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評論·作家訪談4》:從格雷厄姆·格林到米歇爾·維勒貝克

2020-12-14 孤讀者筆記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4》中譯本

由美國《巴黎評論》編輯部授權出版的最新一輯《巴黎評論·作家訪談4》,所收錄的作家共有十四位,分別為格雷厄姆·格林、帕斯捷爾納克、W. H. 奧登、喬伊斯·卡羅爾·歐茨、E. L. 多克託羅、威廉·特雷弗、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愛麗絲·門羅、若澤·薩拉馬戈、薩爾曼·魯西迪、哈維爾·馬裡亞斯、大衛·格羅斯曼、大衛·米切爾、米歇爾·維勒貝克。

這些作家分布的國家地域非常廣,除了英、美、愛爾蘭,還有俄國、加拿大、葡萄牙、西班牙、秘魯、以色列、法國等。和前幾輯一樣,當中依舊有好幾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像薩拉馬戈、略薩、門羅,也都是他們各自國家的第一位獲獎者。

讓作家們談論個人的經歷、自己的作品、寫作的習慣、影響自己的作家,這些都是各個訪談的常用或者說固定的「老套路」了。顯而易見,看過這些作家的作品,再來讀這些訪談記錄的話,應該會更有意思,同時也更容易理解談話的內容。

也許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幾位是「五〇」後作家,包括馬裡亞斯(一九五一年出生於馬德裡)、格羅斯曼(一九五四年出生於耶路撒冷)、維勒貝克(按他自己的說法,一九五八年出生於法屬留尼旺島),魯西迪(一九四七年出生於孟買)也是接近這個年代的。而最年輕的大衛·米切爾,則是出生於一九六九年,接受訪問時也不過是四十一歲。

這些「年輕」的作家,他們仍然深受老一輩(尤其是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上半葉)傳統作家的薰陶,例如維勒貝克,把波德萊爾、尼採、叔本華、陀思妥耶夫斯基、巴爾扎克等視為自己的文學前輩,格羅斯曼則認為「你總會受到喬伊斯、舒爾茨和卡夫卡的影響,就像你會受到氧和碳的影響一樣」。

不過,他們也自有其特點,並且特別熱衷於將一些科幻、偵探等看似通俗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另外,大衛·米切爾對小說的結構編排也十分著迷,例如《雲圖》將六個故事拆分講述(這也是對卡爾維諾長篇小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回應)。

大衛·米切爾小時候患有口吃,雖然他不認為口吃與寫作有必然的聯繫,不過也承認口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和影響了如今身為作家的我」。這也令我們想起錢鍾書在《管錐編》的「老子韓非列傳」中,由韓非口吃而引申列舉了司馬相如、揚雄等作家「口吃而善著書」,並引用阿德勒「補償反應」的心理學說作為佐證,「如古之音樂師必以矇瞽為之也」,也指出了「西洋大手筆而口鈍舌結者,亦實繁有徒」。

相關閱讀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1》:從杜魯門·卡波蒂到翁貝託·埃科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2》:從E. M. 福斯特到大江健三郎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3》:從威廉·斯泰倫到石黑一雄

-THE END-

相關焦點

  • 書單推薦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
    書單推薦 星期五 01 書籍簡介 作家訪談是美國著名文學雜誌《巴黎評論》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
  • 高手過招:頂尖作家這樣談論彼此以及自己
    《巴黎評論》雜誌的「作家訪談」欄目號稱「世界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對話行為之一」。這裡刊登的絕不僅僅是一篇篇獨立的採訪。只要順著特定的脈絡挖掘,讀者們就會發現,它們也是作家與作家之間就各類問題進行的隔空討論。正是這種抽象卻言之有物的交流,讓「作家訪談」超越了具體的作家、單一的雜誌、語言的隔閡。
  • 馬爾克斯、村上春樹等作家的寫作訪談錄,6000字乾貨!
    《巴黎評論》是美國著名的文學雜誌,其中「作家訪談」欄目自1953創刊後一期不落地刊登當代最偉大的作家訪談,成為該雜誌的招牌,樹立了「訪談」這一特殊問題的典範。作家們或輕鬆,或嚴肅地談論著他們的寫作習慣、方法、各自的癖好,使得內容妙趣橫生,非常有借鑑意義。
  • 畢飛宇:《花城》是年輕作家慈祥的姑奶奶|《花城》訪談實錄
    精彩預覽這篇作品來自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花城》訪談實錄,是小說家畢飛宇和央視導演溫晨的文學對話。訪談以畢飛宇的處女作在《花城》刊發談起,將作者與文學期刊的命運相連,挖掘文學作品背後的故事。
  • 作家訪談|專訪海外知名作家彭閃閃:講述《轉身》背後的故事
    20世紀上半葉,老舍、巴金、徐志摩、艾青、錢鍾書等中國現代著名作家都曾經留學海外,他們將外國文化中的精華帶回祖國,形成了獨特的文字風格。之後,在海外居住、工作、留學的華僑華人,則在華文文學創作路上走得更加堅定,逐漸聚集起一批在異國他鄉直接以母語創作並發表作品的華文作家。
  • 名著推薦:《巴黎聖母院》
    昔日裡的巴黎聖母院2019年4月16日凌晨,一場大火將巴黎聖母院燒成灰燼。一位民眾悲痛至極的說:上千年的歷史被抹去,巴黎就像死去了一樣。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它的同名小說:《巴黎聖母院》維克多·雨果維克多·雨果,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 訪談|在堆積如山的陳詞濫調之上,那個叫于堅的人怎麼敢去寫巴黎?
    因為對他來說,巴黎是私有的,在這個層面上,事情發生的先後沒有意義,現實從回憶中形成,通過回憶,既認識到現實世界,也認識到自我的存在。「今」與「昔」的回憶已同時出現在作者腦海裡,這也是巴黎最迷人的地方——巴黎的「新」與「舊」一脈相承,沒有斷裂。你無法逃避巴黎的過去,這也是這座城市最精彩的地方,過去與現在融合得那麼巧妙,你感受不到絲毫的突兀。
  • 木心的訪談技巧(組圖)
    木心的文學成就和文學見解,見仁見智,我不想爭論其中優劣,略從兩篇訪談入手,一掠木心的傳播學理念。1980年至1993年間,木心接受了八次訪談,其中兩篇作為「案例」收入了這本書,他就是用這個案例對陳丹青等弟子說了些心得奧妙。國內有的作家包括出版社只是把訪談當做賣書的軟廣告,往往自問自答,發個通稿給媒體,以為這樣就能達到傳播的目的。其實不然。木心說得俏:「問,一定要別人問。
  • 陝西作家魏鋒《時光雕刻者》入選中青閱讀2020年度十佳推薦書單榜首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王偉偉)中青閱讀2020年度推薦書單出爐,陝西青年作家魏鋒創作的紀實文學《時光雕刻者》入選2020年度10本好書榜首。記者了解到,該書從年度360本入圍120本月度最佳脫穎而出。之前還曾入選2020年8月份推薦書單和讀者喜歡讀的5本好書之一。《時光雕刻者》是由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
  • 90後作家·訪談|郭沛文:90後作家真的已經不算年輕了
    全職作家的生活並不輕鬆,在一種對未來不確定的狀態中,每天還有安排滿滿的寫作計劃。疫情期間,郭沛文為新書《鵪鶉》的出版做了一場直播,同讀者交流時, 他並不鼓勵大家從事全職寫作。郭沛文以下是訪談全文。從記者到全職作家澎湃新聞:當初為什麼會從記者轉行自由寫作者?
  • 中青閱讀2020年度十佳推薦書單出爐 陝西作家魏鋒《時光雕刻者...
    全書31萬字,160幅珍貴照片,涉及「五位茅盾文學獎」「人民藝術家」「金鷹獎最佳主角」「三位外籍文化專家」等26位文學藝術家的深度心靈訪談,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文學教科書,更是一部反映新時代精神的採訪實錄。
  • 江湖的苦惱與脫軌的浪漫:《野生作家訪談錄》背後的故事
    我們就暫且稱他們為「野生作家」。時隔兩年,這本收錄了14篇作家長訪談的《野生作家訪談錄》終於出版了。從14位受訪作家的人生履歷和創作故事裡,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寫作與謀生的張力問題:作家是一個職業選擇嗎?如果不能當全職作家,他們是否能夠又具體如何一邊寫作一邊謀生?
  • 對話 愷蒂訪談英倫墨客
    在這本書裡,愷蒂老師採訪到很多名家大腕,尤其是平日深居簡出的一些作家。請問,您通常是怎麼去聯繫他們,怎樣搞定他們的?愷蒂:接觸這些作家,我覺得需要臉皮比較厚吧。一般來說我是按照規則走,從他們的經紀人那裡開始,先打電話。他們大多會說作家很忙,沒有時間接受採訪。我也會寫信給他們。每個作家的情況不一樣。
  • 「我是所有我讀過的作家、去過的地方、在所有時代遇見和愛過的人」
    在一個作家的旅行箱裡,總裝著更多的作家。保羅·索魯就是這樣,翻開「文學愛好者旅行指南」——《旅行之道》,總會在不經意間和梭羅、毛姆、塞繆爾、奈保爾......相遇。正如保羅·索魯所說:「我是所有我讀過的作家、去過的地方、在所有時代遇見和愛過的人。」對熱愛旅行的人來說,2020年尤為糟糕,《旅行之道》或許能夠彌補不能出遊的遺憾。
  •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新媒體「文化專欄」受法國網友熱捧
    11月16日至22日,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新媒體「文化專欄」在其官網、微信公眾號和各社交媒體平臺相繼推送文學巨匠巴金的《寒夜》法譯版、「雲·曲藝劇場」之雙簧、電影《千裡走單騎》、川劇《易膽大》和美食養生等專題,以及介紹2020年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和新版中國旅遊海外推廣網等最新文化和旅遊資訊。
  • 日本作家村上龍作品集出版
    近日,日本作家村上龍作品集(第一輯)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包括五冊:《無限近似於透明的藍》《寄物櫃嬰兒》《第一夜 第二夜 最後一夜》《所有男人都是消耗品》《戀愛永遠是未知的》。村上龍出生於1952,日本最受歡迎的國民作家之一,曾任日本芥川獎評委(2000-2017)。
  • 活動紀實|《一本草文叢》暨包頭六位本土作家新書發布會紀實
    2020年11月14日下午3點,《一本草文叢》暨包頭六位本土作家新書發布會在包頭市圖書館舉辦,70多位讀者參加了本次活動。活動現場《一本草文叢》是由水孩兒主編,六位作家共同出版發行的套裝叢書。為營造輕鬆漫談的氛圍,近距離解答讀者對作品與作家的疑問,本次發布會設計為訪談式,經由提問開啟作者的內心世界,探尋創作背後的故事,感受作者寫作時的狀態。第一位訪談嘉賓:溫少波。為了和各位讀者見面,原本在外地的他快馬加鞭,披星戴月,帶著滿滿的誠意趕到現場,不負與讀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在訪談中,溫少波回答了讀者提出的四個問題:1、這部作品是怎樣誕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