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碰到一個感冒患者,出現咳嗽,喉嚨痛,
自己去藥店買感冒膠囊與頭孢類抗生素。
許多人會有一種「經驗」,有炎症就買點抗生素消炎,趕緊把病祛除,
然後就是買回一堆的抗生素進行消炎治病,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濫用抗生素!
消炎藥等於抗生素?
不僅是普通家庭,就連很多藥店人員都容易搞混。
認識炎症與消炎藥
炎症是一種症狀,常見的就是「紅腫熱痛」,消炎藥只是負責撲滅它們。
「紅」,是因為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引起的,例如我們手不小心被劃了一刀,也會變紅,那麼就需要運送一些新生的細胞、纖維細胞等進行修復,同時也會有白細胞過來保衛,進行消毒殺菌,以防感染。所以,出現發紅的炎症症狀,並不完全是因為細菌。
「腫」,血管在肉的深處,傷了皮肉,腫起來就相當於開放更多的通道,讓血管裡面的細胞出來修復受損的組織,清出炎症部位的液體與毒素,以及運送更多營養給負責修復的細胞。
「熱」,是因為機體免疫系統產生了一些炎症因子,導致身體發熱,讓入侵的細菌、病毒不舒服,這些咱們身體的免疫部隊,清理它們也變得更容易。
「痛」,炎症部位,腫起來了,就會觸碰到周圍的一些神經組織,產生疼痛感,警告你的身體,要好好保養了。
從上面可以看出,炎症不全是壞的。消炎藥,只是抑制這個反應不要過強,讓你感覺沒那麼不舒服而已,並不是對因治療。
世衛上次提到的「地塞米松」,就是利用消炎的作用,抑制肺部炎症的擴大,降低了新冠肺炎的重症的死亡率。
消炎藥的分類:分為糖皮質激素和非甾[zāi ]體抗炎藥。
糖皮質激素,常見的有甲潑尼龍、可的松、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藥名後面有個「龍」或「松」字比較容易認。
非甾體抗炎藥,常熟悉的有阿司匹林,安乃近,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大家平時買來止痛的就是這一類比較多。很多止痛藥,用多了感覺再用發現不怎麼止痛了,因為產生耐受性,常見於一些癌症止痛。
認識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種化學物質,它主要是用來殺菌或抑菌,但不全是,它還能干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所以抗生素也不能等同於抗菌藥,它們的大概關係如下:
抗生素根據來源分兩種:一種是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分泌產生,另一種是人工合成。
人類利用它,去殺傷或控制致病微生物的細胞或人體不健康的細胞而發揮作用的。
例如細菌類抗生素,青黴菌產生的青黴素,冠頭孢菌產生頭孢菌素等,藥店常見的阿莫西林,頭孢先鋒、紅黴素軟膏、氯黴素滴眼液等,就是屬於這一類。
真菌類抗生素,灰指甲使用的口服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抗腫瘤抗生素,如阿黴素、博來黴素、阿克拉黴素、放線菌素D等,通過對腫瘤細胞具有細胞毒作用,對動物腫瘤增殖具有抑制活性,抑制腫瘤細胞的無限增殖。
因此,在某些疾病治療過程,抗生素被稱為「消炎藥」,並不是全錯的。從結果上看,它如果對因治療,把致病的微生物給控制或殺滅了,的確炎症也會慢慢消下去,相當於「消炎」了,但不能把抗生素等同於消炎藥。
抗生素起名也比較有特點,常用的藥品名字:XX黴素,XX西林,XX康唑,XX硝唑,XX沙星,XX環素,XX培南,磺胺XX,等等。
如果忘了,那就看藥品功效,如果說明書上有「適用於 X X 細菌或真菌引起的感染」,那就是抗生素了。
合理使用抗生素,拒絕濫用抗生素以及私自停藥
抗生素能儘量使用窄譜的,就用窄譜的。抗生素根據抗微生物的範圍,分為廣譜與窄譜,廣譜的意思是對多種微生物起抑殺效果,窄譜就是對單一或幾種起效。因為我們腸胃有許多有益的菌群,如乳酸菌、雙歧桿菌、乳桿菌等,使用太多廣譜的抗生素,就越容易錯殺掉於身體有益的夥伴,抵抗能力也就無形之中下降了。
拒絕濫用抗生素。生物是根據不同生存環境而進化的,就像北方人比南方人更耐低溫。過多使用抗生素,會讓致病菌得到了「鍛鍊」,慢慢產生耐藥性,而且最怕這些細菌產生耐藥性後,還發生傳染繁殖,那麼以後抗生素的使用就會越來越難起效,所以不要一有感冒發燒,就跑去醫院或藥店購買抗生素。
確認致病原後,抗生素按療程用藥,不要私自停藥。一些微生物致病菌的生存能力比較強,如果初愈就停藥,有可能致病原還沒團滅,產生了「死灰復燃」,同時致病原有了對抗抗生素的經驗,再使用原來的藥物,可能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現在大家應該知道消炎藥與抗生素的區別了吧?
消炎藥,是對症發揮作用,主要是把炎症給鎮下去;
抗生素,是對因發揮作用,主要是把感染的致病原給殺滅或控制。
有時治療感冒,自己跑去藥店買抗生素,竟然就治癒了,那是因為有些抗生素是廣譜的,很多感冒發燒,的確也是細菌感染引起的,這樣碰巧治癒的可能性就高了,但也容易造成抗生素濫用。
感冒,如果發燒比較嚴重,最好是先把燒給退了,然後通過檢查確定一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再對因治療,儘量少用抗生素。
最後補充說一下,有些感冒發燒,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生素是不起作用的!原因是抗生素是作用於細胞的,但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是簡單的蛋白質外衣+核酸遺傳物質,所以對付病毒性感冒,得用抗病毒藥物,而非抗生素。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