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土地兼併已經非常嚴重,在北方地區,天災連連。南方地區,則工商的命脈已經徹底被地主士紳階層所壟斷。
在崇禎上任以前,朝廷還能夠派出身邊的太監收取礦稅和海關稅來勉強支持國家財政不至於崩潰。但自從初上任的朱由檢聽取身邊的大儒們忽悠,不與民爭利後撤回了外派太監之後,朝廷的財政狀況開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潰。
從朱元璋開始,這位出身貧寒的皇帝一直奉行的就是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所以明朝的稅收一直都很低,商業稅更是如此。和其他朝代相比較,明朝的財政狀況一直都行。因為明初工商業比重不高,所以靠著農業稅收,朝廷的財力還是能夠維持。但隨著時代的變更,土地兼併的集中,工商業比重的增加。但朝廷的稅收卻依然是以農業稅為主。所以財政很快開始惡化。
土木堡之後,文官集團開始掌握話語權和兵權,並有了可以和皇權對抗的力量。他們和新興的江南工商士紳集團互相勾結,維護著自己的利益。皇帝只要有想加工商稅的想法,就必然會立刻遭到大臣們的激烈反對。明末商業已經非常發達,江南士紳們從採礦和海貿中獲取巨額金錢。但商業稅卻只有三十稅一,還是名存實亡,偷稅漏稅非常普遍,在崇禎十年,產茶大省浙江全年收取茶稅僅僅為十二兩,荒唐到了可笑的地步。
萬曆朝皇帝窮得沒有辦法,開始徵礦稅,結果大臣們唆使地方官殺稅使,《五人墓碑記》就記載了蘇州士紳打死稅監之事。等到崇禎上臺,剷除魏忠賢的閹黨集團後,工商稅徹底取消。
在一個工商業已經相當發達的國家裡,因為是與民爭利,不去收工商稅。偏偏要去北方那些受災地區向那些災民加稅,也不知道崇禎腦袋是怎麼想的。
而清朝相對於明朝的稅收,有了顯著的進步。因為清朝有專門的輔助皇帝的秘書機構,軍機處。所以清末的財政系統高效的多。
雖然從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用大炮打破了中國的大門,但同樣,也開通了和中國自由貿易的商業通道,使得中國的工商製造業有了爆發式的增長。
基本上清政府籤訂的每一條不平等條約中都有一條—開放商渠。
商業貿易的發展所帶來的財政收入增加,才能使清政府在賠錢之餘還能建海軍,練新軍,給老太太修園子。
清政府的基礎是八旗制度,文官沒有明末那樣的話語權,所以稅收遠比明朝高效的多。所以,在朝廷缺錢之時,政府就對百姓各種盤剝。據記載,清末的各種稅收有五花八門:「有糖捐、雞鴨捐、酒捐、肉捐、國民捐、戶口捐、車馬捐林林總總幾百種之多」,讓人大開眼界。
在1941年,大清的財政收入只有4125萬兩白銀。而到了1909年,大清稅收已經高達2.6億兩白銀了。不過即使如此,在內憂外患中的朝廷的收入還是入不敷出,所以清朝開始向民間借錢。不管是外國銀行還是本國富商,都是朝廷借錢的對象,作為抵押,清政府讓出許多主權,比如海關修路開礦等等。
正因為清末搭上了工業時代的順風車,且政府部門運轉還算高效,能夠幫它橫徵暴斂,所以它才能夠有錢編練新軍,向外賠款。可正常的財務狀況仍然改變不了它會被推翻的命運。因為隨著國民心智的覺醒,清政府的民心早已喪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