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和胡雪巖、以及李鴻章和盛宣懷,在中國近代史上,他們總是兩兩相連。前兩者支撐了清王朝的迴光返照,後兩者直接促進了清王朝的解體。
這並非說後兩者多麼賣國,而是大氣候下上下離心所致。漢族大臣借太平天國運動崛起,居南方各省自雄。北京中樞卻試圖驅逐漢臣,最後把漢臣領袖袁世凱踢了,組成的內閣一悉皇族,輿論譁然。
地方和中央對政治有不同期望。於是盛宣懷這個大買辦,有意無意地在晚清的屁股上猛踹了幾腳,致使晚清這個泥足巨人轟然倒塌。
因為背靠李鴻章這棵大樹,盛宣懷得以成為晚清洋務運動的主將。他建立起了中國第一個招商局,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個銀行,第一條鐵路,以及第一家鋼鐵公司。
財大氣粗兼與洋人親善,清政府不得不倚重於他。偶爾出格,清廷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所以在政治上,盛宣懷亦能量巨大
同袁世凱這樣並非靠科舉起家的重臣一樣,盛宣懷不算〝天子門生〞,不像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他們那樣,自小熟讀〝君君臣臣〞,盛宣懷、袁世凱等人,對清廷的忠心,一向是打折扣的。
所以,盛宣懷鬧騰起來,大多以〝小家〞為出發點。他高屋建瓴的多項操作,也是為了自己的實業計劃,兼以國家之慨,交結洋人,最後直接導致了清政府的垮臺。
一:組織東南互保,策動李鴻章做中國總統
隨著慈禧向11國宣戰,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慈禧挾持光緒帝西逃,一邊緊急下詔南方諸漢人督撫勤王,但沒人理她。
滿清立國以來第一次,大臣們竟不鳥皇帝的聖旨。原來,那一封封加急詔書,俱被主管電信的盛宣懷截住不發。盛宣懷要求手下僅把詔書示於督撫。
同時,盛宣懷給各督撫一一去電,要求啟動〝東南互保〞,〝東南互保〞的基本內容是:既不能讓義和團進入南方各省,亦要保護列強在各地的產業和僑民,以防止列強以剿匪(義和團)之名深入南中國各地。同時,列強在滬的產業和使館,允許列強派兵保護。
盛宣懷這樣做,首先當然是為了保護自己在各地的產業,尤其是在長江流域的產業。
比喻,兩江總督劉坤一掌管全國最大的軍工廠江南機器製造局,湖廣總督張之洞,更擁有漢陽鐵廠、各類麻絲布局、礦山、炮廠等等,盛宣懷在這些實業中,皆有巨大利益。尤其是電信鐵路都在延伸到這一地區,但義和團卻以搗毀這些〝洋〞物為榮。
為了讓督撫和列強接受〝東南互保〞理念,盛宣懷甚至派專人分頭遊說。李鴻章自不必說。盛宣懷重點遊說對象是掌控長江中下遊的張之洞和劉坤一。他派沈瑜慶至南京遊說劉坤一,又派沈曾植和張謇到武漢遊說張之洞。得到了督撫們的積極響應。
李鴻章第一個抗旨,直接回電慈禧〝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張之洞加強語氣〝臣死不奉詔〞。兩江總督劉坤一更是對慈禧的詔書嗤之以鼻,他對洋人朋友說:〝清朝完了,那個老太婆控制不了局面。〞
接著,盛宣懷的倡議得到了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的集體響應。
列強們除了沙俄日本窺伺中國領土外,其他的只想求財,怕義和團南下損害自己在南方的產業,傷害僑民生命,所以和盛宣懷一拍即合。
7月7日,盛宣懷、上海道臺餘聯沅以及英國人赫德一道,聯合上海各國駐滬公使磋商,達成〝東南互保〞的共識。
顯然,東南互保的基本精神,就是背靠清廷,管它惡浪滔天;擁抱列強,大家共同發財。至於盛宣懷聯手漢人督撫一起,謂〝若清廷不保,當推李鴻章為中國大總統,以保南中國穩定〞,對清廷的蔑視,真的無以復加。
嗣後,慈禧向李鴻章暗示,將開缺劉坤一和張之洞職務。李鴻章直接說,那南方各省可能會獨立,和平遙遙無期,列強會深入長江流域云云。慈禧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怒火。
總之,〝東南互保〞讓清廷遭到立國後最大的挫折,顏面無存。漢人督撫抗旨不遵,甚至私下約定另立總統,這和造反又有何區別?
其實,南方督撫的軍閥化最有萌芽。俱因太平天國運動時,清廷允許各地可自行籌糧籌兵籌錢。財政自主權的獲得,尤其是湘軍淮軍的崛起,使清廷的根基早已產生了動搖。
尤其是八旗和綠營的虛弱,更讓一些漢臣產生了不臣之心。奉旨不遵也開始出現,到東南互保後,這種情況更浮出水面。
例如此次八國聯軍進京,近在咫尺的山東巡撫袁世凱硬是視而不見。慈禧連發三道加急詔書,令袁世凱派孫金彪部速赴天津阻止八國聯軍入京。袁世凱口口聲聲說將〝日夜兼程〞,但短短二百公裡路卻走了近半個月。直到聯軍攻下北京。這不擺明是耍慈禧麼?
慈禧對此也心肚自明,但無可奈何,嗣後還加封袁世凱為直隸總督,蓋因為袁世凱和洋人好。這是打掉門牙向肚裡吞。
可見,盛宣懷組織的〝東南互保〞,重創了清廷的威信,各地督撫以應付八國聯軍和義和團為由,大肆擴軍,地方軍閥化的態勢愈來愈明顯。許多地方呈現半獨立狀態。
尤其是袁世凱的北洋軍趁勢崛起,地方綠營也軍閥化,如陸榮廷的軍隊來源,主要就是綠營。有錢有糧又有兵的漢人督撫,本來就讓清廷如梗在喉,經〝東南互保〞的加持,清廷的命運,似乎可以預見。
〝東南互保〞後的清廷,己和之前的清廷,完全不同。
借〝東南互保〞深度結交洋人的盛宣懷,不但沒受到清廷懲罰,反而身價倍長。顯然,經八國聯軍一鬧,清廷認為,洋人是有能力要他們命的。如此,同洋人關係友好的盛宣懷,可以從中折衝,保護清廷的安全。
之後不久,李鴻章和劉坤一先後病逝,張之洞明升暗降,被調入中央。袁世凱成了漢臣領袖。顯然,袁世凱和盛宣懷一樣,這兩個人都非科舉出身,他們對清廷的忠誠遠遜於前者。尤其是袁世凱的北洋軍閥,更是直接敲響了清廷的喪鐘。
二:點燃保路運動烽火,策應武昌起義成功
四川保路運動的背景,發生在清廷皇族內閣成立,並驅逐袁世凱之後。儘管袁世凱的親信多有驅逐,但北洋軍閥根深葉茂,滲透進大清的肌體。尤其是北方各軍政部門,均有袁世凱的人。清廷驅逐袁世凱,換來暫時的苟安,卻潛伏著更深的危機。皇族內閣的建立,顯然讓漢族官紳深深不滿。
在新內閣中獲得郵傳部大臣之位的盛宣懷,他倒不一定有袁世凱的大格局和抱負。他首先關心的,還是自己在各地產業的安全,以及和列強的〝友誼〞。以恃產業的茁壯和洋人的親善,清廷也自然離不開他。
所以,盛宣懷無意中點燃四川保路運動,兼策應武昌起義的成功,亦是格局不夠,最後,不僅湖廣的產業沒保住,自己也不得不逃亡日本。
四川保路運動的發端,是盛宣懷漠視民意,強行推動鐵路國有化,引起川民暴動。清廷從武漢調六個營的兵力至四川鎮壓,導致武漢兵力空虛。革命黨人趁機發動武昌起義。之後,湖北陝西湖南浙江紛紛獨立,成燎原之勢。
也就是說,鐵路國有化這個〝蝴蝶的翅膀〞,扇倒了清王朝這個巨無霸。
那麼,盛宣懷推動鐵路國有化到底對不對?其實也並非全無道理。
以前的川漢粵漢鐵路,俱由民間集資建設。因為官方資金不足,原四川總督錫良,號召農民以賦稅入股。因為川漢鐵路的前景不錯,結果不但農民,而且販夫乞丐甚至妓女都加入進來,紛紛入股。由此完成了川漢鐵路公司的資本積累。等於四川勞動人民的血汗錢,成了川漢鐵路股權的大頭。
但因為股權散亂弱小,經營權又落入地方劣紳手中,貪腐橫行,鐵路建設進展緩慢,虧損不斷擴大。比之洋人的建設效益和嗣後暴利,川漢鐵路的完工不僅遙遙無期,窟窿也越來越深。
所以盛宣懷提出國有化,借四國銀行團巨款來修路,並且把築路權和管理權交給四國銀行團,但鐵路主權歸我,確能大幅提高效益。
然而,因為川漢鐵路牽涉面太廣。盛宣懷僅答應還回鐵路建設的股款,另外,虧空的部分,盛宣懷不願負責。返回給股民的一部分,是不計息的股票,讓股民自負盈虧。
盛宣懷在商有和國有中轉換,借列強的錢,吃自己的回扣,兩頭通吃,符合買辦資產階級的特徵。他輕慢農民,不管勞動人民死活,又鄙視舊官僚。從而促使了四川民變。
洋人對鐵路的介入,輔之皇族內閣排擠漢臣,又有基層勞動人民對鐵路商有參予之廣。民族情緒有了操縱的空間。
所以,革命黨、哥老會聯合地方鄉紳和農民,以排滿排洋為口號,使保路運動很快地演變成一場暴動。尤其是保路運動很快地有了自己的組織〝保路運動同志會〞,其領導權很快被哥老會、立憲黨人和同盟會掌控。局面變得不可收拾。
為了保護自己四川地區的產業安全,盛宣懷力主鎮壓。新任四川總督趙爾豐立即誘捕鐵路同志會領導,並向包圍總督府的百姓開槍,致五十人死亡,最大的73歲,最小的只有15歲。趙爾豐還令暴屍數天,不予安葬,以恐嚇示威者。
於是同盟會成員龍鳴劍等人,在木板上寫上〝趙爾豐先捕蒲、羅諸公(指保路會領導),後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救〞,讓木板從江南漂流傳檄兩岸。大批群眾遂在哥老會和同志會領導下,向省城進發。
清政府令周邊各省調兵鎮壓四川民變。新上任的四川總督端方率湖北六個營新兵離開武漢。他前腳剛走,革命黨人後腳就發動武昌起義。
特別一提的是,端方在途中被譁變新兵捆綁。他跪地求饒,說自己祖先本是漢人,來自浙江,姓陶。願加入革命黨,共同討伐清朝。
可見,暴動己有民族主義性質,滿人是革命軍清除的目標。
但盛宣懷作為漢人,並不願區隔滿漢,他要的只有川鄂地區的產業安全。所以,他對率部鎮壓武昌起義的蔭昌許以重金,對下面的將士也許以重賞,激勵他們鎮壓武昌起義。
可見,此時的盛宣懷,完全是站在革命軍的對立面的。
但盛宣懷聯手蔭昌鎮壓革命軍的願望還末來得及實現,就被清廷撒職。朝臣奏摺雪片般的直指盛宣懷。謂其〝侵權違法,圖上欺君,塗附政策,釀成禍亂,實為誤國首惡。〞
更有奏摺主張將盛宣懷斬首以平民憤,謂〝臣等誠知今日國事之壞,不必盡由一人之咎,而盛宣懷實為誤國首惡。去盛宣懷則公憤可稍平,大難庶幾稍息〞。
盛宣懷驚恐中逃亡日本。
而滿清的大難才剛剛開始,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獨立,各地的滿人不分老幼,被革命黨以血腥的方式清除。滿清不得不重新啟用強人袁世凱,直到袁世凱代清自立,建立中華民國。
結語:
有人把盛宣懷辦實業,提升到〝實業救國〞的愛國主義高度,又把他點燃保路運動,提升到協助推翻滿清政府的高度,這都是不正確的。
盛宣懷最高的格局,就是做個合格的官紳,比喻他成立紅十字會,救災濟困,捐一半遺產給慈善事業,俱有傳統士大夫的濟世情懷。
但盛宣懷聯手李鴻章,阻止和破壞左宗棠抬棺收復新疆,極力杯葛胡雪巖為左宗棠籌錢籌槍,哪裡有丁點愛國的意思?完全是小家子作為嘛。
盛宣懷對武昌起義也是極力抗拒的。為了自己武昌產業的安全,他重金支持滿官蔭昌撲滅武昌起義。說他想推翻滿清純屬扯蛋。
至於他組織東南互保,以及借東南互保,想推李鴻章當中國總統,都是為了保證自己產業安全和今後的富貴。
盛宣懷同洋人的苟且,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一方面,因為清廷畏懼列強,盛宣懷可以挾洋自重;另一方面,洋人是他生意上最大的主顧,可以讓他的財富生生不息。
可見,盛宣懷組織東南互保,以及點燃保路運動促成清廷統治解體,也並非有意為之,而是無心插柳。
這是由盛宣懷大買辦的格局決定的。
(原創作品,轉載必究!)
參考書目:
《盛宣懷傳》
《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版)
《東南互保和辛亥革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