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的聖保羅男女中學(時稱聖保羅女書院)飯堂布置典雅,餐桌鋪上臺布。取自香港《明報》(聖保羅男女中學提供)
中新網9月21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香港傳統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今年成立100周年,其歷史映照香江百載歲月。
香港第一所規定穿校服的學校
據報導,聖保羅男女中學前身為聖保羅女書院,於1915年3月由聖公會聖保羅堂創立,當時是私立中學,只招收女生,並於1918年創香港先河,規定學生要穿校服,校方指此舉增加了學生的歸屬感,也令學生減少曠課。
報導說,當時街上仍有大批沒錢讀書的清貧小孩,該校遂於1920年由高年級學生及校友義務給沒機會上學的兒童上課,開啟「義學」傳統。
聖保羅女書院(現為聖保羅男女中學)是香港首間要求學生穿校服的學校(圖右所示);現在該校男生的校服是短袖襯衫配長褲,女生是長衫。《明報》圖
繼承傳統 學生到內地義教
據1949年的《聖保羅校刊》記載,當年接受「義教」的小孩,上課前要先用毛巾和肥皂清潔頭髮、臉及四肢,孩子上學前大多「質量甚劣」,經教導後「態度、待人接物等學習漸上軌道」。
義學至1970年代,政府推行免費教育時停辦,但校方稱至今仍重視社區服務,如學生會到內地義教。
香港首家男女同校的中學
根據首任校長胡素貞的回憶錄及其撰寫的校刊,抗戰時另一學校聖保羅男書院被炸毀,男生獲準到聖保羅女書院上課,香港重光(指1945年香港結束日本三年多的佔領)後男校校長因在集中營染重病不能回港,決定將男女校合併,女書院在1945年10月正式複課時,變成了全港首間男女同校的中學。
日軍佔領想擄女生 校長嚇至「腳軟」
據報導,聖保羅男女中學見證抗戰苦難,時任校長胡素貞在回憶錄稱,日軍曾帶著麻布袋到學校,欲擄走女生,她將女童藏在帆布下,自己則嚇得「腳軟」、全身抖震。
就在跟日軍爭拗之時,突然有信差到來,送上日軍指揮官寫在木牌的信息「保護這學校」,從而保住女生。
胡素貞在回憶錄中解釋,她的兄弟被日軍誤當成間諜,遭牽連入獄,但入獄前已跟一名日軍將領成為好友,並遊說對方稱該校是一所好學校,並非由英、美人士營辦,日軍指揮官因此答應保護學校,危急關頭助解圍,校方後來把那塊保校木牌釘在校門。
她又憶述,當時若遇見日軍而不敬禮,就會被掌摑。日軍為減少人口而斷絕港人糧食供應,市民有時只能吃餵雞用的餅乾及碎米。當時不少歐籍教師被囚3年半,全港僅40間學校可繼續營運,該校因有捐款人饋贈的石碑,證明由華人營辦,是唯一能倖存的英國聖公會屬校。
當時該校是全港最堅固建築物之一,日軍每隔一天就徵用,每次胡素貞就帶日軍到受炸彈波及的一層,告訴他們該處只剩廢墟,不能久留,但從不帶他們到完整的樓層,最終日軍只帶走她的車及校內的縫紉機 。
糧食短缺 在屋頂養豬
回憶錄又提及,日軍佔領時該校被用作教授教師日語,糧食短缺下,校方在後園種菜和養雞,甚至在屋頂養豬,後來豬太重,又把它們搬到廚房附近。
當時官方規定每6人每天共有約1.13兩肉食,農曆新年時校方宰了頭豬賣,掙了好些錢。該校又出租部分校舍給船務公司,換取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