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文《禪密功》函授教材(上)吐納氣法(一)

2021-02-12 禪密功研究會

吐納氣法

吐納氣法,功法分築基法,納氣法、吐氣法。築基法古稱「水火勢」,是吐納氣法的基礎。氣是物質是能量,有限度,先納(先吸、先接收)繼而後吐(後呼,後發放),是為了無損於己利於人,反之,既有害於己又無益於人,或因微弱無力、時斷時續,滿足不了需要,收不到預期效果,久之,必然要傷己誤人。納氣是吐氣的前提,納氣必先松體(調身)。因此,松體又是築基功夫的基,礎,是基礎的基礎。松是通過意念、呼吸和動作來實現的。操練方法如下。

一、導引動作1、松密處又稱「酥體」,即放鬆會陰部,保持一種輕微的「性感」。做到這一點,可以導引全身肌肉和關節鬆散,並可導致精神的安逸,容易入靜和呼吸自然。可。體酥、心融,樂陶陶」。2,三七分力古稱「三七勢」,即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足尖稍向外撇,全身體重由兩足跟承擔七成,兩腳掌承扭三成,即所謂的「體重落於踵」。在操練本功法全過程中要貫徹始終,其目的是便於全身肌肉和關節的鬆動,包括外動、內動和大動,小動等等。3,三點一線站立時要求天頂、密處和兩腳跟聯線的中點,上中下三點垂直一線(坐時天頂與密處兩點婆上下垂直,臥時不限制)。以消失腰椎生理性前彎為重點,腋脅空虛,膝關節耍不屈,不僵、不直,保持一種滑利感。4,動在脊柱松肩,兩臂自然下垂。由手指和腳趾開始向上和向裡節節蠕動,逐漸波及全身各關節,最後使脊柱前後彎曲呈波浪式蠕動、橫向彎曲呈搖晃式擺動和左右旋轉式扭動,或蛹,擺、扭三者混合式蠕動,再過度到以脊柱為中心軸,帶動全身,即「一動無有不動」。5、全身皆動在脊柱帶動下,兩臂前乎舉、側平舉和下落,交替進行,全身皆動。要求「內(內臟器官)外(四肢百骸)相合(齊動)。詳見《禪密功築基功》。

二,意念活動集中精神,體察全身關節運動的幅度和力量。留意諸多導引動作中的全身關節,特別是脊柱各椎體是否在松在動,是否在一松(指密處)無有不松(指全身關節和肌肉),一動(指脊柱)無有不動(指全身各部)。始終存念於松和動的既矛盾又統一之中,既被動分離又主動聯合,既是動靜平分,又在變化萬千。用「意守體內」,一心調動和檢查身軀各部位的松和動,從而收斂精神,這是調身方法,也是調心方法之一。三,吐納方法.自然呼吸,或謂「無意息」,「忘息」,即把呼吸忘掉,在自然中形成。

四,要領重、松身要松,特別是松密處,在整個過程中貫徹始終,要「念茲在茲,常惺惺」。2、動動作緩慢柔和,不停頓不間斷。動,是在意的支使下進行,使「心」與身逐漸融化一起。存意於肢體活動,以收斂精神,是訓練入靜的起步功法,特別要注意的是「動中求靜」,動靜兼用,內外相合。3,息細心體驗於肢體,必然無意於呼吸,或者會忘掉了呼吸。當然,這時的呼吸會隨著緩慢柔和的導引動作而深勻細長,進而「似有似無」。這是調心、調體、調息三者融會貫通的結果。切忌在動中留念於息。如舍本求末,故意造作,或把呼吸拉長,縮短,中間停頓等,均有礙築基。

五、氣感與效應在松的前提下,在動靜結合中,始終一心於身的各部動的形態和松的程度,加以平柔舒長的呼吸,體內自會「生氣盎然」,自覺先手足後全身產生溫、熱、冷,涼,酸、麻,痛、癢、脹,緊、輕、重、大、小,空,無等氣感。這是氣作用於肌體的良性反應,是「氣在人中」的「內象叢生」。在此階段,要欣然受之,使其繼續生育、成長和壯大,任其充盈,流竄和鼓蕩,久之將蔓延全身,開始生效和受益,納氣法納氣法有一字勢,陰陽勢、渾圓勢三式。

甲、一字勢在築基的基礎上,自覺得氣並充盈之後,學練之。

一,導引動作兩臂由體側平舉(掌心向前),目視目標(花草樹木,日月星辰或山海天雲等)。同時脊柱左右擺動或者前後蛹動。兩臂做波浪形合攏,兩掌隨之做對擠(掌心相對)和分離(指尖相對)動作,同時蠕動脊柱(圖91-97)。兩臂也可以上舉過頭(掌心向前)或兩臂前伸平舉(掌心相對),三者輪換交替操練。脊柱或蛹或擺,配合齊動。以此訓練和加強全身肌肉和關節運動的隨意性,整體性和協調性。

二、意念活動舉兩臂,兩掌對臍和分離時,始終盯住目標,意想目標及其周圍的「外氣」(物質能),源源不斷自掌心攝入,沿兩臂內側流入腹內,再由腹內經兩腿內側流人地下,接地根,即地之最深處,並且「川流不息」。三,吐納方法吸氣(納)時有意且長,呼氣(吐)時無意要短。在納氣法中,以吸氣為主。

四,要領1、神注視目標。即要斷層透視其內部,又要兼顧其外圍,有深度有廣度,要時上、時下、時左、時右、時前,時後地目視目標的各個方面。2,身體重落於踵,三七分力,全身一動無有不動,協調一致。3,意意念掌,臂、胸、腹、大腿內側和密處,均在吸吮。4,氣體察外氣攝人體內又流入地下的實感。5,息有意的長吸,外氣可通透全身。無意的短呼,外氣又可川流不息。神(目視目標)、身(導引動作)、意(意念活動),氣(外氣流入),息(呼吸方法),五者緊密配合,相互作用,要「以採之景,及採之法」,天一一人——地,渾圓一體。

五、氣感與效應手足心,小腹和大腿內側氣感明顯,在不練功時腳心偶爾或時時陣陣有溫熱感,密處有輕微電麻感,這是納(補)氣以行(活)血應有的初步效應。

乙,陰陽勢

一、導領動作接上勢。左右扭轉身的同時,手掌由胯測先後向身後、身側,再向身前劃弧左右手各三次。最後,收歸胯側(掌心向上。圖98-103)。扭動時,脊柱配合蛹動或擺動。二、意念活動手掌劃弧時,氣由掌入,沿臂的內側,經胸、腹、密處,大腿內側、足心,納入地根,隨著兩掌的連續動作而川流不息。三,吐納方法同一字勢。

四、要領,神左右扭身時,身轉頭不轉,仍然盯住原目標。2、身以脊柱的蛹動或擺動帶動左右扭身和兩掌划動,裡外齊動,一動無有不動。3、意不要因導引動作增多,只顧肢體活動,忽略了時時檢查全身松和動的綜合性,全面性和整體性。4、氣同一字勢。5、息吸氣不宜過長,既配合兩掌划動的次數(三次),又自覺舒適自然。初練時,兩掌向後划動的次數可左右各一次,逐漸增多。動作、意念、呼吸三者雖應兼顧,但以氣(氣感)為主。動作、意念和呼吸是為氣感,也就是為效應服務的。

五、氣感與效應兩掌划動時,氣由掌,入,有實物感。「似花雨,似水流,有味有聲,似穿線?似火團,有形有光」。訣云:長納短吐長江水,滔滔向東(向裡)流,流到地根方到頭,藕斷(改吸為呼時的中間)絲(氣)尚連,神足氣走(取於外的效應)。

丙,渾圓勢

一,導引動作接上勢。收回兩掌,分置於兩腳之上,上下相對(指尖向裡,掌心向下)。臂微屈,兩掌輕輕提起,再緩緩下按,以掌心為主,提按三次或六次、九次。最後,兩掌交疊撫於臍下。男左手在裡,女右手在裡,掌心對臍(圖104---106)

二、意念活動兩掌上提下按時,閻目內視手心和足心。兩掌撫於臍下時,內視小腹腔。「耳目並用,察覺內景」。

三、吐納方法自然呼吸,

四,要領1,兩掌上提下按,要連續做,既不斷力(中間不停頓),又不斷意(始終體察氣感),更不斷氣(始終保持氣感)。2,「察覺內景」,即沿頸椎、胸椎,由上到下巡視各個椎體,通透脊髓,直至腹腔。要耐心等待,直至手足心和全身氣感消失。「存神於此,而後與之相亡,神自凝。息自定,氣自回」。3,「耳目並用」,即「耳聞於內,目凝於中」,以期「攝本歸周」,達到「回陽不漏」之目的,這是操練納氣法或整套吐納氣法完畢後的「收功」方法,是鍛鍊所得(氣)的儲存功夫,要緩慢、細緻,務求園滿,順利,徹底,成功。勿忘勿助,既不掉以輕心,又不固執造作,有道是「弦緩不鳴,弦緊聲絕,緩急得中,渚音普矣」

五、氣感與效應提按時,手足心有熱、脹或電麻感。內視時,胃腸蠕動增強,有熱感或偶見光團(古稱「現珠」),偶有打嗝或矢氣發生。前者,為氣行於內達到四肢末梢的自我感覺。後者,是水(足心,屬腎),火(手心,屬心)相濟,陰陽得調,初步「渾圓歸一」的局部效應。吐氣法納氣法運用自如之後,方可學練此部功法。吐氣法有排山勢、立天勢、翻江勢、地動勢、崑崙勢,指掌勢六式。

甲,排山勢

一、導引動作先操練築基法,得氣後,橫向擺動脊柱,帶動兩臂由身側平舉與肩同高,男先用左掌向左平推,女先用右掌向右平推,立掌,五指上曉),轉頭,先目視左中指,再視射遠方目標。然後推右掌(男),先視右中指,再視射遠方目標。脊柱前後蛹動,兩掌向胸前合攏、對臍,再「合十」,然後指尖向裡轉、下插和下落,再分置於兩腳之上,手足上下相對(圖107-122)。臂、掌諸動作,均由脊柱帶動和配合進行。

二、意念活動向橫推掌、目視中指時,氣由地根來,經踵,腰,背、臂,從掌心和中指發出。兩掌對擠,合十轉下插時,氣由天根來,經頭、面、胸、腹、大腿內側、足心直貫地根。

三、吐納方法兩臂側平舉、兩掌對擠和轉掌下插時吸氣,可短且無意,推掌時呼氣,略長要有意。

四、要領1、身指尖向裡轉時含胸,下落時要挺胸,以力口強脊柱前後蛹動和吸氣。平推掌,柔中有剛,嚴肅認真,有排山倒海之意。下插時,純柔無剛,輕意粗獷,用好三七分力。2、息呼吸的長短,要因人而異,逐步延長呼氣,以舒適自然為原則,不強求統一,不做模式規定,利用手足相對這個暫緩時間,來調整呼吸,兩掌可做上提下按動作,也可上提時吸氣,下按時呼氣,呼與吸長短相等,連續上提下按幾次,進行調整,直至呼吸恢復常態後,再連續練下次的平推、下插等導引動作和長呼短吸的吐納運動。或者過渡到下項功法的學練。

五、氣感與效應向橫推掌時,手心和中指有跳動或熱、脹,麻等氣感,並有阻力。合攏、對擠和下插時,有阻力,由面、胸、腹,大腿內側至足心,有熱流或氣體感。這是氣可吐於外,又可納入內,內外相合,共有往來的實感,是吐故納新,內外氣通透全身的結果和效應。

乙,立天勢

一、導引動作,接上勢。橫向擺動脊柱帶動兩臂由身側舉至頭上,兩掌上推(十指相對,掌心向上),目視手背。接著,目視前方,脊柱前後蛹動,兩肘相合,兩手背相對,下落,經面部至胸前,再指尖向裡轉和下落,兩掌再分置於兩腳之上(圖123-129)

二、意念活動向上推掌時,視線透過手背,氣衝星鬥,按天根。兩臂下落兩掌下插時,又覺透過足心,氣貫井泉,接地根。

三、吐納方法,兩臂側平舉和落臂插掌時,短吸,無意,推掌時,長呼、有意,

四、要領「呼自地根由踵經背到手,吸白天根由頭經腹到足」,是吐納氣法中基本的氣息運行走向和意念導引方法,是「後取於外」所強調和遵循的重嚴途徑。

五、氣感與效應兩掌上託和下插,連續操練時,自覺氣來自地根衝上天根和來自天根貫入地根,通透全身,川流不息。「氣在人中,人在氣中」的實感和「外為我用」的實效,山此愈加明顯。

丙,翻江勢

一、導引動作接上勢。右轉身,左掌經腹前向右劃弧至頭右側的同時(掌心向下),右掌由下向右再向左前方劃弧至左肩前,兩腳尖隨之向左轉,後腿水擔七成體重。脊柱配合前後蛹動的同時,兩掌隨之上提和向前平推各三次。體重後移的同時,右轉身抽回右掌(掌心向上)。再左轉身抽回左掌(掌心向上),最後轉向前方,兩掌由腹前劃弧收歸兩腳之上身軀。左轉身操練時,動作與右轉身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圖130-146)。

二、意念活動兩掌上提前推時,氣自地根出,經踵、背,臂,由兩掌心發氣,直射遠方目標。兩掌回抽時,氣由遠方目標回,經掌、臂、胸,腹,大腿內側,足心,貫入地根。

三、吐納方法兩掌前推時呼,要長呼,呼盡,兩掌回抽時吸,要短吸,要自然。也可呼吸均長並有意,吐納兼練。

四、要預1、神身轉頭不轉,吐和納都要盯住原目標。「發至彼,收自彼」。2、身動作要外柔內剛,綿綿不斷,緩慢進行。3、息吐和納各自的一套動作與一呼一吸相配合,並要一氣呵成。

五、氣感與效應發氣直射目標時,雙掌有脈衝或熱、脹或電麻感,儀器測試掌部和掌前可見有某種物質,人體特異功能者也偶有所見。

丁,地動勢:

一,導引動作接上勢。右轉身,左掌經腹前向右劃弧至頭右側的同時(掌心向下),右掌由下向右再向左劃弧至胸前(掌心向下),兩腿尖隨之左轉,後腿承擔七成體重。脊柱橫向擺動的同時,兩掌十指隨之橫向左右划動前掃(指尖向前)。右轉身抽回右掌(掌心向上),再左轉身抽回左掌,最後身軀轉向前方,兩掌由腹前劃弧收回,落於兩腳之上。左轉身操練,動作與右轉身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圖147-163)。

二,意念活動參照翻江勢。

三、吐納方法參照翻江勢。

四,要領脊柱橫向擺動和十指橫向前掃,兩者要協調齊動,以胯部的橫擺來輔助和加強脊柱運動。

五、氣感與效應十指左右橫劃前掃時,有電麻感,掌部和掌前有線或條狀氣體,自身有時可見。

吐納氣法,功法分築基法,納氣法、吐氣法。築基法古稱「水火勢」,是吐納氣法的基礎。氣是物質是能量,有限度,先納(先吸、先接收)繼而後吐(後呼,後發放),是為了無損於己利於人,反之,既有害於己又無益於人,或因微弱無力、時斷時續,滿足不了需要,收不到預期效果,久之,必然要傷己誤人。納氣是吐氣的前提,納氣必先松體(調身)。因此,松體又是築基功夫的基,礎,是基礎的基礎。松是通過意念、呼吸和動作來實現的。操練方法如下。

一、導引動作1、松密處又稱「酥體」,即放鬆會陰部,保持一種輕微的「性感」。做到這一點,可以導引全身肌肉和關節鬆散,並可導致精神的安逸,容易入靜和呼吸自然。可。體酥、心融,樂陶陶」。2,三七分力古稱「三七勢」,即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足尖稍向外撇,全身體重由兩足跟承擔七成,兩腳掌承扭三成,即所謂的「體重落於踵」。在操練本功法全過程中要貫徹始終,其目的是便於全身肌肉和關節的鬆動,包括外動、內動和大動,小動等等。3,三點一線站立時要求天頂、密處和兩腳跟聯線的中點,上中下三點垂直一線(坐時天頂與密處兩點婆上下垂直,臥時不限制)。以消失腰椎生理性前彎為重點,腋脅空虛,膝關節耍不屈,不僵、不直,保持一種滑利感。4,動在脊柱松肩,兩臂自然下垂。由手指和腳趾開始向上和向裡節節蠕動,逐漸波及全身各關節,最後使脊柱前後彎曲呈波浪式蠕動、橫向彎曲呈搖晃式擺動和左右旋轉式扭動,或蛹,擺、扭三者混合式蠕動,再過度到以脊柱為中心軸,帶動全身,即「一動無有不動」。5、全身皆動在脊柱帶動下,兩臂前乎舉、側平舉和下落,交替進行,全身皆動。要求「內(內臟器官)外(四肢百骸)相合(齊動)。詳見《禪密功築基功》。

二,意念活動集中精神,體察全身關節運動的幅度和力量。留意諸多導引動作中的全身關節,特別是脊柱各椎體是否在松在動,是否在一松(指密處)無有不松(指全身關節和肌肉),一動(指脊柱)無有不動(指全身各部)。始終存念於松和動的既矛盾又統一之中,既被動分離又主動聯合,既是動靜平分,又在變化萬千。用「意守體內」,一心調動和檢查身軀各部位的松和動,從而收斂精神,這是調身方法,也是調心方法之一。三,吐納方法.自然呼吸,或謂「無意息」,「忘息」,即把呼吸忘掉,在自然中形成。

四,要領重、松身要松,特別是松密處,在整個過程中貫徹始終,要「念茲在茲,常惺惺」。2、動動作緩慢柔和,不停頓不間斷。動,是在意的支使下進行,使「心」與身逐漸融化一起。存意於肢體活動,以收斂精神,是訓練入靜的起步功法,特別要注意的是「動中求靜」,動靜兼用,內外相合。3,息細心體驗於肢體,必然無意於呼吸,或者會忘掉了呼吸。當然,這時的呼吸會隨著緩慢柔和的導引動作而深勻細長,進而「似有似無」。這是調心、調體、調息三者融會貫通的結果。切忌在動中留念於息。如舍本求末,故意造作,或把呼吸拉長,縮短,中間停頓等,均有礙築基。

五、氣感與效應在松的前提下,在動靜結合中,始終一心於身的各部動的形態和松的程度,加以平柔舒長的呼吸,體內自會「生氣盎然」,自覺先手足後全身產生溫、熱、冷,涼,酸、麻,痛、癢、脹,緊、輕、重、大、小,空,無等氣感。這是氣作用於肌體的良性反應,是「氣在人中」的「內象叢生」。在此階段,要欣然受之,使其繼續生育、成長和壯大,任其充盈,流竄和鼓蕩,久之將蔓延全身,開始生效和受益,納氣法納氣法有一字勢,陰陽勢、渾圓勢三式。

甲、一字勢在築基的基礎上,自覺得氣並充盈之後,學練之。

一,導引動作兩臂由體側平舉(掌心向前),目視目標(花草樹木,日月星辰或山海天雲等)。同時脊柱左右擺動或者前後蛹動。兩臂做波浪形合攏,兩掌隨之做對擠(掌心相對)和分離(指尖相對)動作,同時蠕動脊柱(圖91-97)。兩臂也可以上舉過頭(掌心向前)或兩臂前伸平舉(掌心相對),三者輪換交替操練。脊柱或蛹或擺,配合齊動。以此訓練和加強全身肌肉和關節運動的隨意性,整體性和協調性。

二、意念活動舉兩臂,兩掌對臍和分離時,始終盯住目標,意想目標及其周圍的「外氣」(物質能),源源不斷自掌心攝入,沿兩臂內側流入腹內,再由腹內經兩腿內側流人地下,接地根,即地之最深處,並且「川流不息」。三,吐納方法吸氣(納)時有意且長,呼氣(吐)時無意要短。在納氣法中,以吸氣為主。

四,要領1、神注視目標。即要斷層透視其內部,又要兼顧其外圍,有深度有廣度,要時上、時下、時左、時右、時前,時後地目視目標的各個方面。2,身體重落於踵,三七分力,全身一動無有不動,協調一致。3,意意念掌,臂、胸、腹、大腿內側和密處,均在吸吮。4,氣體察外氣攝人體內又流入地下的實感。5,息有意的長吸,外氣可通透全身。無意的短呼,外氣又可川流不息。神(目視目標)、身(導引動作)、意(意念活動),氣(外氣流入),息(呼吸方法),五者緊密配合,相互作用,要「以採之景,及採之法」,天一一人——地,渾圓一體。

五、氣感與效應手足心,小腹和大腿內側氣感明顯,在不練功時腳心偶爾或時時陣陣有溫熱感,密處有輕微電麻感,這是納(補)氣以行(活)血應有的初步效應。

乙,陰陽勢

一、導領動作接上勢。左右扭轉身的同時,手掌由胯測先後向身後、身側,再向身前劃弧左右手各三次。最後,收歸胯側(掌心向上。圖98-103)。扭動時,脊柱配合蛹動或擺動。二、意念活動手掌劃弧時,氣由掌入,沿臂的內側,經胸、腹、密處,大腿內側、足心,納入地根,隨著兩掌的連續動作而川流不息。三,吐納方法同一字勢。

四、要領,神左右扭身時,身轉頭不轉,仍然盯住原目標。2、身以脊柱的蛹動或擺動帶動左右扭身和兩掌划動,裡外齊動,一動無有不動。3、意不要因導引動作增多,只顧肢體活動,忽略了時時檢查全身松和動的綜合性,全面性和整體性。4、氣同一字勢。5、息吸氣不宜過長,既配合兩掌划動的次數(三次),又自覺舒適自然。初練時,兩掌向後划動的次數可左右各一次,逐漸增多。動作、意念、呼吸三者雖應兼顧,但以氣(氣感)為主。動作、意念和呼吸是為氣感,也就是為效應服務的。

五、氣感與效應兩掌划動時,氣由掌,入,有實物感。「似花雨,似水流,有味有聲,似穿線?似火團,有形有光」。訣云:長納短吐長江水,滔滔向東(向裡)流,流到地根方到頭,藕斷(改吸為呼時的中間)絲(氣)尚連,神足氣走(取於外的效應)。

丙,渾圓勢

一,導引動作接上勢。收回兩掌,分置於兩腳之上,上下相對(指尖向裡,掌心向下)。臂微屈,兩掌輕輕提起,再緩緩下按,以掌心為主,提按三次或六次、九次。最後,兩掌交疊撫於臍下。男左手在裡,女右手在裡,掌心對臍(圖104---106)

二、意念活動兩掌上提下按時,閻目內視手心和足心。兩掌撫於臍下時,內視小腹腔。「耳目並用,察覺內景」。

三、吐納方法自然呼吸,

四,要領

1,兩掌上提下按,要連續做,既不斷力(中間不停頓),又不斷意(始終體察氣感),更不斷氣(始終保持氣感)。

2,「察覺內景」,即沿頸椎、胸椎,由上到下巡視各個椎體,通透脊髓,直至腹腔。要耐心等待,直至手足心和全身氣感消失。「存神於此,而後與之相亡,神自凝。息自定,氣自回」。

3,「耳目並用」,即「耳聞於內,目凝於中」,以期「攝本歸周」,達到「回陽不漏」之目的,這是操練納氣法或整套吐納氣法完畢後的「收功」方法,是鍛鍊所得(氣)的儲存功夫,要緩慢、細緻,務求園滿,順利,徹底,成功。勿忘勿助,既不掉以輕心,又不固執造作,有道是「弦緩不鳴,弦緊聲絕,緩急得中,渚音普矣」

五、氣感與效應提按時,手足心有熱、脹或電麻感。內視時,胃腸蠕動增強,有熱感或偶見光團(古稱「現珠」),偶有打嗝或矢氣發生。前者,為氣行於內達到四肢末梢的自我感覺。後者,是水(足心,屬腎),火(手心,屬心)相濟,陰陽得調,初步「渾圓歸一」的局部效應。吐氣法納氣法運用自如之後,方可學練此部功法。吐氣法有排山勢、立天勢、翻江勢、地動勢、崑崙勢,指掌勢六式。

未完,請看下章

如果感覺對你有些幫助,請分享給你的朋友

----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版權屬於原作者。

----

點擊右上角按鈕,即可分享到朋友圈,可以發送給更多朋友一起成長!

感謝關注「禪密功研究會」公眾平臺!

點擊右上角按鈕-查看公眾帳號-點擊關注。或者打開微信-朋友們-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帳號輸入"禪密功研究會"。或者掃描二維碼。

個人微信:打開微信-朋友們-添加朋友-搜號碼「禪密功研究會

相關焦點

  • 佛家禪密功
    最顯著的特點是得氣快,對武功(內功)的修為會起到很好的效用。此套功法,只限本門派少數人在密室,通過嚴密的儀式(擺密壇)、修密、戒定、密侓、密語、結密法、身傳口授。因為不準寫文字,不許外傳,所以外人求之不得,難受其益,至今瀕於失傳。
  • 道家築基功:吐納法
    吐納之法,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炁,痛足則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層修煉。丹經謂「欲點常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功法篇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於、午、卯、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臥均可。
  • 【減肥】怎麼減肚子上的贅肉?按摩配合吐納氣法練就小蠻腰
    全文導讀 腰腹部是最容易堆積脂肪的部位,怎麼減肚子上的贅肉呢
  • 吐納秘訣
    吐納法      一種練功方法。
  • 道家養生之行氣法
    因為人體的活力之流在於氣,尤其是體內之真氣。氣聚則生,氣散則亡,而交換氣機又在於呼吸。人從有生命那一刻起,就一分鐘也離不開呼吸,有生命的存在就必須有呼吸的伴隨。人三五天不吃飯照樣有生命的存生,若三五分鐘不呼吸就沒有生命的可能。氣乃人生命之本,氣行則血行,氣洩則血凝。息乃煉功之根蒂,氣與息合而為積性存命之本源。人之呼吸,起於心肺之間,行於通體百脈。
  • 道家的長壽功,三種吐納行氣法!
    行氣,呼吸也,是吐納、閉氣、存氣、胎息的稱謂?亦屬道家真人練功行氣的術語,總稱調息。通過有序的吐故納新而排除胸中?體內各大經絡臟器內部的汙濁,而吸進新鮮氣機以達到促進新陳代謝之目的?因為人體的活力之流在於氣,尤其是體內之真氣?氣聚則生,氣散則亡,而交換氣機又在於呼吸?人從有生命那一刻起,就一分鐘也離不開呼吸,有生命的存在就必須有呼吸的伴隨?
  • 道家的長壽功:3種吐納行氣法
    ,氣與息合而為積性存命之本源。人之呼吸,起於心肺之間,行於通體百脈。出入於口鼻,一時有一千一百五十息,一晝夜計有一萬三千五百息,多則不善,少亦不利。若倘有增減,久之則非病即亡也。在道家養生長壽的法門中非常注重吐納行氣的方法,主要流行有三種。
  • 氣通周天后的深入練功法——點線面體行炁法
    一、點行炁法練通大周天之後。 一般能做到氣隨意行,四肢百骸意到氣到。具體練功法是:按一般靜功之要求,待氣團集結丹田後,深呼一口氣,在呼氣之同時小腹內縮、以意領丹田之氣向行氣點灌注,當行氣點有氣感時(脹、頂、跳、鼓、麻、熱等感覺),即告成功。五點行氣法練熟後,只需兩三分鐘的意識默念,即可達到五個穴位上有氣感,而且氣感只稍加意守即可保持。所以在任何時候。
  • 正身、打坐、守一、修空法、吐納、煉精化氣及答疑(修行寶典)
    吐納最主要的是命功為主,性功為副,用來調理肉身,同時也能練氣化神。吐納的用處,就是擴大你的肺活量,使你的身體內的氧氣更適量,這具肉身子,生活在現世中,需要陽光,空氣,水,這三樣。而吐納,就是針對空氣這個生存必需品來修行的。吐納法新氣從鼻入,舊氣從口出,這是最基本的吐納之法。
  • 山東師範大學函授專升本函授站
    報名的同學可到山東師範大學各函授站(點)在工作人員指點下報名,或在省級教育招生主管部門網上報名都可,學生網報後在規定的時間到所在地招生辦公室指定地點來信息採集、確認,並按規定網上繳費。不求與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動的淚水,要笑就笑出成長的性格。
  • 道家吐納築基功法
    臥,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上。或者側身臥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   以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人靜。    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
  • 杭州函授本科建築學專業成人專升本浙江理工大學函授報名政策
    杭州函授本科建築學專業有哪些學校?杭州成人高考本科建築學專業哪個學校比較好?首先我們來看下建築學專業是什麼樣一個專業?建築學是一門以學習如何設計建築為主,同時學習相關基礎技術課程的學科。那麼建築學專業杭州函授報名選什麼樣的大學?我們推薦浙江理工大學成人本科。浙江理工大學是一所重點大學,學歷認可度不用說,而且建築專業在浙江省內還是非常 有名的,每年建築專業畢業生獲得各大工程公司的熱捧。浙江理工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理、工、文、經、管、法、藝術、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建設大學。
  • 惠州學院2020年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教學點函授本科招生簡章
    惠州學院2020年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教學點函授本科招生簡章惠州學院是廣東省省屬公辦綜合性本科大學,是東江流域教師搖籃和幹部、企事業單位人才培養基地,是在職人員接受培訓提升學歷的理想場所,秉承閬苑儲英、人競向學校訓,融入惠州,服務廣東,輻射全國,樹立品牌,致力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努力把學院辦成一所辦學特色鮮明
  • 道家吐納練氣方法,性命雙修法訣
    功理篇吐納者,呼吸也   意即吐出濁氣,納人人體所需之情炁,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真炁,達到修真養性、延年益壽之目的。 (養生上,「炁」是一種療愈能量,存在於宇宙萬物間一股生生不息的能量流。在氣功,吐納,導引術,及禪坐之中,所講究的氣及是這炁的能量流,從動作與意識的相互配而下,對人體達到療愈而提高健康)     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 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子、午、卯、 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
  • 大周天行氣法
    大周天行氣法,是貫通十二經絡,進行大周天循環的吐納氣功。一、十二循行(一)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人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圖1)。
  • 鑑真吐納術
    鑑真吐納術相傳為唐朝鑑真和尚所創編。本吐納術的特點是意守羶中,動作圓柔,舒展大方,有益無損,是一套功量與強度適中的養生術。
  • 【動態】長春工業大學函授招生簡章2021年【報名中心】
    長春工業大學成人高等教育大專本科報名流程:一步:3月1日起到8月31日之間到一成教育函授站(吉林省專本科函授站)登記。第二步:進入備考學習階段,重點學習函授站發放的複習小書、模擬試卷。函授站名稱:一成教育函授站函授站地址:長春市前進大街與火炬路交匯高新人才6層
  • 2021年函授本科幾年畢業
    函授本科在成人高考中是指成人高考高起本和專升本,是兩個學歷層次,報考層次不同,畢業年限不同,當然還有入學時間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畢業時間。那麼2021年函授本科幾年畢業呢? 函授本科是什麼意思? 函授本科是指成人高考中的成人本科函授的意思,其中成人本科包括成人高考高起本和專升本,函授則是成人高考的學習形式,是指按各專業教學計劃利用寒、暑假或國定假日派教師到各地函授站組織面授和考試的學習方式。
  • 《暴走大俠》吐納故新有什麼用 吐納故新作用介紹
    導 讀 暴走大俠吐納故新有什麼用?暴走大俠吐納故新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