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英國駐清公使額爾金目睹了英法聯軍攻陷大沽炮臺後,得意洋洋地在日記裡寫道:「有一個排的優秀歐洲士兵,帶上足夠的彈藥,就可以踏遍中國。」
英法聯軍攻進大沽炮臺後,清軍屍橫遍野
因外有強敵,必須再造利刃
面對西方列強的輪番欺壓,清政府開始意識到需要改進提高軍事實力。但剛開始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武器裝備上,在軍隊作戰上毫無進取。直到中日甲午海戰之時,清朝陸軍毫無章法,日軍還沒有走到有效射程內時就開始射擊,只求嚇唬震懾敵人。日軍等待清軍消耗完子彈再進攻,清軍敗逃。
來自插畫師:吞千針高調調
甲午戰爭後的清政府終於認識到,舊式八旗兵和綠營兵的無能,如果想要保住江山必須另起爐灶練新兵。但是在當時的中華大地上,經過了太平天國運動,地方割據的苗頭已經興起,中央的權力已經日漸衰微,想練新軍的不只有中央皇權這麼想。
各地也開始加緊訓練新軍以求為自己保存實力,在當時可以作為新軍代表的就數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和張之洞的湖北新軍。
北洋新軍連成了「袁家軍」
北洋新軍自袁世凱小站練兵後,日漸壯大。1895年袁世凱憑藉著曾幫助朝鮮國王練過500名新兵的美名,主持新軍訓練。本來作為清政府救命稻草的北洋新軍,卻漸漸的被訓練成袁世凱的私人軍隊。
北洋軍人集團
袁世凱非常會籠絡人心,軍中實物必躬親,尤其是發放餉銀更是親自進行。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新軍每日操課前軍官都有三問:「我們吃誰的飯」、 「我們穿誰家的衣」 「我們為誰家出力」。士兵齊聲應答:「吃袁宮保的飯」 、「穿袁宮保的衣」、 「為袁宮保出力」。清政府費心費力訓練出來的新軍卻皆將袁世凱視為衣食父母,敬若神明。竟達到了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的程度。
從小站練兵走出來了5位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徐世昌、馮國璋、曹錕、段祺瑞都是從小站走出來的。
二十年心血鑄就「斬清」利刃
我們今天主要說的是湖北新軍,這是由北洋派大臣張之洞於湖北訓練的「新式」軍隊。編成張彪任統制的陸軍第八鎮與黎元洪任協統的第二十一混成協。
清末新軍沙盤教學
自袁世凱開始編練新軍到辛亥年清帝遜位,全國共練成了新軍24萬人。袁世凱的北洋系總人數有14.5萬人,佔總人數的六成以上,據精銳新軍的九成以上。可在這精銳新軍裡,非北洋系的只有湖北新軍第八鎮。
張之洞曾經在兩廣地區與法軍交戰,深切地感受到中外軍事上的差距,又經歷了甲午戰爭理解了清軍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差距不只是武器裝備上。之後,在他時任兩江總督期間,在江蘇南京悉仿德制,聘德國軍官教導並且指揮軍隊,建立「自強軍」。
各種體能訓練
在張之洞看來,甲午戰爭中日本之勝在於其「用兵皆效西法」,所以中國必須「一變舊法」,即採用西法練兵。他當即提出在江南「擬練萬人為一軍」,並提出三條練兵辦法:一是募洋將管帶操練;二是遣員弁出洋學習;三是各直省各設陸軍學堂。
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大規模展開以練兵、興學、辦廠為三大端的湖北洋務新政,而尤「以練兵為第一要務」。他以「湖北居長江上遊,會匪出沒,武備尤關緊要,第鄂省財用支絀,無力招延洋弁」為由,向朝廷要來了他在南京「自強軍」中的500人調赴湖北。也就用這500人作為基本班底,將他們分成前後兩營,以張彪、嶽嗣儀為兩營管帶官,德將貝倫司多爾夫為總教習,參用德國軍制,募勇補足兩營額數,編成湖北護軍,募勇補足兩營額數,編成湖北護軍。
而接下來的圖片就是在1900年之後,湖北新軍的訓練照片,這組照片是由斯塔福德·弗朗西斯拍攝的。
實戰演練
隊列訓練
馬戰演練
湖北新軍
湖北新軍
湖北新軍
唐在禮等人視察湖北新軍合影
最後一張照片,我們看到了兩個人黎元洪,張彪。湖北新軍武昌起義之後打跑了張彪,起義軍開會選舉了黎元洪為湖北軍政府都督。這才有了之後的南北議和,清帝退位。
關於辮子的問題,沒等到辛亥革命剪辮子是從新軍開始的
全國編練新軍摒棄了過去的那一套,請洋教官,整個學西方,連軍醫、軍樂隊都照搬過來。從兵源上就與以往差別很大,舊軍士兵多出於市井遊民、鄉村無賴,而新軍在士兵挑選方面尤為嚴格,對年齡、體格以及文化程度均有嚴格規定。
一開始辮子綁在頭頂,但十分阻礙訓練
年齡要求16——25歲;身長四尺八寸;但凡體質較弱或是身體有眼疾、暗疾者,不收;凡是有不良嗜好或是犯有刑事案件者,不收;革勇逃卒、市井遊民,同樣不收。
後來清廷廢除科舉,很多讀書人也加入了新軍行列。由於新軍是按照西式的方法來操練,所以更希望有文化的人來參軍,往往優先錄取。
但是中國人學洋人和日本人不太一樣的就是這個辮子。武器裝備越複雜越是障礙,辮子很容易絞到器械發生意外。由於滿人的統治,所以有無辮子是政治問題,一開始很多人是盤起來但依然很受影響。因此,剪辮子對於新軍而言,實在有充分的理由。再加上新軍的核心思想就是西學東漸,而且新兵中有很多都是文化人,更有一部分是留過洋的軍官。
後來很多士兵都選擇剪掉辮子
在這樣的背景下,士兵和軍官們對腦後的辮子越看越不順眼,很多人喝了點酒就把辮子給剪了。清政府那時候已經有心無力了,再也不會把沒辮子的漢人腦袋割下來。所以,軍營裡出了沒辮子的,也就是懲罰一下了事。碰上開明一點的長官,連罰都不罰。碰上刁鑽的士兵,先寫了文章發在報紙上,論證剪辮子的正確性,長官想罰也罰不了。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幾個月,保定軍校就上演了一出千名新生剪辮子的事件。還好段祺瑞給攔住了,不然蔣介石恐怕也要體驗一把「革命黨」的滋味。
湖北新軍,師從德國到師從日本
從原來江南的自強軍開始,張之洞就是有意模仿德國軍制編練而成。當時張之洞認為:「陸軍以德國為第一。德國營制,每一軍必兼有步隊、炮隊、馬隊、工程隊,數種合之,始成一軍」。他希望仿照德國軍制編練一支諸兵種合成的新式軍隊。
清末新軍圖
德國作為當時世界最強的陸軍,對新軍的訓練教導有很大的幫助。但國際局勢瞬息萬變,膠州灣事件後,德國侵略者的面目也已經暴露。德國人的形象在中國人心裡大打折扣。
甲午戰爭之後,遠東國際關係格局有了新的變化,西方列強虎視眈眈,迫使日本為圖自保而不得不向中國示好。敏感的張之洞也從仇恨中回過神來,日本為了削減中國人民強烈的仇日情緒,日本參謀本部、軍部等機構頻頻派人來華遊說,為了結交,他們表示願意為中國培養留學生,幫助中國興學、練兵。
清末軍裝常服
考慮再三,德國軍官的費用和他們囂張跋扈的態度,日本可以接收留學軍事等等優惠條件下。最後確定了師日取向:因為同文、同種、路近、費省等原因,中國可以通過學習日本而更快捷地達到學習西方的效果。1898年,張之洞選派湖北學生20名前往日本學習武備。
張之洞與袁世凱
從湖北新軍到辛亥革命
時人對兩軍的評價是:北洋新軍「以勇氣勝」,湖北新軍「以學問勝」。這其實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導致這兩支軍隊為什麼一支逐漸走向了革命道路,而另一支則成為「北洋軍人集團」的私兵。
湖北新軍的訓練並不比北洋新軍差,但由於是中央軍和地方軍的差異經費上就差距很大了。兩軍的軍官文化素質相差不大,大都有武備學堂畢業,只是湖北新軍還有一些回國的軍事留學生。但在士兵身上差別就體現出來,北洋新軍重視在士兵的體能素質和戰鬥素質上,而湖北新軍更重視文化素養,所以才有這「勇」和「學」的差別。
清末新軍也有很多當時先進的武器裝備
不過也正是因為張之洞身為儒臣與梟雄袁世凱的區別,張之洞把文化素質作為一項重要條件,不僅予以明文規定,而且逐漸提高要求。湖北新軍因為文化素養更高。其中不乏軍事留學生,因而士兵相對質樸,將領比較開明,又加上有相對寬鬆的環境,湖北新軍在清末成為革命黨人開展宣傳與組織活動的良好舞臺,換言之,湖北新軍沒有「軍閥」習氣,容易為革命黨人所爭取,這也是湖北新軍成為最早覺悟的清朝進步軍人的原因。
現在的辛亥革命博物館
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前,湖北新軍中直接加入革命組織共進會與文學社的人數多達2000多人,受影響的更高達4000多人,站在清政府陣營的不足千人,士兵反而因此思想先進,逐漸被革命黨滲透,傾心於革命救國,逐步發展成反清的主力,成為了向清王朝打響「第一槍」的首義之師。
湖北新軍變成了革命軍,北洋新軍則給了清政府的反戈一擊,數十位將領通電贊成共和。北洋軍由袁世凱一手帶大,實際上已經成為袁世凱的私人軍隊。他們偏重實戰技藝訓練,思想上多受到愚忠教育,逐漸被袁世凱控制,傾心於升官發財,變成成謀權的工具。
雖然南北新軍有不同的側重點,但不約而同的脫離了清王朝的忠誠,不同的是一個是自下而上的起義,一個是軍事領導的「叛變」。
北洋新軍怎麼倒戈清廷的
武昌起義之後,震驚了清政府,他們重新啟用袁世凱帶著北洋新軍南下鎮壓革命軍(湖北新軍)。當袁世凱出山後,親臨湖北前線,湖北新軍與北洋新軍的第一次兵戎相見「陽夏保衛戰」打響。作為袁世凱嫡系的第一鎮北洋官兵士氣大振,兵臨漢口,僅1天就破城而入,勢不可當。
武昌起義後當時南北合議的形勢
陽夏保衛戰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卻將清軍主力死死地拖在湖北,長達四十日之久。這時的華夏大地各省紛紛宣布獨立,脫離清朝統治,長江以南地區全部被革命軍佔據,革命軍與清政府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此刻大半壁江山盡失清政府是否能統治下去全看袁世凱的想法了。
很多人規勸袁世凱
接下來的南北議和,在南方各派普遍贊同的條件:只要袁世凱支持共和,就推舉他為總統;袁世凱必須迫使清帝退位。袁世凱開始營造退位氛圍,買通大太監小德張嚇唬隆裕太后,扔出優待條件,最後更是發起北洋將領的「兵諫」。
袁世凱令段祺瑞聯合一眾北洋將領共50多人,聯名上奏,建議清廷接受優待條件,贊成共和,否則後果不堪設想。1912年2月2日,清廷舉行御前會議決定退位,以取得革命黨人的優待條件。到了2月12日,隆裕太后攜六歲皇帝溥儀在養心殿舉行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頒發遜位詔書,在在詔書上最後一次蓋上大印。
清帝退位招書
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建立,袁世凱代表的北洋軍人集團明亮亮的站上了中國歷史的領導位置,主政中國。
清政府的遺老們回想5、6年前(1906年10月)的「彰德秋操」,南北新軍還恭順地服從清王朝的指揮。當時的媒體盛讚:「舉數省已編之軍隊,萃集一處而運用之,使皆服從於中央一號令之下,尤為創從前所未有,系四方之瞻聽。」 這是清朝中央最後一次完美地操控南北新軍。
湖北新軍的結局
黎元洪
清廷遜位之後,能有籌碼和袁世凱逐鹿天下的對手,黎元洪可以算一個。袁世凱一再邀請黎元洪赴京任職,黎元洪一拖再拖,卻被段祺瑞以近乎綁架的方式請入京。段祺瑞以陸軍總長之職兼任湖北都督,湖北新軍陣營中的最高山頭轟然倒塌。
清末全國一共有新軍十六鎮(師)和十八混成協(旅),湖北新軍佔第八鎮和第二十一混成協。南北議和之後,第八鎮的一小部分被端方帶入川鎮壓四川保路運動起義,端方被殺後返回湖北之後改編再之後1913年被解散。
黃興像
大部分湖北新軍之後被陸續裁員,民國元年湖北陸軍八鎮改並五鎮;民國二年二院五鎮復並為三師兩旅;民國三年二月改為一師一旅,四月改為步兵兩旅之後陸續遣散。還有一些被其他軍閥勢力收編。用一句俗語叫做:罈子裡養王八,越養越小。
其實作為地方軍隊,一個省的力量根本不可能養活8個師的兵力。不只是袁世凱想方設法解決湖北新軍連他們自己也知道不可能長久。到後來革命黨根本無兵可用幾次「反袁」戰鬥都是依靠其他軍閥,這可能也是他們之後選擇建立黃埔軍校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