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作家·訪談|王佔黑:我已經走出社區了

2021-01-21 澎湃新聞

這次採訪是在戶外進行的,原因是王佔黑不喝咖啡,自稱不太去咖啡館。三月份聯繫時,天還不夠暖,她說等四月底吧,找一個晴天,去公園裡聊。當時的她,許久沒見朋友了,但是去過一次飯店,很冷清,店裡還掛著過年前的大紅裝飾。

在上海植物園的入口,我領教了王佔黑非凡的搭訕功力,也就是排隊檢查隨申碼的那會兒,她已經和一位上海老爺叔聊得仿佛是爺孫來遊園了。「爺爺」開心地招呼說,我這個小拖車裝的(大包小包)不是音響,是攝影器材。他年過七旬,愛好攝影,早上要做飯,通常下午來拍,再說了,從早拍到晚,身體也吃不消;他說起在植物園要拍什麼、怎麼拍的門道,就像在聊自己的家主婆。他誤以為我們是賦閒來玩的大學生(戴了口罩似乎年輕不少),滴滴咕,像在講海派清口,還熱情地要當我們的導遊,那絮絮叨叨的勁頭,仿佛來自王佔黑的某個小說。

王佔黑,1991年出生於浙江嘉興,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為一名中學老師,已出版短篇小說集《空響炮》、《街道江湖》

王佔黑的頭兩本小說都與社區相關,用浙江嘉興的方言講故事。替她摘下首屆「理想國文學獎」的《空響炮》在題材上仿佛是嘉興版的《米格爾街》,這本短篇集塑造了一個悲喜交加的老社區,主角大多上了年紀。第二本集子《街道英雄》強化了這種從年輕人的視角關懷蒼老的文學質感。隨著王佔黑在青年作家隊伍裡日漸出挑,「老社區代言人」的標籤也開始追著她跑。她其實還挺牴觸的。

採訪的那個下午,天氣宜人,我們找了一塊帶遮陽的草坪,正對著河流,能看到電動船篤篤篤駛過。王佔黑從包裡翻出一冊某超市的大開本傳單,撕下來墊著坐,拼成野餐的桌布,她還準備了一些吃食,擺在上面。

於是,我們開始聊天。

澎湃新聞:

我是讀了你的小說才知道原來嘉興話和上海話那麼像,書面化之後基本一樣,但是我們好像從來沒用方言聊過天,所以我有時候會納悶,到底哪個王佔黑更加真實?是在小說裡堅持用方言敘事的你?還是見了面只說國語的你?

王佔黑:

生活中的我,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說普通話,我大概只有回了嘉興,到了家裡才講方言。像前面售票處碰到的爺叔也好,金宇澄老師也好,跟我講話,也是講普通話的。普通話是一種功能,上海話是另一種功能,但是嘉興話對我來說就不是,比如說,我在上海遇到一個計程車司機,他跟我講上海話了,為了方便溝通,我就接著講上海話。我知道有的讀者會去琢磨我寫的到底是哪裡的故事,但是我本人還挺無所謂的,它可以是嘉興,可以是上海,可以是任何吳語地區的故事。小說裡的方言運用,要看處理的題材,具體到人物,是否合適。我的處理還是為了展現他(她)講話的邏輯,通過腔調來呈現。

澎湃新聞:

社區人物接地氣,有的還挺搞笑,他們為你的小說增添了不少歡樂,你覺得自己在女性作家裡是不是比較有幽默感的那一類?

王佔黑:

我沒有特意去搞笑,但是我很認同喜劇。喜劇是很高級的,內核是悲情的,類似紙包著火。像是路易·C·K、又吉直樹,我蠻喜歡的,我喜歡那種嚴肅而悲情的喜劇。

《小花旦的故事》是王佔黑的第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山西文學》2018年第6期

澎湃新聞:

《小花旦的故事》裡有一些粗話,「小花旦」說那不是粗話,是口頭語,你怎麼看待作為方言一景的粗話?

王佔黑:

那是生活的一部分,小時候聽到也沒覺得很反感,好像從小就習慣了,類似於某種情緒的表達。我對粗話不會做好壞的評價,我好像從學習語言開始就接受了這一部分被社會默認為不好的語言。

澎湃新聞:

「小花旦」是一個撲朔迷離、不斷成長的人物,就像剝洋蔥,讀者大概要到小說的中後段才大致看清他。這篇小說有將近四萬字,而在此之前,你的小說基本上都是「短跑選手」,回頭去看,我有一個感覺,你的早期作品也許可以增加一點篇幅,比如《麻將的故事》。

王佔黑:

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我的早期作品,我那些篇幅不到萬字的作品,其實每一個我都寫得很認真,只是限於當時的能力吧;後來,寫得多了,這方面的能力就會上去。漸漸地,我發現稍微寫點什麼,幾千字就沒了,好像還挺自然的。我對人物的思考,對情節的設計,會走得更深更寬,需要更多的耐心去克服,去迂迴,於是,篇幅就上去了。以《小花旦的故事》為例,這個人物虛構空間非常大,對我來說,我只是借了一個綽號,他是我認識的一個人,他的綽號叫「小花旦」,僅此而已。小說寫完之後我還蠻激動的,明顯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成長。他的內心非常廣闊,廣闊到你可以不停地去探索他在想什麼,我覺得自己對於小說也有了新的探索。

澎湃新聞:

「小花旦」我大概是過了好幾千字才進入了這個小說,前面的鋪墊有點長。

王佔黑:

不光是這篇作品,這種情況在我身上已經發生過幾次了,包括雜誌編輯,包括圖書編輯,問我可不可以把小說的開篇精簡一下。《去大潤發》,開頭可以省力一點,一開始就邂逅,但是我非要寫女教師心情很差,走在路上很喪氣,而且我還不肯刪掉,覺得這個開頭有用。《痴子》也是,前面寫了四五千字,情節沒怎麼推進。我也在反思這個事情。

澎湃新聞:

你的早期作品更直接,也許對讀者太友善了。

王佔黑:

當時也有朋友問我,為什麼你的小說,第一句話總是「誰誰誰怎麼樣」?我也不知道這個轉變是怎麼來的,但應該不是壞的,有可能是因為對畫面的依賴在減少。我的想像變得不那麼具體。

澎湃新聞:

隨著篇幅的增加,小說的名字也有顯著變化,之前就像是一個陣列,都叫XXX的故事。

王佔黑:

陣列已經不需要了,現在的每個短篇都是獨立的。之前選用陣列,每篇八千到一萬字,以人物為主,同一空間(社區),是想做成情景喜劇。但我現在的創作都是獨立的,我已經走出社區了,小說裡出現了更多的年輕人,社區之外的城市居民。小說名字的變化與此有關。

澎湃新聞:

你提到了以人物為主,是否意味著你在動筆之前,打動你的是那個精彩的人物,而不是某種發現、觀念、主題之類的。

王佔黑:

通常是某個細節引發的,然後成為某個問題。還是以「小花旦」為例吧,最開始吸引我的不是這個綽號,而是我去了一趟本地舞廳,裡面有個人送了我一張海報,我還蠻開心的,然後我就開始想,工廠時代的這些性少數群體是怎麼生活的?

《空響炮》

澎湃新聞:

你的很多小說都是以「我」來敘事的,「我」是一個嘉興到上海來讀大學的女學生,和你本人還蠻相似的,你好像很喜歡用這種年輕人的視角去看世界。

王佔黑:

後來也寫了一些沒「我」的,但是我的感覺哦,好像有「我」的寫得更精彩,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作者給這個「我」帶來的是跳躍的思路,還有一點點敘事的偷懶。

澎湃新聞:

「老王」(「我」的父親)在你的小說裡是一個百搭角色,每次出場都帶來一些悲情色彩。

王佔黑:

就是想讓他活在每一個作品裡。而且「我」是一個年輕人,她和老社區肯定是需要一個連接的,老王就充當了這個角色。

澎湃新聞:

說回社區,你剛才語氣還蠻強硬的,為什麼要強調已經走出社區了?

王佔黑:

我覺得小說是流動的,沒辦法寫一個靜止的作品,人物都在進進出出,我想環境也是這樣吧。之前我是把社區當作城市的切片來看,但我真正感興趣的是城市裡的方方面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被說得太多了,還蠻煩的,就不想再提社區了。

澎湃新聞:

「男保女超」(中年群體再就業,男的當保安,女的在超市裡工作)也不想提了?

王佔黑:

「男保女超」倒還好,本來就有這個詞的。

澎湃新聞:

說到本來就怎麼,我想提一下「不響」,這個詞在吳語裡本來就很常見,但是因為金宇澄老師在《繁花》裡的精妙運用,現在好像看到小說裡出現「不響」,讀者就會條件反射:「這是在模仿金老師啊!」你感受到壓力嗎?

王佔黑:

我覺得沒事呀,這個本來就是吳語習慣用法,而且沒有比這個詞更生動的了。我今天在網上看到有人看到了《飄》的老譯本,大概是上海人譯的,裡面就有「斯嘉麗吃夜飯,誰誰誰不響」,然後就說這是上海亭子間閣樓文學。我想想,這個確實也沒有辦法。

澎湃新聞:

所以,《去大潤發》裡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蠻多「不響」。

王佔黑:

寫到了一群上海人,語境是合適的,只能說我和金老師都在同一條河裡打撈詞彙。說到《去大潤發》哦,最初我是打算寫一個言情小說的,就是我在車站沒等到車,碰到一個人,我就跟他有一個奇幻之夜。我是真的想寫一個言情小說,寫著寫著就回到了我關注的地方去了,就變得嚴肅起來了,但還是挺浪漫的啊。

澎湃新聞:

《去大潤發》除了嚴肅,還有一些暴怒,讀完開頭我就在想,那階段的王佔黑是不是工作不順啊?女教師正在暴走!

王佔黑:

教書的憤怒是我模擬出來的,我可沒到那個程度。最早的靈感是我有一天,等車等了半天,然後發現這輛公車居然傍晚七點就停運了,我很生氣,在走到另一個車站的路上就在想,如果旁邊還有一個人,也在等這輛車,我會告訴他嗎?按照我的性格我肯定會的,但如果反過來,他知道了卻不告訴我,我會罵他嗎?我想是的。然後我就想,兩個陌生人此時的言語交流會發生什麼?

澎湃新聞:

然後小說就開始往言情的路子發展?

王佔黑:

對呀,我一直想寫言情小說,但就是寫不成。我還想寫非虛構,也沒有找到合適的選題。最近幾年的小說產量也不大,一年就兩三篇。去年我用了半年的時間寫了一個中篇,五六萬字,然後就休息了,到了下半年,寫了兩個短篇,然後去年就結束了。今年我就寫了一個短篇,我是不會強迫自己寫什麼的。

澎湃新聞:

前年秋天,我們有一次吃飯,你提到自己想寫的東西還很多。

王佔黑:

「沒必要」是一個現狀。你看到了,想到了,你為之思考了,但是,你有什麼必要非得將它用小說呈現出來?有時甚至會感到這件事在當下失去了正當性。

澎湃新聞:

我還以為你最近在寫長篇呢。《痴子》的篇幅是五六萬,而且,很明顯,隨著篇幅的增加,你漸入佳境。

王佔黑:

我覺得可能還是要停一停吧。我是想寫長篇的,但是目前還沒有冒出什麼想寫的東西。沒關係的,我對自己的PUSH不是很大,雖然我每次在寫的時候都是付出所有能量的,但如果我沒有想寫的,我絕對不會去注水。

澎湃新聞:

我們今天聊的作品,大多數都會收進你的第三本集子吧。

王佔黑:

對的,最近三年的全部作品,有二十萬字,已經交給編輯了,不過他們也許會做一定的刪減。三年二十萬字,似乎不算少,但就文學期刊的發表而言,我覺得自己挺沉靜的,我甚至都快不覺得自己是一個作家了,這個身份還在嗎?我都把自己當一個老師來看待了。

澎湃新聞:

但是寫作的時候你還是很快樂的吧。

王佔黑:

我很快樂。

《街道江湖》

90後作家同題問答

1.你如何定義「90後」?

一群快三十歲的人。有些人眼裡你非常年輕,有些人眼裡你老掉牙了。

2.你最近關注的一個社會事件/新聞是什麼?為什麼會關注?

私人與公共的邊界被模糊和吞噬。

3.你如今最想嘗試的寫作題材/類型是哪種?

長篇和非虛構。

4.你比較關注的同輩作家?

會與同齡朋友有些交流,感受到大家都在體驗著自身的更新變化,也都在寫作上尋求著十分純粹的進步。

5.有沒有寫作上的「小怪癖」?

沒有,哪都可以寫。

6.你經常上的網站有哪些?

最近常看matters。

7.你比較關注哪些導演?

國內年輕一輩的。

8.社交媒體上最常用的表情?

毛茸茸尼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90後作家·評述|梁捷:王佔黑小說的故事性、隱喻與蒙太奇
    2018年秋天,王佔黑獲得首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一舉成名。從此,她成為現在最引人矚目的「90後」作家,獲得無數評論家的關注,也收穫大量粉絲。就在她獲獎以前的幾個月,我還要努力地向一些文學圈的朋友推薦她的書。而在此之後,則變成要把「我的朋友王佔黑」掛在嘴上,別人才肯多看我幾眼。
  • 90後作家·訪談|郭沛文:90後作家真的已經不算年輕了
    郭沛文以下是訪談全文。從記者到全職作家澎湃新聞:當初為什麼會從記者轉行自由寫作者?「90後作家已經不算年輕了」澎湃新聞:你高中時就開始寫推理小說,受到了《萌芽》和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影響。能詳細講講那時候閱讀的經歷、自己對寫作和職業選擇的想法嗎?周圍的同齡人是否對新概念作文大賽都很著迷?
  • 專訪|王佔黑《小花旦》:我和小說裡的人,一直「在路上」
    近日,王佔黑的第三本小說集《小花旦》由理想國出版,她就此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這是一本變化不小的新書,她既「走出了社區」,又「走出了童年」。在她自己看來,從《空響炮》到《街道江湖》再到《小花旦》,從25歲到30歲,最大的成長是可以作為獨立的個體在一個大城市裡生活了。
  • 90後作家·訪談|張心怡:我就是特別「創意寫作」
    在90後作家群體中,她可謂是典型的學院派。近日,她的第一本小說集《騎樓上的六小姐》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澎湃新聞就該書作品的諸多話題採訪了張心怡。採訪中,當聊到記者曾經按照小說的發表順序重讀過集中作品,她忙問:「那你有沒有看出我在進步?」而後,自己嘆說,「我就是會很有意識地去訓練很多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是特別創意寫作」。以下為採訪全文。
  • 書單推薦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
    書單推薦 星期五 01 書籍簡介 作家訪談是美國著名文學雜誌《巴黎評論》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
  • 90後作家成名渠道多元化
    她已經完成了一部10萬多字的青春文學題材長篇,準備修改潤色後再出版。金子息並不掩蓋自己的雄心,她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我就是喜歡純粹的小說創作,注重在內容和結構上多下工夫,而且儘量讓讀者看到很多意想不到的轉折、結局。」在90後暢銷作家李尚龍看來,「寫長篇」其實是很多90後作家內心的一個夢。
  • 90後十大作家排行榜
    在同時期內,90後作家與80後作家相比顯得暗淡得多。80後中已經湧現出一批人,如韓寒、張悅然、郭敬明等等,但此時的90後作家出位的卻寥寥無幾,他們中間尚無一人達到韓寒等人同樣的地位。除此之外,社會對90後爭議頗多。但透過這份榜單可以看出,相對於80後作家,90後作家有著更加充分的準備。
  • 80後老了?成都90後作家粉墨登場
    四川省作協年齡最小會員將出新書,享受暢銷書作家待遇   90後作家唐朝     「他是90後作家的第一顆炸彈,現在這顆炸彈就要出鏜了!」出版人沈浩波這兩天將《把夢還我》的小說出版敲定,作者是成都一重點中學15歲的初三學生唐朝。
  • 無法被標籤歸納的90後作家
    2008年已經過去12年。當初這三位愛好文學的少年,已經成長為90後作家,年近30歲。他們的風格截然不同:郭沛文寫作推理小說,作品有國內推理作家中少見的文學自覺;李唐則著迷於在構建的幻想世界中,探索人的精神、存在;鄭在歡個人經歷曲折,作品風格黑色、幽默,與自身生活經驗勾連緊密。現在回頭看,2008年前後正是很多90作家最早開始寫作的年紀。
  •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4》:從格雷厄姆·格林到米歇爾·維勒貝克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4》中譯本由美國《巴黎評論》編輯部授權出版的最新一輯《巴黎評論·作家訪談4》,所收錄的作家共有十四位,分別為格雷厄姆·格林、帕斯捷爾納克、W. H.讓作家們談論個人的經歷、自己的作品、寫作的習慣、影響自己的作家,這些都是各個訪談的常用或者說固定的「老套路」了。顯而易見,看過這些作家的作品,再來讀這些訪談記錄的話,應該會更有意思,同時也更容易理解談話的內容。
  • 馬爾克斯、村上春樹等作家的寫作訪談錄,6000字乾貨!
    《巴黎評論》是美國著名的文學雜誌,其中「作家訪談」欄目自1953創刊後一期不落地刊登當代最偉大的作家訪談,成為該雜誌的招牌,樹立了「訪談」這一特殊問題的典範。作家們或輕鬆,或嚴肅地談論著他們的寫作習慣、方法、各自的癖好,使得內容妙趣橫生,非常有借鑑意義。
  • ...十位當代作家多元書寫,匯成城市斑斕拼圖英文版《上海故事...
    「最初我們給出了15位作家的15篇初選篇目,和出版方商議後,最終篩選出10篇,每篇8000字左右。」翻譯家戴從容告訴記者,2018年她接到英國出版社的邀請,希望中國學者協助編選篇目。此後多次電話、線上會議的溝通中,海外編輯強調文體題材的多元化,故事性足夠強,能折射上海的不同維度,字數卡得嚴,一定要「shortstory」。
  • 2020年90後十大作家熱門排行榜
    先是上海兩名年輕的消防員英勇犧牲,墜落瞬間的手拉手,生死在一起的戰友情,感動了無數國人--曾幾何時還是孩子的"90後",已經在為父老的安全赴湯蹈火。同樣,烏魯木齊暴恐事件後,11名不同高校的維吾爾族大學生在網際網路上發出公開信:"我們,並肩,向暴恐分子出拳!"青春的吶喊,令人欣慰而感動。
  • 這個90後作家說「我選C」
    張皓宸:「90後」暢銷書作家、插畫師。代表作《你是最好的自己》《我與世界只差一個你》《後來時間都與你有關》。有人說雞湯無用,暢銷書不是文學,他卻相信無論辛辣還是溫情,文字總有力量。新青年第17期邀請「90後」作家張皓宸聊一聊他的文字和自己《人人煩雞湯?我不這麼想》演講實錄大家好,我是張皓宸。因為喜歡寫故事,成為了作家,因為沒著調地畫畫,成為了創意插畫師。
  • 90後作家洪紹乾被聘為貴州作家網形象代言人
    2020年4月25日,貴州知名90後作家洪紹乾(筆若)被聘為貴州作家網形象代言人,給貴州作家網塑造了一個良好的文學品牌形象。為此,洪紹乾表示,他作為貴州作家網的公益形象代言人之一期間,僅僅做對外形象宣傳使用,並不代表貴州作家網的立場和代表貴州作家網。
  • 「 90後第一作家 」張皓宸:誰說我寫的是心靈雞湯
    最近兩年間,他的作品銷量超過400萬冊,位居90後作家榜榜首。社交媒體上,張皓宸名字的出現總和火爆的粉絲聯繫在一起,他們一起構成這個時代粉絲經濟的共生邏輯。這個名字也會和鏡頭愛追逐的另一類故事一起出現——年輕的90後作家引來粉絲尖叫和圍觀,老一代作家受冷遇、鮮有人問津。他們構成了這個時代被仰望和遺忘的另一部分邏輯。
  • 【第41期蘋果派*微光計劃】90後科幻美少女作家——新書分享會
    這次活動我們邀請到三位90後科幻美少女作家王侃瑜、念語與李昱萱,王侃瑜將會代廣大科幻小說迷與念語、李昱萱座談,聊一聊兩位作家的她們的新書《莉莉安無處不在》、《意外傷害100秒》。念語,微像文化籤約作家,九五後新銳科幻作家,現就讀於上海交大,年齡小而文筆老練,故事清奇,將女性特有的細膩柔情融進理性的科幻創作,別具一格。
  • 《小巷大總理》將在寧波開拍,「90後」演員深入社區體驗「90後...
    這就是社區工作者的真實寫照。大到社區建設,小到鄰裡瑣事,他們事事操心,被大家親切地叫做「小巷總理」。8月16日,電視劇《小巷大總理》開機儀式暨「溫暖的力量」系列活動發布會將在寧波舉行。該部電視劇的主要演員將花一周時間深入寧波社區,體驗「小巷總理」的工作日常。「90後」演員史磊(左一)在更換消防安全記錄單。
  • 2018年90後十大青年作家排名,你支持哪一位?
    90後2018年十大青年作家排名,你支持哪一位?90後十大作家排名,你支持哪一位?導讀:80後作家已經紅了十多年了,韓寒、郭敬明都從作家變成大導演了!而90後作家還沒有一個是爆紅的,但現在該是90後作家爆發的時候了,到底有哪些有潛力有實力的作家?或許他們就是下一個韓寒和郭敬明!1、張佳羽張佳羽,90後代表作家、中國少年作家學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第七屆"雨花杯"十佳文學少年。曾在《少年文藝》《讀者》《意林》等上百家報刊發表詩文百萬餘字。40次獲全國金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