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百年中學映照歷史 日據時糧食短缺在屋頂養豬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香港百年中學映照歷史 日據時糧食短缺在屋頂養豬
2015-09-21 11:02:3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溫雅瓊

    1930年的聖保羅男女中學(時稱聖保羅女書院)飯堂布置典雅,餐桌鋪上臺布。取自香港《明報》(聖保羅男女中學提供)

  中新網9月21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香港傳統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今年成立100周年,其歷史映照香江百載歲月。

  香港第一所規定穿校服的學校

  據報導,聖保羅男女中學前身為聖保羅女書院,於1915年3月由聖公會聖保羅堂創立,當時是私立中學,只招收女生,並於1918年創香港先河,規定學生要穿校服,校方指此舉增加了學生的歸屬感,也令學生減少曠課。

  報導說,當時街上仍有大批沒錢讀書的清貧小孩,該校遂於1920年由高年級學生及校友義務給沒機會上學的兒童上課,開啟「義學」傳統。

聖保羅女書院(現為聖保羅男女中學)是香港首間要求學生穿校服的學校(圖右所示);現在該校男生的校服是短袖襯衫配長褲,女生是長衫。《明報》圖

  繼承傳統 學生到內地義教

  據1949年的《聖保羅校刊》記載,當年接受「義教」的小孩,上課前要先用毛巾和肥皂清潔頭髮、臉及四肢,孩子上學前大多「質量甚劣」,經教導後「態度、待人接物等學習漸上軌道」。

  義學至1970年代,政府推行免費教育時停辦,但校方稱至今仍重視社區服務,如學生會到內地義教。

  香港首家男女同校的中學

  根據首任校長胡素貞的回憶錄及其撰寫的校刊,抗戰時另一學校聖保羅男書院被炸毀,男生獲準到聖保羅女書院上課,香港重光(指1945年香港結束日本三年多的佔領)後男校校長因在集中營染重病不能回港,決定將男女校合併,女書院在1945年10月正式複課時,變成了全港首間男女同校的中學。

  日軍佔領想擄女生 校長嚇至「腳軟」

  據報導,聖保羅男女中學見證抗戰苦難,時任校長胡素貞在回憶錄稱,日軍曾帶著麻布袋到學校,欲擄走女生,她將女童藏在帆布下,自己則嚇得「腳軟」、全身抖震。

  就在跟日軍爭拗之時,突然有信差到來,送上日軍指揮官寫在木牌的信息「保護這學校」,從而保住女生。

  胡素貞在回憶錄中解釋,她的兄弟被日軍誤當成間諜,遭牽連入獄,但入獄前已跟一名日軍將領成為好友,並遊說對方稱該校是一所好學校,並非由英、美人士營辦,日軍指揮官因此答應保護學校,危急關頭助解圍,校方後來把那塊保校木牌釘在校門。

  她又憶述,當時若遇見日軍而不敬禮,就會被掌摑。日軍為減少人口而斷絕港人糧食供應,市民有時只能吃餵雞用的餅乾及碎米。當時不少歐籍教師被囚3年半,全港僅40間學校可繼續營運,該校因有捐款人饋贈的石碑,證明由華人營辦,是唯一能倖存的英國聖公會屬校。

  當時該校是全港最堅固建築物之一,日軍每隔一天就徵用,每次胡素貞就帶日軍到受炸彈波及的一層,告訴他們該處只剩廢墟,不能久留,但從不帶他們到完整的樓層,最終日軍只帶走她的車及校內的縫紉機 。

  糧食短缺 在屋頂養豬

  回憶錄又提及,日軍佔領時該校被用作教授教師日語,糧食短缺下,校方在後園種菜和養雞,甚至在屋頂養豬,後來豬太重,又把它們搬到廚房附近。

  當時官方規定每6人每天共有約1.13兩肉食,農曆新年時校方宰了頭豬賣,掙了好些錢。該校又出租部分校舍給船務公司,換取糧食。

相關焦點

  • 太平山(香港)-體驗百年歷史的太平山纜車
    太平山歷史悠久,擁有多個名稱,而不同的名稱所指的範圍亦有所不同。據記載,在地理上和歷史上,太平山覆蓋龍虎山以東、薄扶林以北、馬己仙峽以西的一大片山丘地帶。後來,太平山的山腳部分被劃分為中環和上環,被發展成為中心商業區。
  • 維維股份:糧食產業厚積薄發 一季度麵粉產銷量增長強勁
    來源:證券日報作為上市公司維維股份主業雙核之一,糧食產業在經過數年培育後,終於在2020年開始進入屬於它的「高光時刻」。(六朝松自動化生產車間實景)據維維股份糧食板塊相關負責人透露,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2月份至今,維維糧食產業當前主力自營產品「六朝松」麵粉在生產要素受到極大限制的情況下,產銷量達到25000噸,較去年同期增長近40%。
  • 【雅昌帶你看展覽】這些長衫講述了香港百年時尚的變遷
    「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海報(雅昌藝術網訊)2018年4月17日至2018年7月17日,「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展出。本次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廳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合主辦,廣東省博物館和香港歷史博物館共同承辦,由廣東省博物館公眾服務部主任段小紅擔任策展人。
  • IBM將P-TECH學習模式引入香港 紓緩數字技能短缺 為學生步入科技...
    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攜手合作推出「鼓掌-創新教育歷程」 提供創新學習模式及行業所需的技能  2020年5月25日,「鼓掌-創新教育歷程」(CLAP-TECH Pathway)在香港正式推出,這是一套銜接課堂學習與工作的創新學習模式。
  • 歷史映照當下 南僑機工精神薪火相傳
    中新社北京9月3日電 題:歷史映照當下 南僑機工精神薪火相傳中新社記者 馬秀秀在雲南昆明的滇緬公路體驗館,有一群大多年過花甲的志願者,時常向來往的人們講述南僑機工支援抗戰的故事。據體驗館負責人、南僑機工後人陳達婭介紹,自建成以來,體驗館得到了各方的支持與認可。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南僑機工那段歷史,了解那些逐漸模糊但一直偉岸的身影。南僑機工,全稱「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 商務部:中國三大主糧完全可自給自足 不必擔心供應短缺
    (抗擊新冠肺炎)商務部:中國三大主糧完全可自給自足 不必擔心供應短缺中新社北京4月2日電 (記者 李曉喻)疫情之下多國開始限制糧食出口,全球糧食安全日益承壓。中國商務部官員2日稱,中國三大主糧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不必擔心糧食供應短缺或價格暴漲。目前,中國一些超市和商場已出現民眾「囤糧」現象。對此,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副司長王斌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中國進口的大米、小麥分別只佔國內消費總量的1%和2%,國際市場對中國糧食供應的影響很小。
  • 特寫:長衫——遊走在「時尚之都」香港的百年傳統服裝
    前不久,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名單。為了解這個在香港已有近百年歷史的傳統工藝,記者近日走訪了製作長衫的老手藝人馮鍶及同樣熱愛服裝製作的年輕設計師。新華社發(王申 攝)  新華社香港2月17日電 題:長衫——遊走在「時尚之都」香港的百年傳統服裝  新華社記者 丁梓懿  香港被譽為「時尚之都」,作為一個創意與潮流的集聚地,國際時裝秀輪番上演,大商場的櫥窗裡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當下流行的服裝款式。
  • 糧食進口!新高!
    12月7日海關總署發布了11月進口數據,1-11月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2920.2萬噸,同比增加2948.4萬噸,增幅29.6%;11月糧食進口達1406.1萬噸(含大豆)。糧食進口數量增加基本在預料之中,總量在破億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 屋漏偏逢連夜雨 濟南一百年民居房屋漏水屋頂坍塌無人問津?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5日訊 連日陰雨天,給濟南一處百年老房內的居民帶來無盡煩惱,房屋漏水、屋頂坍塌,難以修繕,主管部門責任不清,讓這處在2018年就被列入歷史建築修繕名單的老建築至今無人問津
  • 中國校服的百年變遷史
    校服是一代人的共同記憶,而且已經開啟走向世界的節奏,下面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探究下校服的百年變遷史吧!1916 年,林徽因(右一)與表姐妹們的合影。她們身上穿的是北京培華女子中學的校服。校服在當時是社會進步的一個象徵,尤其是女性校服的出現。中國的校服是文化、教育、歷史的縮影。顏色樣式的變遷既緊隨時代浪潮,又順從慣性統一。
  • 劉大昕:哈爾濱第一中學紅色基因歷史傳承尋蹤
    2012年剛剛度過「百年華誕」的哈爾濱市第一中學,是哈市開埠以來的名校。在她青春不減開始奔赴第二個「百年」之際,重溫她的過去,評點她的足跡,是對她遠行的祝福。
  • 唐山一村民真倒黴,電線桿倒在自家屋頂多日
    電線桿倒在楊各莊鎮村民自家屋頂多日遷安網友發來信息爆料:在4月28日一輛大貨車經過村莊時,將電線桿撞到在田地,由於電線桿之間還有牽扯著電線,導致另外一根電線桿折斷,直接砸到了張大媽家東廂房的屋頂上!在事故發生後,負責此電線桿的聯通公司在當天及時進行了實地勘察,對張大媽說後期會將此電線桿妥善處理,並會有一定的賠償。
  • 萬科養豬吹響資本下鄉的號角——削弱四大糧商影響力正當時?
    科技企業除了丁磊,馬雲,劉強東等也在「養豬」業跑馬圈地,先後進入養豬行業。農業從來不缺資本,中國資本的融入,能否削弱四大糧商(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簡稱ABCD)對我國的影響?養豬產業鏈歷史回顧改革開放以前:農民家家戶戶養豬,自己屠宰,完全是處於自給自足的狀態。
  •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在糧食安全方面產生的連鎖反應正在顯現。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9月5日的數據顯示,截至當日,非洲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128萬例。非洲聯盟委員會發出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對非洲的影響將是長期的,特別將嚴重衝擊非洲的糧食安全。在肯亞,受疫情導致的食品價格上漲、收入減少和失業造成的影響,預計有35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
  • 【中學推薦】墨爾本百年名校、精英中學Wesley College最新位子出爐!
    (本文來源:AEAS 小助手:AEAS_Test) 墨爾本百年名校、精英中學Wesley College有一個教學理念,即"讓每一位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志向",威斯理中學是無數澳洲政商體娛界名人的母校。
  • 庫存充足但物流受阻 專家稱疫情或致全球糧食「斷供」危機
    參考消息網5月20日報導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5月18日發表了亞當·沃恩的題為《新冠疫情可能引發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全球糧食危機》的文章,文章稱,專業人士認為,當前的情況與2007-2008年的糧食安全危機有很大不同,一個關鍵問題在於許多國家實施的貿易和旅行限制措施給糧食運輸帶來困難。
  • 天水秦州太京中學:小餐桌大文明 節約糧食我先行
    為增強全校師生的節約意識,樹立節約糧食、拒絕浪費的良好風尚,新學期開學以來,天水市秦州區太京中學大力倡導「光碟行動」,把節約糧食、文明就餐作為勤儉教育的主要內容,營造節約糧食好環境、就文明餐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圍。
  • 有國家糧食只夠吃3個月,最愛吃米、面的中國人,需要囤糧嗎?
    截至北京時間4月2日11時30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已超過93萬。這個數字從85萬到現在,只花了不到20個小時。 搶口罩、搶消毒水、搶體溫槍、搶雙黃連……當下,我們發現,全球不少地方都陸續出現了「囤米搶油」的現象。這一次,我們真的需要搶點大米囤著嗎?
  • 下崗青年創業變身「養豬大王」,用豬糞種藕帶領村民脫貧
    屢敗屢戰煉成「養豬大王」今年47歲的程林利,畢業於新洲區高級職業中學,在區農業局下屬事業單位工作了7年,2000年單位因經營不善倒閉。下崗後的程林利,因為家境貧寒,只能四處打工。「到農村收過棉花,到火車站做過搬運工,販賣過水果蔬菜、白酒,就為養家餬口。」年近30歲的程林利,偶然與養豬結下緣分。
  • 三國時期民不聊生,曹操哪來的糧食養活軍隊?
    糧食是戰爭的基礎,沒有糧食做支撐,戰爭根本不可能贏。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各路諸侯似乎都沒發生過糧食短缺,即使偶爾出現糧荒,也只是因為運輸不暢。還有,在軍隊撤退時,為了減少運量,同時不給敵人留下一針一線,甚至會燒毀糧草。難道當時糧食真的富餘嗎?東漢末年,旱、蝗、水災不斷,各地軍閥割據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