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6日 10:07 來源:北京日報
參與互動(
)
中國照相館特級攝影師姚建中回憶,1956年中國照相館從上海落戶北京王府井,排長隊等照相成為常態,隊伍裡還有周總理。圖為中國照相館的老門臉兒。
▲胡同裡開了新中國第一家個體餐館,吸引了國內外諸多記者採訪。圖為上世紀80年代悅賓飯店剛開業時,劉桂仙正在接待外國記者。
本報記者 祁夢竹 通訊員 喬斐
由東城區東華門街道居民口述而成的書籍《故宮牆外那些事兒》近日出爐,56位土生土長的老北京居民,平均年齡80歲,最大的92歲,他們通過回憶身邊故事,以口述實錄的形式,記錄下半個多世紀來北京的變遷。
家園變化
皇城根公園邊上曾有臭水溝
「我家以前就住在南河沿南口處。」家住東華門街道黃圖崗社區,今年七十多歲的莽大吉說道,「兩岸街區的汙水全都往裡排,垃圾全都往裡倒,河坡上雜草叢生……在現今的皇城根遺址公園,過去建有大小煤場好幾家,還有石灰建材的料場,河邊晚上經常有為亡者燒紙的,亡者的親人們穿著孝袍,火光沖天,又悽涼又嚇人。」
「您說那時候叫什麼居住環境呀。」莽老爺子清楚地記得,新中國成立後身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人多高的大洋灰管子埋在地下,愣是把個臭水溝變成了寬敞的大柏油馬路,兩岸蓋起了文化部、全國工商聯、六十五中學、高檢院。改革開放後,東皇城根又建起了大的農貿市場,2001年修建了皇城根遺址公園,走進公園就感到心情舒暢,心曠神怡。」
《故宮牆外那些事兒》中,老人們說得最多的是50多年來自己身邊的變化,這也是北京城市的變化、生活的變化。
見證歷史
周總理照相館裡親自排隊
說起開飯館做生意,現在看來很平常,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能在北京城引起不小的風波。東華門街道王府井社區的郭培基、劉桂仙夫婦倆是新中國第一家個體餐館的老闆。「1980年,東城區工商局為我們做擔保,向銀行貸款了500元,悅賓飯店在狹小的胡同裡開張。不料卻被人指指點點……給我們蓋章的街道辦工作人員受到調查……我們商量著打算關門,沒想到店裡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改變了我們一生,國家領導人陳慕華、姚依林給我打氣,要把飯館經營好,做出工農兵喜歡的菜。」郭培基說,多年來,他和老伴兒始終牢記這些話,以誠待人,這也是悅賓飯店能夠經營至今的秘訣。
姚建中父子兩代都是中國照相館的攝影師。「小時候老聽父親說……那是1956年10月的一個星期天,到照相館排隊的人特別多。突然,不知誰驚呼了一聲:『周總理!』人群瞬間沸騰起來。周總理真的站在大廳裡!身邊竟然連個警衛都沒有,只有一個秘書模樣的人跟隨著!工作人員和前來拍照的群眾一樣,既意外又驚喜。原來,總理很快要訪問亞非拉國家。按照當時領導人會面的習俗,總理要和其他領導人互贈照片作為紀念。所以總理特意到中國照相館,希望能拍幾張滿意的肖像照。『讓總理先拍!』『總理您先拍,我們不著急!』隊伍裡逐漸響起這樣的聲音。周總理笑著擺擺手,『我今天不是領導人,我和大家一樣,是以客人的身份來的,當然得排隊。』」
胡同舊事
老舍給鄰居「送樹熟兒」
豐富胡同老居民蘇振江曾是老舍先生的鄰居。「胡同裡街坊四鄰進進出出,經常會看到老舍頭戴禮帽、手拄文明棍走在路上。老舍為人特別謙虛、低調,無論在胡同裡見到大人還是孩子,都會立刻停下來主動讓路,把禮帽摘下來拿在手中,點頭致意。老舍喜歡擺弄花草,他搬來後在院子裡種了兩棵柿子樹,叫『火柿子』。柿子熟了,要挨家挨戶送給朋友,在老北京的風俗裡,這叫『送樹熟兒』。」蘇振江對這段與老舍為鄰的胡同生活記憶猶新,「我和周圍的鄰居都沒少收到老舍種出來的柿子。」
老人們還在回憶中講到,北京飯店的前身是法國人開在蘇州胡同的一家三間門臉的小酒館;胡同裡沒有自來水管,家家戶戶用水全靠送水人……
「當今,城市建設如火如荼,但是城市的文化記憶正在悄悄地消失。在這本書裡,每個居民都有自己的故事,這樣的書籍是對文化遺產內涵的揭示,是對歷史街區文化的繼承。」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對這本根據老百姓口述實錄整理出的書給予很高評價,他表示,東華門街道地理位置優越,緊鄰故宮、天安門、王府井,生活和工作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是承載老北京歷史記憶、最具發言權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