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歷史是從的穹頂開始的。它的設計和建造過程,技術成就和藝術特色,都體現著新時代的進取精神。
中世紀之末,佛羅倫斯工商各業的行會從族手中命取了金理。為它選定的地點是個垃圾場。
1298年的委託書上寫道:「您將造的大廈,其宏偉和壯麗,是人類藝術不可能再超過的了。您要把它造得無愧於這個總合了團結一致的公民精神的極其偉大的心願···而使現在破敗不堪難以入目的場所成為遊人嚮往之地。」岡比奧所作的設計很有創造性,平面大體還是拉丁十字式的,但東部卻是一個以歌壇為中心集中式的形體。歌壇是八邊形的,最大直徑42.2米,比古羅馬的萬神廟只小了不到1米。但是,主教堂大部分建造完畢之後,這個八邊形空間的頂蓋卻造不起來,它不但直徑大,而且牆高已經達到50米,工程極其困難。耽擱了幾十年之後,15世紀初,伯魯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1377-1446)著手研究這個頂蓋。
瓦薩裡(Giorgio Vasari,1511-1574)在《義大利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家傳記》裡說:「當人間已經這麼久沒有一個能工巧匠和非凡天才之後,菲利波(即伯魯乃列斯基)註定要給世界留下最偉大和最崇高的建築,超邁古今,這是天意。」
伯魯乃列斯基到羅馬城逗留幾年,像人文主義者那樣,精心向古羅馬建築遺蹟學習,尤其是拱券和穹頂的做法。他自己做了一個設計十分周到的模型,並且考慮到施工的一切細節。他採用的是一個尖矢形的穹頂,上面開採光口,口上罩一個亭子。
1417年,主教和羊毛公會召開了一個由教長、公會理事、市民代表、藝術家和建築師參加的大會,討論提出的各種方案。建築師不但有義大利的,還有法國、德國、英國和西班牙的,他們在辯論中都敗於伯魯乃列斯基。他們要求菲利波詳細地介紹他的設計,拿出他的模型來。他拒絕,並提議大家試著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豎起一枚雞蛋來,誰成功了,誰就承造這座頂蓋。所有的大師都失敗了,瓦薩裡記載:伯魯乃列斯基「輕輕拿起雞蛋,在大理石上磕破了一點,就把它豎立了起來。人們全都大叫起來,說,誰不會這樣做呀!菲利波笑著回答,如果你們看了我的模型和設計,也會說:誰不會這樣造穹頂呀!」於是,主教和羊毛公會最終委託他造這個穹頂。
穹頂於1420年動工興建,克服了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和嫉妒者的阻撓。1431年封頂,接著造最上面的採光亭。亭子還沒有完工,1446年,伯魯乃列斯基就逝世了。瓦薩裡說:「在創作了這麼多作品的辛勞的一生之後,他理應獲得世界上不朽的聲名和天國裡安息的處所。他的去世,引起了全國極大的悲痛:他死後,國人對他的認識和評價更勝於他的生時。
他們以隆重的葬儀將菲利波葬在聖瑪利亞主教堂(即佛羅倫斯主教堂)裡一在講道壇之下,對著大門。」慕碑上稱他「天資獨厚,品行高潔」,碑文後又加上兩行字:「菲利波·伯魯乃列斯基,振興古典建築之巨匠。佛羅倫斯元老院暨公民勒石記功,以彰其德。」不過,雖然伯魯乃列斯基深入研究過古羅馬建築,而且被稱頌為克服了「不成體統」的哥德式建築而復興了古典傳統,佛羅倫斯建造主教堂彎頂其實卻是哥德式的。
彎頂呈尖矢形而不是半圓,本身高40.5米,大於半徑將近一修。伯魯乃列斯基自己只說是為了減小穹頂的側推力,其實,更重要的顯然是為了創造一個嶄新的建築形象。他借鑑了拜佔廷的經驗,在穹頂之下加了一段高達12米的鼓座,雖然這有違他的初衷,很不利於抵抗側推力,卻能把穹頂舉得更高。古羅馬的大師們建造過不少哼頂,有的很大,形成十分宏偉的內部空間,但未原因,或許是因為還沒有發現穹項外部造型的潛在可能性,古照伯魯乃列斯基為穹頂的表現作了探索,他在穹頂下加了一段鼓座,又採用哥德式的尖矢形把穹頂向上拉高。他獲得了飽滿的、充盈著張力的穹頂,成了主教堂構圖的中心,高高聳向天際。
這是個嶄新的富有紀念碑氣質的形象。佛羅倫斯主教堂穹頂的結構也是哥德式的,就是說,伯魯乃列斯基把它分解為承重的和被承重的兩部分。他用白色石料在八個角上砌築了肋架券,在頂上用一個八邊形的環收束,留下一個採光口。又在每一邊各砌了兩個斷面稍稍小一點的券。在相鄰兩個券之間各砌九道平券,把它們聯結成整體。在這副肋架券的框架之間,砌築了「蹼」,下部用石頭,上部用磚頭,表面則全部用紅磚覆蓋。它們不承重,把重量都壓在券上。
這個結構不但減輕了穹頂的重量,而且簡化了穹頂和八邊形的歌壇之間的連接過渡。八個大肋架券裸露在蹼外,在視覺上加強了穹頂的整體性和力量,同時也把穹頂和它的採光亭跟鼓座等教堂下部形體連繫起來,構圖嚴謹得多了。
穹頂分裡外兩層,它們之間的空隙裡設踏階,一直通到採光亭。亭子是白石的,高約21米。哥德式的肋架券框架體系結構在義大利本來不流行。和佛羅倫斯建造主教堂穹頂同時,米蘭正在建造義大利最大的哥德式主教堂,它於1386年興工,伯魯乃列斯基從1402年開始考慮他的穹頂的結構,他對哥德式拱券結構顯然很熟悉,可能參考過米蘭主教堂。佛羅倫斯主教堂的穹頂不但在造型上和結構上有大幅度的創新,而且也突破了教會的禁忌。
在它之前,西歐天主教會不允許教堂採用集中式形制,因為羅馬帝國晚年的初期基督教堂都是簡單的巴西利卡式的,衰敝的中世紀不會建造用穹頂覆蓋的大容量的集中式建築,而拜佔廷東正教教堂用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卻被伊斯蘭禮拜堂沿用,西方天主教會因此便認為這種形制是異教徒的。
文藝復興初期,通過長期密切的貿易交往,義大利人對阿拉伯和埃及等東方國家的文化由此又是人文主義的一種勝利。習見而寬容,加上宗教教條的鬆動,才突破了這種禁忌。
使用穹頂因佛羅倫斯主教堂八邊形穹頂對角直徑42.2米,僅次於古羅馬的萬神廟,亭子尖端標高118米,高踞於全城之上,超過古羅馬的任何一座建築物,工程之雄偉,使瓦薩裡禁不住讚嘆:「古人從未造過如此高的)建築物,或如這個建築物甘冒如此大的風險去與天公比高。它竟像佛(張)羅倫薩周圍的山峰,聳入雲霄。確實可以說,上帝也被它惹惱了,以致它屢次遭到雷電轟擊。」
結語
一個世紀以後,米開朗琪羅設計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穹頂的時候,有人對他說,他有機會勝過伯魯乃列斯基了,他回答:「我會造一個相仿的圓頂,比他的大,卻不可能比他的美。」(見J.Fattorusso, Wonders of Italy, Florence,1930)西伯魯乃列斯基還設計過其他不少建築物,大多風格雅秀,更嚴謹長地使用古典柱式,可以說他是復興古典建築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