景點, 其實在北京的人氣很高,魅力也很強,但來自全國。
  • 照相館攝影師鏡頭下的民國北京
    在他隨身攜帶的鐵皮箱子裡,裝著他在北京的所有影像記錄,包括開設照相館期間拍攝的所有底片,還有相機和照片、幻燈片、明信片,以及出版的畫冊。1910年詹布魯恩來到中國之前,他曾在美國軍中服役,參加過美西戰爭。1916年,他在長城遇到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路易絲·赫爾德琳小姐(Miss Louise Hoelderlin),兩人一年後結婚。要不是因為身體健康惡化,詹布魯恩不會離開中國。
  • 《胡同的故事》:四十餘位作家齊下筆,不同視角下的北京胡同合集
    可以說北京的胡同是久遠歷史的產物,它反映了北京歷史的面貌,是有豐富內容的。而在《胡同的故事》一書中,我們仿佛會隨著那些名家們一起,穿越回那些古老而又親切的胡同中去,去品味他們的往事,和胡同的故事。01.
  • 這幾條胡同最老北京!
    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每一條有每一條的味道,胡同是北京的脈絡,承載著老百姓的記憶與情懷。走在其中體驗胡同裡的老北京人真實生活的樣子~感受時間和歷史雕琢後的北京胡同,你會發現,除了京味兒和厚重的歷史底蘊,這裡還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味道~今兒個就帶大家一起看看那些有意思的胡同。
  • 魔都100:上海灘這家照相館凌晨就有人排隊 珍藏著民國最全明星照
    王開照相館位於上海南京東路,是中國照相業的老字號,具有98年的歷史。而這家照相館的老闆名字卻不叫王開,而是王熾開。1920年,王熾開把照相館從北京搬到了上海。可王開照相館真正出名卻是靠著一張「人民為孫中山送行場面」的新聞照。
  • 北京胡同|②乾麵胡同:無數大師曾經徘徊的街巷
    運糧的大車打西邊的胡同穿來穿去,麵粉時或遺撒,風一刮到處都是,老北京戲稱「下乾麵」,後來人們就把這條胡同叫乾麵胡同。乾麵胡同的大宅門不少,而且多是廣亮和金柱大門,保存的也不錯,部分大院沒有淪為擁擠的大雜院。這個61號院,最早住的是光緒皇帝的老師李鴻藻,一生清正廉潔,去世後,諡號「文正」。李鴻藻有三個兒子,小兒子李石曾是國民黨元老,故宮博物院首任理事長。
  • 北京胡同:你知道胡同這個名稱來源於哪裡?
    據北京史研究會會員曹爾駟先生在《北京胡同叢談》一文中談道,"胡同"它最早見於元曲。如關漢卿的《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的詞句。還有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
  • 時光碎片–北京 青雲胡同裡的戲劇天地/原地建築
    緣起 前門地區位於北京紫禁城南側,見證了北京城數百年興衰歷史。位於前門東區的青雲胡同23~29號院,正是這部宏大史詩中的一個縮微烙印。其南院曾是百年前京劇大師梅蘭芳居住過的地方,與平遙顏料會館的戲樓只有一巷之隔,他曾在院裡練功吊嗓,醞釀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中院原有關帝高廟,一度香火鼎盛殿房林立,附近胡同街道都以之命名。北院幾十年前被「時髦工業」-電子管廠佔用,鋼結構紅磚牆的廠房拔地而起。
  • 中國照相館每天接300單:不照全家福過年不完整
    昨天已是初六,但到老字號照相館拍全家福的市民仍熱情不減,需要排一個多小時的隊才能拍上,其中有的市民甚至連續40年來此定格記憶。照相館工作人員介紹說,春節期間攝影師每天要接300餘單,比平時多一倍。 等候一小時 臉上仍帶笑 「這兒就是中國照相館,快看那是毛主席的照片。」
  • 北京胡同裡的文創小店:賣的是創意,買的是故事
    英國老闆,北京大媽店員,「豆汁兒、炸醬麵、大碗茶」——滿牆T恤都印著北京元素。如此混搭的風格在一家位於五道營胡同的文創小店和諧共生。賣的是文創產品,買的卻是一段北京故事,在北京大媽尚姐歡快的京腔中,豆汁兒什麼味兒、大碗茶怎麼品,仿佛已經躍上舌尖。
  • 北京文化記憶——原生悠久,中正和安
    《北京文化史》可以說是一部關於北京城文化記憶的書籍。閻崇年先生在自序中寫道:北京是自元大都以來,由中原農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東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島嶼海洋文化5種文化所組成的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全書分十個章節,三個千年變局對北京的文化歷史進行了梳理和總結。
  • 北京人必去的小眾文藝胡同,速來全景「淘寶」!
    ↑↑↑戳圖片,VR全景打卡胡同胡同是北京的文化符號有這樣一條胡同既古樸又現代既留存著北京傳統文化記憶又有新的消費理念生活體驗這裡匯聚著83家獨具匠心的精緻小店被網友稱為「北京具有文藝範兒的胡同」它就是胡同界的跨界「新興之秀」——五道營胡同今天北京廣播電視臺主持人祖衝亞將帶你720度無死角VR雲遊五道營胡同她還迎來三個任務挑戰她會完成任務嗎戳圖片——一起雲遊胡同!
  • 2個臺灣設計師,在北京胡同裡開了一家最不賺錢的咖啡館
    2009年雪莉回臺灣過年,看了臺譯本的《巴菲特傳》,節後她回到北京,還剩200多頁沒看完,於是她又在北京買了大陸譯本的《巴菲特傳》,看不下去了,還有點生氣。於是她決定開一家線上書店,將兩岸譯者不同的書籍對比,選臺譯本更優秀的作品引進大陸,在籌備書店期間,雪莉發現大陸出版的部分譯本,問題出在過於追求速度。
  • 憶說上海最早的幾家照相館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在老上海人的記憶中,照相館最有生活的儀式感,走進照相館必定是要記錄某個重要事,
  • 回憶我為周總理當翻譯的日子
    活動結束後,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又不知疲倦地工作到深夜。批評鼓勵,誨人不倦周總理的言行,一向「嚴」字當頭。對人嚴,對己更嚴。我個人就曾領受過周總理的兩三次批評,有間接的,更有直接的。這些批評使我畢生受益。1966年4月下旬,我在短期下放山西八個月後,提前調回北京,匆匆上陣,參加阿爾巴尼亞總理訪華翻譯工作。其間,在釣魚臺國賓館接待辦公室,我在一旁親耳聽到周總理打來電話。他批評外交部主管副部長和蘇聯東歐司負責同志在接待工作上有薄弱環節,並兩次提及我在會談和群眾大會上翻譯的缺點:為什麼範承祚此次在講外語時,表達不暢,顯得吃力?
  • 周總理的酒量有多大,曾喝倒許世友,卻喝不過美女翻譯
    據周總理後來自己講,那一回,一兩多的酒杯,他就喝了二十五杯。 1945年國共兩黨的重慶談判時期,自然少不了觥籌交錯。周總理曾代替不勝酒量的毛主席喝酒,是來者不拒,而且多是雙份,即代毛主席喝一份,他自己再喝一份。
  • 46位名家文人《胡同的故事》:胡同不會說話,卻是歷史的見證人
    「我愛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愛我,我們已經結下了永恆的緣分。」初看到這句話,簡直沒能把我給樂死,甚至不由自主想哼起那首「我愛北京天安門……」的小曲兒。再仔細一看,這手筆居然來自季羨林老先生,這下可是徹底地把我驚到了。
  • 北京地鐵4號線靈境胡同站:以胡同為名的地鐵站,周圍卻並非胡同
    北京地鐵4號線靈境胡同站:以胡同為名的地鐵站,周圍卻並非胡同北京有數百條胡同,地鐵站中只有一個叫胡同:險些被命名為西單北北京有數百條胡同,地鐵站中只有一個叫胡同、以胡同為名的地鐵站。這就是北京地鐵4號線靈境胡同站。北京地鐵4號線的靈境胡同站本身是在西單地區的北部,這個地方險些被命名為「西單北」,但最終成以靈境胡同為名。靈境胡同地鐵站雖然名為「胡同」,但是這個地方周圍其實已經並非胡同,而是一條比較大的道路。北京地鐵4號線靈境胡同站的地圖如下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