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在武昌首義,拉開了徹底埋葬清王朝的序幕。但「德不孤,必有鄰」,武漢新軍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除去北洋軍大部之外,全國其它省份新軍幾乎群起相應。如果純從軍事層面講,清朝是被自己一手招募,一手豢養,一手訓練的新軍所埋葬。
關於武昌首義,咱們將在後續的連載分專題《辛亥革命》中詳述,這裡把主要篇幅留給湖北新軍分布在其它省份的「兄弟部隊」們。
大崩潰始自大失控
清政府編練新軍的目的非常明確和直接:「新建陸軍督練洋操,為中國自強關鍵。」(《清德宗實錄》卷390)但「自強」的前提是朝廷的控制。在這一點上,清朝廷可謂失敗。
清朝廷的大崩潰始自大失控。這種失控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層面,但尤以軍事失控最致命。
對軍隊的控制力決定著一個政權的穩固與否。但至清末,這一切都失靈了。咱們僅就新軍中革命思潮的傳播簡單分析。
當時,反滿革命思想在新軍中的傳播幾乎是半公開化的。
1907年4月20日,東北三個將軍轄區改建行省。根據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的請求,從北洋新軍陸軍第二、四、五、六鎮中分調人馬移防東北,編成兩個混成協,其中的東北第一混成協駐紮盛京省新民府(今遼寧省瀋陽市新民市)。
1909年時,該協中就出現了一個革命組織,其主要成員中就有後來叱吒風雲的馮玉祥。他是1907年7月隨第六鎮二十四標三營移防東北的。據馮玉祥回憶,他和志同道合者常「以讀書為名」,暗中討論在營中發展組織和國內風起雲湧的革命活動。
在陝西,新軍中的「速成學堂」成了革命黨人的天然活動組織,他們還組織了一個「同袍社」開展革命活動。
北方尚且如此,南方新軍就更不得了了。
廣東,革命黨經常利用周日假期,邀請新軍官兵到白雲山一帶集會,向參加活動的官兵進行演講,宣傳推翻腐朽沒落的清朝廷。
廣西,革命黨人的活動更是大膽。有革命黨人進入「廣西陸軍幹部學堂」任教官,在講堂上公開宣傳推翻清朝廷。《南風報》、《民報》、《梧州新報》等進步報刊在新軍軍營中公開流傳。
雲南,在著名的雲南講武堂中,自總辦李根源以下,很多教官都是同盟會會員,其中就有李烈鈞和唐繼堯。從講武堂畢業後,多數學員都到新軍中任下級軍官,自然而然把革命思想帶進了軍隊。而大名鼎鼎的蔡東坡(蔡鍔)當時是雲南新軍第19鎮第37協的協統。
江寧(南京),清朝廷還沒倒臺,駐防在那裡的第9鎮中很多士兵就剪了辮子。不剪的,會被人罵作「豚尾奴」。
在湖北新軍中,革命黨人的活動是極其隱秘的,但進步書刊在官兵中的傳播卻更普遍和廣泛。湖北新軍營中設有專門的閱報室,這為反滿革命思想的傳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革命黨人甚至控制了《商務報》、《大江報》等報紙,極有針對性地對士兵進行宣傳鼓動。
早在武昌首義之前,孫中山就敏銳地指出:「新軍中不乏深明世界潮流之同志,業極端贊成吾黨之主義。在今日表面上視之,固為滿廷之軍人;若於實際察之,誠無異吾黨之勁旅。一待時機成熟,當然倒戈相向,而為吾黨效力。」(《在檳榔嶼籌款回憶的演說》1910年11月中旬)
湖南長沙新軍最早響應
10月13日,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長沙,湖南革命黨人當即會議決定22日在長沙舉義響應。清政府長沙官府也立即加強了對湖南新軍的監控。之後,革命黨人將起義時間推遲到了23日。
焦達峰
21日,起義消息洩露。新任湖南巡撫餘誠格決定第二天即把新軍從長沙調離到株洲,將長沙城中革命黨人孤立之後,立即封城抓捕。
事態已刻不容緩,22日清晨,新軍起義提前發動。起義軍打開第25混成協四十九標二營軍械庫,取出槍枝彈藥。參加起義的士兵每人10發子彈,為區分敵我,每人都在手臂上纏上一塊白布。
在長沙守城巡防營士兵的配合下,起義軍未遇抵抗即從長沙城北門進入城內,另一路起義軍也很快自東門進入城裡。起義軍順利佔領了城內的荷花池「軍裝局」。
二軍匯合後,即開始進攻湖南巡撫衙門。
長沙巡防營統領黃忠浩先被擒殺,湖南巡撫餘誠格逃離長沙,長沙官府樹倒猢猻散。
10月23日,湖南軍政府宣布成立。
辛亥長沙起義的領導者是焦達峰和陳作新等人。
陝西西安新軍起義
陝西新軍也是在10月22日舉義。此次西安起義的主要力量是新軍和哥老會。
西安起義也是從攻佔「軍裝局」開始的,時間是22日上午10點。
作為西北重鎮,當時的西安城有「滿城」和「漢城」之分。「滿城」與「漢城」雖然都在老西安城圈之內,但彼此間還有城牆隔絕。「滿城」位於城東北部,「漢城」位於西北部。
張鳳翽
22日晚,起義軍控制了城內除「滿城」之外的大部地區。
23日凌晨,進攻「滿城」的戰鬥打響。至下午,起義軍從滿城一段坍塌的城牆處,挖開民宅院牆衝入城內,並引爆了清軍在後宰門附近的火藥庫,引發大爆炸。清軍抵抗基本瓦解。
24日上午,「滿城」落入起義軍之手。已被免職、寓居西安的前任陝甘總督升允趁亂逃出西安;護理巡撫錢能訓自殺未死,被革命軍擒獲;「西安將軍」文瑞投井自殺。
27日,陝西軍政府成立。
辛亥西安起義的領導者是張鳳翽、萬炳南和錢鼎等人
江西九江新軍起義
武昌首義時,駐守江西的新軍是暫編27混成協,其一部,即第53標的3個營和第55標第二營駐防在九江。
10月23日晚10點,九江起義爆發。城外的新軍與城內的道臺衙門衛兵裡應外合,打開城門,起義軍順利進入九江城內。為區分敵我,起義軍每人臂上都纏著印有「同心協力」四字的白布。
林森
九江道臺保恆慌忙逃往英租界避難,後坐船逃往上海。知府璞良被擒後「殉清」。起義軍幾乎未發一槍即佔領九江城。
23日,「中華民國駐潯軍政分府」成立。
辛亥九江起義的領導者是林森、馬毓寶、吳鐵城等人。林森在民國時做過國民政府主席,吳鐵城做過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部長。
山西太原新軍起義
武昌起義發生後,新任山西巡撫陸鍾琦與湖南巡撫餘誠格的對策是一樣的,即計劃將駐防省城附近的新軍調到蒲州和代州,藉以分散革命黨人的力量。
10月28日,陸鍾琦下令暫編43混成協第85標先行開拔。
起義遂於次日清晨爆發。根據計劃,第85標率先發難,86標緊隨其後。
起義軍也是先佔領了太原城內的「軍裝庫」。
太原與西安一樣,也有漢滿兩城。起義軍以大炮猛轟太原「滿城」,守軍瞬間崩潰,樹白旗投降。山西巡撫衙門隨即被攻破,拒絕投降「附逆」的巡撫陸鍾琦被86標標統閻錫山下令亂槍打死。
29日當天,山西軍政府成立。
辛亥太原起義的領導者是閻錫山、黃國梁等人。
雲南昆明「重九起義」
10月30日,駐防昆明的新軍第19鎮第37協發動起義,協統是蔡鍔。因為這一天是陰曆的九月初九,故而史稱「雲南重九起義」。雲南有一種非常有名的香菸品牌叫「大重九」,就是為了紀念這次起義。
起義原計劃於30日夜深人靜時發動,但起義軍在昆明北校場準備武器彈藥時暴露,起義遂提前在晚上9點爆發。
雲南講武堂總辦李根源趕到北校場率領37協73標起義士兵猛攻昆明城北門。蔡鍔、羅佩金、唐繼堯等隨即從巫家壩趕到軍營,召集74標官兵從昆明城東南方向攻城。
至31日午時,昆明城被起義軍全部佔領。當時的雲貴總督是李經羲,此人是李鴻章的親侄子。他趁亂逃出昆明,隱匿於民間,後被革命軍發現。蔡鍔和李根源念及舊情,禮送其全家離境,先乘滇越火車到越南,後經香港輾轉到達上海。
10月31日,雲南軍政府成立。
「雲南重九起義」的領導者是蔡鍔、李根源和唐繼堯等人。這幾個人都是民國時期的「大佬」級人物。
廣東新軍庚戌起義
可能會有朋友問,廣東是當時革命黨勢力很大的地區。武昌首義後,廣東新軍怎麼沒有反應呢?其實,廣東新軍早在1910年2月12日就發動了起義,但遭遇失敗。
革命黨人早已開始醞釀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1月30日,新軍二標二營士兵在廣州城內因瑣事與警察發生衝突,8名士兵被警察拘押,新軍100多士兵持械圍住警署要人。
這一突發事件導致了起義在準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提前發動。
2月12日,起義爆發。領導者倪映典疏忽輕敵,遭廣州巡防營暗算殺害,起義軍頓時群龍無首。起義部隊堅持戰鬥到深夜,傷亡慘重,後因彈藥用盡而潰散,被俘者100餘人,起義失敗。
起義失敗後,廣東新軍中有1362人被遣送回籍,26人被送到警察講習所(早期的警察學校)學習,1227人自己選擇脫軍裝回家。清政府開始在廣東重新募兵訓練,革命黨人在廣東新軍中幾年的宣傳鼓動和組織工作一夜間盡付東流。
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又在廣州發動「黃花崗起義」並再次失敗。不僅折損了大量有生力量,更使廣東官府進一步加強了管控。至武昌首義期間,廣東已經喪失了響應的能力。
國民政府後來曾「編列」過孫中山及同盟會推翻清政府舉行的「革命戰役」,一共有11次。其中10次失敗,廣東新軍庚戌起義和黃花崗起義是第9次和第10次;武昌起義是第11次,成功。
武漢首義之後短短兩個月,至11月27日,內地(也叫關內、漢地)18省裡,除了直隸、河南和甘肅外,有15個省宣布「立獨」。
被派去鎮壓新軍起義的,是他們的北洋「同袍」。他們之間的戰鬥更是假假真真。最終,「忠於」清政府的北洋軍和「舉義」的各省新軍一起,反逼清帝退位。這中間的詳細情形,咱們就留待後續的連載再細說吧。
康濤
2020年7月17日於北京研磨時光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