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反應的量子效應

2020-12-13 中國數字科技館

圖片來源:Pixabay

由於人類存在於溫暖的宏觀尺度中,所以幾乎不能實際體會到量子機制。為了觀察這些機制,物理學家試圖利用雷射冷凍原子,將溫度降至絕對零度以上萬億分之一開爾文的水平。低溫減緩了原子運動,科學家就可以觀察它們所遵循的量子物理規律。但是,想冷凍由多個原子構成的分子卻更加困難。

不知為什麼,處於超低溫的分子往往會偷偷升溫,所以研究人員很難持續追蹤這些分子——這種現象被物理學家稱為「超低溫分子損失」(ultracold molecule loss)。一篇刊登於《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的研究揭示了這個現象的具體過程。

圖片來源:Pixabay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物理學家葉駿(Jun Ye,音譯,並未參與該研究)指出,如果能更好地觀察以及控制超低溫分子,或許可以幫助科學家逐步認識量子世界的機制,但分子的升溫現象卻讓這一過程變得曲折。作為超低溫分子實驗領域的先驅者,葉駿早期觀察到這種現象時其實是在分子經歷化學反應過程中——這顯然更像是化學領域,而不是物理範疇——其中一些分子被加熱了。

劉玉(Yu Liu,音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是哈佛大學的一名研究員,他表示團隊本來計劃自行探索這些反應。但是「我們在反應進程中觀察到的現象,最終為『超冷分子損失』機制給出了答案。」研究人員將分子間的化學反應「慢放」,從而能夠觀察到一種被稱之為「複合態」的反應中間狀態。這是反應物完全轉化為生成物前的一個狀態。由於分子可以通過電磁力與光相互作用,所以團隊決定使用雷射約束分子,防止它們發生逃逸。

圖片來源:Pixabay

在室溫下,化學反應的複合態幾乎轉瞬即逝無法觀察;而在低溫下,這種狀態的持續時間會增加。但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現象也有一定代價。複合態壽命增加後,與束縛它保持原位的雷射的相互作用時間也增加了。而相互作用會增加分子內能,導致它的超低溫狀態發生改變。

認識到這種機制後,物理學家如今試圖避免使用會激發複合態的雷射類型。有意思的是,觀察光子-複合態間相互作用的技術本身也非常有應用前景。史丹福大學化學家南迪尼·穆克吉(Nandini Mukherjee,並未參與這項研究)表示,觀察複合態是研究反應機理時長期追求的目標。

劉玉表示團隊表示,他們希望用雷射完全控制這類反應的過程。胡名廣(Ming-Guang Hu,音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同樣來自哈佛大學)補充道,這個過程或許可以最終說明,量子機制的規則是如何讓超低溫分子反應的過程有別與室溫下的反應。在解決了一個長期以來困擾量子物理學家的謎題後,團隊想進一步解釋更多關於量子化學的機制。

撰文:卡爾梅拉·帕達維奇-卡拉漢(Karmela Padavic-Callaghan)

翻譯:董子晨曦

文章來源:環球科學

相關焦點

  • 5個怪異的量子效應
    物理學家已經通過實驗觀測到了許多反直覺的量子效應,今天,我們就要列舉其中的5種。 量子齊諾效應 今天的第一個故事可以從薛丁格的貓開始說起。在這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中,一隻貓被困在一個裝有放射性物質的密閉盒子中,如果物質衰變,產生的輻射就會觸發探測器,釋放出有毒的氣體將貓殺死。
  • 量子效應只存在於原子尺度嗎?
    量子效應不僅限於原子尺度,有幾個宏觀量子行為的例子。量子物理學將物質和能量描述為量子波函數,它們有時像波一樣起作用,有時像粒子一樣起作用,但實際上不僅僅是波或粒子,還更複雜。實際上,宇宙中的每個物體(從原子到恆星)都根據量子物理學進行運作。
  • 量子「時間旅行」的模擬表明:量子領域中沒有「蝴蝶效應」
    研究人員使用量子計算機模擬「時間旅行」,表明在量子領域中沒有「蝴蝶效應」。在研究中,量子位信息「穿越時空」進入了模擬的過去。隱喻地講,其中一隻被嚴重破壞,就像踩在了一隻蝴蝶上一樣。令人驚訝的是,當所有量子位都返回「現在」時,它們看起來基本上沒有改變,就好像現實在自我修復。
  • 神秘的「量子隧穿效應」,為什麼說沒有了它,生命將是不可能的?
    在宏觀層面上,如果出現了奇怪的量子隧穿效應,那麼在球接近牆壁時可能會突然消失,然後立即出現在牆壁的另一側,而牆本身和球將處於理想狀態。當然,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然而,從概率上講,理論上它是有可能的。    為什麼?其原因在於量子世界的概率本質。正如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所證明的那樣,粒子的位置和動量是不能同時被知道的。
  • 最新研究: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某些量子效應
    所以,要在反物質中驗證及測量其量子效應就更是難上加難。已經認知,量子效應存在於這些物質中,對其進行研究可以揭示物質行為與反物質之間尚未發現的差異。最近,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ALPHA合作組織利用反質子減速器實驗,首次測量了對氫的反物質對應物反氫能量結構中某些量子效應。
  • 「量子」是我們的老朋友
    而在量子力學中,概率是實質性的。關鍵在於,我們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是「概率的開方」,稱作波函數或者概率幅,比概率信息更豐富,就好比複數比實數的信息豐富。德布羅意所說的物質波本質上就是波函數。因為是一種波,所以有幹涉效應,兩種可能性疊加的概率不一定是原先兩個概率相加。
  • 一個17歲的青少年簡單解釋量子隧穿效應,贏得了40萬美元的獎金
    一個17歲的青少年,因簡單解釋量子力學中的量子隧穿效應,贏得了美國「年度青少年突破科學挑戰」40萬美元的獎金。這項挑戰賽每個年度面向13至18歲的學生比賽,讓他們製作分享有關複雜科學或數學原理的創新視頻。
  • 疊加態、光速極限和量子隧穿效應都已經被證實,我們卻難以接受
    疊加態疊加態是量子力學領域中的概念,用學術語言來說,不太方便理解,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假設你出門扔垃圾,把門帶上之後,你突然想起來自己好像沒有帶鑰匙,所以你掏了掏口袋。按照常人的理解,只有兩種結果:帶了或者沒帶。但按照疊加態的原理,存在著第三種可能,那就是帶了鑰匙和沒帶鑰匙兩者並存。
  • 一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全面認知量子力學
    量子物理學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礎理論,在許多學科和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量子物理學的基石是量子力學,它相當複雜,許多人對其眾多概念及其聯繫感到頭疼。這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對量子力學有一個全面的認知。這是所謂的光電效應,經典理論難以解釋。現在看一下量子力學的基礎。量子力學的基石實驗是雙縫實驗,電子通過兩條縫發射,在後面的探測器上形成幹涉圖樣,這種幹涉模式是只能在波中看到的東西。這是量子波粒二象性的基本實驗證據之一。
  • 「咬尾蛇」:洞察量子世界的光學渦旋
    在後來伴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科學家們又提出了掃描隧道顯微鏡(STM),使可觀測解析度到達了0.01納米並且可操控單個原子。但無論怎樣,我們回過頭來想想,他們都似乎都只能觀測微觀世界的靜態表面信息,而科學們都知道微觀世界的物理過程或者化學反應都是動態變化的。例如:化學反應在其最基本的水平上,是由它們各自的電子結構和動力學決定。
  • 什麼是量子點?
    什麼是量子點當材料被縮小到納米尺度時(通常小於10 納米),電子或空穴在空間三個方向的運動都被限制住,於是得到具有零維結構的量子點,有時也被稱為人工原子。量子點通常是塊材半導體材料通過自下而上法製備而得。
  • 「量子柴郡貓」量子特性首次被實驗揭示
    記者6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物理基礎問題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許小冶等人與南開大學陳景靈教授合作,首次實現光子的偏振與其本體分離,進而實現兩個光子偏振的無接觸交換,揭示了「量子柴郡貓」的獨特量子特性。該成果於6月15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 量子水杯、量子按摩……市面上究竟有沒有真正的量子產品?
    近些年,由於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喜報頻傳,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炒作「量子科技」概念的各種「偽創新」產品,比如,如量子水杯、量子按摩、量子鞋墊、量子醫學等。某購物網站可以搜索到的部分量子產品為了避免大眾上當,知名主持人甚至在節目中直接建議,「凡是用錢能夠買到的量子產品全是假的」。然而,很多人免不了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量子到底是什麼?
  • 量子糾纏的「蝴蝶效應」決定疾病與生死
    疊加是量子力學的術語,也就是說,一個分子細胞與另一個量子細胞疊在一起,就像情人抱在一起,永不分離一樣。如果你是站在分子的層次來看細胞的話,你會看見細胞是一個一個排列在一起;如果你是站在量子的層次來看細胞的話,你會看見細胞是融合在一起,並且是以光的形態呈現著。
  • 量子力學為您揭秘:你的頭髮正在與空氣中的水「交換」氫
    《量子力學為您揭秘:你的頭髮正在與空氣中的水「交換」氫》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組成我們身體的大部分原子都是通過食物和飲水或者是通過呼吸進入我們的體內,並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的。在通常的理解下,它們都是通過化學反應,被我們的身體加以利用。
  • 量子與噴瓶碰撞會產生什麼效應?
    以至於各種美容產品、美容醫院、美容器械等非常火爆,我們還是想說:其實美容的方式有很多,而量子美容噴瓶是最安全、最簡單、最方便、也是最便宜的一種!             什麼是量子能量波?       當噴瓶遇到量子,會碰撞出什麼樣神奇的花火呢?張健量子能量噴瓶,瓶中自有能量。
  • 心靈的碰撞之六,量子世界的哲學思考
    量子具有隧穿特性。量子隧穿效應是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過它們本來無法通過的「牆壁」的現象,是因為量子具有粒子性、波動性、能量-時間不確定性等特性而表現出的一種效應,隧道效應本質上是量子躍遷,能量-時間不確定性這一量子特性,幫助一部分粒子提高自己的能量,從而迅速穿越勢壘這堵「牆壁」。
  • 物理學技術革命之第二次量子技術革命
    量子力學是一群人的狂歡。1900 年,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提出量子化思想,成功的解決了黑體輻射中的紫外災難問題。1905 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進一步提出光的量子化,成功的解釋了光電效應。1911年,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通過阿爾法粒子散射實驗提出「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
  • 雷射冷卻 | 將化學反應變慢100萬倍後,會看到什麼?
    ,還收穫了一個意外的驚喜——首次觀察到了化學反應的中間體。研究人員在500納開的溫度下,實現了有史以來宇宙中最冷的化學反應,還收穫了一個意外的驚喜——首次觀察到了化學反應的中間體。(Credit: Ming-Guang Hu, 圖源:chemistry.harvard.edu)研究的第一作者、倪康坤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胡明光(Ming-Guang Hu,音譯)表示,這意味著我們又向超冷化學反應的量子控制前進了一步。
  • 量子科技玉嬌容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滲入我們日常生活的變化,乃是: 「量子力學」這一術語漸漸演變成了「量子科技」。 即便如此,量子科技與我們大眾感受到的生活「相距」還是很遠的。電晶體和能帶理論應用的是量子力學的宏觀效應,超導電性亦是,雷射當然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量子科技滲透到我們周圍的每一個角落沒錯。