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編練的最後一支新軍,為何調轉槍頭指向自己?

2020-12-18 歷史需要細看

甲午之戰,清軍大敗,清朝傾全國之力建設的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清政府內外交困,亟需訓練一支強大的武裝,以維特自已統治。正是在這種形勢下,袁世凱走馬上任,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

他選定天津以南七十裡的小站,利用原淮軍營房。招壯丁4700人,編為十營,稱為定武軍,影響中國近代史的小站新兵從此走上了舞臺。

袁世凱是個有頭腦的人,他本人是科舉出生,有一定的文化,而且親身參加過戰爭,所以他操練新軍也是很有一套的。他首先從改革軍制開始,擬定了《練兵要則》、《管制》、《餉章》及《聘請洋員合同》等制度。

他編練新軍,完全按照西方的辦法,每營分為四隊,每隊分為三大排,每大排分為二小排,層層節制,又層層接應,所以,新軍雖然還沿用淮軍的營務處、營、隊、哨、棚等名稱,但軍制上已經用德國陸軍制度區分兵種,分步、馬、炮、工、輜重等兵種,每營官兵1228人。

武器也一律改為的五響「夏利曼」步槍、馬槍及六響左槍手搶和格魯森快炮,實行軍械統一。為了使將士能適應軍制和裝備,又聘請了多名德國教習,並利用原淮軍隨營學堂,辦了各種類的軍事學堂,有炮兵、步兵、騎兵、德文四所學堂。

袁世凱從士兵中挑選一些人在這些學堂了學習二年,畢業後除學習德文的去德國留學,其餘都分派到各軍內任下級軍官。以後又規定新軍的軍官必須選用從軍事學堂出身且有軍事知識的人充任,不準在學堂、新軍以外隨意任用。

1896年8月,又開辦講式堂,專門抽調在職的哨長學習,同時規定,受訓後仍回本營。為了保證士兵素質。袁世凱又對新軍進行了裁汰補充,又擴充步兵200人。馬隊250人,軍隊總教達7000人。定武軍也改稱新建陸軍。

新軍挑選士兵也有產格規定定,一般年齡為16至25歲,身高高在四尺八寸以上,南方人的減二寸,凡五官不全,體質弱,舉不起百斤以上的,眼睛有毛病的一律不收。來歷必須土著,還有對每個新兵的家庭背景進行調查。對於吸食雞片或犯有罪案,以及城市裡的街溜子一概不收,所以,新軍的素質是很高的。

由於袁世凱採取以上種種有力措施,革新軍制,改變軍風,使新建陸軍與八旗、綠營完全不同,為中外矚目。就連英海軍司令參觀小站後也讚揚「新軍為中國最有名望之軍」。可以說,小站練軍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開端。

袁世凱就是靠著這支強大的新軍,從一個普通的將領,一步步逼的溥儀皇帝退位,自己做起了大總統。那麼,這新軍本來是大清朝出錢訓練的,是大清朝的兵,為什麼不效忠朝廷,反而會死心塌地的跟著袁世凱造反呢?

其實,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從一開始就在軍隊內的人事關係上,極力推行家兵家將,同鄉故舊,使之成為只知有袁世凱而不知有朝廷的私人軍隊。如徐世昌是袁世凱的的老朋友,新軍一成立,袁世凱立即調他任參謀之職。騎兵營後隊隊長吳風嶺是袁家傭人的兒子。

此外,袁世凱用很多的精力籠絡了一批原北洋武備學堂的畢業生,如大名鼎鼎的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段芝貴等,都被袁世凱收入麾下。對原準軍將如張勳、王懷慶諸人,也極力收買拉攏。這樣,在新建陸軍內形成了以袁世凱為中心盤根錯節的依附關係,使之終於發展成為影響中國政局幾十年的軍閥勢力。

相關焦點

  • 一組罕見的歷史照片:晚清新軍是一支近代化的軍隊!
    歷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隨和又自尊。——餘秋雨 甲午中日戰後,清政府為加強陸軍力量,下令由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提督聶士成、溫處道袁世凱等編練新式陸軍,"習洋槍,學西法",史稱新軍,全稱"新建陸軍"。
  • 新軍:清朝廷自養的掘墓人(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6)
    因此,必須徹底拋棄而編練新軍。新軍之所以為新,就必須採用「西法」訓練調教。聽說漢納根在天津閒住後,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把他調到南京幫助自己編練新軍。後考慮漢納根這個人好誇誇其談,且不聽約束而放棄。他的計劃是以德國陸軍為學習對象,聘請有經驗的德國軍事人才為教習。
  • 清朝末年,清政府苦心經營的新軍,為何失去了控制
    之後又經過幾次與洋軍戰爭的失敗,讓清政府徹底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於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傾全國之力,打造了一支西式陸軍。 然而,這支被清政府予以厚望的新軍,卻在最後關頭倒戈相向,與孫中山為首的起義軍一起向清廷發難,使延續了近300年之久的清朝政府徹底下臺,到底是哪一步出了差錯呢?
  • 同是王朝末期,清朝有錢編練新軍,而明朝卻連軍餉都發不出?
    他們和新興的江南工商士紳集團互相勾結,維護著自己的利益。皇帝只要有想加工商稅的想法,就必然會立刻遭到大臣們的激烈反對。明末商業已經非常發達,江南士紳們從採礦和海貿中獲取巨額金錢。但商業稅卻只有三十稅一,還是名存實亡,偷稅漏稅非常普遍,在崇禎十年,產茶大省浙江全年收取茶稅僅僅為十二兩,荒唐到了可笑的地步。
  • 湖北新軍:革命軍中馬前卒
    湖北新軍的編練肇端於張之洞。 張之洞在署理兩江總督時,即在江蘇編練了「自強軍」。他回任湖廣時,將「自強軍」中已經練成的原江南護軍前營500人調往湖北,作為湖北編練新軍的標杆和範本。
  • 大清最後的希望,清末新軍,沒想到最終成了清王朝的掘墓者
    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新軍每日操課前軍官都有三問:「我們吃誰的飯」、 「我們穿誰家的衣」 「我們為誰家出力」。士兵齊聲應答:「吃袁宮保的飯」 、「穿袁宮保的衣」、 「為袁宮保出力」。清政府費心費力訓練出來的新軍卻皆將袁世凱視為衣食父母,敬若神明。竟達到了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的程度。
  • 魏說北洋②:小站練兵初展抱負,袁世凱短時間練的新軍實力幾何?
    慶親王可是當時主管軍機的滿洲權貴,他對甲午戰爭失敗一直耿耿於懷,當袁世凱向其介紹自己的練兵計劃時,慶親王欣然接受。恰逢此時,原來編練定武軍的胡燏棻被調去督辦蘆津鐵路。光緒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慶親王奕劻、恭親王奕訢、李鴻藻、翁同龢、榮祿、長麟等人聯名奏請光緒帝改變兵制,並保舉袁世凱編練新兵。
  • 甲午海戰,清朝一名水兵跳船逃生,22年後成為國家元首
    導讀:1894年9月17日,下午15時20分,在清朝鴨綠江口外的大鹿島海域,北洋艦隊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帶領全船官兵奮勇殺敵,在艦上炮彈用盡之際,下令全速快車,衝向路過的日艦吉野號。
  • 清朝為什麼在武昌起義爆發後5個月內就土崩瓦解?
    國內就更不用說,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清朝統治者鎮壓起來十分吃力,八旗綠營跟豆腐渣一樣一碰就散,太平軍一支偏師北伐就嚇得京城的達官顯貴們趕著馬車跑路,最後還是依仗曾國藩等人編練的鄉勇以及列強的支持,這才成功鎮壓,勉強維持住自己的顏面。此時清朝哪裡是什麼天朝上國,壓根兒就是一軟柿子,阿貓阿狗都可以來捏兩下。
  • 武昌起義為何未遭重兵彈壓:四川清軍去了西藏,湖北清軍大批入川
    清朝末年編練的新軍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讓清政府痛定思痛,決定仿效列強各國「改定兵制、專用西法」,編練新的近代化軍隊以取代舊軍。恰好此時,清政府下令全國編練新軍36個鎮(相當於師),並給了四川3個鎮的編制,要求限期3年編成。錫良於是大張旗鼓的在岑春煊留下的基礎上重新籌練新軍,並調來曾隨袁世凱在山東辦理新軍營務的山東候補道程文藻,「統領川省常備軍,趕募督操,期成勁旅。
  • 清朝最後一隻「隱形」軍隊,靠收「保護費」生活直到1993年才解散
    可是最後,清朝引以為豪的軍隊卻猶如無縛雞之力的老嫗,潰不成軍,讓人想不到的是,清朝居然還有一支「隱形」軍隊,這支軍隊是如何撐過清朝滅亡後幾十年時光的呢?他們又為何會被歷史遺忘那麼久呢?圖片:綠營軍劇照三、新軍力量清朝最有名的就是北洋水師和北洋新軍了,清政府維新派用盡所有力氣所有財力來組建新軍,以此來抵抗當時用海戰形式圍攻中國的侵略者。
  • 老照片:清朝最後一位公主,相貌顛覆想像;王爺的兒子清秀帥氣
    1840年之後的清朝遭受著屈辱的侵略,底層百姓過著貧困的生活。在其滅亡之前,社會狀況究竟怎麼樣呢?今天我們通過一組老照片一探究竟。
  • 清末新軍:偉大的「背叛者」(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9)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在武昌首義,拉開了徹底埋葬清王朝的序幕。但「德不孤,必有鄰」,武漢新軍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除去北洋軍大部之外,全國其它省份新軍幾乎群起相應。如果純從軍事層面講,清朝是被自己一手招募,一手豢養,一手訓練的新軍所埋葬。
  • 清末新軍:偉大的「背叛者」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在武昌首義,拉開了徹底埋葬清王朝的序幕。但「德不孤,必有鄰」,武漢新軍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除去北洋軍大部之外,全國其它省份新軍幾乎群起相應。如果純從軍事層面講,清朝是被自己一手招募,一手豢養,一手訓練的新軍所埋葬。
  • 清末新軍在太湖演習,遭遇兩次重大意外,演習立即變實戰
    1903年起,清廷開始編練新軍,計劃在全國編成36鎮,以取代暮氣沉沉的八旗、綠營以及勇營。練兵就要檢驗戰鬥力,如何檢驗呢?靠演習,正所謂「教戰之方,以演習為先務」。慈禧太后想著每年秋天演習一次,既能檢驗作戰能力,也有助於提升作戰能力。但是國庫空虛,支撐不起每年一次的費用,只好退而求其次,有錢的時候就辦,沒錢算逑。
  • 與太平天國相比:武昌起義,為什麼能直接撼動清朝的統治?
    而且當時革命思想已經進入到了社會中順著這種思想,也進入到了清政府的編練新軍的新軍將士們的思想裡。武昌起義就是因為清政府編練的新軍內部爆發的,這對於清政府的打擊是毀滅性的。當然,單靠新軍起義其實也並不能夠推翻清政府真正能夠推翻清政府的,依然在袁世凱和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決定中,一方面清政府的精銳新軍都在袁世凱手中,而袁世凱在當時依然是清王朝的大臣,並且在戰場上袁世凱依然是佔據主導權的,他可以向兩種力量要政治地位特權,同時資產階級改良派既不希望清政府倒臺,也不希望革命政權建立。
  • 清朝滅亡後,殘餘的100萬清軍都去哪了?其中一支到1984年才發現
    1912年2月12日,隨著隆裕皇太后以太后的名義頒布了《退位詔書》,標誌著在中國已持續兩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王朝轟然倒塌,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我們對它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我們都知道,歷朝歷代的君主為了更好地鞏固自己的統治,每年都會在全國範圍內徵兵,以保持一定數量的軍隊。而晚清在風雨飄搖之際,更是強徵了無數的民兵,晚清統治者本想憑藉著這些民兵與西方列強周旋,博得一線生機,怎奈何慈禧太后過於貪圖享樂的態度,讓她不願與列強交戰。
  • 武昌起義在規模上遠不如太平天國運動,為何卻能讓清朝統治崩塌?
    按道理來講,武昌起義在規模上遠遠不如太平天國運動,為何卻能直接搞垮清廷?從政治上來看,滿清統治層到官僚層有了重大調整,支持力量不斷變小。太平天國時期,八旗和綠營爛泥扶不上牆,只能靠著地方團練來鎮壓太平軍,因此,湘軍和淮軍應運而生,並且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挽救了清廷的統治危機,但是也開啟了漢人軍閥握有私軍之風,而與此,清朝的統治者也產生了極大的警覺,也在不斷的試圖收權。
  • 太平天國聲勢浩大為何失敗?為何武昌起義1聲槍響清朝就滅亡了?
    袁世凱的新軍也退避三舍,坐視老太太被八國聯軍打得到處跑。慈禧最後的幾年,大清朝就是彌留之際最後掙扎的幾年。慈禧一死,最後的政治平衡也不存在了,大清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辛亥革命,就是起到了推一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