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倫斯主教堂:中世紀末人類藝術的巔峰之作

2020-12-15 歷史情曝局

引言

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歷史是從的穹頂開始的。它的設計和建造過程,技術成就和藝術特色,都體現著新時代的進取精神。

中世紀之末,佛羅倫斯工商各業的行會從族手中命取了金理。為它選定的地點是個垃圾場。

▲佛羅倫斯主教堂

1298年的委託書上寫道:「您將造的大廈,其宏偉和壯麗,是人類藝術不可能再超過的了。您要把它造得無愧於這個總合了團結一致的公民精神的極其偉大的心願···而使現在破敗不堪難以入目的場所成為遊人嚮往之地。」岡比奧所作的設計很有創造性,平面大體還是拉丁十字式的,但東部卻是一個以歌壇為中心集中式的形體。歌壇是八邊形的,最大直徑42.2米,比古羅馬的萬神廟只小了不到1米。但是,主教堂大部分建造完畢之後,這個八邊形空間的頂蓋卻造不起來,它不但直徑大,而且牆高已經達到50米,工程極其困難。耽擱了幾十年之後,15世紀初,伯魯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1377-1446)著手研究這個頂蓋。

瓦薩裡(Giorgio Vasari,1511-1574)在《義大利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家傳記》裡說:「當人間已經這麼久沒有一個能工巧匠和非凡天才之後,菲利波(即伯魯乃列斯基)註定要給世界留下最偉大和最崇高的建築,超邁古今,這是天意。」

▲佛羅倫斯主教堂穹頂結構圖

伯魯乃列斯基到羅馬城逗留幾年,像人文主義者那樣,精心向古羅馬建築遺蹟學習,尤其是拱券和穹頂的做法。他自己做了一個設計十分周到的模型,並且考慮到施工的一切細節。他採用的是一個尖矢形的穹頂,上面開採光口,口上罩一個亭子。

1417年,主教和羊毛公會召開了一個由教長、公會理事、市民代表、藝術家和建築師參加的大會,討論提出的各種方案。建築師不但有義大利的,還有法國、德國、英國和西班牙的,他們在辯論中都敗於伯魯乃列斯基。他們要求菲利波詳細地介紹他的設計,拿出他的模型來。他拒絕,並提議大家試著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豎起一枚雞蛋來,誰成功了,誰就承造這座頂蓋。所有的大師都失敗了,瓦薩裡記載:伯魯乃列斯基「輕輕拿起雞蛋,在大理石上磕破了一點,就把它豎立了起來。人們全都大叫起來,說,誰不會這樣做呀!菲利波笑著回答,如果你們看了我的模型和設計,也會說:誰不會這樣造穹頂呀!」於是,主教和羊毛公會最終委託他造這個穹頂。

▲伯魯乃列斯基

穹頂於1420年動工興建,克服了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和嫉妒者的阻撓。1431年封頂,接著造最上面的採光亭。亭子還沒有完工,1446年,伯魯乃列斯基就逝世了。瓦薩裡說:「在創作了這麼多作品的辛勞的一生之後,他理應獲得世界上不朽的聲名和天國裡安息的處所。他的去世,引起了全國極大的悲痛:他死後,國人對他的認識和評價更勝於他的生時。

他們以隆重的葬儀將菲利波葬在聖瑪利亞主教堂(即佛羅倫斯主教堂)裡一在講道壇之下,對著大門。」慕碑上稱他「天資獨厚,品行高潔」,碑文後又加上兩行字:「菲利波·伯魯乃列斯基,振興古典建築之巨匠。佛羅倫斯元老院暨公民勒石記功,以彰其德。」不過,雖然伯魯乃列斯基深入研究過古羅馬建築,而且被稱頌為克服了「不成體統」的哥德式建築而復興了古典傳統,佛羅倫斯建造主教堂彎頂其實卻是哥德式的。

▲佛羅倫斯主教堂穹頂內部

彎頂呈尖矢形而不是半圓,本身高40.5米,大於半徑將近一修。伯魯乃列斯基自己只說是為了減小穹頂的側推力,其實,更重要的顯然是為了創造一個嶄新的建築形象。他借鑑了拜佔廷的經驗,在穹頂之下加了一段高達12米的鼓座,雖然這有違他的初衷,很不利於抵抗側推力,卻能把穹頂舉得更高。古羅馬的大師們建造過不少哼頂,有的很大,形成十分宏偉的內部空間,但未原因,或許是因為還沒有發現穹項外部造型的潛在可能性,古照伯魯乃列斯基為穹頂的表現作了探索,他在穹頂下加了一段鼓座,又採用哥德式的尖矢形把穹頂向上拉高。他獲得了飽滿的、充盈著張力的穹頂,成了主教堂構圖的中心,高高聳向天際。

這是個嶄新的富有紀念碑氣質的形象。佛羅倫斯主教堂穹頂的結構也是哥德式的,就是說,伯魯乃列斯基把它分解為承重的和被承重的兩部分。他用白色石料在八個角上砌築了肋架券,在頂上用一個八邊形的環收束,留下一個採光口。又在每一邊各砌了兩個斷面稍稍小一點的。在相鄰兩個券之間各砌九道平券,把它們聯結成整體。在這副肋架券的框架之間,砌築了「蹼」,下部用石頭,上部用磚頭,表面則全部用紅磚覆蓋。它們不承重,把重量都壓在券上。

▲佛羅倫斯主教堂穹頂結構圖

這個結構不但減輕了穹頂的重量,而且簡化了穹頂和八邊形的歌壇之間的連接過渡。八個大肋架券裸露在蹼外,在視覺上加強了穹頂的整體性和力量,同時也把穹頂和它的採光亭跟鼓座等教堂下部形體連繫起來,構圖嚴謹得多了。

穹頂分裡外兩層,它們之間的空隙裡設踏階,一直通到採光亭。亭子是白石的,高約21米。哥德式的肋架券框架體系結構在義大利本來不流行。和佛羅倫斯建造主教堂穹頂同時,米蘭正在建造義大利最大的哥德式主教堂,它於1386年興工,伯魯乃列斯基從1402年開始考慮他的穹頂的結構,他對哥德式拱券結構顯然很熟悉,可能參考過米蘭主教堂。佛羅倫斯主教堂的穹頂不但在造型上和結構上有大幅度的創新,而且也突破了教會的禁忌。

▲米蘭大教堂

在它之前,西歐天主教會不允許教堂採用集中式形制,因為羅馬帝國晚年的初期基督教堂都是簡單的巴西利卡式的,衰敝的中世紀不會建造用穹頂覆蓋的大容量的集中式建築,而拜佔廷東正教教堂用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卻被伊斯蘭禮拜堂沿用,西方天主教會因此便認為這種形制是異教徒的。

文藝復興初期,通過長期密切的貿易交往,義大利人對阿拉伯和埃及等東方國家的文化由此又是人文主義的一種勝利。習見而寬容,加上宗教教條的鬆動,才突破了這種禁忌。

▲義大利佛羅倫斯

使用穹頂因佛羅倫斯主教堂八邊形穹頂對角直徑42.2米,僅次於古羅馬的萬神廟,亭子尖端標高118米,高踞於全城之上,超過古羅馬的任何一座建築物,工程之雄偉,使瓦薩裡禁不住讚嘆:「古人從未造過如此高的)建築物,或如這個建築物甘冒如此大的風險去與天公比高。它竟像佛(張)羅倫薩周圍的山峰,聳入雲霄。確實可以說,上帝也被它惹惱了,以致它屢次遭到雷電轟擊。」

結語

一個世紀以後,米開朗琪羅設計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穹頂的時候,有人對他說,他有機會勝過伯魯乃列斯基了,他回答:「我會造一個相仿的圓頂,比他的大,卻不可能比他的美。」(見J.Fattorusso, Wonders of Italy, Florence,1930)西伯魯乃列斯基還設計過其他不少建築物,大多風格雅秀,更嚴謹長地使用古典柱式,可以說他是復興古典建築的第一人。

相關焦點

  • 曾被藝術史學家搞錯作者的巔峰之作
    佩魯賈市政大樓內錢幣兌換行會大廳系列壁畫,曾被藝術史學家認為是拉斐爾的作品,其實真正的作者是拉斐爾的老師——與達·文西並稱義大利畫神的佩魯基諾。被搞錯作者的作品正是佩魯基諾的巔峰之作,這些作品目前仍陳列於義大利佩魯賈市政府內原錢幣兌換行會大廳內。
  • 藝術拯救靈魂 | 在「藝術之城-佛羅倫斯」學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早年就在美第奇宮中生活,而波提切利(Botticelli)則是「偉大的」洛倫佐·美第奇(Lorenzo di Giovanni de'Medici)的髮小,其成名作《三博士來朝》正是為他而作。波提切利的代表作《維納斯的誕生》和《春》也是為洛倫佐的堂兄所作,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 義大利佛羅倫斯大教堂——通往天堂之門
    但他留給人們的是意想不到的珍寶,那就是義大利著名的佛羅倫斯大教堂,作為世界第四大教堂,佛羅倫斯大教堂也被稱為「花之聖母大教堂」。這座舉世聞名的教堂是13世紀末,義大利市民作為奪取政權後成立共和政體的紀念碑而建造,是文藝復興時期建築最光輝的代表。文藝復興時代所推崇的古典、優雅、自由,在這座教堂上有著最好的註解。
  • 遊記:遊覽佛羅倫斯!
    佛羅倫斯曾譯作「翡冷翠」,義大利語的直譯為「百花之城」,是義大利中部的一個城市,託斯卡納區首府。作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佛羅倫斯是極為著名的世界藝術之都,歐洲文化中心,歌劇的誕生地,舉世聞名的文化旅遊勝地,全市共有40所博物館和美術館,60多所宮殿及許許多多的大小教堂,收藏著大量的優秀藝術品和珍貴文物,因而又有「西方雅典」之稱,它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保存地之一,工業以玻璃器皿、陶瓷、高級服裝、皮革為主、金銀加工、藝術複製品等工藝品最為有名
  • 「中世紀的雅典」——義大利佛羅倫斯的有軌電車
    佛羅倫斯(Firenze)是義大利中部的一個城市,託斯卡納區首府。它是託斯卡納區人口最多的城市,2016年,其大都市區有超過152萬的居民。從1865年到1871年,這座城市曾是義大利王國的首都。
  • 佛羅倫斯為何能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世界藝術的中心?
    佛羅倫斯是因藝術而發展起來的城市,在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人才優勢,迅速發展起來,自此後,一直作為義大利,乃至歐洲的文化中心而存在,到現在依然是全球很有影響力的藝術中心,文化地位相當高,以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藝術氛圍吸引著許多遊客前去觀光。
  • 鑑賞義大利佛羅倫斯畫派藝術風格
    這時期的著名畫派有佛羅倫斯畫派、安布裡亞畫派、威尼斯畫派、帕多亞畫派等。其中佛羅倫斯畫派人佔有主導的地位,15世紀的佛羅倫斯是義大利最先進的城市。當時的佛羅倫斯在建築、雕塑、繪畫方面能形成美術的高潮,標誌著早期文藝復興的到來。其中的三個代表人物是:畫家馬薩喬、雕刻家多納泰羅和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
  • 文藝復興之都
    美麗的佛羅倫斯老城留下了數不清的經典建築,並且由眾多紅瓦頂的普通民居烘託,構成一個無與倫比的城市藝術的完美傑作。王南  佛羅倫斯是公認的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民國時期,徐志摩等作家曾把佛羅倫斯翻譯成「翡冷翠」,充滿了濃鬱的詩意。與今天通常使用的根據英文Florence音譯的佛羅倫斯相比,義大利語Firenze的讀音其實更接近「翡冷翠」。
  • 美第奇家族的佛羅倫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商業,權力和藝術
    導語:義大利文藝復興作為影響了世界的古代藝術革命,新思潮的迸發粉碎了整個中世紀,讓一個簡單的單詞在整個世紀不斷迴響:文藝、復興。後來的美第奇家族完成了從商人到貴族甚至皇室的轉變,當他們使自己成為託斯卡納公爵並與歐洲皇室通婚時,佛羅倫斯的藝術和建築就逐漸地失去了優勢。如果金錢創造了藝術,那麼貪婪對金錢的鄙夷就會消滅藝術。
  • 哥德式建築藝術被稱作歐洲中世紀藝術的高峰
    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哥德式藝術特點,它是歐洲中世紀藝術的高峰流行於12到15世紀。哥德式的藝術最早產生於法國,它有幾個特徵:首先它有隆重的宗教色彩,哥德式的教堂非常強調「高」是天堂,「光」是神靈,以此來淨化人們的靈魂;它比羅馬式的建築輕巧的多,使用「失狀券拱」。
  • 整座城市都是世界遺產,坐擁歐洲最大中世紀廣場,可媲美佛羅倫斯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旅遊城市,它們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來徵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說起義大利的城市,基本上每個人都會想到米蘭和佛羅倫斯,這兩個城市都很有名,的確,這些城市有迷人的風景和獨特的景點,今天我還想在義大利引進一個小鎮,雖然這個城市不出名,但整個城市都是世界遺產,今天我要說的是整座城市都是世界遺產
  • 中世紀義大利建築藝術的典範,千塔之城——聖吉米尼亞諾
    聖吉米尼亞諾(San Gimignano)是義大利中北部託斯卡納的一個中世紀小城,這個只有幾千人的小城至今保留著完整的中世紀建築,尤其是在城外數公裡處就能看見矗立的塔樓而聞名。得益於發達的商貿造就了一批有實力的家庭,形成新的貴族家庭,為表示自己的身份和實力,修建起了一座座高塔,高塔修得越高則說明他的實力越雄厚,於是聖吉米尼亞諾也成了高塔林立的塔城,甚至一度被人稱為「千塔之城」。儘管那時的聖吉米亞諾雖只有數千居民,但也分裂為不少敵對的族系社區,這些在當時是貴族身份象徵的塔樓無形之中也成了便於互相對峙監視和抵禦藏身之處了,堅固的塔樓也被稱為族塔。
  • 藝術之幸:新發現的達文西畫作
    法國巴黎,一位拍賣行工作人員展示達·文西的素描手稿 ▌達·文西(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科學家,人類智慧的象徵。這張描繪殉道者聖塞巴斯蒂安的素描,約19cm×13cm,估價 1580 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1億元)。
  • ETN和達文西、但丁、米開朗基羅會師佛羅倫斯美術學院美術館
    在義大利亞平嶺山脈中部 有一顆璀璨的明珠 它是託斯卡納的首府 世界藝術之都 歐洲文化中心 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
  • 新時代的曙光:文藝復興運動的重要標誌之古典化的再生
    接著就有了金融業,佛羅倫斯的美第奇家族甚至富有到能向英國國王和主教們放高利貸。▲藝術畫作於是,新文化的追求者幾乎一致地轉向基督教之前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古典文化,向它們求教,借用它們的權威和武器。但中世紀的傳統並沒有停止反擊。14世紀時,紅衣主教、帕多瓦(Padva)大學教授多米尼奇(G.Dominici)為維護神學教條批評佛羅倫斯的人文主義者道:「這些人是被利用來瓦解政治、宗教和教育的工具。熱愛古典文化和熱愛自然是他們的罪過。」解放和禁錮,求索和迷信,文明和愚昧,這時期的文化中充滿了矛盾和鬥爭。
  • 他親筆籤名的畫,卻曾長時間被認為出自達·文西之手
    他從小就跟在父親身邊學習繪畫,後來的老師是偉大畫家波提切利,那麼,在藝術人才輩出的佛羅倫斯黃金時代,為何是年紀尚輕的他得到這樣一個大型壁畫項目(也是他人生第一個「大項目」)?和前輩大師們相比,他的藝術作品有何創新之處?藝術風格又是怎麼個獨特法呢?
  • 在教廷和貴族羽翼庇護下的佛羅倫斯畫派
    一、佛羅倫斯畫派的源起文藝復興是人類文化藝術發展歷程中難以逾越的輝煌時代,是西方繪畫史上的重要階段。在文藝復興初期,位於義大利中部的佛羅倫斯,這個擁有50萬人口的小城湧現出一批典型而傑出的藝術家,拉開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序幕,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發祥地,佛羅倫斯也被稱為「文藝復興的搖籃」。人們把以佛羅倫斯為中心的繪畫藝術群體統稱為「佛羅倫斯畫派」,在文藝復興時期乃至西方繪畫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