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是全職寫作還是有一份另外的固定職業?您覺得對於作家來說,全職是一種更純粹更有利的寫作狀態還是會比較有壓力?
張心怡:我是業餘時間寫的,畢業以來是在培訓機構裡面編寫寫作教材。
全職寫作有自己的利弊吧。能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和寫作,這個是很誘人的。但弊端可能是,會缺少對於實際生活面的接觸與擴充。我一直覺得但凡涉及「敘事」,裡面最為寶貴和困難的東西是對於生活和人的具體理解,而這是閱讀經驗沒有辦法替代掉生活經驗的地方。就是說有的東西,坐在那裡想是想不清楚的,只有去做、去經歷、去感受。
我自己是一個很容易自我封閉的人,所以目前從經濟上和精神上來說我都需要一份另外的固定工作。
張心怡的第一本小說集《騎樓上的六小姐》(上海文藝出版社)
澎湃新聞:《騎樓上的六小姐》是您的第一本小說集,您在扉頁上寫:「這是她們彼此知曉的,未曾流出的眼淚。」是否可以理解為,這是對小說裡女性之間複雜又深刻的共情的形容?故事裡那些母女以及有內心競爭關係的女友彼此之間有疏離、爭奪、傷害,同時又在「攜手共抗命運」,您是怎樣理解女性之間的這種關係的?在寫作上處理這種關係的難點在哪裡?
張心怡:集子裡的《騎樓》這篇是我的碩士畢業作品,它最開始的名字叫《女性聯盟》,聽起來有點像個美劇,或者一款遊戲。我們課上還討論過一個題目,叫「女性友誼」。那個時候講的是友情小說。實際上,我覺得很多女性之間的關係都可以在這個詞裡面找到激發點,有的時候是某些利益的交換,更多的時候是短暫的理解或者共情,帶有很多衝動和感性的成分,很多自我經驗的投射。
很感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有著驚人的生命力。遇到了外部性的挑戰和傷害,這種共情就會變成一個穩固型的付出,越是感性,就越活潑而有人情味。會流露出本性中的強大,我覺得類似於一種天賦。《孔雀東南飛》裡有一句叫「蒲葦韌如絲」,我覺得是個很貼切的喻體。是在現實生活本身中習得的,以一種緩慢而執著的方式抵達目標,看起來柔弱,其實是在被遮蔽狀態下一種生命力的表達和言說。
不過現在大家生活都很辛苦。我如果說女性很辛苦,可能會有失偏頗。你很難用理性的表達來解釋這種性別的特殊性。是相對而言的吧,更多的還是一種感性的認知。
困難的話,一個是跨越自己經驗的部分,我處理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寫作的時候,我比較擅長以小女孩的視角來看老年婦人,我曾經以第一人稱寫過騎樓三代女性,發現了很大的困難。最後還是換成了小女孩的視角。
我覺得寫小說中最難的部分其實是對於人的理解。因為每個人都太複雜了。有時候你和一個人認識了很久很久,突然有某一個時刻你仿佛覺得從來沒有認識過她,這都是挺平常的事情。
第二個是要求自己一定要規避掉窠臼的東西。比方說,兩個女性在戀愛關係中爭奪一個男性這種橋段,是我個人非常討厭的情節。這讓我想起一個寫女性友誼的很流行的小說,叫《那不勒斯四部曲》。這小說的敘事很棒,但就是這個點——兩個女主人公都和尼諾有感情糾葛,並且還是很激烈的劇情,讓我讀的時候覺得過於戲劇性,從而失去了生活本身那種很粗糲的真實感。
澎湃新聞:與女性相比,小說裡的男性形象好像質感和密度都弱一些,多半在性格上比較孱弱或者自私甚至猥瑣,這是小說敘事的需要,還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您對男性的看法?
張心怡:都有吧。我承認我是個對於男性有偏見的人。可能是由於成長經歷的影響,偏見已經形成了,並且還挺穩固的,一時半會也改不了,不自覺地會投射在小說人物身上。但這種偏見在小說中是一種觀看角度,主要還是存在於敘事時人物的關係中,就不太是一種二元對立了,男性其實有點像某種敘事符號,代表的含義會更大一些,外部世界的某些不確定性,人與人之間的猜忌、隔閡和傷害。
小說中的女性主人公也往往都在花挺大的力氣來克服這種偏見,實際上也是一種對於外部世界的不信任感。需要處理自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澎湃新聞:之前看您新書的材料,書寫福建女性是作為一個標籤出現的,看完作品,我覺得女性書寫確實是核心,而雖然小說中是寫到了包括寺院求籤、梨園劇團、客家人、方言、土樓等等,但是小說中的清濛和上海更像是一對並置的意象,我倒不覺得您有書寫地方特殊性的野心,對此,您自己是怎樣想的?
張心怡:我不會在寫作之初給自己設定寫什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完全沒有這方面的野心。我寫作的動機其實是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聽起來好像有點奇怪,但我是通過寫作的過程來使得問題得以被推進的。
這個小說集裡面的幾篇,女性人物的名字都有點像,但不完全是同一個人。在出版之前我排過一次小說間的次序,其實是按照人物的狀態和對某些問題的認知程度排的。不是聚焦於同一個問題,而是某個生命時期的問題,關於女性自我認知道路上的很多困惑,與他人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內心的衝突、緊張與恐懼安放的方式,女性之間相互理解和表達愛的方式。就題材而言,當然不會被閱讀者認為是青春文學。但是我覺得對於創作者本身,是一個不是生理意義上的青春期創作。
最後的《騎樓》這一篇,第三代女性林裴蕾其實是從前兩代的經歷與掙扎之中獲得了感悟和力量。最開始取名《女性聯盟》的時候,我其實是在想,死去的外婆在冥冥之中也能給予外孫女力量,像「幽靈」一樣,所謂「幽靈」是中性的,有點像一個貫穿性的意象。她們的經歷和性格完全不同,但要完成的道路,總有著某些殊途同歸之處。
當然最終也沒有被完成。並且,我一直覺得每一篇小說都有它自己的命運。在我的理解裡,被發表了、被出版了,就文本本身,也不意味著一個完成了的狀態。一方面是讀者的闡釋會豐富它,另一方面是作者本身的理解也會是一個變量吧。
新書的標籤是小說的一種理解和觀看方式吧。可能會提醒我,以後是不是可以有意識地去寫寫這方面的故事。但我覺得還是取決於自己的狀態和認識程度。
澎湃新聞:這本小說集裡對於繼親家庭的摹寫非常集中,而著力點似乎不在於與繼親的關係,而是因為這種家庭結構的變化對於血親之間關係的影響,能聊聊這個話題嗎?
張心怡:可能更多還是因為生活經驗。之前有很好的朋友跟我說過,我可以寫寫我繼父。我很認真地去考慮過,才發現我從來沒有談得上了解我繼父,因為我一直懷著強烈的偏見來看他這可能也是血親關係的投射。
這大概是我現階段看待世界的方式吧,仔細去想想的話其實利弊都有。好處是我能夠以自己的視角來劃歸對於很多事和人的闡釋和認知,那種感受很強烈,很容易形成一個虛構層面上的想像和觀看。也有弊端,其實我失去了其他的視角,不過,能否獲得其他層面的視角,又是另外一個更大的問題了。
澎湃新聞:您小說有一些空間的問題我也比較感興趣,比如《幽靈》裡面那個儲藏室,比如騎樓的門廊和二樓空間,再比如我個人特別喜歡的《山魈》裡那個母親每每在上樓去娘家下樓去夫家總要站一站的平臺,這些空間是有專門設計過嗎?
張心怡:沒有專門設計。但是這些空間都有多多少少的原型。寫作的時候,它們會從記憶中脫穎而出,來成為被賦予意義的對象,可能也是因為對於當時處境的一種感知方式。至於它們能夠被賦予的意義,我想更多的是指向小說人物具體的生存問題和困境。同時空間似乎能夠暗含某些轉換的可能性,畢竟這些空間都更多地存在於回憶中。
不過我還是很喜歡寫「空間」的,似乎空間能夠包含很多闡釋的可能性。有親戚讀了小說之後對我說,看到我寫了很多小時候彼此都很熟悉的空間意象,讓她回憶起了曾經的生活。因為情節都是虛構的,空間反而變得很真實,並且能夠在一個更大的經驗裡面「生長」。
澎湃新聞:在《幽靈》《騎樓》等篇中都有一點影影綽綽的鬼魂書寫,這一點倒是讓人想到福建豐富又強大的民間信仰基礎,這在作品中更多地是為了渲染一種情緒氣氛還是說有想要隱喻的東西?
張心怡:我想插一點題外話,就是其實福建的民間信仰是特別有趣的。我生活的閩南地區,看到佛就都會拜,不論什麼佛一律叫佛祖。我的家鄉是泉州,本身就有著濃厚的宗教氛圍,奇特的是所有宗教和諧共處,只要「佛祖」這麼一個統一的稱呼就可以統籌全部了,沒有矛盾,大家心裡也不覺得隔閡。因為在宗教活動裡面的表現其實很淳樸,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是對宗教的信仰,不如說是對生活的信仰的一種體現方式。
小說中的這部分內容,一方面,我覺得是作為「環境」的一部分而出現的。另一方面,背後的隱喻內涵可能更多在心理層面上。「幽靈」是一個能夠統籌全書的意象,它是在清濛與上海、過去與未來的對照中去引發問題、抵達路徑,並且始終在變化之中。《騎樓》裡面,死去的外婆仿佛永遠生活在騎樓裡,這其實是女性之間一種精神力量和生活智慧的傳遞和支持。我覺得是很溫暖的。
澎湃新聞:還有就是您的小說中常常出現一些跟古典文學相關的符號,比如直接用陶淵明、盧照鄰為人物命名,然後《騎樓》裡莊莊研究莊子,章節名叫「逍遙遊」,海風跟林孔英談王維,再比如《溫溫恭人》的篇目取自《詩經》,還有一些對傳統戲文的使用等等,您個人對古典文學有特別興趣嗎?這些頻繁使用的符號有特定的文學意圖嗎?
張心怡:我比較抑鬱的時候,精神上有一些想不明白的地方的時候,古典文學會給我很大的力量。當然,我對古典的了解是很有限的,所以文中的這些相關符號的使用,還是要放在具體的語境中來理解。
畢業後我在一個古典文學氛圍很濃厚的地方工作,接觸了很多古典文學出身的人。我發現其實他們是共享同一個精神世界的。對於當下的生活,與所閱讀的東西,我體會到很大的斷裂感。所以對古典文學我很感興趣。但具體到小說裡面,似乎只能提供一種很具體的理解方式。
澎湃新聞:這本小說集的同名篇目《騎樓》,書寫騎樓三代女性的命運,尤其是第一代「六小姐」撲朔迷離的故事相當具有傳奇色彩,這個故事有否原型?您怎麼看待純文學創作中的傳奇性情節,似乎有些創作者會刻意排斥故事的傳奇性以作為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某種分野,對此,您怎麼想?
張心怡:沒有,六小姐的故事是完全虛構的。我對「傳奇性」也沒什麼研究,我更多地可能會把它放到敘事當中來理解。如果要談談自己的理解的話,我不覺得是分野,古典小說裡面的傳奇,現在讀起來可能很難被人喜愛,因為要放在一個特定的文化背景與價值體系中來理解。如果用「通俗」來指認的話,我會不太認同。張愛玲最精彩的小說集,重新演繹了「傳奇」這個概念,是站在新與舊之間的溝通,還是為現代文學貢獻了很美很真實的東西。當代的很多作家,比如說金宇澄、王安憶、蘇童、格非等等,都寫過很好的帶有「傳奇」元素的小說。一個是敘事上的美感。另一個我覺得也是對於傳統的某種溯源和回應吧。
張心怡(左三)在創意寫作課堂討論中您是畢業於復旦大學創意寫作專業,對於一直以來大家關於寫作可不可教的討論,作為科班出身的專業寫作者,您怎麼看?您覺得在復旦的學習對於您的寫作有怎樣的影響?
張心怡:寫作可不可教,看怎麼來定義「寫作」吧。如果這個問題的含義是,作家能不能夠通過某一個專業培養,我覺得這個問題是沒啥意義的。寫出來的文字,和作者本身的生命狀態有著非常深刻的聯繫。一個人的完成,肯定不完全是學校教育的結果。
如果「寫作」指的是一種對於自我的抒發和表達,當然是可教的,並且有著很大的空間。一個是表達的方式,任何文體都是一種容器,在這方面當然有創造,但我覺得更多的是學習和承繼。二是有效的交流,例如說在古典文體寫作裡面其實很強調師承,更多的是一種思維的啟發、視角的借鑑。
大家都很推崇天賦型寫作,但其實這是存在著某些誤解的。天賦更多的是你感受這個世界的方式,具體到操作層面,它就和許多工作一樣,有自己的路徑和實現方式,只不過有的比較容易被言說出來,有的可能無法被言說。
在創意寫作專業的學習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復旦能夠提供最好的人文教育。具體到專業領域,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進入一個自覺的寫作訓練過程。我研一上完王安憶老師的「小說寫作實踐」後就開始訓練自己寫短篇小說,後來一些作品放到了這個小說集子裡,在敘述技巧層面,我有挺多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感悟。二是在看待世界的方式上,我經歷了既有認知被打破的過程,也許現在還在經歷著。就是你意識到自己失去了語言。你說出來的話不是你自己的話,是對於他人話語的重複。那麼,屬於你的語言在哪裡?更大範圍來說,究竟你自己本來的樣子是什麼樣?能不能夠尋找得到?
經歷了打破就很希望能重建,即使只是尋找到一些新的資源。這些是在復旦的學習經歷帶給我本身的啟發,改變很困難,但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契機。
澎湃新聞:據我所知,復旦在寫作教育上很強調閱讀、細讀,想問下,哪些作家作品對您的創作影響比較深?
張心怡:我們有很多經典閱讀課。有小說和散文,涉及到古典、現當代還有西方,在課上需要讀很多文本,也基本上都是以比較靈活的討論方式來展開。我很難說我被誰影響比較深,總覺得自己是個書讀得太少的人。並且到目前為止,還是比較經驗性的寫作。如果說有比較直接的影響的,一是在技巧上,門羅的小說我讀得很熟,很仔細地學習過。王安憶老師在課堂上曾反覆推薦過喬伊斯的《都柏林人》,在早期進行短篇寫作訓練的時候,我是把它當教材來看的。我們班也有其他同學,把它當床頭書,或者隨身攜帶的那種,真的是反覆讀,理解得不夠也沒有關係。
在女性寫作意識上,受到過一些作家的感染和啟發。伍爾夫、張愛玲、向田邦子、王安憶、林白。還有就是蘇童的小說,裡面女性的生命力很感染我。共鳴感最強的作家是門羅,喜歡她小說裡那種慈祥而溫柔的刀鋒。
澎湃新聞:我看到除了小說方面的獎項,您之前還拿到過首屆「嘉潤·復旦全球華語大學生文學獎」散文組的主獎,想問下,您後續在小說和散文、非虛構方面各有什麼寫作和出版計劃?
張心怡:在小說方面,我想寫一些不合時宜的人。在散文方面,我一直想做的,但目前可能只做了一點點些微的嘗試。就是去寫一些樸素的、日常的食物。寫出食物裡面的生活和回憶。
90後作家的系列訪談同題問答1.你如何定義「90後」?不好定義,我只能提供一個視角。接受過比較完整的學校教育,中規中矩,懂禮貌守規矩,但普遍的不安全感和迷茫感都很強烈。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侷促的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可能是要在世界上找到安放自我的方式,似乎比前輩更加困難一些。
2.你最近關注的一個社會事件/新聞是什麼?為什麼會關注?李星星的事情。這不完全是一個性別對立的問題。這背後涉及到很多更複雜的問題。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那種受害者的自救方式,這也會讓人想到林奕含所寫下的故事。有個挺有名的電影叫《四百擊》,裡面那個小男孩的眼睛和做出來的一些傻事讓我很難忘,大概就是一種對於世界又迷茫又無助,並嘗試著艱難反抗的生命狀態。
3.你如今最想嘗試的寫作題材/類型是哪種?之前有提到《那不勒斯四部曲》,包括日本的角田光代的很多小說,在敘事層面,這些小說會引發我的思考。曾經想過,能不能嘗試著去寫好讀的小說,是敘事上的訓練和試驗。
4.有沒有寫作上的「小怪癖」?有點自虐傾向。覺得身體上的疼痛其實有助於寫作(雖然我身體還行,病痛也不是太多)。不過對於曾經身體的病痛都記憶很深。
然後就是寫不出來就喝很多咖啡,導致失眠。失眠之後又只好喝更多的咖啡……
5.你比較關注的同輩作家?對於同輩作家其實讀得並不多,因為我覺得大家都還小,這是指創作年齡上的小。不過對於與自己非常不同的人,會很感興趣。
6.你比較關注哪些導演?李滄東、是枝裕和、小津安二郎、楊德昌、許鞍華。
7.你經常上的網站有哪些?下廚房。各種美食公眾號。
8.社交媒體上最常用的表情?嗯嗯(常常不知道說什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