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軍:偉大的「背叛者」

2020-12-18 騰訊網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在武昌首義,拉開了徹底埋葬清王朝的序幕。但「德不孤,必有鄰」,武漢新軍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除去北洋軍大部之外,全國其它省份新軍幾乎群起相應。如果純從軍事層面講,清朝是被自己一手招募,一手豢養,一手訓練的新軍所埋葬。

關於武昌首義,咱們將在後續的連載分專題《辛亥革命》中詳述,這裡把主要篇幅留給湖北新軍分布在其它省份的「兄弟部隊」們。

大崩潰始自大失控

清政府編練新軍的目的非常明確和直接:「新建陸軍督練洋操,為中國自強關鍵。」(《清德宗實錄》卷390)但「自強」的前提是朝廷的控制。在這一點上,清朝廷可謂失敗。

清朝廷的大崩潰始自大失控。這種失控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層面,但尤以軍事失控最致命。

對軍隊的控制力決定著一個政權的穩固與否。但至清末,這一切都失靈了。咱們僅就新軍中革命思潮的傳播簡單分析。

當時,反滿革命思想在新軍中的傳播幾乎是半公開化的。

1907年4月20日,東北三個將軍轄區改建行省。根據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的請求,從北洋新軍陸軍第二、四、五、六鎮中分調人馬移防東北,編成兩個混成協,其中的東北第一混成協駐紮盛京省新民府(今遼寧省瀋陽市新民市)。

1909年時,該協中就出現了一個革命組織,其主要成員中就有後來叱吒風雲的馮玉祥。他是1907年7月隨第六鎮二十四標三營移防東北的。據馮玉祥回憶,他和志同道合者常「以讀書為名」,暗中討論在營中發展組織和國內風起雲湧的革命活動。

在陝西,新軍中的「速成學堂」成了革命黨人的天然活動組織,他們還組織了一個「同袍社」開展革命活動。

北方尚且如此,南方新軍就更不得了了。

廣東,革命黨經常利用周日假期,邀請新軍官兵到白雲山一帶集會,向參加活動的官兵進行演講,宣傳推翻腐朽沒落的清朝廷。

廣西,革命黨人的活動更是大膽。有革命黨人進入「廣西陸軍幹部學堂」任教官,在講堂上公開宣傳推翻清朝廷。《南風報》、《民報》、《梧州新報》等進步報刊在新軍軍營中公開流傳。

雲南,在著名的雲南講武堂中,自總辦李根源以下,很多教官都是同盟會會員,其中就有李烈鈞和唐繼堯。從講武堂畢業後,多數學員都到新軍中任下級軍官,自然而然把革命思想帶進了軍隊。而大名鼎鼎的蔡東坡(蔡鍔)當時是雲南新軍第19鎮第37協的協統。

江寧(南京),清朝廷還沒倒臺,駐防在那裡的第9鎮中很多士兵就剪了辮子。不剪的,會被人罵作「豚尾奴」。

在湖北新軍中,革命黨人的活動是極其隱秘的,但進步書刊在官兵中的傳播卻更普遍和廣泛。湖北新軍營中設有專門的閱報室,這為反滿革命思想的傳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革命黨人甚至控制了《商務報》、《大江報》等報紙,極有針對性地對士兵進行宣傳鼓動。

早在武昌首義之前,孫中山就敏銳地指出:「新軍中不乏深明世界潮流之同志,業極端贊成吾黨之主義。在今日表面上視之,固為滿廷之軍人;若於實際察之,誠無異吾黨之勁旅。一待時機成熟,當然倒戈相向,而為吾黨效力。」(《在檳榔嶼籌款回憶的演說》1910年11月中旬)

湖南長沙新軍最早響應

10月13日,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長沙,湖南革命黨人當即會議決定22日在長沙舉義響應。清政府長沙官府也立即加強了對湖南新軍的監控。之後,革命黨人將起義時間推遲到了23日。

焦達峰

21日,起義消息洩露。新任湖南巡撫餘誠格決定第二天即把新軍從長沙調離到株洲,將長沙城中革命黨人孤立之後,立即封城抓捕。

事態已刻不容緩,22日清晨,新軍起義提前發動。起義軍打開第25混成協四十九標二營軍械庫,取出槍枝彈藥。參加起義的士兵每人10發子彈,為區分敵我,每人都在手臂上纏上一塊白布。

在長沙守城巡防營士兵的配合下,起義軍未遇抵抗即從長沙城北門進入城內,另一路起義軍也很快自東門進入城裡。起義軍順利佔領了城內的荷花池「軍裝局」。

二軍匯合後,即開始進攻湖南巡撫衙門。

長沙巡防營統領黃忠浩先被擒殺,湖南巡撫餘誠格逃離長沙,長沙官府樹倒猢猻散。

10月23日,湖南軍政府宣布成立。

辛亥長沙起義的領導者是焦達峰和陳作新等人。

陝西西安新軍起義

陝西新軍也是在10月22日舉義。此次西安起義的主要力量是新軍和哥老會。

西安起義也是從攻佔「軍裝局」開始的,時間是22日上午10點。

作為西北重鎮,當時的西安城有「滿城」和「漢城」之分。「滿城」與「漢城」雖然都在老西安城圈之內,但彼此間還有城牆隔絕。「滿城」位於城東北部,「漢城」位於西北部。

張鳳翽

22日晚,起義軍控制了城內除「滿城」之外的大部地區。

23日凌晨,進攻「滿城」的戰鬥打響。至下午,起義軍從滿城一段坍塌的城牆處,挖開民宅院牆衝入城內,並引爆了清軍在後宰門附近的火藥庫,引發大爆炸。清軍抵抗基本瓦解。

24日上午,「滿城」落入起義軍之手。已被免職、寓居西安的前任陝甘總督升允趁亂逃出西安;護理巡撫錢能訓自殺未死,被革命軍擒獲;「西安將軍」文瑞投井自殺。

27日,陝西軍政府成立。

辛亥西安起義的領導者是張鳳翽、萬炳南和錢鼎等人

江西九江新軍起義

武昌首義時,駐守江西的新軍是暫編27混成協,其一部,即第53標的3個營和第55標第二營駐防在九江。

10月23日晚10點,九江起義爆發。城外的新軍與城內的道臺衙門衛兵裡應外合,打開城門,起義軍順利進入九江城內。為區分敵我,起義軍每人臂上都纏著印有「同心協力」四字的白布。

林森

九江道臺保恆慌忙逃往英租界避難,後坐船逃往上海。知府璞良被擒後「殉清」。起義軍幾乎未發一槍即佔領九江城。

23日,「中華民國駐潯軍政分府」成立。

辛亥九江起義的領導者是林森、馬毓寶、吳鐵城等人。林森在民國時做過國民政府主席,吳鐵城做過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部長。

山西太原新軍起義

武昌起義發生後,新任山西巡撫陸鍾琦與湖南巡撫餘誠格的對策是一樣的,即計劃將駐防省城附近的新軍調到蒲州和代州,藉以分散革命黨人的力量。

10月28日,陸鍾琦下令暫編43混成協第85標先行開拔。

起義遂於次日清晨爆發。根據計劃,第85標率先發難,86標緊隨其後。

起義軍也是先佔領了太原城內的「軍裝庫」。

太原與西安一樣,也有漢滿兩城。起義軍以大炮猛轟太原「滿城」,守軍瞬間崩潰,樹白旗投降。山西巡撫衙門隨即被攻破,拒絕投降「附逆」的巡撫陸鍾琦被86標標統閻錫山下令亂槍打死。

29日當天,山西軍政府成立。

辛亥太原起義的領導者是閻錫山、黃國梁等人。

雲南昆明「重九起義」

10月30日,駐防昆明的新軍第19鎮第37協發動起義,協統是蔡鍔。因為這一天是陰曆的九月初九,故而史稱「雲南重九起義」。雲南有一種非常有名的香菸品牌叫「大重九」,就是為了紀念這次起義。

起義原計劃於30日夜深人靜時發動,但起義軍在昆明北校場準備武器彈藥時暴露,起義遂提前在晚上9點爆發。

雲南講武堂總辦李根源趕到北校場率領37協73標起義士兵猛攻昆明城北門。蔡鍔、羅佩金、唐繼堯等隨即從巫家壩趕到軍營,召集74標官兵從昆明城東南方向攻城。

至31日午時,昆明城被起義軍全部佔領。當時的雲貴總督是李經羲,此人是李鴻章的親侄子。他趁亂逃出昆明,隱匿於民間,後被革命軍發現。蔡鍔和李根源念及舊情,禮送其全家離境,先乘滇越火車到越南,後經香港輾轉到達上海。

10月31日,雲南軍政府成立。

「雲南重九起義」的領導者是蔡鍔、李根源和唐繼堯等人。這幾個人都是民國時期的「大佬」級人物。

廣東新軍庚戌起義

可能會有朋友問,廣東是當時革命黨勢力很大的地區。武昌首義後,廣東新軍怎麼沒有反應呢?其實,廣東新軍早在1910年2月12日就發動了起義,但遭遇失敗。

革命黨人早已開始醞釀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1月30日,新軍二標二營士兵在廣州城內因瑣事與警察發生衝突,8名士兵被警察拘押,新軍100多士兵持械圍住警署要人。

這一突發事件導致了起義在準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提前發動。

2月12日,起義爆發。領導者倪映典疏忽輕敵,遭廣州巡防營暗算殺害,起義軍頓時群龍無首。起義部隊堅持戰鬥到深夜,傷亡慘重,後因彈藥用盡而潰散,被俘者100餘人,起義失敗。

起義失敗後,廣東新軍中有1362人被遣送回籍,26人被送到警察講習所(早期的警察學校)學習,1227人自己選擇脫軍裝回家。清政府開始在廣東重新募兵訓練,革命黨人在廣東新軍中幾年的宣傳鼓動和組織工作一夜間盡付東流。

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又在廣州發動「黃花崗起義」並再次失敗。不僅折損了大量有生力量,更使廣東官府進一步加強了管控。至武昌首義期間,廣東已經喪失了響應的能力。

國民政府後來曾「編列」過孫中山及同盟會推翻清政府舉行的「革命戰役」,一共有11次。其中10次失敗,廣東新軍庚戌起義和黃花崗起義是第9次和第10次;武昌起義是第11次,成功。

武漢首義之後短短兩個月,至11月27日,內地(也叫關內、漢地)18省裡,除了直隸、河南和甘肅外,有15個省宣布「立獨」。

被派去鎮壓新軍起義的,是他們的北洋「同袍」。他們之間的戰鬥更是假假真真。最終,「忠於」清政府的北洋軍和「舉義」的各省新軍一起,反逼清帝退位。這中間的詳細情形,咱們就留待後續的連載再細說吧。

康濤

2020年7月17日於北京研磨時光咖啡

相關焦點

  • 清末新軍:偉大的「背叛者」(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9)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在武昌首義,拉開了徹底埋葬清王朝的序幕。但「德不孤,必有鄰」,武漢新軍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除去北洋軍大部之外,全國其它省份新軍幾乎群起相應。如果純從軍事層面講,清朝是被自己一手招募,一手豢養,一手訓練的新軍所埋葬。
  • 新軍:清朝廷自養的掘墓人(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6)
    清末新軍,又稱「新建陸軍」、「洋操新軍」。從廣義角度上講,新軍的編練也屬於清末新政的範疇,本可以放到《國家命運:1839-1911》下一個分專題《清末新政》中講,但由於新軍的問題實在太重要,所以將之抽出單獨形成一個分專題,篇幅也就擴大了不少。
  • 北洋新軍:軍閥搖籃(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7)
    在清末36鎮新軍中,袁世凱麾下的北洋軍規制最齊整,裝備最精良,人數也最多。咱們上一篇連載中曾羅列過數字——北洋六鎮中,第一鎮12512人,第二鎮12468人,第三鎮12636人,第四鎮11804人,第五鎮12512人,第六鎮12593人,總人數達到74525人,佔到全國新軍總數的43.8%。
  • 大清最後的希望,清末新軍,沒想到最終成了清王朝的掘墓者
    清末新軍沙盤教學 自袁世凱開始編練新軍到辛亥年清帝遜位,全國共練成了新軍24萬人。 清末新軍圖 德國作為當時世界最強的陸軍,對新軍的訓練教導有很大的幫助。
  • 100年前的老照片:清末身穿新軍軍裝的閻錫山,「中國飛彈之父」
    【清末身穿新軍軍裝的閻錫山。】 1905年當年清廷下旨,改變原來的綠營和南北洋海軍,建立新軍。其中以袁世凱練兵,造就了清末新軍主力,因為當時袁軍大本營在北洋大本營天津,因此這些新軍也被稱為北洋新軍,後來成為北洋軍閥。
  • 清末新軍老照片:軍容嚴整 武器裝備完全不輸歐洲列強
    清末新軍老照片:軍容嚴整 武器裝備完全不輸歐洲列強 2020-01-19 10:00:47
  • 湖北新軍:革命軍中馬前卒
    (見《清末新軍編練沿革》第203頁) 短短幾年,湖北的新軍能達到這個數量,是相當驚人的。 湖北常備軍的形成 清末,效仿西洋軍制形成一支受朝廷指揮,分散布防於全國各地的常備軍事力量是朝廷刻意籌劃實施的龐大計劃。
  • 「新武器」裝備「舊軍隊」——清末新軍的武器更新史
    即便漏夾設計在供彈系統上相比於之後的毛瑟98系列的橋夾設計有所不足,但也能滿足當時新軍的要求。火炮作為現代陸軍重要的火力支援單位,袁世凱對其也是十分重視。他選擇的是德國格魯森兵工廠研製的57mm架退速射山炮。此炮的靈活性優於克虜伯87mm架退野炮。
  • 清末新軍在太湖演習,遭遇兩次重大意外,演習立即變實戰
    與此前的河間秋操和彰德秋操不同,太湖秋操的參演部隊都是南方新軍,來自湖北、安徽、江蘇三省。參演官兵共計25800餘名,此外尚有工匠、夫役6700餘名,馬3800餘匹,規模可謂不小。參加太湖秋操的新軍軍官。慈禧太后派陸軍部右侍郎蔭昌、兩江總督端方為校閱秋操大臣。
  • 末代皇叔載濤,清末最後一位皇叔,從清末新軍總司令到人民解放軍軍官
    為了進一步了解國外的軍隊,更好地訓練出世界一流的新軍,於是他出國去感受西方發達國家的新式軍隊,甚至曾經參觀了西點軍校,在多方遊歷之後,他一回國就成為了新軍總司令,並將禁衛軍轉化成佩戴新式武器和接受新式軍隊教育的軍隊
  • 袁世凱練新軍,入伍要求和裝備、穿著如何?規定嚴格,秒殺其他
    袁世凱的實力都是從清末編練新軍起步的。袁世凱編練的新軍不僅入伍嚴格篩選、薪餉優厚,而且裝備精良,連穿著都有嚴格要求,有些我們今天都覺得過於苛刻,在清末時絕對秒殺清政府的其他軍隊。我們先來看看入伍的條件。
  • 清末老照片:身騎白馬的帥氣武官,衣著華麗的貴婦
    清末新軍的炮兵合影照片,前面的武器看起來也很精良。持槍的男子,甲午中日戰後,清政府為加強軍事力量,編練新軍。武器也都是購自國外的新式武器,士兵選拔也都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易於接受新事物,新軍中的軍官很多有留洋經歷,視野很開闊,思想進步。
  • 一組罕見的歷史照片:晚清新軍是一支近代化的軍隊!
    ——餘秋雨 甲午中日戰後,清政府為加強陸軍力量,下令由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提督聶士成、溫處道袁世凱等編練新式陸軍,"習洋槍,學西法",史稱新軍,全稱"新建陸軍"。這支軍隊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軍制、訓練以及裝備,一切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國人為主的洋人教習,是清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
  • 從清末新軍總司令到人民解放軍軍官,清末的最後一位皇叔——載濤
    為了進一步了解國外的軍隊,更好地訓練出世界一流的新軍,於是他出國去感受西方發達國家的新式軍隊,甚至曾經參觀了西點軍校。 在多方遊歷之後,他一回國就成為了新軍總司令,並將禁衛軍轉化成佩戴新式武器和接受新式軍隊教育的軍隊,購買了一大批新式武器。 卻不料這一切都是為袁世凱和徐世昌做新嫁衣,在加上緊隨著辛亥革命的發生,滿族失去了自己的政權,於是他也陷入了困境。
  • 清末真實老照片:小時候的溥儀很萌,最後一張是一位難得的大美女
    清末真實老照片:這位士兵打扮是大清的,槍很現代,很可能是清末的新軍 清末真實老照片:圖為清末士兵軍隊當時的軍事法庭。也就是臨時搭建審理軍機案件的地方。
  • 末代皇叔,從清末新軍總司令,一直到人民解放軍軍官——載濤
    為了進一步了解國外的軍隊,更好地訓練出世界一流的新軍,於是他出國去感受西方發達國家的新式軍隊,甚至曾經參觀了西點軍校。在多方遊歷之後,他一回國就成為了新軍總司令,並將禁衛軍轉化成佩戴新式武器和接受新式軍隊教育的軍隊,購買了一大批新式武器。
  • 清末新軍團龍步槍
    其「鎮-協-標-營-隊-哨-棚」的編制辛亥革命後被改名為人們熟知的「師-旅-團-營-連-排-班」,新軍當中也走出了很多優秀的軍事人才。無論是清王朝時期還是民國時期,袁世凱都因新軍取得了較高的政治地位,而北洋六鎮的其他班底,如,曹錕,馮國璋,段祺瑞,吳佩孚等人日後也都成了北洋軍閥,都成為了中國近代歷史舞臺上的顯赫人物。
  • 重振經濟,大興實業,建立晚清北洋新軍,他是如何挽救頹敗之勢的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漢族,字慰亭,號容庵,河南省項城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北洋新軍的創始人。好了北洋新軍馬上就要出來了重要契機-朝鮮平亂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23歲的袁世凱則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
  • 老照片:清末杭州市井生活,不愧「人間天堂」稱號
    清泰門附近的新軍士兵。有人怕曬,撐起了遮陽傘,這樣的士兵戰鬥力就很可疑了。1906年起,杭州開始編練「浙江新軍」,先後組建了第一標、第二標,在此基礎上合編為陸軍混成協。一群吃飯的男子。清末的飯局場景並不常見,似乎這只是一頓簡單的便飯,菜餚不豐盛,也沒有酒。桌上的瓷器看著就精美。
  • 同是王朝末期,清朝有錢編練新軍,而明朝卻連軍餉都發不出?
    所以清末的財政系統高效的多。雖然從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用大炮打破了中國的大門,但同樣,也開通了和中國自由貿易的商業通道,使得中國的工商製造業有了爆發式的增長。基本上清政府籤訂的每一條不平等條約中都有一條—開放商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