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巴黎評論》編輯部授權出版的最新一輯《巴黎評論·作家訪談4》,所收錄的作家共有十四位,分別為格雷厄姆·格林、帕斯捷爾納克、W. H. 奧登、喬伊斯·卡羅爾·歐茨、E. L. 多克託羅、威廉·特雷弗、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愛麗絲·門羅、若澤·薩拉馬戈、薩爾曼·魯西迪、哈維爾·馬裡亞斯、大衛·格羅斯曼、大衛·米切爾、米歇爾·維勒貝克。
這些作家分布的國家地域非常廣,除了英、美、愛爾蘭,還有俄國、加拿大、葡萄牙、西班牙、秘魯、以色列、法國等。和前幾輯一樣,當中依舊有好幾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像薩拉馬戈、略薩、門羅,也都是他們各自國家的第一位獲獎者。
讓作家們談論個人的經歷、自己的作品、寫作的習慣、影響自己的作家,這些都是各個訪談的常用或者說固定的「老套路」了。顯而易見,看過這些作家的作品,再來讀這些訪談記錄的話,應該會更有意思,同時也更容易理解談話的內容。
也許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幾位是「五〇」後作家,包括馬裡亞斯(一九五一年出生於馬德裡)、格羅斯曼(一九五四年出生於耶路撒冷)、維勒貝克(按他自己的說法,一九五八年出生於法屬留尼旺島),魯西迪(一九四七年出生於孟買)也是接近這個年代的。而最年輕的大衛·米切爾,則是出生於一九六九年,接受訪問時也不過是四十一歲。
這些「年輕」的作家,他們仍然深受老一輩(尤其是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上半葉)傳統作家的薰陶,例如維勒貝克,把波德萊爾、尼採、叔本華、陀思妥耶夫斯基、巴爾扎克等視為自己的文學前輩,格羅斯曼則認為「你總會受到喬伊斯、舒爾茨和卡夫卡的影響,就像你會受到氧和碳的影響一樣」。
不過,他們也自有其特點,並且特別熱衷於將一些科幻、偵探等看似通俗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另外,大衛·米切爾對小說的結構編排也十分著迷,例如《雲圖》將六個故事拆分講述(這也是對卡爾維諾長篇小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回應)。
大衛·米切爾小時候患有口吃,雖然他不認為口吃與寫作有必然的聯繫,不過也承認口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和影響了如今身為作家的我」。這也令我們想起錢鍾書在《管錐編》的「老子韓非列傳」中,由韓非口吃而引申列舉了司馬相如、揚雄等作家「口吃而善著書」,並引用阿德勒「補償反應」的心理學說作為佐證,「如古之音樂師必以矇瞽為之也」,也指出了「西洋大手筆而口鈍舌結者,亦實繁有徒」。
相關閱讀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1》:從杜魯門·卡波蒂到翁貝託·埃科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2》:從E. M. 福斯特到大江健三郎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3》:從威廉·斯泰倫到石黑一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