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藝術青年的大都會,運動少女的中央公園,遊客本色的中城地標都走了一遍以後,精神文明領域得到了極大滿足,可以放鬆的著手物質文明的建設。於是我在紐約最後留了兩個半天買買買。
哪家百貨公司好買?
我和紐約時髦女郎三不跑步時請教她,哪家百貨公司好逛,她思來想去謹慎的推薦了bloomingdale’s. 後來我去了兩三家百貨公司,發現紐約每家百貨公司的定位非常鮮明,也感慨三不的推薦的確是精準推送。
在時代廣場等人時我去了旁邊的Macy's,覺得有點太大路化且完全沒有服務;逛Hudson Yards路過新開的Neiman Marcus,銷售比顧客多得多,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如畫廊一樣華美的衛生間。感覺這是紐約版連卡佛。最後去911紀念館時發現著名打折店Central 21就在邊上, 忍不住拐進去:發現牌子還是那些牌子,但東西完全不是那些東西--大概就是所謂的折扣線產品。其實要不看那些商標,東西也就值價牌上的數字,實在犯不著花上旅遊的寶貴時間。
說回bloomingdale,那天早上我吃得少,本想按三不推薦直奔7樓酸奶店再補個早餐,結果到了下午三點接娃的時候我還沒走到3樓呢: 一個接一個見過的沒見過的各具特色的牌子出現在眼前,簡直像遊不到頭的大海一樣,深切體會到美國針對中產階級的商品種類之豐富,還有sale on top of sale折上折力度之恐怖:一樓BCBG撿了件牛仔外套,299折到26. 我給朋友帶了一件,她當即就披上,塗上正紅色口紅帶上大墨鏡,頗有三十代女明星風範。大家都很滿意,又跑去給全家人手一件做伴手禮。我想想也是,這價格還不夠在精品巧克力店買盒正經巧克力的。
但是一家接一家逛到最後徹底overwhelming了。出來的時候凍得手腳冰涼餓得眼冒金星-- 我回上海後發現自己輕了幾磅,估摸著一半脂肪燃燒在Met,一半燃燒在bloomingdale.
小街小巷怎麼逛?
然後我決定再不要專門去百貨公司了,但紐約的小街小巷怎麼逛,還是一頭霧水, 旅遊書推薦的購物地點太多太雜反而選擇困難。
這一次給我遠程指導的是在紐約生活過很多年的朋友,一錘定音推薦她工作過的soho,最管用的是清晰簡潔的劃出來一個逛吃範圍:「Spring street, Prince street, Green street, Wooster street, West Broadway。」 還重點圈出來她年年都回購的西班牙小吃店和有全城最好的shortcake的義大利甜點店。我就帶著這份極實用的私家地圖出發了。
soho地鐵站的瓷磚畫
Soho有點兒讓我想起巴黎的聖日耳曼街,有很多只有這個城市才有的特別的店鋪,沒有巴黎那麼高雅但是更加鮮明活潑,且商業的密度高得多,每條街都可以理解為一個露天大MALL 。這裡也是商家必爭之地,各家品牌到了這裡都得出盡花樣開出特色店面。如果真是買東西,大概department store的效率更高,但是走在soho街巷間看看櫥窗店面逛逛吃吃有趣很多,不止是購物。
我打開google 地圖,發現朋友熱烈推薦的西班牙小吃店Despana就在附近,我明知從小吃開始非常不明智,但是還忍不住拐進去,然後左手提著火腿右手提著油乎乎的羊奶酪辣椒三明治狼狽的逛美貌小店。
這家香豔的號稱「可以外穿的內衣「店,有個很別致的門把手。各種線條簡潔禁慾系性感的—不知道怎麼歸類的衣服,我是想不出來在什麼場景下穿,女朋友和我討論說可以早起時在家辦公,穿著緊身衣感覺自己神採奕奕。
超超大碼女裝店。我是看到色彩鮮豔的櫥窗走進去,發現裡面衣服的號從我的碼到幾十碼都有,色彩明亮設計可愛,價格便宜得難以相信。最有意思的是店員都是自信滿滿穿得漂亮得體的超級大碼女生。我們討論說是個給家裡愛打扮的老太太買衣服的好去處。
Linda Farrow的墨鏡店,這幅貓眼墨鏡端然的擺在櫥窗最中央,一眼就吸引住我,特別喜歡那個輕盈的缺口,好像用毛筆收稍時的筆觸欲說還休。是難得合稱我圓臉的墨鏡。朋友聽了我的描述,鬼鬼笑著說:我預感你會一直掛念的它的。
還是老好Cole Hann逛起來坦蕩蕩,這雙涼鞋今年出了10來種色系搭配,每種都好看。又軟又輕。雖然最喜歡的黃色缺號。後來買了這雙金色的,也是本年度最喜歡的涼鞋。
還有好多沒拍照的。比如在街邊看到equipment的專賣店,雖然現在已經不長草了,但想想當年在淘寶買了退退了買過幾輪山寨,還是買了一件袖口卷邊的口袋白襯衣做紀念。回來後發現還挺好穿的,是今年夏天最喜歡的白襯衣。比如有個腔調十足的義大利帥哥坐鎮的皮帶店,自己挑塊牛皮銅扣,五分鐘做好。我要左手按右手提醒自己是個簡簡,不要被帥哥的義大利腔蒙住買條回去屯灰。
在紐約最滿意的最後一餐
借著帶朋友來soho買鞋子,我假公濟私把大家帶去西班牙小店Despana痛痛快快的吃了在紐約的最後一餐。這個假期一直沒太認真吃飯,一個人時想看的地方太多,常常走過了飯點。年紀大了慢慢覺得,拐彎抹角跟著攻略找過去的店常常對不起我這寶貴的旅遊時間。
這黑乎乎的西班牙小店是我吃得最為滿意的一頓:Tapas流水一樣的上,火腿硬是比其他地方香。我在巴塞隆納也未必能吃到這樣每碟都這麼對胃口的店。果然是在這一片工作戰鬥過的同學熱情追憶推薦的好地方。
我興奮的趴在櫃檯前把能點的都點了一輪。我們都各自找到心頭好,女友最喜歡最簡單的油醋橄欖醃大蒜,說顛覆了她對橄欖和大蒜的認知。女友的先生承包了兩大盤西班牙辣香腸。兩個小孩頭也不抬的吃伊比利亞火腿(要了一盤又一盤),和新鮮番茄擦麵包。我獨享幾盤鹹鮮anchovy:有的配羊奶酪,有的配火腿,有配油番茄。小朋友想念米飯,我們點了份墨魚蒸飯,黑乎乎的墨魚飯在南歐常常看到,倒是在紐約這家小店裡頭一次理解好吃在哪裡。樣樣小食都調味得鮮美,我想小小門店後一定有一位很懂食物的大廚,連挑的伊比利亞火腿都好過大部分地方(還冒險在背包裡塞了兩包帶回來上海)。
雖然幾個小時後就要趕飛機,我們還是點了一大扎Sangria,難得是用cava起泡酒打底,清爽宜人。大家舉杯三輪祝賀旅行愉快的結束。這是小朋友在客廳天天打地鋪過夠sleepover的癮,大朋友在廚房晚晚聊過午夜還意猶未盡的旅行。也許我會一直掛念最後還是沒捨得下手的貓眼墨鏡,沒號碼的黃色涼鞋,沒來得及吃的小義大利區ricotta cheese做的奶酪蛋糕。但是留點念想也挺好的。
切爾西明亮的airbnb是全程裡小朋友最喜歡的一間住宿
才上飛機小朋友就問:「我明年還能再來紐約嗎?」 哈,不知道看到下個月信用卡帳單後還敢不敢來,這次我們住在切爾西,已經覺得是挺好玩的區域。但是如果再來,我和朋友已經看好Soho作為下一次的據點。
後記
從前在我的認知裡美國只是「西方國家」的一個,紐約也只是美國大城市中的一個。就我個人趣味來說,一直以來都覺得歐洲在旅遊的便利和吸引力上都比美國強很多。但是來過紐約以後,雖然又貴,又遠,公共運輸又不方便,但去美國還是自有其意義,很難以形容。
比如說,我現在看那些關於紐約的電影和書,看到人家說我在第幾大道第幾街,就會在心裡默默畫地圖,明白了數字以外的意味;比如看到老電影裡《莎莉遇到哈利》裡出現秋日中央公園的一角--就領會了它的浪漫在哪裡。又比如說從前在看到大家討論種族問題,對我都是概念--但當你搭上夜裡10點的地鐵,城市好像突然翻到磁帶的B面-- 車廂裡有幾個好像嗑了藥的高大的深膚色的人在推打,其他人都一臉警惕抱緊包把目光別開--當你又想政治正確又汗毛豎起的瞬間,比讀過多少本書都更vivid. 從前我漠漠然的讀過的看過的關於美國和紐約的那些事,現在落到了實處,鮮活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