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納氣法
吐納氣法,功法分築基法,納氣法、吐氣法。築基法古稱「水火勢」,是吐納氣法的基礎。氣是物質是能量,有限度,先納(先吸、先接收)繼而後吐(後呼,後發放),是為了無損於己利於人,反之,既有害於己又無益於人,或因微弱無力、時斷時續,滿足不了需要,收不到預期效果,久之,必然要傷己誤人。納氣是吐氣的前提,納氣必先松體(調身)。因此,松體又是築基功夫的基,礎,是基礎的基礎。松是通過意念、呼吸和動作來實現的。操練方法如下。
一、導引動作1、松密處又稱「酥體」,即放鬆會陰部,保持一種輕微的「性感」。做到這一點,可以導引全身肌肉和關節鬆散,並可導致精神的安逸,容易入靜和呼吸自然。可。體酥、心融,樂陶陶」。2,三七分力古稱「三七勢」,即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足尖稍向外撇,全身體重由兩足跟承擔七成,兩腳掌承扭三成,即所謂的「體重落於踵」。在操練本功法全過程中要貫徹始終,其目的是便於全身肌肉和關節的鬆動,包括外動、內動和大動,小動等等。3,三點一線站立時要求天頂、密處和兩腳跟聯線的中點,上中下三點垂直一線(坐時天頂與密處兩點婆上下垂直,臥時不限制)。以消失腰椎生理性前彎為重點,腋脅空虛,膝關節耍不屈,不僵、不直,保持一種滑利感。4,動在脊柱松肩,兩臂自然下垂。由手指和腳趾開始向上和向裡節節蠕動,逐漸波及全身各關節,最後使脊柱前後彎曲呈波浪式蠕動、橫向彎曲呈搖晃式擺動和左右旋轉式扭動,或蛹,擺、扭三者混合式蠕動,再過度到以脊柱為中心軸,帶動全身,即「一動無有不動」。5、全身皆動在脊柱帶動下,兩臂前乎舉、側平舉和下落,交替進行,全身皆動。要求「內(內臟器官)外(四肢百骸)相合(齊動)。詳見《禪密功築基功》。
二,意念活動集中精神,體察全身關節運動的幅度和力量。留意諸多導引動作中的全身關節,特別是脊柱各椎體是否在松在動,是否在一松(指密處)無有不松(指全身關節和肌肉),一動(指脊柱)無有不動(指全身各部)。始終存念於松和動的既矛盾又統一之中,既被動分離又主動聯合,既是動靜平分,又在變化萬千。用「意守體內」,一心調動和檢查身軀各部位的松和動,從而收斂精神,這是調身方法,也是調心方法之一。三,吐納方法.自然呼吸,或謂「無意息」,「忘息」,即把呼吸忘掉,在自然中形成。
四,要領重、松身要松,特別是松密處,在整個過程中貫徹始終,要「念茲在茲,常惺惺」。2、動動作緩慢柔和,不停頓不間斷。動,是在意的支使下進行,使「心」與身逐漸融化一起。存意於肢體活動,以收斂精神,是訓練入靜的起步功法,特別要注意的是「動中求靜」,動靜兼用,內外相合。3,息細心體驗於肢體,必然無意於呼吸,或者會忘掉了呼吸。當然,這時的呼吸會隨著緩慢柔和的導引動作而深勻細長,進而「似有似無」。這是調心、調體、調息三者融會貫通的結果。切忌在動中留念於息。如舍本求末,故意造作,或把呼吸拉長,縮短,中間停頓等,均有礙築基。
五、氣感與效應在松的前提下,在動靜結合中,始終一心於身的各部動的形態和松的程度,加以平柔舒長的呼吸,體內自會「生氣盎然」,自覺先手足後全身產生溫、熱、冷,涼,酸、麻,痛、癢、脹,緊、輕、重、大、小,空,無等氣感。這是氣作用於肌體的良性反應,是「氣在人中」的「內象叢生」。在此階段,要欣然受之,使其繼續生育、成長和壯大,任其充盈,流竄和鼓蕩,久之將蔓延全身,開始生效和受益,納氣法納氣法有一字勢,陰陽勢、渾圓勢三式。
甲、一字勢在築基的基礎上,自覺得氣並充盈之後,學練之。
一,導引動作兩臂由體側平舉(掌心向前),目視目標(花草樹木,日月星辰或山海天雲等)。同時脊柱左右擺動或者前後蛹動。兩臂做波浪形合攏,兩掌隨之做對擠(掌心相對)和分離(指尖相對)動作,同時蠕動脊柱(圖91-97)。兩臂也可以上舉過頭(掌心向前)或兩臂前伸平舉(掌心相對),三者輪換交替操練。脊柱或蛹或擺,配合齊動。以此訓練和加強全身肌肉和關節運動的隨意性,整體性和協調性。
二、意念活動舉兩臂,兩掌對臍和分離時,始終盯住目標,意想目標及其周圍的「外氣」(物質能),源源不斷自掌心攝入,沿兩臂內側流入腹內,再由腹內經兩腿內側流人地下,接地根,即地之最深處,並且「川流不息」。三,吐納方法吸氣(納)時有意且長,呼氣(吐)時無意要短。在納氣法中,以吸氣為主。
四,要領1、神注視目標。即要斷層透視其內部,又要兼顧其外圍,有深度有廣度,要時上、時下、時左、時右、時前,時後地目視目標的各個方面。2,身體重落於踵,三七分力,全身一動無有不動,協調一致。3,意意念掌,臂、胸、腹、大腿內側和密處,均在吸吮。4,氣體察外氣攝人體內又流入地下的實感。5,息有意的長吸,外氣可通透全身。無意的短呼,外氣又可川流不息。神(目視目標)、身(導引動作)、意(意念活動),氣(外氣流入),息(呼吸方法),五者緊密配合,相互作用,要「以採之景,及採之法」,天一一人——地,渾圓一體。
五、氣感與效應手足心,小腹和大腿內側氣感明顯,在不練功時腳心偶爾或時時陣陣有溫熱感,密處有輕微電麻感,這是納(補)氣以行(活)血應有的初步效應。
乙,陰陽勢
一、導領動作接上勢。左右扭轉身的同時,手掌由胯測先後向身後、身側,再向身前劃弧左右手各三次。最後,收歸胯側(掌心向上。圖98-103)。扭動時,脊柱配合蛹動或擺動。二、意念活動手掌劃弧時,氣由掌入,沿臂的內側,經胸、腹、密處,大腿內側、足心,納入地根,隨著兩掌的連續動作而川流不息。三,吐納方法同一字勢。
四、要領,神左右扭身時,身轉頭不轉,仍然盯住原目標。2、身以脊柱的蛹動或擺動帶動左右扭身和兩掌划動,裡外齊動,一動無有不動。3、意不要因導引動作增多,只顧肢體活動,忽略了時時檢查全身松和動的綜合性,全面性和整體性。4、氣同一字勢。5、息吸氣不宜過長,既配合兩掌划動的次數(三次),又自覺舒適自然。初練時,兩掌向後划動的次數可左右各一次,逐漸增多。動作、意念、呼吸三者雖應兼顧,但以氣(氣感)為主。動作、意念和呼吸是為氣感,也就是為效應服務的。
五、氣感與效應兩掌划動時,氣由掌,入,有實物感。「似花雨,似水流,有味有聲,似穿線?似火團,有形有光」。訣云:長納短吐長江水,滔滔向東(向裡)流,流到地根方到頭,藕斷(改吸為呼時的中間)絲(氣)尚連,神足氣走(取於外的效應)。
丙,渾圓勢
一,導引動作接上勢。收回兩掌,分置於兩腳之上,上下相對(指尖向裡,掌心向下)。臂微屈,兩掌輕輕提起,再緩緩下按,以掌心為主,提按三次或六次、九次。最後,兩掌交疊撫於臍下。男左手在裡,女右手在裡,掌心對臍(圖104---106)
二、意念活動兩掌上提下按時,閻目內視手心和足心。兩掌撫於臍下時,內視小腹腔。「耳目並用,察覺內景」。
三、吐納方法自然呼吸,
四,要領1,兩掌上提下按,要連續做,既不斷力(中間不停頓),又不斷意(始終體察氣感),更不斷氣(始終保持氣感)。2,「察覺內景」,即沿頸椎、胸椎,由上到下巡視各個椎體,通透脊髓,直至腹腔。要耐心等待,直至手足心和全身氣感消失。「存神於此,而後與之相亡,神自凝。息自定,氣自回」。3,「耳目並用」,即「耳聞於內,目凝於中」,以期「攝本歸周」,達到「回陽不漏」之目的,這是操練納氣法或整套吐納氣法完畢後的「收功」方法,是鍛鍊所得(氣)的儲存功夫,要緩慢、細緻,務求園滿,順利,徹底,成功。勿忘勿助,既不掉以輕心,又不固執造作,有道是「弦緩不鳴,弦緊聲絕,緩急得中,渚音普矣」
五、氣感與效應提按時,手足心有熱、脹或電麻感。內視時,胃腸蠕動增強,有熱感或偶見光團(古稱「現珠」),偶有打嗝或矢氣發生。前者,為氣行於內達到四肢末梢的自我感覺。後者,是水(足心,屬腎),火(手心,屬心)相濟,陰陽得調,初步「渾圓歸一」的局部效應。吐氣法納氣法運用自如之後,方可學練此部功法。吐氣法有排山勢、立天勢、翻江勢、地動勢、崑崙勢,指掌勢六式。
甲,排山勢
一、導引動作先操練築基法,得氣後,橫向擺動脊柱,帶動兩臂由身側平舉與肩同高,男先用左掌向左平推,女先用右掌向右平推,立掌,五指上曉),轉頭,先目視左中指,再視射遠方目標。然後推右掌(男),先視右中指,再視射遠方目標。脊柱前後蛹動,兩掌向胸前合攏、對臍,再「合十」,然後指尖向裡轉、下插和下落,再分置於兩腳之上,手足上下相對(圖107-122)。臂、掌諸動作,均由脊柱帶動和配合進行。
二、意念活動向橫推掌、目視中指時,氣由地根來,經踵,腰,背、臂,從掌心和中指發出。兩掌對擠,合十轉下插時,氣由天根來,經頭、面、胸、腹、大腿內側、足心直貫地根。
三、吐納方法兩臂側平舉、兩掌對擠和轉掌下插時吸氣,可短且無意,推掌時呼氣,略長要有意。
四、要領1、身指尖向裡轉時含胸,下落時要挺胸,以力口強脊柱前後蛹動和吸氣。平推掌,柔中有剛,嚴肅認真,有排山倒海之意。下插時,純柔無剛,輕意粗獷,用好三七分力。2、息呼吸的長短,要因人而異,逐步延長呼氣,以舒適自然為原則,不強求統一,不做模式規定,利用手足相對這個暫緩時間,來調整呼吸,兩掌可做上提下按動作,也可上提時吸氣,下按時呼氣,呼與吸長短相等,連續上提下按幾次,進行調整,直至呼吸恢復常態後,再連續練下次的平推、下插等導引動作和長呼短吸的吐納運動。或者過渡到下項功法的學練。
五、氣感與效應向橫推掌時,手心和中指有跳動或熱、脹,麻等氣感,並有阻力。合攏、對擠和下插時,有阻力,由面、胸、腹,大腿內側至足心,有熱流或氣體感。這是氣可吐於外,又可納入內,內外相合,共有往來的實感,是吐故納新,內外氣通透全身的結果和效應。
乙,立天勢
一、導引動作,接上勢。橫向擺動脊柱帶動兩臂由身側舉至頭上,兩掌上推(十指相對,掌心向上),目視手背。接著,目視前方,脊柱前後蛹動,兩肘相合,兩手背相對,下落,經面部至胸前,再指尖向裡轉和下落,兩掌再分置於兩腳之上(圖123-129)
二、意念活動向上推掌時,視線透過手背,氣衝星鬥,按天根。兩臂下落兩掌下插時,又覺透過足心,氣貫井泉,接地根。
三、吐納方法,兩臂側平舉和落臂插掌時,短吸,無意,推掌時,長呼、有意,
四、要領「呼自地根由踵經背到手,吸白天根由頭經腹到足」,是吐納氣法中基本的氣息運行走向和意念導引方法,是「後取於外」所強調和遵循的重嚴途徑。
五、氣感與效應兩掌上託和下插,連續操練時,自覺氣來自地根衝上天根和來自天根貫入地根,通透全身,川流不息。「氣在人中,人在氣中」的實感和「外為我用」的實效,山此愈加明顯。
丙,翻江勢
一、導引動作接上勢。右轉身,左掌經腹前向右劃弧至頭右側的同時(掌心向下),右掌由下向右再向左前方劃弧至左肩前,兩腳尖隨之向左轉,後腿水擔七成體重。脊柱配合前後蛹動的同時,兩掌隨之上提和向前平推各三次。體重後移的同時,右轉身抽回右掌(掌心向上)。再左轉身抽回左掌(掌心向上),最後轉向前方,兩掌由腹前劃弧收歸兩腳之上身軀。左轉身操練時,動作與右轉身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圖130-146)。
二、意念活動兩掌上提前推時,氣自地根出,經踵、背,臂,由兩掌心發氣,直射遠方目標。兩掌回抽時,氣由遠方目標回,經掌、臂、胸,腹,大腿內側,足心,貫入地根。
三、吐納方法兩掌前推時呼,要長呼,呼盡,兩掌回抽時吸,要短吸,要自然。也可呼吸均長並有意,吐納兼練。
四、要預1、神身轉頭不轉,吐和納都要盯住原目標。「發至彼,收自彼」。2、身動作要外柔內剛,綿綿不斷,緩慢進行。3、息吐和納各自的一套動作與一呼一吸相配合,並要一氣呵成。
五、氣感與效應發氣直射目標時,雙掌有脈衝或熱、脹或電麻感,儀器測試掌部和掌前可見有某種物質,人體特異功能者也偶有所見。
丁,地動勢:
一,導引動作接上勢。右轉身,左掌經腹前向右劃弧至頭右側的同時(掌心向下),右掌由下向右再向左劃弧至胸前(掌心向下),兩腿尖隨之左轉,後腿承擔七成體重。脊柱橫向擺動的同時,兩掌十指隨之橫向左右划動前掃(指尖向前)。右轉身抽回右掌(掌心向上),再左轉身抽回左掌,最後身軀轉向前方,兩掌由腹前劃弧收回,落於兩腳之上。左轉身操練,動作與右轉身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圖147-163)。
二,意念活動參照翻江勢。
三、吐納方法參照翻江勢。
四,要領脊柱橫向擺動和十指橫向前掃,兩者要協調齊動,以胯部的橫擺來輔助和加強脊柱運動。
五、氣感與效應十指左右橫劃前掃時,有電麻感,掌部和掌前有線或條狀氣體,自身有時可見。
吐納氣法,功法分築基法,納氣法、吐氣法。築基法古稱「水火勢」,是吐納氣法的基礎。氣是物質是能量,有限度,先納(先吸、先接收)繼而後吐(後呼,後發放),是為了無損於己利於人,反之,既有害於己又無益於人,或因微弱無力、時斷時續,滿足不了需要,收不到預期效果,久之,必然要傷己誤人。納氣是吐氣的前提,納氣必先松體(調身)。因此,松體又是築基功夫的基,礎,是基礎的基礎。松是通過意念、呼吸和動作來實現的。操練方法如下。
一、導引動作1、松密處又稱「酥體」,即放鬆會陰部,保持一種輕微的「性感」。做到這一點,可以導引全身肌肉和關節鬆散,並可導致精神的安逸,容易入靜和呼吸自然。可。體酥、心融,樂陶陶」。2,三七分力古稱「三七勢」,即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足尖稍向外撇,全身體重由兩足跟承擔七成,兩腳掌承扭三成,即所謂的「體重落於踵」。在操練本功法全過程中要貫徹始終,其目的是便於全身肌肉和關節的鬆動,包括外動、內動和大動,小動等等。3,三點一線站立時要求天頂、密處和兩腳跟聯線的中點,上中下三點垂直一線(坐時天頂與密處兩點婆上下垂直,臥時不限制)。以消失腰椎生理性前彎為重點,腋脅空虛,膝關節耍不屈,不僵、不直,保持一種滑利感。4,動在脊柱松肩,兩臂自然下垂。由手指和腳趾開始向上和向裡節節蠕動,逐漸波及全身各關節,最後使脊柱前後彎曲呈波浪式蠕動、橫向彎曲呈搖晃式擺動和左右旋轉式扭動,或蛹,擺、扭三者混合式蠕動,再過度到以脊柱為中心軸,帶動全身,即「一動無有不動」。5、全身皆動在脊柱帶動下,兩臂前乎舉、側平舉和下落,交替進行,全身皆動。要求「內(內臟器官)外(四肢百骸)相合(齊動)。詳見《禪密功築基功》。
二,意念活動集中精神,體察全身關節運動的幅度和力量。留意諸多導引動作中的全身關節,特別是脊柱各椎體是否在松在動,是否在一松(指密處)無有不松(指全身關節和肌肉),一動(指脊柱)無有不動(指全身各部)。始終存念於松和動的既矛盾又統一之中,既被動分離又主動聯合,既是動靜平分,又在變化萬千。用「意守體內」,一心調動和檢查身軀各部位的松和動,從而收斂精神,這是調身方法,也是調心方法之一。三,吐納方法.自然呼吸,或謂「無意息」,「忘息」,即把呼吸忘掉,在自然中形成。
四,要領重、松身要松,特別是松密處,在整個過程中貫徹始終,要「念茲在茲,常惺惺」。2、動動作緩慢柔和,不停頓不間斷。動,是在意的支使下進行,使「心」與身逐漸融化一起。存意於肢體活動,以收斂精神,是訓練入靜的起步功法,特別要注意的是「動中求靜」,動靜兼用,內外相合。3,息細心體驗於肢體,必然無意於呼吸,或者會忘掉了呼吸。當然,這時的呼吸會隨著緩慢柔和的導引動作而深勻細長,進而「似有似無」。這是調心、調體、調息三者融會貫通的結果。切忌在動中留念於息。如舍本求末,故意造作,或把呼吸拉長,縮短,中間停頓等,均有礙築基。
五、氣感與效應在松的前提下,在動靜結合中,始終一心於身的各部動的形態和松的程度,加以平柔舒長的呼吸,體內自會「生氣盎然」,自覺先手足後全身產生溫、熱、冷,涼,酸、麻,痛、癢、脹,緊、輕、重、大、小,空,無等氣感。這是氣作用於肌體的良性反應,是「氣在人中」的「內象叢生」。在此階段,要欣然受之,使其繼續生育、成長和壯大,任其充盈,流竄和鼓蕩,久之將蔓延全身,開始生效和受益,納氣法納氣法有一字勢,陰陽勢、渾圓勢三式。
甲、一字勢在築基的基礎上,自覺得氣並充盈之後,學練之。
一,導引動作兩臂由體側平舉(掌心向前),目視目標(花草樹木,日月星辰或山海天雲等)。同時脊柱左右擺動或者前後蛹動。兩臂做波浪形合攏,兩掌隨之做對擠(掌心相對)和分離(指尖相對)動作,同時蠕動脊柱(圖91-97)。兩臂也可以上舉過頭(掌心向前)或兩臂前伸平舉(掌心相對),三者輪換交替操練。脊柱或蛹或擺,配合齊動。以此訓練和加強全身肌肉和關節運動的隨意性,整體性和協調性。
二、意念活動舉兩臂,兩掌對臍和分離時,始終盯住目標,意想目標及其周圍的「外氣」(物質能),源源不斷自掌心攝入,沿兩臂內側流入腹內,再由腹內經兩腿內側流人地下,接地根,即地之最深處,並且「川流不息」。三,吐納方法吸氣(納)時有意且長,呼氣(吐)時無意要短。在納氣法中,以吸氣為主。
四,要領1、神注視目標。即要斷層透視其內部,又要兼顧其外圍,有深度有廣度,要時上、時下、時左、時右、時前,時後地目視目標的各個方面。2,身體重落於踵,三七分力,全身一動無有不動,協調一致。3,意意念掌,臂、胸、腹、大腿內側和密處,均在吸吮。4,氣體察外氣攝人體內又流入地下的實感。5,息有意的長吸,外氣可通透全身。無意的短呼,外氣又可川流不息。神(目視目標)、身(導引動作)、意(意念活動),氣(外氣流入),息(呼吸方法),五者緊密配合,相互作用,要「以採之景,及採之法」,天一一人——地,渾圓一體。
五、氣感與效應手足心,小腹和大腿內側氣感明顯,在不練功時腳心偶爾或時時陣陣有溫熱感,密處有輕微電麻感,這是納(補)氣以行(活)血應有的初步效應。
乙,陰陽勢
一、導領動作接上勢。左右扭轉身的同時,手掌由胯測先後向身後、身側,再向身前劃弧左右手各三次。最後,收歸胯側(掌心向上。圖98-103)。扭動時,脊柱配合蛹動或擺動。二、意念活動手掌劃弧時,氣由掌入,沿臂的內側,經胸、腹、密處,大腿內側、足心,納入地根,隨著兩掌的連續動作而川流不息。三,吐納方法同一字勢。
四、要領,神左右扭身時,身轉頭不轉,仍然盯住原目標。2、身以脊柱的蛹動或擺動帶動左右扭身和兩掌划動,裡外齊動,一動無有不動。3、意不要因導引動作增多,只顧肢體活動,忽略了時時檢查全身松和動的綜合性,全面性和整體性。4、氣同一字勢。5、息吸氣不宜過長,既配合兩掌划動的次數(三次),又自覺舒適自然。初練時,兩掌向後划動的次數可左右各一次,逐漸增多。動作、意念、呼吸三者雖應兼顧,但以氣(氣感)為主。動作、意念和呼吸是為氣感,也就是為效應服務的。
五、氣感與效應兩掌划動時,氣由掌,入,有實物感。「似花雨,似水流,有味有聲,似穿線?似火團,有形有光」。訣云:長納短吐長江水,滔滔向東(向裡)流,流到地根方到頭,藕斷(改吸為呼時的中間)絲(氣)尚連,神足氣走(取於外的效應)。
丙,渾圓勢
一,導引動作接上勢。收回兩掌,分置於兩腳之上,上下相對(指尖向裡,掌心向下)。臂微屈,兩掌輕輕提起,再緩緩下按,以掌心為主,提按三次或六次、九次。最後,兩掌交疊撫於臍下。男左手在裡,女右手在裡,掌心對臍(圖104---106)
二、意念活動兩掌上提下按時,閻目內視手心和足心。兩掌撫於臍下時,內視小腹腔。「耳目並用,察覺內景」。
三、吐納方法自然呼吸,
四,要領
1,兩掌上提下按,要連續做,既不斷力(中間不停頓),又不斷意(始終體察氣感),更不斷氣(始終保持氣感)。
2,「察覺內景」,即沿頸椎、胸椎,由上到下巡視各個椎體,通透脊髓,直至腹腔。要耐心等待,直至手足心和全身氣感消失。「存神於此,而後與之相亡,神自凝。息自定,氣自回」。
3,「耳目並用」,即「耳聞於內,目凝於中」,以期「攝本歸周」,達到「回陽不漏」之目的,這是操練納氣法或整套吐納氣法完畢後的「收功」方法,是鍛鍊所得(氣)的儲存功夫,要緩慢、細緻,務求園滿,順利,徹底,成功。勿忘勿助,既不掉以輕心,又不固執造作,有道是「弦緩不鳴,弦緊聲絕,緩急得中,渚音普矣」
五、氣感與效應提按時,手足心有熱、脹或電麻感。內視時,胃腸蠕動增強,有熱感或偶見光團(古稱「現珠」),偶有打嗝或矢氣發生。前者,為氣行於內達到四肢末梢的自我感覺。後者,是水(足心,屬腎),火(手心,屬心)相濟,陰陽得調,初步「渾圓歸一」的局部效應。吐氣法納氣法運用自如之後,方可學練此部功法。吐氣法有排山勢、立天勢、翻江勢、地動勢、崑崙勢,指掌勢六式。
未完,請看下章
如果感覺對你有些幫助,請分享給你的朋友
----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版權屬於原作者。
----
◎點擊右上角按鈕,即可分享到朋友圈,可以發送給更多朋友一起成長!
◎感謝關注「禪密功研究會」公眾平臺!
◎點擊右上角按鈕-查看公眾帳號-點擊關注。或者打開微信-朋友們-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帳號輸入"禪密功研究會"。或者掃描二維碼。
◎個人微信:打開微信-朋友們-添加朋友-搜號碼「禪密功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